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高校学生干部的行为事件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初步建立了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模型包括10项素质,分别是:团结协作、沟通表达、责任意识、人际关系、解决问题、自我反思、领导能力、热情、创新能力、计划性等。
关键词:胜任素质模型;高校学生干部;大学生
作者简介:陈巧年(1977-),男,广东湛江人,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学生办,讲师。(广东 佛山 52822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4-0164-02
Competency,译作胜任素质、胜任力等,是McClelland在1973 年提出的,[1]其后的研究中,各学者在对其如何定义有一定争议。目前,国内学者更多地倾向于使用Spencer给出的概念:[2]胜任素质是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的,并且能够将表现优秀者和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胜任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则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素质的总和。[3]在提出胜任素质及其模型后,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集中运用于商业机构和政府等领域,而对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方面的研究有所缺失。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发挥好大学生的作用的十分重要,特别是大学学生干部的作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既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对象,又是学校教育管理最基层的组织实施者。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带头人,在学生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选拔培养学生干部,才能推动管理工作全方位的提高。建立一个有效的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有助于激励学生干部更好地增强自身相关素质,有助于高校更好地选拔学生干部人才,有助于高校工作更好地发展。因此,对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方面展开研究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一、思路与方法
1.基本步骤
(1)成立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开发小组。
(2)小组内组员工作分配,制定工作时间安排表。
(3)确定绩效标准。绩效标准即能够鉴别优秀学生干部的指标或者规定,采用工作分析、观察法及小组讨论法来确定。工作分析法即采用工作分析的专用工具与方法,查阅资料,明确学生干部工作的具体要求,提炼出鉴别学生干部绩效优秀与绩效一般的标准。观察法是通过平时在校观察记录,并对记录进行分析总结。
(4)选取分析效标样本。按照制定的绩效标准,分别从绩效优秀和绩效普通的学生干部中分层抽取10名进行访谈。
(5)获取胜任素质模型数据。获取效标样本有关胜任素质模型的数据,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专家小组法、全方位评价法和观察法等方法。BEI方法,即通过受访学生干部描述的三件最成功的工作事例与三件最不成功的工作经历,一方面提取工作的胜任素质因子,另一方面为编制胜任素质的行为描述提供信息。(具体实施步骤:首先撰写访谈证明及访谈协议,然后联系被访谈者,进行详细访谈)全方位评价主要通过对该类学生工作的中高层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进行访谈,让他们代表组织层面对该类学生干部提出要求和标准。
(6)资料统计分析,编制胜任素质表。首先,将访谈现场录音资料转化为文本,对记录进行内容分析,并进行主题编码,记录各种胜任素质在报告中出现的频次;将频次最高的前25个素质因子提取出来,制成初步素质表。
(7)验证胜任素质。主要通过问卷调查验证法,向教师、学生干部及普通学生派发调查问卷,让其选出认为最重要的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至多15个),一方面以验证胜任素质表结果,确认样本行为事件访谈提取的胜任素质因子是否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另一方面继续将素质因子个数精确。
(8)整合访谈及问卷结果,建立胜任素质模型。通过之前总结出的素质与验证素质,将素质因子精确到10个。并对优秀组和普通组的要素指标发生频次和相关的程度统计指标运用SPSS 17.0进行描述性统计,找出两组的共性与差异特征,进一步分析原因,从而得出学生干部的胜任素质模型。
2.样本情况
行为事件被访谈者包括20名在校学生干部,如团委、学生会、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及学校各社团主要负责人等,根据绩效标准,确定10名优秀干部和10名普通干部。全方位评价的访谈对象包括学校辅导员、部门负责教师等。
二、结果分析
1.高校学生干部勝任素质模型
本研究通过较规范的操作、科学的统计方法最后得出了高校学生干部的10个核心胜任素质(见表1)。
2.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的确定
