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起陶瓷,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景德镇,联想到陶瓷绘画艺术,为什么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如此让人瞩目,无疑,这与老一辈艺术家的崇高艺术追求和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陶瓷绘画艺术是一种在陶瓷载体上的艺术实践活动,是运用线条、色彩、造型和构图,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搭配组合,在瓷器载体上完成精神、传达、内涵的任务。由此,笔者想借此文谈谈我对陶瓷美术实践的感悟。
一、陶瓷绘画的表现手法
综观有史以来的中国陶瓷绘画发展,其绘画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如中国画的没骨法、工笔画及写意画和西方的许多画派的各种绘画技法等,在陶瓷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故瓷画有瓷上国画之称。使用陶瓷作为载体进行中国画创作,具有独特的瓷型与绘画的统一性,这是国画与陶瓷美术结合产生的升华。如清末明初的珠山八友,他们开拓和创新了陶瓷绘画表现手法,别开生面地创造各类适应在陶瓷上表现的笔法和皴法,将国画的神韵融入陶瓷创作中,使瓷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陶瓷绘画艺术在创新的过程中,不仅对陶瓷彩绘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且也对传统“文人画”作了一些内容和形式上的调整。从而使陶瓷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现出其独具的特色。
从陶瓷绘画的特点中,特别是青花因为其接近水墨画的效果更是可以用作衬景,或者远景的朦胧效果。古彩的彩色鲜明透彻大面积上石头的颜色,粉彩作为釉上彩的一种可以在画面中产生出一种淡粉的美感。新彩作为一种接近油画效果可以作为主体的表现精细的翎毛,各种不同手法表现同一画面中的不同内容。让观众们在欣赏画面时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画面的美感。不仅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而且更好地表现画面,因此,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法将有望成为未来艺术世界的主流。
二、陶瓷绘画中的透视原理
一幅画中能让欣赏者感觉远景、近景以及特写,这就是绘画的透视特点,作为陶瓷艺术的创造者,透视原理应用的如何,这也是检测画者素描写生的基础知识修养的关键。在素描中最基本的形体是立方体。素描时,大多是以二线五点三透视来完成,二线即;视平线、视中线。五点;即心点、视点、天点、地点、消失点。三透视即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以上二线五点三透视应是素描观察方法来决定立方体的表现。就拿透视规律来细分吧;一点透视就是立方体放在一个水平面上,前方的面(正面)的四边分别与画纸四边平行时,上部朝纵深的平行直线与眼睛的高度一致,消失成为一点,而正面则为正方形.二点透视就是把立方体画到画面上,立方体的四个面相对于画面倾斜成一定角度时,往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了两个消失点。在这种情况下,与上下两个水平面相垂直的平行线也产生了,三点透视就是立方体相对于画面,其面及棱线都不平行时,面的边线可以延伸为三个消失点,用俯视或仰视等去看立方体就会形成三点透视。另外,利用面与面的分界线所造成的角度,也能暗示出物体的深度,这就涉及到素描的透视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素描应用的好坏,决定着绘画造型的与否。
三、陶瓷绘画的语言形态
无论何类画派的艺术家,他们都会借助线条语言形式来完成作品的情感体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则产生出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中国画崇尚文、意、趣,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出来的。在这里,笔墨本身不是“具象”的,相对具体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说,它是形式的因素,但却有着引起形象的联想和意趣感受的功能。正如蓝色和红色能引起冷暖的视觉感受一样,在宣纸上粗糙的干笔能引起树干及老人般苍老的视觉感受;水分饱满、行笔流畅的笔迹能引起春天般滋润的视觉感受;而在陶瓷的特殊材质上;陶瓷本身这光滑而细腻的胎质就不同了,光滑的表面使之落笔不稳,坚硬的表面并不像宣纸那样的吸水和有附着力,烧出来的颜色和质感变化万千,风雪晴雨,因人而异。艺术家们常“借笔墨以写天地”。通过构思构图,合理运用笔墨虚实、水韵、墨色和运笔而产生的肌理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中国陶瓷绘画技巧,还要与表现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好的陶瓷作品。这种代代沿袭的艺术法则即所谓传统,己成为中国所独有的陶瓷绘画语言。
