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下了绿色的雪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idemo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中的那张床,象牙白的颜色,小小的我,只占了四分之一的位置,床边坐着我的妈妈,她戴着粉色镜框的漂亮眼镜,给我读儿歌、绘本、童话……直到我在她轻柔的声音中慢慢睡着。”儿子涵涵作文里的这段文字,把我带进了回忆。
  涵涵尚在腹中时,我就给他取好了名字:子涵。我希望他爱读书、有涵养、有学问。
  他尚未出生时,我把自己的日记读给他听;他满月了,我抱着他来到公园里,告诉他花开了,鸟儿唱歌了,白云飘走了。
  涵爸笑我傻:“你唠唠叨叨干什么,他什么都听不懂呢。”
  虽然他还不能听懂,可只要我和他说话,他都会特别开心,总是咯咯笑;笑得厉害时,还会打起嗝来。

  從他九个月大,我便搬回一堆堆童书读给他听。到他上一年级,我给他读了几百册图书。
  长大后的他,偶尔生病休息时,会提出一个请求:“妈妈,读书给我听吧。”我给他读故事的情形,成了他童年记忆中最温馨的画面。
  涵涵上一年级以后,我不再给他读书了,而是让他自己阅读。一开始,他认识的字很少,只能借助拼音,一本书磕磕巴巴地读下来,要花好长时间。
  随着年龄增长,涵涵认识的字越来越多,读书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每次陪他去图书馆借书,他总是抱回满满一书包。喜爱的书他会反复读,《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竟然反复读了几十遍。学校里的红领巾广播台开设了“子涵讲故事”专栏,他每个星期都会给全校的孩子讲故事。
  爱读书的涵涵,小小脑袋中总是装满了问号,还有种种奇思妙想。有时,我会鼓励他写下那些充满童趣的想象。
  二年级时,他看着天上同时出现了月亮和太阳,竟随口编了一个童话《丢三落四的月亮婆婆》,我让他写下来,帮他稍作修改后投了稿,没想到竟然发表了。
  当刊有童话的杂志寄来后,他捧着杂志看了又看,兴奋得又蹦又跳。
  大自然是一本最美的图书,春天,我带着他在公园散步,他惊呼着:“妈妈,好大的一场雪呀!”
  我正纳闷:春光明媚,哪来的大雪?
  涵涵接着说:“一场绿色的雪,你看,柳树绿了,小草绿了……”
  我不禁惊叹: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孩子的语言最富有创造力,别有一番童趣和诗意。我便准备了一本小册子,命名为《涵涵语录》。
  我将涵涵那些奇妙的语言记录下来,等他长大,这本《涵涵语录》便是我送给他的最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还让涵涵懂得了,要及时记录下生活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
  我给涵涵准备了精美的日记本。写作是需要仪式感的,静静的夜晚,台灯下,笔尖在洁白的纸面划过……
  为了鼓励涵涵坚持写日记,我和他约定,我每天写一篇博文,他每天写一篇日记。母子间的互相督促,让写作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涵涵上五年级的那个暑假,是我一次真正意义上地指导他写作。我准备了一本稿纸,设计了封面,用毛笔在封面上工整地写下了“启航”二字。
  我给涵涵拟好作文题目后,会和他商量,哪些素材是可以用到作文中的,至于怎么写,我则暂不作指导,任他自由发挥。
  等他写完作文以后,我们一起朗读他的作品,一字一句推敲,力求找到最妥帖的文字把意思表达清楚;我们会雕琢某个细节,以期细腻的笔触打动人心;我们还会讨论文章的结构,注重起承转合……
  讨论时,我绝不会擅自修改任何一个字一句话。涵涵的语感特别好,当我们讨论出几种修改方案,他选择的往往是我最欣赏的。偶尔,我们也会有小小的分歧,出于尊重作者的原则,我都会按照涵涵的意见修改。
  涵涵六年级的暑假,我偶然间在某个语文论坛上看到了一则征文启事,征集小学生创作的长篇小说。
  我萌生了一个想法,让涵涵试一试。可是,我并没有直接要求他这么做。我打开征文网站,让他看其他孩子的连载小说。
  “如果我写,我能写得更好。”他自信满满地说。
  “如果觉得自己能行,就写写看,别只是嘴上说说哦。”我的话对于好胜心极强的他来说,无疑起到了激将的作用。
  “我想写历史题材的。”他告诉我。
  涵涵说写就写,当天晚上就写好了小说第一章。就这样,他以一天一章的速度,开始了《蜀将新传》的创作。
  涵涵写得很轻松,每天花上一小时左右时间就可以完成一章。这期间,我们还去了西安,为了遵守约定,在火车上的十八个小时里,他也完成了一章的写作任务。
  涵涵读中学以后,因为功课紧张,很少自由创作了,大都是完成老师的命题作文。他觉得满意的作品,依旧会和我分享。
  指导涵涵写作,我从未教过他具体的技法,可是让他爱上阅读,爱上大自然,爱上表达,这倒是我一直在努力做的。
