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改的教育理念,诠释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它的核心是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它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指导学生习得,更要重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养成。本文试就语文课改的教师理念及与之相关的孔子教育思想,从教师的学生观、角色观的角度,来阐释和探讨语文课程标准,以利教师不断更新观念,调整角色,提高素质。
一、学生观,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而新课程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每位教师首要的学生观。这里的学生发展既指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终生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始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要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强文化理解和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由满堂灌变为少讲精练,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活动的主人,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语文的交际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在应试教育中往往被忽视,在素质教育中应重视并加强训练。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交际活动。天门实验区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精讲的同时留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如:某教师在执教《乡愁》时设计了诵读、赏读、学写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语言交际活动;教师还充分利用录音、录像、影视、多媒体教学手段,强烈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克服学习语文时所缺乏的客观语言环境;同时积极开设第二课堂,以课外练习弥补课堂语言交际实践的不足,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学习语文要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前提下,在亲身实践、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合作去获得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培养能力,养成勤思考、会探索的习惯,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知识与能力的人。这样才能真正使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核心理念得以实现。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主张并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这一学生观,着重体现在对学生的无限的道德关爱,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而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启发内化上。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的志向就是要使老人们安康舒适,使朋友们相互信任,使少年孩子们从小得到关怀养护。为了这关怀养护他孜孜不倦地奔忙操劳。这种关怀养护的根本就是道德教育,就是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本”就是学会做人的根本。这根本就是“仁”,即“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孔子看来,人与人之间的仁爱是由父子兄弟之间这样基本的血缘推衍而来,就是不仅要爱父母兄弟而且应博爱大众。即“泛爱众,而亲仁”。他要求“仁”的态度非常严格:“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就是说连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能违背仁,在最紧迫的时候,在流离的时候也必须按仁去做。孔子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教育,最显著而有效的方式就是诱导内化。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的优点,就要向别人学习看齐,看到别人的缺点,就要自我反省,通过自我的内化作用来提高自我的素养,完善自我。
孔子这位循循善诱的师长,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而因材施教。子路性子急躁,孔子就劝他三思而后行;冉有性情和缓,孔子就教他闻义既行。孔子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还表现在他积极倡导快乐教学。快乐教学的提出,比西方早了两千多年。他强调学生先立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现身说法,先立志,解决动机问题后,才能使学习具有内驱力,把学习变成快乐的事情。孔子认为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按照内驱力大小把学习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即想学、好学、乐学、以乐学为最高境界,可以产生最大的动力。
由此可见,孔子的这些教育思想,都较好地在课改理念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里得到了体现。
二、角色观,组织激励者与引导参与者
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而自始至终地讲课、传授知识,而是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由他们自由合作学习;做学生学习成长的引导者,指引方向,由学生去践行,均获取知识;做学生的激励者,不断地激发和鼓励学生。正如弟斯多惠所说,一个优秀教师的全部教育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是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走到学生中间去,成为他们的益友知己,教学相长,成为共同发展的学习者。
语文教学,要积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针对被动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西方学者认为:当学生在认识、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由的。自主学习的“自”,不只是个体,而更重要的是学生群体。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是指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明确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包含相互支持、配合、尤其是促进性的互动。探究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发展。这种探究学习,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和参与性的特点。因而学生群体的自主、能动和互动是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形成的。也就在于此,教师就是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参与者。
新课程教学观要求语文教学是一种活动的教学: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掌握语文知识,发展能力;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对语文知识的探究兴趣,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语文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活动,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一个语文教师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时间的语文教学活动。这种活动是一个语文教师发展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对自己语文教学活动的不断反思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在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中,必定是一个积极参与的学习者。
