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实施,特别是“十三五”以来,石家庄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开展全面普查工作,摸清家底,古籍存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为“十四五”古籍保护工作延续和保护项目承接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古籍保护工作回顾
完成普查。到“十三五”末,石家庄市图书馆完成了馆藏1911年以前古籍的普查登记任务,编纂出版了《石家庄市图书馆古籍登记目录》,该目录收录清代以前古籍7756种约10万册,揭示了古籍品种、书名、作者、版本和存卷数等基本信息,相关数据汇入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同时完成了4万3千余册民国线装古籍的整理和普查登记任务,基本摸清馆藏民国古籍文献家底,为民国文献服务社会提供了便利。
编目選善。以编辑出版《石家庄市图书馆普查登记目录》为基础,对古籍内容做了进一步梳理、揭示和深化,先后编辑了《馆藏河北人著述目录》《石家庄市图书馆古籍善本图录》《石家庄市图书馆藏地方志目录》,为构建“古籍善本数据库”“古籍河北人著述专题数据库”“特色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等数字化工程奠定了基础。
申报名录。“十三五”期间,积极参加《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河北省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工作,前后有10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8种入选《河北省珍贵古籍名录》。
宣传展示。以馆藏古籍资源为依托,举办20期16个主题展览,打造了“汲古润今——特藏古籍文献系列展览”这一服务品牌,使珍贵古籍走进公众视野,让公众了解古籍保护知识。展览影响深远,受到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4频道《社会新闻》予以专门报道。
“十四五”期间古籍保护工作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存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文脉”。“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科学规划、规范有序地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加强古籍修复工作。一方面建立古籍修复室。位于正定新区的石家庄市图书馆新馆建成使用,为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了较好的条件。2021年石家庄市图书馆将着手建立古籍修复室,引进古籍修复专业技术人员,加快完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另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通过专家论证把脉,促成学术界与图书馆界通力合作,使古籍整理、研究和开发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加快古籍数字化工程建设步伐。古籍数字化,是保护和利用古籍的重要手段,既能确保珍贵文献安全不受损害,又能促进其传播和利用。目前,石家庄市图书馆的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已完成,摸清了家底。下一步,一方面要利用古籍普查成果,充分运用计算机、扫描、声像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加快古籍数字化工程建设步伐,谋划建立古籍专题数据库、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对善本古籍或利用率较高的古籍进行全文数字化建设等。另一方面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创新保护方式,让古籍文字实现从书本到网络的空间转移,延长古籍的文化生命力。此外,要打破传统古籍不能复制等种种限制,改变以往的阅读方式,让古籍成为人人可阅读、人人可了解的书籍,提升读者对古籍资源的感官体验与利用率,缓解古籍藏与用之间的矛盾。
开展古籍再生性保护。古籍的整理和开发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古籍普查、摸清古籍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将依据馆藏特点,认真研究和分析,找准定位和方向,选择有当代价值、富于本地特色、彰显本地文化精神的古籍文献,并以此为重点进行整理研究、开发利用和影印出版。一是存世稀少的善本,如《湟中牍》《四书大文》《学林就正》等,使其传诸久远,持续使用。二是稀有方志,如顺治刻雍正补刻本《真定县志》,作为本地方志,利用率较高,但破损严重,影响查阅,整理出版后可为家乡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史料;稿本《延庆乡土志》《岳村史氏族史料》等为独家收藏,面世后可为本地区存史、资政;再如河北省人稀见著述,清永年申敬立著旧钞本《耐俗轩诗集》、清柏乡魏裔介选评《观始集》、清正定梁清远撰《嘉树堂吟卷》等,都可以整理为“活化”的古代典籍、乡贤文献。三是对古籍编目成果《馆藏河北人著述目录》《石家庄市图书馆古籍善本图录》等进行进一步整理完善,争取专项资金出版。
加大古籍普及推广力度。古籍面向大众普及推广,首先要让古籍走下“神坛”,让更多的人能接触古籍、阅读古籍。要加强对珍贵古籍的诠释和解读,通过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华优秀古籍宣传活动,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促进古籍保护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在古籍推介、宣传与推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网上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开展宣传,让大众了解古籍、亲近古籍、领略古籍之美,进而传播古籍典籍文化,培育古籍保护意识,推介古籍;二是开展各种古籍讲座,讲解古籍在刻版、字体、纸张、版式、用墨、装订、钤印、题跋、流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讲好古籍背后的故事;三是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活动、研读游、晒书节等活动,推广古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三五”期间古籍保护工作回顾
