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老家的客厅不大,墙上挂着他自己亲手书写的中华茶礼思想:“俭”、“清”、“和”、“静”四个大字。这四个字,就是他一生的为人处事真实写照。
俭
在大大的“俭”字之下,写着小字注解:茶尚俭,勤俭朴素。一个俭字,写起来容易,当做一辈子的践行很难。
《茶经》所说的“俭德”,即是慈心节俭、感怀万物之美德。天地无私,生发万物以养人,有智慧的人知道索取不可过度、也须如茶一样为人世间做出奉献,索取极少、付出极多。
张老说的,“茶不可多饮,不可过饮,不可过求奢侈,以节俭为茶人美德”。
当前饮茶易入之误区,即是越来越求昂贵之茶、珍稀之品,以为这就是爱茶之意,却不知道实非爱茶之真义。要认真喝好属于自己的当下那杯茶,并不简单呢。
张老的家,经常嘉宾盈门,房子本来可以再大一点,他却无所谓,他是真正懂得“知足常乐”的人。人贵在无求,也难在无求,难在清贫中有道。这或源于他波折而丰富的人生经历,源于他的志向与对“俭德”的真实理解。
人人对财物惟求积聚、只恨无多,张老家里的财物,或许就是那些玻璃柜里陈放着大大小小至少百种以上的中外茶叶了吧。
他的生活非常简单,不抽烟不喝酒。他经常算的账:“1元茶可以请客……”,每逢客来,他必亲手烧水泡茶,这是最节俭也是最珍贵待客之礼。
俭德之人,居陋室,也不改其志。
清
张天福老人所提倡的“清”,即是茶贵清,清正廉明。
清是茶味的基础,香而不清,则成俗品。惜今之茶品,多香味可人、乏乎清气。人格之尊贵,在乎清正。若得势必怀正气而两袖清风;若落难亦清贫过日、不移其志。
张天福老人所言亦是其所行:
“一不失信于人,二不贪污一分钱,三不求人”。这样的人生信念在人世间可谓难矣。“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即是知足,知足安于清贫、自可刚正不阿。
或许是“千锤万凿出深山”,所以才能做到“要留清白在人间。”
2007年元旦,中华茶人联谊会秘书长邵曙光,被邀参加福建茶人之家新春茶话会,200人的会议用餐,响应张天福“茶为国饮”、“以茶代酒”的提议,没有喝一滴酒,她非常感动。
在张天福的倡导之下,福建茶人之家的大小餐宴,全部以茶代酒。
教育更多人喝茶,这样的方式最为直接和普及。所谓茶为国饮,就应该光明正大地把茶呈现在宴会之上。
这也是和谐清静、高雅的茶人之风。
韦应物日“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世间清高者莫若茶,张天福不求人,不阿谀奉承,清廉若茶,不属于他的一分钱也不会要,这也是他一生的品行。
1983年,他负责“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课题经费几十万元,他自己只领取几十元的工资。课题完成后,将课题经费与设备交割得一清二楚,正是清白事人间。
当年下放寿宁龙虎山茶场,他常步行到十几里外的茶科所借阅图书,风雨无阻准时归还。他退休时,又把自己几十年珍藏的几百册图书资料无私奉献给茶科所。
凡是参加各地茶王赛,张老必不做特别的饮食安排,他说,清茶淡饭足矣,故一概谢绝豪华宴请。
张天福育有一女三男,全不依仗他的名气地位,依旧如寻常人家一样过自己的生活。
和
张天福老人家中的“和”字,诠释着:茶导和,和衷共济。
“致清导和”,这是茶道的核心思想。好茶是天地人和的产物,饮茶之人多平和,饮茶可制造和气安详之氛围。
昔日的朋友,往往会在观点相左之时,执着各自的立场或致反目成仇。放下成见,处处为他人着想,才是真正茶人的修为。
人们都知道福建有个“茶人之家”,讲的是天下茶人是一家,这是张天福老人晚年一再珍惜、努力之事业。
茶人之家的成立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早期找组织最难。最早的茶人之家,也就是在民间先行成立了。1999年,在福州富黎华大酒店的妙语茶艺轩,张天福作了《弘扬茶文化,迎接21世纪茶的世界》。他深情地谈到,“茶是四季常青、采而复发、保健养性、造福人群,具有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风格,以茶喻己,茶人精神是无私奉献,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茶人精神。茶人们联合在一起有了一个家。茶人之家给我们一个安静祥和的空间。茶人希望有一个有情趣、温暖的家,是应运而生的需求。”
2006年经批准同意设立“中华茶人联谊会福建茶人之家”,张老很激动,“茶人之家”终于有户口了。
茶人之家,做的事情包括审评名优茶,元旦的茶会,点评茶事,话家常……这些活动把福建的茶人紧紧联系在一块。
