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日趋发展,传统的艺术形式已无法适应当下的审美需要。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变革,使得传统绘画的社会功能逐渐发生了转变。研究其因,有助于推动新的艺术观念的发展,把握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规律,重塑中国当代绘画的功能品质。
关键词:现代艺术;绘画;社会功能
绘画是反映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载体,从艺术的起源来看,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时总有一种模仿和记录的心态。作为创作主体,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手法技巧,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与感受物态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绘画作品。优秀的绘画作品能从认识、教育、审美这三个方面来影响观者的思想情感。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日趋发展和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涌入,传统美学价值观被逐步消解,传统绘画的美学原则已无法满足当下人们对艺术品质的需求。同时,在西方“前卫”艺术的指引下,绘画通过“模仿”和迎合西方审美价值取向,逐渐的脱离本土文化特征,成为追求另类、消极、荒诞的艺术活动。这种艺术思潮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变化,让中国当代绘画在认识、教育、审美等方面发生了巨大转变。重新审视这种转变,一方面有助于推动新的艺术观念和形式的发展,另一方面能使我们把握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规律,重塑中国当代绘画功能的品质。
一、中国当代绘画功能的“颠覆”
在欣赏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时,我们不但可以了解一段历史的文化背景,同时也能陶冶情操,赏心悦目,愉悦性情。鲁迅说: “凡有美术, 有足以征表一时及一族之思维, 故亦即国魂之现象”。但是,随着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涌入,绘画的功能开始发生“颠覆”性的转变。
1、绘画形式剥离了本土文化特征,变成自我消极情绪宣泄的工具
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和当代人的精神情感,应该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但是,为了顺应与迎合国际艺术规则和西方收藏市场的价值取向,艺术家在创作中逐渐剥离了自身文化的特质,忽视对中国当下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并在艺术观念的表达上趋近于西方主流价值观。在愈演愈烈的商业化竞争中,绘画也变成了商业化运营的“时尚符号”,原本真实反映中国现实社会的现实主义绘画创作原则也被当代艺术家所摒弃,所叙述的内容不再是当下中国社会本身,所表达的也不是自己真实的情感。为了追求“新潮”和 “前卫”的艺术,他们把无聊、无序、荒诞,消极等情绪融入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其作品带有严重的消极意义和批判性倾向,不再给人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美的享受,绘画成为了艺术家一种自我消极情绪宣泄的工具。
2、模糊了“真、善、美”的心理界限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体现, 是个体对美的认知反映,在艺术创作中,把“真、善、美”的作为自己审美理想和艺术创作的标准,这其中包含着创作者对待善恶的態度与尺度判断。“恶以诫世, 善以示后”,艺术作品要有正确的思想导向性。我们只有面对这样的绘画作品,才能使人们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思想和认识上得到提高,从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然而, 在近年来,中国当代绘画的表现中,“真、善、美”最原始的色彩被逐步淡化,艺术家却把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作为革新与解构的对象,消解和模糊“真、善、美”在人们心理的界限。从90年代开始,在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影响下,一大批艺术家都以消极、颓废、荒诞的手段来填充自己的作品,模糊了传统道德审美价值在人们心理的界限。
3、审美从愉悦性情变成了追求精神的病态和扭曲,
作为“美”的载体, 创作主体通过点、线、面,透视、构图、虚实等造型手段,反作用于人的视觉,使人产生审美愉悦的感受,从而引起美感体验升华的心理反映。随着生活质量的转变,人们对艺术品从单纯的欣赏走向了对生活品质的提升。欣赏者在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时,他不仅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还可以获得人格上的重塑,使欣赏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美感享受。
随着精英艺术被大众文化拉下圣坛,艺术被普世化,艺术无孔不入的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更加刻意的迎合市场和符合大众低级趣味的审美,艺术自身也开始堕落,艺术不再是高品质审美的代名词,而是庸俗、低级、伪劣的产物,高品质的审美理想,被低俗化了。在极力模仿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当代艺术,人们忽略了艺术作品应有的自然美感和优美的造型形象,而是扭曲了艺术本身的最根本的东西,把反人道的行为作为艺术创新原则,追求病态和扭曲绘画再现形式成为整个中国当代绘画的创作标准。这完全摒弃了传统的美学和道德观,把绘画的由“审美”变成“审丑”,以此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前卫”的标本。
二、“重塑与构建”中国当代绘画的社会功能
传统的精英文化正在被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的审美标准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大众文化所消解。在现代社会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也被所宣扬的“独立”、“解放”、“自由”逐渐被碎片化,失去了文化基因,游离在脱离自身身份属性的文化里,中国当代绘画失去了文化内涵。面对这种混乱的新文化现象,迫使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身身份属性,找到属于自己文化价值的根。
