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只让用一个理由来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奇迹,我认为那就是改革。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自身的改革成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通过28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改革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基本适应的,各项改革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政府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是在不断创新的。“适应性”、“有效性”、“创新性”,这三点对我国28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8年来,我国一直不懈推动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经济的发展创造着良好的政治环境。
放开不该管的,管住该管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究竟哪些应该管,哪些不该管?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取决于社会、公众的现实和长远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财富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政府的功能主要是实现社会目标。所以政府必须从资源配置的领域中退出来,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根据这个原则,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紧抓住政企分开,下放权力,大大减少了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和监管,加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强公共管理职能,加强服务职能。政府转变职能的巨大能量至今还远远没有释放,转变职能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表现为政府的经济调节的职能存在着“越位”现象,市场监管的职能存在着“缺位”现象,社会管理的职能存在着“不到位”现象,公共服务的职能存在着政府“不让位”现象。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还将进一步释放改革的能量,催化经济的升级。
节约管理成本,减轻企业负担
精简机构,精兵简政,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1980年的时候,国务院工作机构101个,到现在国务院组成部门减到29个,整个工作机构加在一起52个,是26年前的一半。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机构减少了近一半。在这期间虽然有“精简—膨胀”的循环,但回潮的幅度小于改革的幅度,机构和人员总的数量从较长期的阶段观察还是呈下降趋势的。行政管理审批制度改革近几年力度很大,审批项目从总量上看已经减少一半。这些措施节约了社会管理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创新管理方式
全国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公务员制度逐步得到完备,多种形式的“一站式”服务大大提高了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效率,许多地方开展了便民活动、便捷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地方政府建立的政务服务大厅有4000多个,为企业和公众到政府办事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场所。电子政务建设步伐迈得很快,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前列,有效地促进了政府办事效率和管理透明度的提高。现在再也听不到为批一个项目要盖100多个图章,跑一年多时间的事情了。前不久,著名的《IBM政府评估报告》公布的各国政府效能状况排名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位居全球第十九名,首次进入前20名行列。
政府决策和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含量不断提高
政府决策和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含量不断提高。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的成功经验得到有效的借鉴和吸收,一系列现代管理制度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得到应用,取得了很好效果。如,专家咨询制度、决策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民意调研制度、绩效评估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基层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制约了政府的权力,使各级政府逐步适应现代社会新的治理方式,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水平得到提升,传统的经验型、“长官意志”式、“三拍”式(决策拍脑袋、论证拍胸脯、问责拍屁股)的政府管理逐步淡出舞台。近些年来,在重大决策方面的失误率大幅降低。
加大国家政府间合作,获得国际有力支持
加大国家政府间合作,在国家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的部分管理职能正在向超国家的国际组织让渡。我国政府成功地在国际社会中扮演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角色,为世界的和平、和谐、稳定作出贡献。加入WTO,积极参与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各个国际组织的决策,以及申办2008年奥运成功,在国际社会中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我国的经济发展由此也获得了有力的国际支持。
政治和经济,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函数关系,在政治适应经济、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时候,其变量呈正相关性;在相互不适应的时候,呈负相关性。也就是说,政府如果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工作方式乃至工作作风适应了经济的要求,这时就成为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反之,就会成为“绊脚石”和“拦路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28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推动了政治进步,这一事实,可以说明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这可以作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政治学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