完成普查。到“十三五”末,石家庄市图书馆完成了馆藏1911年以前古籍的普查登记任务,编纂出版了《石家庄市图书馆古籍登记目录》,该目录收录清代以前古籍7756种约10万册,揭示了古籍品种、书名、作者、版本和存卷数等基本信息,相关数据汇入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同时完成了4万3千余册民国线装古籍的整理和普查登记任务,基本摸清馆藏民国古籍文献家底,为民国文献服务社会提供了便利。
编目選善。以编辑出版《石家庄市图书馆普查登记目录》为基础,对古籍内容做了进一步梳理、揭示和深化,先后编辑了《馆藏河北人著述目录》《石家庄市图书馆古籍善本图录》《石家庄市图书馆藏地方志目录》,为构建“古籍善本数据库”“古籍河北人著述专题数据库”“特色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等数字化工程奠定了基础。
申报名录。“十三五”期间,积极参加《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河北省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工作,前后有10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8种入选《河北省珍贵古籍名录》。
宣传展示。以馆藏古籍资源为依托,举办20期16个主题展览,打造了“汲古润今——特藏古籍文献系列展览”这一服务品牌,使珍贵古籍走进公众视野,让公众了解古籍保护知识。展览影响深远,受到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4频道《社会新闻》予以专门报道。
“十四五”期间古籍保护工作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存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文脉”。“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科学规划、规范有序地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加强古籍修复工作。一方面建立古籍修复室。位于正定新区的石家庄市图书馆新馆建成使用,为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了较好的条件。2021年石家庄市图书馆将着手建立古籍修复室,引进古籍修复专业技术人员,加快完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另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通过专家论证把脉,促成学术界与图书馆界通力合作,使古籍整理、研究和开发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加快古籍数字化工程建设步伐。古籍数字化,是保护和利用古籍的重要手段,既能确保珍贵文献安全不受损害,又能促进其传播和利用。目前,石家庄市图书馆的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已完成,摸清了家底。下一步,一方面要利用古籍普查成果,充分运用计算机、扫描、声像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加快古籍数字化工程建设步伐,谋划建立古籍专题数据库、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对善本古籍或利用率较高的古籍进行全文数字化建设等。另一方面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创新保护方式,让古籍文字实现从书本到网络的空间转移,延长古籍的文化生命力。此外,要打破传统古籍不能复制等种种限制,改变以往的阅读方式,让古籍成为人人可阅读、人人可了解的书籍,提升读者对古籍资源的感官体验与利用率,缓解古籍藏与用之间的矛盾。
开展古籍再生性保护。古籍的整理和开发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古籍普查、摸清古籍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将依据馆藏特点,认真研究和分析,找准定位和方向,选择有当代价值、富于本地特色、彰显本地文化精神的古籍文献,并以此为重点进行整理研究、开发利用和影印出版。一是存世稀少的善本,如《湟中牍》《四书大文》《学林就正》等,使其传诸久远,持续使用。二是稀有方志,如顺治刻雍正补刻本《真定县志》,作为本地方志,利用率较高,但破损严重,影响查阅,整理出版后可为家乡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史料;稿本《延庆乡土志》《岳村史氏族史料》等为独家收藏,面世后可为本地区存史、资政;再如河北省人稀见著述,清永年申敬立著旧钞本《耐俗轩诗集》、清柏乡魏裔介选评《观始集》、清正定梁清远撰《嘉树堂吟卷》等,都可以整理为“活化”的古代典籍、乡贤文献。三是对古籍编目成果《馆藏河北人著述目录》《石家庄市图书馆古籍善本图录》等进行进一步整理完善,争取专项资金出版。
加大古籍普及推广力度。古籍面向大众普及推广,首先要让古籍走下“神坛”,让更多的人能接触古籍、阅读古籍。要加强对珍贵古籍的诠释和解读,通过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华优秀古籍宣传活动,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促进古籍保护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在古籍推介、宣传与推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网上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开展宣传,让大众了解古籍、亲近古籍、领略古籍之美,进而传播古籍典籍文化,培育古籍保护意识,推介古籍;二是开展各种古籍讲座,讲解古籍在刻版、字体、纸张、版式、用墨、装订、钤印、题跋、流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讲好古籍背后的故事;三是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活动、研读游、晒书节等活动,推广古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