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多元的思想文化观念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冲击。本文探讨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对高职思政课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关键词】功利主义;大学生;思政课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1]可是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的转变,尤其是大学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给高校思政课带来很大的冲击。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作为一种伦理思潮,出现于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有两个出发点和前提:一是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认为人们的一切行为准则取决于是增进幸福抑或减少幸福的倾向。二是自利选择原则,认为各个人在原则上是他自身幸福的最好判断者。凡是对自己的最大幸福能有最高的贡献,不管对自己以外的全体幸福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他都会全力追求,这是人性的一种必然倾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功利主义思想深刻渗透到大学内部,并通过学校、教师、学生等角度对思政课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笔者结合多年的思政课教学经验,主要从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极端的功利主义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现状
首先许多高职学生好不容易“走进象牙塔”,深陷适应论、生存论和工具论的论调中,过于强调职业技能的学习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忽视了大学更为重要的学习即完善人生、升华人性。大部分的学生求学都仅仅为了谋求一个条件好、待遇高、收入高的职位,而忽视对人生价值、理想等的追求。在专业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他们认为专业技能课是“有用”的,而思政课是“无用”的。因此,思政课上,部分学生迟到、早退、旷课,部分学生按部就班地来到教室,老师一点完名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做其它学科的作业,有的看小说,有的玩手机,当然也有睡觉的,他们对课堂完全置之不理,只有少数会认真听课做笔记,只有在“互动、讨论”时,“沉默”的大多数才会一阵“骚动”,紧张一下,问问:“刚刚老师讲了什么?”
(二)先入为主,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排斥
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经济、思想上巨大变化。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经济利益的刺激,物质利益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同,个人至上、享乐为先、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严重腐蚀着社会风气。大学生脱离以往生活模式,开始进入大学这一“微型社会”里,他们有了自己的观察,当观察得出的结论跟他们以往所受教育不太吻合时,他们就倾向于用自己观察到的“结论”来解释现实社会,进而构筑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是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阅历有限,缺乏深入思考社会和生活问题的能力,观察得出的“结论”经常是片面的、功利的。“宁愿宝马车里哭,不要自行车上笑”。这些“结论”跟思政课教学所要展开的教育往往是相悖的。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大学生们认为思政课专讲大道理,假、大、空,“太不现实了”,比如,他们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淡薄,极端重视个人利益,认为所有人都应为自己服务,不自觉的表现出了“急功近利”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虚假表象,学生对思政课不重视,令人深思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讲到:“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平时思政课上,老师点名基本都到,但点人头的时候还差好多。课堂上,总有几个同学是非常积极主动的起来发言,可发完一次课的言后,后面的课都沉默了,换了另外几个人发言,同样,这几个人讲完之后在后面的课堂中也是沉默的,因为他们起来发言并不是说有什么需要和同学老师交流的,只是为了得到平时的参与成绩,因而,所作的发言也就不可能是深入思考的结果。到了期末布置考题的时候,教室满满的,还有很多会围着“讲台转”,希望老师改卷时能“高抬贵手”。
二、突破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对学生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进行利用、疏导和升华。在转变学生学习态度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
(一)转变学生学习态度,让学生体会到思政课的“有用性”
要使学生改变思政课无用的观念,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认识和体会到思政课理论是“大有用处”。教学中尽量利用真实贴近的案例,如就业问题、婚恋问题、消费等问题的相关理论,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思政课理论确实能帮他们看清现实社会,解除心中困惑,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我想学”的欲望。
(二)选取鲜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思政课的“有趣性”
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梳理、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等,组织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内容,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爱听,才有可能对教师所授内容进行分析思考、认同,才有可能知行统一,达到教育目的。因而思政课教师要随时懂得利用网络等各种媒介获取最新知识,展现教学内容的现实感和生动性,让学生体会到思政课理论不是假大空,不是“掉书袋”的“呆”的理论,而是根植于现实社会的活生生的知识。
(三)采取多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体会到思政课“好懂”
一定的内容需要一定的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再好,如果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学生也会产生视觉、听觉疲劳,影响内容的吸收和理解。因而思政课教师在选取了合适的内容后,还得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力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用典型案例教学,分题小组讨论,专题限时辩论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挖掘视频、图例等映像材料,使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再由教师把内容讲清、讲透,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主动学习。
(四)深化考核要求,让学生体会到思政课“很实”
高職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就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能让大学生入脑入心,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并外化为大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优良的品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来看,很多学生仅仅出于得学分、拿毕业证的动机去被动、消极地背诵思政课的理论、知识,等到考试一结束,这些理论就“雁过无痕”。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无从实现。也正是因为这样,功利主义的学生们认为思政课太“虚”了。课上教师把理论讲得很透彻,课下学生们并不买账,认为老师太过照本宣科了。要摆脱这种现象,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教师还得深化考核要求,改变过去一张考卷、一篇论文的考核方式,把课内考核和课外考核结合起来,设置多层次的考核要求,提高课外实践环节的分数比重,比如参加慈善活动等可以奖励一定的分数,以此促进学生的内化过程,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上思政课后自己及周边发生的积极变化,产生“成就感”,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和升华,积累自我内化的一小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
【关键词】功利主义;大学生;思政课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1]可是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的转变,尤其是大学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给高校思政课带来很大的冲击。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作为一种伦理思潮,出现于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有两个出发点和前提:一是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认为人们的一切行为准则取决于是增进幸福抑或减少幸福的倾向。二是自利选择原则,认为各个人在原则上是他自身幸福的最好判断者。凡是对自己的最大幸福能有最高的贡献,不管对自己以外的全体幸福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他都会全力追求,这是人性的一种必然倾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功利主义思想深刻渗透到大学内部,并通过学校、教师、学生等角度对思政课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笔者结合多年的思政课教学经验,主要从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极端的功利主义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现状
首先许多高职学生好不容易“走进象牙塔”,深陷适应论、生存论和工具论的论调中,过于强调职业技能的学习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忽视了大学更为重要的学习即完善人生、升华人性。大部分的学生求学都仅仅为了谋求一个条件好、待遇高、收入高的职位,而忽视对人生价值、理想等的追求。在专业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他们认为专业技能课是“有用”的,而思政课是“无用”的。因此,思政课上,部分学生迟到、早退、旷课,部分学生按部就班地来到教室,老师一点完名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做其它学科的作业,有的看小说,有的玩手机,当然也有睡觉的,他们对课堂完全置之不理,只有少数会认真听课做笔记,只有在“互动、讨论”时,“沉默”的大多数才会一阵“骚动”,紧张一下,问问:“刚刚老师讲了什么?”