福建与台湾语言相通、习俗相似,有着割舍不了的骨肉亲情,两岸地缘血缘相近,茶文化在加强两岸交流之间扮演了重要角色。
被誉为“台茶之父”的吴搌铎,正是张天福的学生。当年张天福担任福安农业职业学校校长时,吴振铎是第一届公费生,后吴振铎跟随张天福到崇安福建示范茶厂工作一年多。当吴振铎从福建省立农学院毕业后,即在福安农校担任教导主任。1947年吴振铎去台湾工作,此后两人一别四十年。1988年6月,吴振铎回福安来看望张天福老人,其间情景感人。两岸茶事互动由此契机在更大范围与程度上展开。1990年闽台茶叶学术讨论会在福州召开,由吴振铎带领的台湾团,还在建瓯找到了台湾“青心乌龙”茶种的源头。今天我们还可以在建瓯百年矮脚乌龙老茶树保护区看到那一块两岸共同立下的碑文。
吴振铎深情说道,闽台两地茶叶同一祖地,地缘相同、制作工艺相同、泡饮技术相似,两岸茶叶学术交流情同手足。
张天福从此为两岸茶业往来呕心沥血。此后两岸的茶业学术活动,建设生态茶园的探研越来越经常。
正如台湾知名茶人范增平先生所言,“两岸品茗,一味同心”。
张天福的“和”字,正是他倡导的“愿清茶一杯,以茶会友的风尚传播全国,普及世界。”
静
“静”一字,茶致静,宁静致远。
年轻时,张天福就在《安农校刊·茶业专号》的卷头语里就写过:“我们仍是镇静地在实际工作里求办法……以达到我们最终的目标。”
因为有茶,所以有宁静淡泊的心态,也因为能够致静,所以对茶才有更深的感触。想想23年被划为“右派”的日子,没有这样的心态,必定在内心要受尽煎熬。之后的日子,张老面对茶业界繁杂的事务,他总能够以宁静之心面对。
静的功夫,也建立在“俭”、“清”、“和”之上,对世事的阅历与超脱。
在激烈而节奏紧张的斗茶赛中,更需要恬淡安静的心境,专注于茶味中,才能得到审评的真功夫。张老审品茶葉的功力,是很多人真心佩服的。据称有一次斗茶赛,有人将相同的茶样分成两个号进行审评,没想到,居然被审评功夫了得的张老给识破了,他一喝,就称这两个样不相上下。那些年,经过张老审品的茶王,经常被外界卖到天价。
因为有茶的精神,足以使茶传播至国际;更因为这些精神就是他的实践,必然可以颐养天年。
“一足五忘”就是他的长寿之道,知足常乐,他有茶就很满足了。五忘即是忘形,不悲观,不浮躁;忘劳,把劳动当成娱乐,当成锻炼;忘怀,人生常有不如意事,应忘却烦恼;忘情,遇喜事不要太高兴,逢怒也不必哭;忘年,人常问他,今年高寿?他则答:你说几岁就几岁。这是永远年轻的心态。
俭
在大大的“俭”字之下,写着小字注解:茶尚俭,勤俭朴素。一个俭字,写起来容易,当做一辈子的践行很难。
《茶经》所说的“俭德”,即是慈心节俭、感怀万物之美德。天地无私,生发万物以养人,有智慧的人知道索取不可过度、也须如茶一样为人世间做出奉献,索取极少、付出极多。
张老说的,“茶不可多饮,不可过饮,不可过求奢侈,以节俭为茶人美德”。
当前饮茶易入之误区,即是越来越求昂贵之茶、珍稀之品,以为这就是爱茶之意,却不知道实非爱茶之真义。要认真喝好属于自己的当下那杯茶,并不简单呢。
张老的家,经常嘉宾盈门,房子本来可以再大一点,他却无所谓,他是真正懂得“知足常乐”的人。人贵在无求,也难在无求,难在清贫中有道。这或源于他波折而丰富的人生经历,源于他的志向与对“俭德”的真实理解。
人人对财物惟求积聚、只恨无多,张老家里的财物,或许就是那些玻璃柜里陈放着大大小小至少百种以上的中外茶叶了吧。
他的生活非常简单,不抽烟不喝酒。他经常算的账:“1元茶可以请客……”,每逢客来,他必亲手烧水泡茶,这是最节俭也是最珍贵待客之礼。
俭德之人,居陋室,也不改其志。
清
张天福老人所提倡的“清”,即是茶贵清,清正廉明。
清是茶味的基础,香而不清,则成俗品。惜今之茶品,多香味可人、乏乎清气。人格之尊贵,在乎清正。若得势必怀正气而两袖清风;若落难亦清贫过日、不移其志。
张天福老人所言亦是其所行:
“一不失信于人,二不贪污一分钱,三不求人”。这样的人生信念在人世间可谓难矣。“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即是知足,知足安于清贫、自可刚正不阿。
或许是“千锤万凿出深山”,所以才能做到“要留清白在人间。”
2007年元旦,中华茶人联谊会秘书长邵曙光,被邀参加福建茶人之家新春茶话会,200人的会议用餐,响应张天福“茶为国饮”、“以茶代酒”的提议,没有喝一滴酒,她非常感动。
在张天福的倡导之下,福建茶人之家的大小餐宴,全部以茶代酒。
教育更多人喝茶,这样的方式最为直接和普及。所谓茶为国饮,就应该光明正大地把茶呈现在宴会之上。
这也是和谐清静、高雅的茶人之风。
韦应物日“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世间清高者莫若茶,张天福不求人,不阿谀奉承,清廉若茶,不属于他的一分钱也不会要,这也是他一生的品行。