通过对20位学生干部的访谈得出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的雏形,再以60份调查问卷(30份教师,30份学生)来验证,综合访谈和问卷的结果,比较分析后发现,独当一面、努力刻苦、心态调整、细心、应变能力、态度端正、学习借鉴、积极主动、专业知识与技能、宽容理解、高效率、集体荣誉感、服从上级、有主见、进取心15项胜任素质出现的频次较少,在最终的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中被舍弃,这样共筛选出10项胜任素质作为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这10项胜任素质分别是:团结协作(63次)、责任意识(62次)、解决问题(54次)、沟通表达(53次)、人际关系(51次)、创新能力(47次)、计划性(42次)、自我反思(42次)、领导能力(38次)、热情(38次)等素质。
3.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的分析
(1)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的分析。在设计问卷时,把从20位学生干部的访谈中得出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的雏形的25项胜任素质共分成4类,分别是个人特质、知识技能、动机、思想行为。通过60份有效样本分析以后,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学生干部的胜任素质的选择都侧重于知识技能,相比之下,选择个人特质、动机和思想行为的比较少。(知识技能,即有关社会和日常生活,特别是工作的各种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等。)其中,知识技能(包括沟通表达,人际关系,解决问、领导团结协助的能力、专业知识技能与创新)占39%,其次是个人特质(包括热情的态度和自我反思能力)占29%,动机和思想行为分别占16%。
(2)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师生看法差异。经过Chi-Square检验(见表2),教师和学生的看法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
只有在服从上级、进取心这两项中,Asymp. Sig. <0.05,表明师生对这两项有不同看法。但这两种素质都不在最终模型之中。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的看法相差无几。
三、验证
1.问卷总体情况
由于本研究的时间有限,正式发出的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有30人占50%,其中辅导员有15人,占25%,普通任课教师有15人,占25%。学生有30人占50%,其中学生分别来自英语、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财务管理、法学等专业。
2.关于本模型的效度
为了检验本研究确定的胜任素质是否符合高校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学生干部应有的素质,我们通过派发问卷给教师和学生的形式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教师和学生在对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的要求上无明显差异。在调查所得数据中,排名前15的素质中有10个频次比较高,因此我们获得了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该模型共包括10项胜任素质:团结协作、沟通表达、责任意识、人际关系、解决问题、自我反思、领导能力、热情、创新能力、计划性。
关键词:胜任素质模型;高校学生干部;大学生
作者简介:陈巧年(1977-),男,广东湛江人,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学生办,讲师。(广东 佛山 52822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4-0164-02
Competency,译作胜任素质、胜任力等,是McClelland在1973 年提出的,[1]其后的研究中,各学者在对其如何定义有一定争议。目前,国内学者更多地倾向于使用Spencer给出的概念:[2]胜任素质是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的,并且能够将表现优秀者和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胜任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则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素质的总和。[3]在提出胜任素质及其模型后,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集中运用于商业机构和政府等领域,而对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方面的研究有所缺失。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发挥好大学生的作用的十分重要,特别是大学学生干部的作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既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对象,又是学校教育管理最基层的组织实施者。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带头人,在学生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选拔培养学生干部,才能推动管理工作全方位的提高。建立一个有效的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有助于激励学生干部更好地增强自身相关素质,有助于高校更好地选拔学生干部人才,有助于高校工作更好地发展。因此,对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方面展开研究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一、思路与方法
1.基本步骤
(1)成立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开发小组。
(2)小组内组员工作分配,制定工作时间安排表。
(3)确定绩效标准。绩效标准即能够鉴别优秀学生干部的指标或者规定,采用工作分析、观察法及小组讨论法来确定。工作分析法即采用工作分析的专用工具与方法,查阅资料,明确学生干部工作的具体要求,提炼出鉴别学生干部绩效优秀与绩效一般的标准。观察法是通过平时在校观察记录,并对记录进行分析总结。