(二)先入为主,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排斥
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经济、思想上巨大变化。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经济利益的刺激,物质利益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同,个人至上、享乐为先、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严重腐蚀着社会风气。大学生脱离以往生活模式,开始进入大学这一“微型社会”里,他们有了自己的观察,当观察得出的结论跟他们以往所受教育不太吻合时,他们就倾向于用自己观察到的“结论”来解释现实社会,进而构筑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是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阅历有限,缺乏深入思考社会和生活问题的能力,观察得出的“结论”经常是片面的、功利的。“宁愿宝马车里哭,不要自行车上笑”。这些“结论”跟思政课教学所要展开的教育往往是相悖的。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大学生们认为思政课专讲大道理,假、大、空,“太不现实了”,比如,他们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淡薄,极端重视个人利益,认为所有人都应为自己服务,不自觉的表现出了“急功近利”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虚假表象,学生对思政课不重视,令人深思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讲到:“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平时思政课上,老师点名基本都到,但点人头的时候还差好多。课堂上,总有几个同学是非常积极主动的起来发言,可发完一次课的言后,后面的课都沉默了,换了另外几个人发言,同样,这几个人讲完之后在后面的课堂中也是沉默的,因为他们起来发言并不是说有什么需要和同学老师交流的,只是为了得到平时的参与成绩,因而,所作的发言也就不可能是深入思考的结果。到了期末布置考题的时候,教室满满的,还有很多会围着“讲台转”,希望老师改卷时能“高抬贵手”。
二、突破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对学生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进行利用、疏导和升华。在转变学生学习态度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
(一)转变学生学习态度,让学生体会到思政课的“有用性”
要使学生改变思政课无用的观念,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认识和体会到思政课理论是“大有用处”。教学中尽量利用真实贴近的案例,如就业问题、婚恋问题、消费等问题的相关理论,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思政课理论确实能帮他们看清现实社会,解除心中困惑,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我想学”的欲望。
(二)选取鲜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思政课的“有趣性”
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梳理、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等,组织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内容,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爱听,才有可能对教师所授内容进行分析思考、认同,才有可能知行统一,达到教育目的。因而思政课教师要随时懂得利用网络等各种媒介获取最新知识,展现教学内容的现实感和生动性,让学生体会到思政课理论不是假大空,不是“掉书袋”的“呆”的理论,而是根植于现实社会的活生生的知识。
(三)采取多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体会到思政课“好懂”
一定的内容需要一定的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再好,如果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学生也会产生视觉、听觉疲劳,影响内容的吸收和理解。因而思政课教师在选取了合适的内容后,还得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力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用典型案例教学,分题小组讨论,专题限时辩论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挖掘视频、图例等映像材料,使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再由教师把内容讲清、讲透,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主动学习。
(四)深化考核要求,让学生体会到思政课“很实”
高職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就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能让大学生入脑入心,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并外化为大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优良的品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来看,很多学生仅仅出于得学分、拿毕业证的动机去被动、消极地背诵思政课的理论、知识,等到考试一结束,这些理论就“雁过无痕”。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无从实现。也正是因为这样,功利主义的学生们认为思政课太“虚”了。课上教师把理论讲得很透彻,课下学生们并不买账,认为老师太过照本宣科了。要摆脱这种现象,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教师还得深化考核要求,改变过去一张考卷、一篇论文的考核方式,把课内考核和课外考核结合起来,设置多层次的考核要求,提高课外实践环节的分数比重,比如参加慈善活动等可以奖励一定的分数,以此促进学生的内化过程,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上思政课后自己及周边发生的积极变化,产生“成就感”,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和升华,积累自我内化的一小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