1983年,他负责“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课题经费几十万元,他自己只领取几十元的工资。课题完成后,将课题经费与设备交割得一清二楚,正是清白事人间。
当年下放寿宁龙虎山茶场,他常步行到十几里外的茶科所借阅图书,风雨无阻准时归还。他退休时,又把自己几十年珍藏的几百册图书资料无私奉献给茶科所。
凡是参加各地茶王赛,张老必不做特别的饮食安排,他说,清茶淡饭足矣,故一概谢绝豪华宴请。
张天福育有一女三男,全不依仗他的名气地位,依旧如寻常人家一样过自己的生活。
和
张天福老人家中的“和”字,诠释着:茶导和,和衷共济。
“致清导和”,这是茶道的核心思想。好茶是天地人和的产物,饮茶之人多平和,饮茶可制造和气安详之氛围。
昔日的朋友,往往会在观点相左之时,执着各自的立场或致反目成仇。放下成见,处处为他人着想,才是真正茶人的修为。
人们都知道福建有个“茶人之家”,讲的是天下茶人是一家,这是张天福老人晚年一再珍惜、努力之事业。
茶人之家的成立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早期找组织最难。最早的茶人之家,也就是在民间先行成立了。1999年,在福州富黎华大酒店的妙语茶艺轩,张天福作了《弘扬茶文化,迎接21世纪茶的世界》。他深情地谈到,“茶是四季常青、采而复发、保健养性、造福人群,具有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风格,以茶喻己,茶人精神是无私奉献,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茶人精神。茶人们联合在一起有了一个家。茶人之家给我们一个安静祥和的空间。茶人希望有一个有情趣、温暖的家,是应运而生的需求。”
2006年经批准同意设立“中华茶人联谊会福建茶人之家”,张老很激动,“茶人之家”终于有户口了。
茶人之家,做的事情包括审评名优茶,元旦的茶会,点评茶事,话家常……这些活动把福建的茶人紧紧联系在一块。
福建与台湾语言相通、习俗相似,有着割舍不了的骨肉亲情,两岸地缘血缘相近,茶文化在加强两岸交流之间扮演了重要角色。
被誉为“台茶之父”的吴搌铎,正是张天福的学生。当年张天福担任福安农业职业学校校长时,吴振铎是第一届公费生,后吴振铎跟随张天福到崇安福建示范茶厂工作一年多。当吴振铎从福建省立农学院毕业后,即在福安农校担任教导主任。1947年吴振铎去台湾工作,此后两人一别四十年。1988年6月,吴振铎回福安来看望张天福老人,其间情景感人。两岸茶事互动由此契机在更大范围与程度上展开。1990年闽台茶叶学术讨论会在福州召开,由吴振铎带领的台湾团,还在建瓯找到了台湾“青心乌龙”茶种的源头。今天我们还可以在建瓯百年矮脚乌龙老茶树保护区看到那一块两岸共同立下的碑文。
吴振铎深情说道,闽台两地茶叶同一祖地,地缘相同、制作工艺相同、泡饮技术相似,两岸茶叶学术交流情同手足。
张天福从此为两岸茶业往来呕心沥血。此后两岸的茶业学术活动,建设生态茶园的探研越来越经常。
正如台湾知名茶人范增平先生所言,“两岸品茗,一味同心”。
张天福的“和”字,正是他倡导的“愿清茶一杯,以茶会友的风尚传播全国,普及世界。”
静
“静”一字,茶致静,宁静致远。
年轻时,张天福就在《安农校刊·茶业专号》的卷头语里就写过:“我们仍是镇静地在实际工作里求办法……以达到我们最终的目标。”
因为有茶,所以有宁静淡泊的心态,也因为能够致静,所以对茶才有更深的感触。想想23年被划为“右派”的日子,没有这样的心态,必定在内心要受尽煎熬。之后的日子,张老面对茶业界繁杂的事务,他总能够以宁静之心面对。
静的功夫,也建立在“俭”、“清”、“和”之上,对世事的阅历与超脱。
在激烈而节奏紧张的斗茶赛中,更需要恬淡安静的心境,专注于茶味中,才能得到审评的真功夫。张老审品茶葉的功力,是很多人真心佩服的。据称有一次斗茶赛,有人将相同的茶样分成两个号进行审评,没想到,居然被审评功夫了得的张老给识破了,他一喝,就称这两个样不相上下。那些年,经过张老审品的茶王,经常被外界卖到天价。
因为有茶的精神,足以使茶传播至国际;更因为这些精神就是他的实践,必然可以颐养天年。
“一足五忘”就是他的长寿之道,知足常乐,他有茶就很满足了。五忘即是忘形,不悲观,不浮躁;忘劳,把劳动当成娱乐,当成锻炼;忘怀,人生常有不如意事,应忘却烦恼;忘情,遇喜事不要太高兴,逢怒也不必哭;忘年,人常问他,今年高寿?他则答:你说几岁就几岁。这是永远年轻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