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直是课堂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做到:在新课导入中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创新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实践操作训练,鼓励大胆创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创设创新氛围。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生;教师
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创造能力培养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潜能得以全面发展,以促进他们的茁壮成长。“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直是课堂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科学运用教学策略,引导他们全面地开展认知心理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课程导入中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创新的空间
疑问和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表露,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特点,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探索创新。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创新意识的一种表现,新课导入时,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开展讨论,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
火柴盒是学生很熟悉的素材,但生活中学生很少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它的用料面积、实际面积以及与长方体表面积的关系等问题。“作为数学课上的火柴盒,我们研究它什么”这个问题,从上课的开始就吸引着学生,引导着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使得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动手拆火柴盒,包装2盒火柴、10盒火柴,用长方形纸折长方体,展开研究、思考、交流,学生在反思调整中不仅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知识,发展了数感,而且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的应用。这样,学生在课上学习了书本上的数学,也认识到实际生活是一个更大的课堂。
如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时,教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形的实物。教学时,出示镶有红线的圆,把圆的周长明显地显露出来,让学生观察,并用手沿着圆周边缘摸一圈,在触觉中突出“周界”的感觉,明白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再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拼一拼、想一想,自己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会了知识,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倾向,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小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如为什么教师一下就能判断随意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呢?盖房子的木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呢?等等。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而疑问则会使学生萌发求知的欲望。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见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反之,教师对学生课堂上提出的不着边际的问题给予呵斥,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惰性,缺乏自信心,更无自信力。因此,每位教师必须意识到: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和关键。
三、加强实践操作训练,鼓励大胆创新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很少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为成绩而学习的功利思想,还会阻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因为实践机会少,发现问题就少,创新就更难实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不但要学数学,还要能用数学,在生活中发现科学。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对计算乒乓球等球类物体的体积发生了兴趣,教师并不直接告诉他们解决方法,而是把它作为一道实践题,让学生回家通过实践操作,自我解决。结果,第二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解决方法。有的设计了一个与乒乓球同样大小的橡皮泥乒乓球,然后把它捏成长方体,测量计算出乒乓球的体积;有的把乒乓球放在装了半杯水的圆柱形杯里,完全浸没后测量出水的升降变化算出了乒乓球的体积;有的把乒乓球戳了一个小孔,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在长方体水杯里算出了乒乓球的体积。更可喜的是他们并没有停留在现有的发现上,而是在想:球也是一个规则物体,它的体积有没有一个特定的计算公式?可见,学生只有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创新。
四、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创设创新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只重视学的结果,忽视学的过程;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创新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否则,学生会封闭自己的心灵,使数学交流、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根本谈不上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最简分数”复习课时,甲生提出:“分母是6的所有最简真分数之和是1,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真分数之和是2,是不是所有这样题目的结果都是自然数?”乙生则接下去作出了“同分母(大于2)的所有最简真分数之和,等于这些分数的个数除以2所得的商”的猜想。对他们瞬间的想法,教师由衷赞赏说:“你们有这样的发现真了不起,但严格证明是不容易的。”接着,可顺势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两个问题课后展开研究。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责任,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形式,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的情境,树立人人都能创新的意识,把自主探索教学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肇源县茂兴小学)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生;教师
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创造能力培养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潜能得以全面发展,以促进他们的茁壮成长。“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直是课堂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科学运用教学策略,引导他们全面地开展认知心理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课程导入中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创新的空间
疑问和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表露,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特点,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探索创新。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创新意识的一种表现,新课导入时,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开展讨论,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
火柴盒是学生很熟悉的素材,但生活中学生很少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它的用料面积、实际面积以及与长方体表面积的关系等问题。“作为数学课上的火柴盒,我们研究它什么”这个问题,从上课的开始就吸引着学生,引导着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使得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动手拆火柴盒,包装2盒火柴、10盒火柴,用长方形纸折长方体,展开研究、思考、交流,学生在反思调整中不仅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知识,发展了数感,而且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的应用。这样,学生在课上学习了书本上的数学,也认识到实际生活是一个更大的课堂。
如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时,教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形的实物。教学时,出示镶有红线的圆,把圆的周长明显地显露出来,让学生观察,并用手沿着圆周边缘摸一圈,在触觉中突出“周界”的感觉,明白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再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拼一拼、想一想,自己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会了知识,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倾向,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小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如为什么教师一下就能判断随意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呢?盖房子的木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呢?等等。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而疑问则会使学生萌发求知的欲望。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见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反之,教师对学生课堂上提出的不着边际的问题给予呵斥,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惰性,缺乏自信心,更无自信力。因此,每位教师必须意识到: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和关键。
三、加强实践操作训练,鼓励大胆创新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很少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为成绩而学习的功利思想,还会阻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因为实践机会少,发现问题就少,创新就更难实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不但要学数学,还要能用数学,在生活中发现科学。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对计算乒乓球等球类物体的体积发生了兴趣,教师并不直接告诉他们解决方法,而是把它作为一道实践题,让学生回家通过实践操作,自我解决。结果,第二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解决方法。有的设计了一个与乒乓球同样大小的橡皮泥乒乓球,然后把它捏成长方体,测量计算出乒乓球的体积;有的把乒乓球放在装了半杯水的圆柱形杯里,完全浸没后测量出水的升降变化算出了乒乓球的体积;有的把乒乓球戳了一个小孔,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在长方体水杯里算出了乒乓球的体积。更可喜的是他们并没有停留在现有的发现上,而是在想:球也是一个规则物体,它的体积有没有一个特定的计算公式?可见,学生只有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创新。
四、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创设创新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只重视学的结果,忽视学的过程;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创新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否则,学生会封闭自己的心灵,使数学交流、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根本谈不上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最简分数”复习课时,甲生提出:“分母是6的所有最简真分数之和是1,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真分数之和是2,是不是所有这样题目的结果都是自然数?”乙生则接下去作出了“同分母(大于2)的所有最简真分数之和,等于这些分数的个数除以2所得的商”的猜想。对他们瞬间的想法,教师由衷赞赏说:“你们有这样的发现真了不起,但严格证明是不容易的。”接着,可顺势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两个问题课后展开研究。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责任,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形式,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的情境,树立人人都能创新的意识,把自主探索教学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肇源县茂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