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太极操?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qq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极拳术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凝聚着无数前辈先贤的智慧和心血。但太极拳发展到今天,我觉得我们有愧于这朵武学奇葩。
  每日清晨,凡是在公园、河边、路畔,总是见有人在成群结队地练习各种太极拳剑。此时听着清幽古朴、回肠荡气的太极配乐,看着霍霍的剑光和练拳者耀眼的练功服,我总是要伫足观看一番。但这一看,却令人扫兴之极。只见那些练拳者,不是弯腰驼背就是低头突臀,至于出手出脚的角度方位则更是“独出心裁,随意挥洒”,哪里还有半点“太极”韵味!俗云“十个手指,各有长短”,对于大家凑在一起练拳健身我们不必讨论,就权且将其认为一种“太极操”运动。但作为每个习拳点的辅导老师,想必一定练得不错吧!抱着这种企盼的心理,再每天到市内各个太极拳辅导站去看教练们教拳。哪曾想到,几乎所有“教练”的示范动作都是错误百出,连太极拳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看到此情此景,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古人早就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天下诸般拳术,都要靠老师的透彻讲解和认真示范,才能使学者步入正轨。但这些太极拳老师们,可以说只是在为太极拳的进一步错误化推波助澜,正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练习谈》中所说:“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此误之来,皆由速成而致此。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入,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杨先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就颇为太极技术的发展前途而忧心,倘若澄甫公看到普及至今的太极拳情形,他老人家还能瞑目泉下吗?
  作为一名普通的武术修炼者、探索者,我写此文决没有否定普及推广太极拳者之意(因为他们的初衷都是好的),而是实在不忍心看到老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被后人糟践成这个样子。我不要求,也决不强求每一个太极拳习练者都打出很规范的拳法,我只希望站在众人面前而被大家呼为“老师”的同志们,不要再误己误人了!技术性的东西是相当严谨的,千万不能图一时之快而“哗众取宠”啊!当然,对年龄较大的辅导老师,在有些地方可以不必苛求(如柔韧性、爆发力等),但最起码要将太极拳的其它要领体现出来,如举手投足的角度方位、眼神及太极拳“心静体松”、“中正安舒”、“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圆活连贯”、“上下相随”等最基本的拳术特点。
  末了,我大声疾呼:普及推广太极拳的武术工作者,请你们务必注重教学质量,还我华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
其他文献
1.太极拳作为一种精神和身体修炼的艺术,是“全凭心意用功夫”得来的,而不需要靠津津乐道于“嫡传”、“家传”和“第几代传人”。太极拳艺不是可以赠予与承袭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追名逐利、唯我独尊的武林陋习,绝对是背离了太极拳的根本精神的。  2.太极拳与其它武术项目一样,其生命力就在于攻击与防守。太极拳的攻防内涵与人们对健康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并不相抵触,相反还相得益彰。把太极拳舞蹈化、体操化无
潍坊武术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西周。此后,潍坊武术不断发展完善,明清两代,是潍坊武术发展的集大成时期。  武举入仕成就了明清两代大批武功卓著的军事将才。武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武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据《潍县志》记载,明清两代,潍坊曾出过两个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及其他武职官员更是不在少数,仅昌邑一地就有七十多人中试并任各种武职,青州、高密等地还出现了一些历代以武从官的武术世家。  《青州回族》一书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