天门市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与合作交流。无论是教师在教,还是学生在学,都力争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某教师在执教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一封信》时,改进自己的教学观,设计问题要学生讲述生活中平凡的爱情故事,在讲述过程中,一学生要教师谈谈自己搜集的故事,教师随机应变,讲述自己身边的爱情故事以及感悟,把语文教学课堂变成为与学生交流知识、交流情感的场所,改变了教师单一的语文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语文教师的角色理念,发端于孔子从教的言行之中。“颜渊、季路侍。子日:‘盍各言尔志?’子路日:‘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日:‘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日:‘愿闻子之志。’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一则生动的案例。孔子对学生进行志向教育,不是说教式的教育,而是启发诱导、互动合作的教育课。先是组织学生言志,再让学生各自讲出自己的志向。在学生想知道老师的志向,并向老师发问的“愤”、“悱”阶段,孔子才说出自己的志向:使老年人安康舒适,使朋友们相互信任,使少年们得到关怀养护。而他的志向却要比学生“把自己的合出来与朋友共同使用”,“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的志向宽广深远高尚得多。从这短短的一段文字里,让我们清晰看到二千多年前的一位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尊重学生而具有高超教育艺术的师长形象。
孔子是一位出色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激励者,这一角色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内化作用来完成的。子谓子贡日:“女与回也,孰愈?”对日“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日:“弗如也,吾与女。”在这段话里,孔子首先启发诱导子贡,你与颜回相比,谁更强些?子贡有自知之明,发自内心而中肯地分析说:我怎敢与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测知道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测两件事。至此,孔子接连说:你是不如他,我赞同你的话,你是不如他。一位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我比较评价的内化作用而促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的激励者、参与者角色的教师形象跃然纸上。孔子对弟子平等尊重,他鼓励年轻人要奋发向上,他强调人不怕犯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主张从小立志学习,终身不断学习,到老就能达到至善至美。孔子对待学习是这样主张的,他的一生也是这样践行的。以此观之,孔子在道德修养、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永远是积极的参与者,是教学相长的学习者。孔子的师长角色,也就是这么一位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者、学生发展的激励促进者、学习活动的参与学习者。
我们从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学生观、角色观的角度,探究纵连古今、容纳百科的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以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孔子教育思想,自觉地去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让优秀教育传统发扬光大,以求更好地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将课改理念与教学目标融入语文学科日常教学工作中去。
(作者单位:431700湖北省天门市教研室)
一、学生观,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而新课程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每位教师首要的学生观。这里的学生发展既指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终生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始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要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强文化理解和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由满堂灌变为少讲精练,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活动的主人,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语文的交际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在应试教育中往往被忽视,在素质教育中应重视并加强训练。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交际活动。天门实验区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精讲的同时留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如:某教师在执教《乡愁》时设计了诵读、赏读、学写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语言交际活动;教师还充分利用录音、录像、影视、多媒体教学手段,强烈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克服学习语文时所缺乏的客观语言环境;同时积极开设第二课堂,以课外练习弥补课堂语言交际实践的不足,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学习语文要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前提下,在亲身实践、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合作去获得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培养能力,养成勤思考、会探索的习惯,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知识与能力的人。这样才能真正使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核心理念得以实现。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主张并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这一学生观,着重体现在对学生的无限的道德关爱,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而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启发内化上。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的志向就是要使老人们安康舒适,使朋友们相互信任,使少年孩子们从小得到关怀养护。为了这关怀养护他孜孜不倦地奔忙操劳。这种关怀养护的根本就是道德教育,就是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本”就是学会做人的根本。这根本就是“仁”,即“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孔子看来,人与人之间的仁爱是由父子兄弟之间这样基本的血缘推衍而来,就是不仅要爱父母兄弟而且应博爱大众。即“泛爱众,而亲仁”。他要求“仁”的态度非常严格:“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就是说连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能违背仁,在最紧迫的时候,在流离的时候也必须按仁去做。孔子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教育,最显著而有效的方式就是诱导内化。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的优点,就要向别人学习看齐,看到别人的缺点,就要自我反省,通过自我的内化作用来提高自我的素养,完善自我。