  如何写好作文,或许“功夫在诗外”吧。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前滩学校语文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编辑 王淑娟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严歌苓的创作中,短篇小说《扮演者》很少被提及。但这篇小说其实是严歌苓最具批判精神的作品之一,它以中国现实为背景,对源远流长的“造神”文化进行了剖析和反思,让人们认识到,哪怕被“造”者本是“废物”,但一旦被神化,同样能够催生难以想象的罪孽。  关键词:《扮演者》 人性异化 文化批判  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著名文章:《偶像破坏论》。认为所谓的偶像,不过是一些“一声不作,
期刊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最喜欢的事情是看书。  我们家有一间书房,书房里有满满两大排书橱,这些书大部分都是爸爸妈妈看的书,只有一个书橱的最下面一层放的是我的书。虽然我的书在书橱里只摆了一层,但是爸爸妈妈的房间里,还有我的书桌上都摆满了我经常看的书。另外爸爸妈妈的书里也有一些我喜欢的书。我估计,我的书全部算起来,大概也能装一马车。  每天只要有1分钟的时间,我也要跑到书堆里去看书。有一些书,我
期刊
1  在儿子成长的道路上,由于工作繁忙,我只能请婆婆帮忙带孩子。我很感激老人的付出,但婆婆不仅娇惯溺爱孩子,还有很多陈旧的育儿方式,带给我很多烦恼。  儿子出生四个月就得了支气管炎,大家忙着送孩子去医院看病,迷信的婆婆却忙着找人算命。算命人说我和孩子命中有点矛盾,孩子生病期间不能让母亲抱。儿子住院时,我根本就抱不到儿子,反而是婆婆跟医院护士天天吵架。儿子头部血管太细不太好扎针,护士不能一次扎好针。
期刊
细细数来,自1992年工作至今,我已带过23个不同的班级,零距离地观察、了解了千余名学生及其家庭,真切地感受到每个儿童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芸芸众“生”,有着不同的先天禀赋、生长环境、行为特征及表达方式。  作为一名教师,我是幸福的。因为不少学生在小学毕业后依然与我保持着颇为密切的联系,最早是通过写信、寄贺卡,如今是QQ、微信。通过和他们的持续联系,我得以远远地欣赏着他们,为他们的成长而喜悦。  如
期刊
祖孙俩  我的父亲退休前是铁路警察,母亲是一名电信职工。他们勤勤恳恳工作一辈子,努力教育子女成才。对于育儿这个大问题,他们没有太高深的理论,只是把尊重、陪伴、赏识这种教育理念落实到位。  我的父母对待第三代,爱得很理智,儿子和他们相处得像好朋友。  儿子五六岁的时候,一次回外公老家。那是江南水乡,划船曾是出行的重要方式。儿子看到河边的木船,非常好奇,想尝试着划一划。我父亲没有拒绝,乐呵呵地拿好船桨
期刊
1  今年开学我担任小班班主任,为了让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环境,我允许孩子们每天带一两样玩具或者零食来园。   一天午睡前,小妍哭着跑到我面前说,她早上放在“甜蜜糖果屋”的跳跳糖不见了。小妍是个懂事的孩子,自理能力也很好,我相信她没有撒谎。  我将孩子们集中到一起,鼓励小妍向大家讲述了事情经过。我问:“有谁拿了小妍的跳跳糖吗?”全班孩子都抢着回答“不是我,不是我”。孩子们的反应其实
期刊
每一次砌墙就像是打一场“战役”。时间紧,任务重。做熟的泥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用完,会风干变硬;一块墙泥与一块墙泥之间要挤紧压实,吻合成一体,不能有一丁点儿缝隙。  这是很有讲究的技术活,不是谁想干就能干好的。一不小心,墙泥扔下去,或者偏了,或者坍了,或者软了,任何一种情况的出现,对只图个吉利的庄稼人来说,都是不愿、不想也不能看到的。因此,这个砌墙的师傅,一定是要找方圆几十里内最有名的。这个人一定是做
期刊
这篇小文,几次提笔,又几次搁浅,始终觉得思虑不周。近期读了刷屏网络的《南京家长已疯》一文,再次引发了我的表达冲动。  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是“家长”。  至少有三重理解。  一是指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使用频率相当高的地方主要是学校,如“开家长会”“家长学校”,甚至是“带家长”。  二是指一家之主。特别是从前的大家庭,比如,高老太爷、祁老太爷、贾母这样的人。当然,现代社会也有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大
期刊
小猴子聪聪出门玩,玩得又渴又累时,听到不远处传来阵阵叫卖声:“快来尝尝新鲜的水蜜桃!”聪聪跑过去一看,大象伯伯正在卖桃子呢!  聪聪说:“大象伯伯,我想吃一个桃子。”  大象伯伯笑着说:“好啊,只要你能收集到两句谢谢,我就送给你一只桃子。”  “两句谢谢?太简单了,我这就去找。”  聪聪来到树下,看见犀牛先生正蹲在地上修他的小汽车,于是就走过去说:“犀牛先生,我需要两句谢谢去换大象伯伯的桃子,你对
期刊
儿子即将代表学校参加省数学竞赛。此前,他在前几次海选中过五关、斩六将,一度脱颖而出。可面对接下来的“强手对决”,我明显察觉到一向自信的他似乎有些许不安与焦灼。我想,除非孩子有主动排解压力的意愿,否则,外人难以触及内心的劝说只会增加他的焦虑。可我又不能眼见不管,我到底该做些什么呢?吃穿助兴,让孩子放松心情  先来说说老生常谈的饮食吧。我不是營养学家,所以不分享荤素搭配、科学配比的建议;况且很多时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