当绘画唤起人类的审美情感时,作用于人们的是一种绘画所独有的语言形式。绘画语言由多种要素构成,这里涉及到的视觉因素有:点、线、形、光、色彩。“点”:是最小的视觉实体,对于探讨视觉形式的作用,点是一个很好的着手处。一个可视的点是一个吸引视觉注意力的小元素,点既可以被表现出来,也可以被暗示。它可以构成一个情趣的中心或一幅构图中被强调之处。点,在东方哲学中,具有最大的内张力和最大的延展性。从点出发,可深入、可辐射。点一一解释一切,代表一切。“线”:线可以被描述为点的运动轨迹,它是一个可视的行动轨迹,一条线表现着划线的人或物的精神。一幅画的笔触,穿过风景的一条蜿蜒的河流,被撕破的线的参差不齐的边缘,一个草叶的曲线,这每一条线正如同每一位画家或书法家充满个性的、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一样,是独具特色的。在视觉艺术中,线条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极富有意味,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线条的功用表现尤为突出。事实上,陶瓷绘画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富有骨气韵味的线条来取胜的。线条的运用,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愈来愈富有含蓄性、表现性、象征性与抽象性。线条形状各异,功能有别。“形”:形是关于一种被视为平面的存在形式,即一种二维的空间区域或平面是一种剪影或阴影形式的外观。当一条线勾画出一个区域或当一个面积表面的颜色或肌质发生变化时,其面积与周围的面积相分离,形便成了可视的存在。千变万化的形可被概括为两大类,即有机形和几何形,虽然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在自然界大部分形是有机形,它是柔和的、轻松的、曲线性的和无规律的。在人的视界中最普通的形是有机形、生硬的、刻板的、有规律的,而且常常是长方形的。总而言之,形这个词表示了人眼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所以又称为视觉形。另外,光与色彩也是绘画艺术最主要的造型因素。点、线、形、光、色,作为绘画艺术的构成要素是相辅相成和不可分割的。在绘画实践过程中任何顾此失彼的表现方式都会有损于整体美。
观照陶瓷绘画中的情态与语言形态,艺术家们总是寻求绘画观念和语言上的转型,不断地扬弃着自己绘画语言上那些不纯净的和停留在生活表面上的东西,从而在陶瓷绘画语言、绘画图式、绘画动机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形态。完善和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成为艺术家们的孜孜以求,不停地探索绘画形象与象征符号的关系等问题。现代艺术的演变和发展不仅在多层次上探讨了艺术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创造了人类的视觉形象语言,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观察世界的审美方式。陶瓷绘画语言的构成除视觉因素的形、光、色外,在另一层面上看绘画语言也是一种精神产物,绘画本身也传达了一种观念,陶瓷绘画不应只是仅仅停留在技巧和形式的探索之中,它是将技巧、知识、直觉和感情与材料融合为一体而形成的。
陶瓷艺术品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是艺术家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题材范围、不同的表现工具、不同的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不断地丰富人类的艺术追求。
一、陶瓷绘画的表现手法
综观有史以来的中国陶瓷绘画发展,其绘画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如中国画的没骨法、工笔画及写意画和西方的许多画派的各种绘画技法等,在陶瓷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故瓷画有瓷上国画之称。使用陶瓷作为载体进行中国画创作,具有独特的瓷型与绘画的统一性,这是国画与陶瓷美术结合产生的升华。如清末明初的珠山八友,他们开拓和创新了陶瓷绘画表现手法,别开生面地创造各类适应在陶瓷上表现的笔法和皴法,将国画的神韵融入陶瓷创作中,使瓷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陶瓷绘画艺术在创新的过程中,不仅对陶瓷彩绘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且也对传统“文人画”作了一些内容和形式上的调整。从而使陶瓷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现出其独具的特色。
从陶瓷绘画的特点中,特别是青花因为其接近水墨画的效果更是可以用作衬景,或者远景的朦胧效果。古彩的彩色鲜明透彻大面积上石头的颜色,粉彩作为釉上彩的一种可以在画面中产生出一种淡粉的美感。新彩作为一种接近油画效果可以作为主体的表现精细的翎毛,各种不同手法表现同一画面中的不同内容。让观众们在欣赏画面时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画面的美感。不仅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而且更好地表现画面,因此,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法将有望成为未来艺术世界的主流。
二、陶瓷绘画中的透视原理
一幅画中能让欣赏者感觉远景、近景以及特写,这就是绘画的透视特点,作为陶瓷艺术的创造者,透视原理应用的如何,这也是检测画者素描写生的基础知识修养的关键。在素描中最基本的形体是立方体。素描时,大多是以二线五点三透视来完成,二线即;视平线、视中线。五点;即心点、视点、天点、地点、消失点。三透视即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以上二线五点三透视应是素描观察方法来决定立方体的表现。就拿透视规律来细分吧;一点透视就是立方体放在一个水平面上,前方的面(正面)的四边分别与画纸四边平行时,上部朝纵深的平行直线与眼睛的高度一致,消失成为一点,而正面则为正方形.二点透视就是把立方体画到画面上,立方体的四个面相对于画面倾斜成一定角度时,往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了两个消失点。在这种情况下,与上下两个水平面相垂直的平行线也产生了,三点透视就是立方体相对于画面,其面及棱线都不平行时,面的边线可以延伸为三个消失点,用俯视或仰视等去看立方体就会形成三点透视。另外,利用面与面的分界线所造成的角度,也能暗示出物体的深度,这就涉及到素描的透视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素描应用的好坏,决定着绘画造型的与否。