重塑与构建中国当代绘画的社会功能,首先,重新审视自身文化的属性。文化的繁荣是一个名族强大和自信的体现,重塑本土文化自信与价值,重新审视自身文化的属性,是一个推动名族文化发展的奠基石。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挖掘本土文化中最精华的创作元素,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让真、善、美以生命的形式融入艺术作品中,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强的动力,使高质量绘画作品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其次,艺术创作即要健康积极的弘扬我们本土的高雅文化艺术,满足更高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要大众化,普世化,给予普通精神的慰籍,满足他们的短暂心理需求。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关注当下所处的社会现实和真实的人,要关注不同层次和阶段人的审美需要。同时,也要不断去审视自己,重新思考个体与个体、自然、社会的关系,完善与坚定自己的绘画思想、观点和立场,重建当代人的精神家园。
最后,重塑中国当代绘画的价值观,就是要坚持党的文艺方针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美学观,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道路, 发展属于我们自己的当代艺术, 建立自己的艺术价值标准,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文化传统, 重提“真、善、美”和谐统一理想,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创造出真正有思想、有水平,健康的、积极的、高雅的当代绘画视觉图式。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我们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让中国当代绘画的社会功能重新回归。
结束语:人类文明总是在文化的更新迭代中演变发展,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思潮总在不断地涌现,我们需要更多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作品,来满足我们更高品质的审美需求和精神家园。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脱离不了全球化语境,在世界前卫思潮的浪潮中,我们要清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要把中国本土文化特质作为绘画表达最本质的内容。那么如何继承传统审美标准同时还能适应当下人的审美需求,承担起中国当代绘画的义务,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反思的问题。因此,当下艺术家需要创作更多的积极健康的绘画作品来重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重塑中国当代绘画的社会功能,完善当代绘画发展的生存环境,让中国的当代艺术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 高名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
[2]《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李倍雷,赫云.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年12月
[3]《见证中国当代艺术》 马钦忠.学林出版社,2011年4月
作者简介:王欢(1988—)男,汉族,籍贯:甘肃甘谷,职务/职称:助教,学历:研究生,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
关键词:现代艺术;绘画;社会功能
绘画是反映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载体,从艺术的起源来看,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时总有一种模仿和记录的心态。作为创作主体,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手法技巧,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与感受物态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绘画作品。优秀的绘画作品能从认识、教育、审美这三个方面来影响观者的思想情感。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日趋发展和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涌入,传统美学价值观被逐步消解,传统绘画的美学原则已无法满足当下人们对艺术品质的需求。同时,在西方“前卫”艺术的指引下,绘画通过“模仿”和迎合西方审美价值取向,逐渐的脱离本土文化特征,成为追求另类、消极、荒诞的艺术活动。这种艺术思潮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变化,让中国当代绘画在认识、教育、审美等方面发生了巨大转变。重新审视这种转变,一方面有助于推动新的艺术观念和形式的发展,另一方面能使我们把握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规律,重塑中国当代绘画功能的品质。
一、中国当代绘画功能的“颠覆”
在欣赏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时,我们不但可以了解一段历史的文化背景,同时也能陶冶情操,赏心悦目,愉悦性情。鲁迅说: “凡有美术, 有足以征表一时及一族之思维, 故亦即国魂之现象”。但是,随着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涌入,绘画的功能开始发生“颠覆”性的转变。
1、绘画形式剥离了本土文化特征,变成自我消极情绪宣泄的工具
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和当代人的精神情感,应该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但是,为了顺应与迎合国际艺术规则和西方收藏市场的价值取向,艺术家在创作中逐渐剥离了自身文化的特质,忽视对中国当下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并在艺术观念的表达上趋近于西方主流价值观。在愈演愈烈的商业化竞争中,绘画也变成了商业化运营的“时尚符号”,原本真实反映中国现实社会的现实主义绘画创作原则也被当代艺术家所摒弃,所叙述的内容不再是当下中国社会本身,所表达的也不是自己真实的情感。为了追求“新潮”和 “前卫”的艺术,他们把无聊、无序、荒诞,消极等情绪融入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其作品带有严重的消极意义和批判性倾向,不再给人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美的享受,绘画成为了艺术家一种自我消极情绪宣泄的工具。