孔子这位循循善诱的师长,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而因材施教。子路性子急躁,孔子就劝他三思而后行;冉有性情和缓,孔子就教他闻义既行。孔子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还表现在他积极倡导快乐教学。快乐教学的提出,比西方早了两千多年。他强调学生先立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现身说法,先立志,解决动机问题后,才能使学习具有内驱力,把学习变成快乐的事情。孔子认为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按照内驱力大小把学习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即想学、好学、乐学、以乐学为最高境界,可以产生最大的动力。
由此可见,孔子的这些教育思想,都较好地在课改理念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里得到了体现。
二、角色观,组织激励者与引导参与者
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而自始至终地讲课、传授知识,而是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由他们自由合作学习;做学生学习成长的引导者,指引方向,由学生去践行,均获取知识;做学生的激励者,不断地激发和鼓励学生。正如弟斯多惠所说,一个优秀教师的全部教育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是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走到学生中间去,成为他们的益友知己,教学相长,成为共同发展的学习者。
语文教学,要积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针对被动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西方学者认为:当学生在认识、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由的。自主学习的“自”,不只是个体,而更重要的是学生群体。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是指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明确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包含相互支持、配合、尤其是促进性的互动。探究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发展。这种探究学习,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和参与性的特点。因而学生群体的自主、能动和互动是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形成的。也就在于此,教师就是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参与者。
新课程教学观要求语文教学是一种活动的教学: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掌握语文知识,发展能力;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对语文知识的探究兴趣,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语文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活动,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一个语文教师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时间的语文教学活动。这种活动是一个语文教师发展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对自己语文教学活动的不断反思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在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中,必定是一个积极参与的学习者。
天门市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与合作交流。无论是教师在教,还是学生在学,都力争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某教师在执教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一封信》时,改进自己的教学观,设计问题要学生讲述生活中平凡的爱情故事,在讲述过程中,一学生要教师谈谈自己搜集的故事,教师随机应变,讲述自己身边的爱情故事以及感悟,把语文教学课堂变成为与学生交流知识、交流情感的场所,改变了教师单一的语文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语文教师的角色理念,发端于孔子从教的言行之中。“颜渊、季路侍。子日:‘盍各言尔志?’子路日:‘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日:‘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日:‘愿闻子之志。’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一则生动的案例。孔子对学生进行志向教育,不是说教式的教育,而是启发诱导、互动合作的教育课。先是组织学生言志,再让学生各自讲出自己的志向。在学生想知道老师的志向,并向老师发问的“愤”、“悱”阶段,孔子才说出自己的志向:使老年人安康舒适,使朋友们相互信任,使少年们得到关怀养护。而他的志向却要比学生“把自己的合出来与朋友共同使用”,“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的志向宽广深远高尚得多。从这短短的一段文字里,让我们清晰看到二千多年前的一位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尊重学生而具有高超教育艺术的师长形象。
孔子是一位出色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激励者,这一角色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内化作用来完成的。子谓子贡日:“女与回也,孰愈?”对日“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日:“弗如也,吾与女。”在这段话里,孔子首先启发诱导子贡,你与颜回相比,谁更强些?子贡有自知之明,发自内心而中肯地分析说:我怎敢与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测知道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测两件事。至此,孔子接连说:你是不如他,我赞同你的话,你是不如他。一位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我比较评价的内化作用而促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的激励者、参与者角色的教师形象跃然纸上。孔子对弟子平等尊重,他鼓励年轻人要奋发向上,他强调人不怕犯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主张从小立志学习,终身不断学习,到老就能达到至善至美。孔子对待学习是这样主张的,他的一生也是这样践行的。以此观之,孔子在道德修养、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永远是积极的参与者,是教学相长的学习者。孔子的师长角色,也就是这么一位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者、学生发展的激励促进者、学习活动的参与学习者。
我们从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学生观、角色观的角度,探究纵连古今、容纳百科的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以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孔子教育思想,自觉地去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让优秀教育传统发扬光大,以求更好地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将课改理念与教学目标融入语文学科日常教学工作中去。
(作者单位:431700湖北省天门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