三、陶瓷绘画的语言形态
无论何类画派的艺术家,他们都会借助线条语言形式来完成作品的情感体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则产生出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中国画崇尚文、意、趣,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出来的。在这里,笔墨本身不是“具象”的,相对具体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说,它是形式的因素,但却有着引起形象的联想和意趣感受的功能。正如蓝色和红色能引起冷暖的视觉感受一样,在宣纸上粗糙的干笔能引起树干及老人般苍老的视觉感受;水分饱满、行笔流畅的笔迹能引起春天般滋润的视觉感受;而在陶瓷的特殊材质上;陶瓷本身这光滑而细腻的胎质就不同了,光滑的表面使之落笔不稳,坚硬的表面并不像宣纸那样的吸水和有附着力,烧出来的颜色和质感变化万千,风雪晴雨,因人而异。艺术家们常“借笔墨以写天地”。通过构思构图,合理运用笔墨虚实、水韵、墨色和运笔而产生的肌理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中国陶瓷绘画技巧,还要与表现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好的陶瓷作品。这种代代沿袭的艺术法则即所谓传统,己成为中国所独有的陶瓷绘画语言。
当绘画唤起人类的审美情感时,作用于人们的是一种绘画所独有的语言形式。绘画语言由多种要素构成,这里涉及到的视觉因素有:点、线、形、光、色彩。“点”:是最小的视觉实体,对于探讨视觉形式的作用,点是一个很好的着手处。一个可视的点是一个吸引视觉注意力的小元素,点既可以被表现出来,也可以被暗示。它可以构成一个情趣的中心或一幅构图中被强调之处。点,在东方哲学中,具有最大的内张力和最大的延展性。从点出发,可深入、可辐射。点一一解释一切,代表一切。“线”:线可以被描述为点的运动轨迹,它是一个可视的行动轨迹,一条线表现着划线的人或物的精神。一幅画的笔触,穿过风景的一条蜿蜒的河流,被撕破的线的参差不齐的边缘,一个草叶的曲线,这每一条线正如同每一位画家或书法家充满个性的、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一样,是独具特色的。在视觉艺术中,线条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极富有意味,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线条的功用表现尤为突出。事实上,陶瓷绘画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富有骨气韵味的线条来取胜的。线条的运用,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愈来愈富有含蓄性、表现性、象征性与抽象性。线条形状各异,功能有别。“形”:形是关于一种被视为平面的存在形式,即一种二维的空间区域或平面是一种剪影或阴影形式的外观。当一条线勾画出一个区域或当一个面积表面的颜色或肌质发生变化时,其面积与周围的面积相分离,形便成了可视的存在。千变万化的形可被概括为两大类,即有机形和几何形,虽然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在自然界大部分形是有机形,它是柔和的、轻松的、曲线性的和无规律的。在人的视界中最普通的形是有机形、生硬的、刻板的、有规律的,而且常常是长方形的。总而言之,形这个词表示了人眼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所以又称为视觉形。另外,光与色彩也是绘画艺术最主要的造型因素。点、线、形、光、色,作为绘画艺术的构成要素是相辅相成和不可分割的。在绘画实践过程中任何顾此失彼的表现方式都会有损于整体美。
观照陶瓷绘画中的情态与语言形态,艺术家们总是寻求绘画观念和语言上的转型,不断地扬弃着自己绘画语言上那些不纯净的和停留在生活表面上的东西,从而在陶瓷绘画语言、绘画图式、绘画动机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形态。完善和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成为艺术家们的孜孜以求,不停地探索绘画形象与象征符号的关系等问题。现代艺术的演变和发展不仅在多层次上探讨了艺术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创造了人类的视觉形象语言,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观察世界的审美方式。陶瓷绘画语言的构成除视觉因素的形、光、色外,在另一层面上看绘画语言也是一种精神产物,绘画本身也传达了一种观念,陶瓷绘画不应只是仅仅停留在技巧和形式的探索之中,它是将技巧、知识、直觉和感情与材料融合为一体而形成的。
陶瓷艺术品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是艺术家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题材范围、不同的表现工具、不同的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不断地丰富人类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