2、模糊了“真、善、美”的心理界限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体现, 是个体对美的认知反映,在艺术创作中,把“真、善、美”的作为自己审美理想和艺术创作的标准,这其中包含着创作者对待善恶的態度与尺度判断。“恶以诫世, 善以示后”,艺术作品要有正确的思想导向性。我们只有面对这样的绘画作品,才能使人们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思想和认识上得到提高,从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然而, 在近年来,中国当代绘画的表现中,“真、善、美”最原始的色彩被逐步淡化,艺术家却把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作为革新与解构的对象,消解和模糊“真、善、美”在人们心理的界限。从90年代开始,在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影响下,一大批艺术家都以消极、颓废、荒诞的手段来填充自己的作品,模糊了传统道德审美价值在人们心理的界限。
3、审美从愉悦性情变成了追求精神的病态和扭曲,
作为“美”的载体, 创作主体通过点、线、面,透视、构图、虚实等造型手段,反作用于人的视觉,使人产生审美愉悦的感受,从而引起美感体验升华的心理反映。随着生活质量的转变,人们对艺术品从单纯的欣赏走向了对生活品质的提升。欣赏者在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时,他不仅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还可以获得人格上的重塑,使欣赏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美感享受。
随着精英艺术被大众文化拉下圣坛,艺术被普世化,艺术无孔不入的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更加刻意的迎合市场和符合大众低级趣味的审美,艺术自身也开始堕落,艺术不再是高品质审美的代名词,而是庸俗、低级、伪劣的产物,高品质的审美理想,被低俗化了。在极力模仿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当代艺术,人们忽略了艺术作品应有的自然美感和优美的造型形象,而是扭曲了艺术本身的最根本的东西,把反人道的行为作为艺术创新原则,追求病态和扭曲绘画再现形式成为整个中国当代绘画的创作标准。这完全摒弃了传统的美学和道德观,把绘画的由“审美”变成“审丑”,以此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前卫”的标本。
二、“重塑与构建”中国当代绘画的社会功能
传统的精英文化正在被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的审美标准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大众文化所消解。在现代社会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也被所宣扬的“独立”、“解放”、“自由”逐渐被碎片化,失去了文化基因,游离在脱离自身身份属性的文化里,中国当代绘画失去了文化内涵。面对这种混乱的新文化现象,迫使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身身份属性,找到属于自己文化价值的根。
重塑与构建中国当代绘画的社会功能,首先,重新审视自身文化的属性。文化的繁荣是一个名族强大和自信的体现,重塑本土文化自信与价值,重新审视自身文化的属性,是一个推动名族文化发展的奠基石。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挖掘本土文化中最精华的创作元素,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让真、善、美以生命的形式融入艺术作品中,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强的动力,使高质量绘画作品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其次,艺术创作即要健康积极的弘扬我们本土的高雅文化艺术,满足更高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要大众化,普世化,给予普通精神的慰籍,满足他们的短暂心理需求。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关注当下所处的社会现实和真实的人,要关注不同层次和阶段人的审美需要。同时,也要不断去审视自己,重新思考个体与个体、自然、社会的关系,完善与坚定自己的绘画思想、观点和立场,重建当代人的精神家园。
最后,重塑中国当代绘画的价值观,就是要坚持党的文艺方针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美学观,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道路, 发展属于我们自己的当代艺术, 建立自己的艺术价值标准,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文化传统, 重提“真、善、美”和谐统一理想,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创造出真正有思想、有水平,健康的、积极的、高雅的当代绘画视觉图式。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我们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让中国当代绘画的社会功能重新回归。
结束语:人类文明总是在文化的更新迭代中演变发展,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思潮总在不断地涌现,我们需要更多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作品,来满足我们更高品质的审美需求和精神家园。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脱离不了全球化语境,在世界前卫思潮的浪潮中,我们要清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要把中国本土文化特质作为绘画表达最本质的内容。那么如何继承传统审美标准同时还能适应当下人的审美需求,承担起中国当代绘画的义务,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反思的问题。因此,当下艺术家需要创作更多的积极健康的绘画作品来重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重塑中国当代绘画的社会功能,完善当代绘画发展的生存环境,让中国的当代艺术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 高名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
[2]《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李倍雷,赫云.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年12月
[3]《见证中国当代艺术》 马钦忠.学林出版社,2011年4月
作者简介:王欢(1988—)男,汉族,籍贯:甘肃甘谷,职务/职称:助教,学历:研究生,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