(4)选取分析效标样本。按照制定的绩效标准,分别从绩效优秀和绩效普通的学生干部中分层抽取10名进行访谈。
(5)获取胜任素质模型数据。获取效标样本有关胜任素质模型的数据,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专家小组法、全方位评价法和观察法等方法。BEI方法,即通过受访学生干部描述的三件最成功的工作事例与三件最不成功的工作经历,一方面提取工作的胜任素质因子,另一方面为编制胜任素质的行为描述提供信息。(具体实施步骤:首先撰写访谈证明及访谈协议,然后联系被访谈者,进行详细访谈)全方位评价主要通过对该类学生工作的中高层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进行访谈,让他们代表组织层面对该类学生干部提出要求和标准。
(6)资料统计分析,编制胜任素质表。首先,将访谈现场录音资料转化为文本,对记录进行内容分析,并进行主题编码,记录各种胜任素质在报告中出现的频次;将频次最高的前25个素质因子提取出来,制成初步素质表。
(7)验证胜任素质。主要通过问卷调查验证法,向教师、学生干部及普通学生派发调查问卷,让其选出认为最重要的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至多15个),一方面以验证胜任素质表结果,确认样本行为事件访谈提取的胜任素质因子是否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另一方面继续将素质因子个数精确。
(8)整合访谈及问卷结果,建立胜任素质模型。通过之前总结出的素质与验证素质,将素质因子精确到10个。并对优秀组和普通组的要素指标发生频次和相关的程度统计指标运用SPSS 17.0进行描述性统计,找出两组的共性与差异特征,进一步分析原因,从而得出学生干部的胜任素质模型。
2.样本情况
行为事件被访谈者包括20名在校学生干部,如团委、学生会、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及学校各社团主要负责人等,根据绩效标准,确定10名优秀干部和10名普通干部。全方位评价的访谈对象包括学校辅导员、部门负责教师等。
二、结果分析
1.高校学生干部勝任素质模型
本研究通过较规范的操作、科学的统计方法最后得出了高校学生干部的10个核心胜任素质(见表1)。
2.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的确定
通过对20位学生干部的访谈得出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的雏形,再以60份调查问卷(30份教师,30份学生)来验证,综合访谈和问卷的结果,比较分析后发现,独当一面、努力刻苦、心态调整、细心、应变能力、态度端正、学习借鉴、积极主动、专业知识与技能、宽容理解、高效率、集体荣誉感、服从上级、有主见、进取心15项胜任素质出现的频次较少,在最终的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中被舍弃,这样共筛选出10项胜任素质作为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这10项胜任素质分别是:团结协作(63次)、责任意识(62次)、解决问题(54次)、沟通表达(53次)、人际关系(51次)、创新能力(47次)、计划性(42次)、自我反思(42次)、领导能力(38次)、热情(38次)等素质。
3.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的分析
(1)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的分析。在设计问卷时,把从20位学生干部的访谈中得出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的雏形的25项胜任素质共分成4类,分别是个人特质、知识技能、动机、思想行为。通过60份有效样本分析以后,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学生干部的胜任素质的选择都侧重于知识技能,相比之下,选择个人特质、动机和思想行为的比较少。(知识技能,即有关社会和日常生活,特别是工作的各种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等。)其中,知识技能(包括沟通表达,人际关系,解决问、领导团结协助的能力、专业知识技能与创新)占39%,其次是个人特质(包括热情的态度和自我反思能力)占29%,动机和思想行为分别占16%。
(2)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师生看法差异。经过Chi-Square检验(见表2),教师和学生的看法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
只有在服从上级、进取心这两项中,Asymp. Sig. <0.05,表明师生对这两项有不同看法。但这两种素质都不在最终模型之中。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的看法相差无几。
三、验证
1.问卷总体情况
由于本研究的时间有限,正式发出的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有30人占50%,其中辅导员有15人,占25%,普通任课教师有15人,占25%。学生有30人占50%,其中学生分别来自英语、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财务管理、法学等专业。
2.关于本模型的效度
为了检验本研究确定的胜任素质是否符合高校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学生干部应有的素质,我们通过派发问卷给教师和学生的形式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教师和学生在对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的要求上无明显差异。在调查所得数据中,排名前15的素质中有10个频次比较高,因此我们获得了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模型,该模型共包括10项胜任素质:团结协作、沟通表达、责任意识、人际关系、解决问题、自我反思、领导能力、热情、创新能力、计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