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判断南京面临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发展要求,在南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确立服务经济发展思路、奋斗目标、推进路径和工作重点,加快推进南京服务经济的发展步伐。总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战略取向,围绕“一个目标”,坚持“四条路径”,突出“五个重点”,建立“五个机制”,着力扩大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着力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着力提升服务经济国际化水平,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实现三个转变,走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一、建成“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
一个目标,就是通过5—10年的努力,建成“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初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具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立足目前的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集聚服务经济发展资源,扩大服务经济发展规模,增强服务经济发展能级,到2010年,服务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服务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达到 50%以上,基本建成“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第二阶段:到2015年,服务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服务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5%左右。服务经济内部结构更加优化,运行方式更加集约,效益质量更加突出,国际竞争力更加强大,“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地位作用更加显著,初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符合南京实际、彰显南京特色、提升南京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发展途径
(一)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新型工业化是科学发展观对现阶段产业升级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不仅要求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而且要求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带动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制造业发展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产品设计、技术研发、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打破发展瓶颈、提档升级的必然选择。应该明确的是,现代服务业比重的增加,不是以放慢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为前提,我们必须围绕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来推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经济的外延扩张和内涵提升。从先进制造业的价值链延伸中,围绕重点产业链的聚焦和衍生,加快培育新兴服务经济,进一步壮大一批成长型服务行业。从制造业的内生分工演进中,创新资源的市场化组织方式,创造服务经济新型业态和高附加值,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实现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二)坚持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
在城市发展中,以“城”为代表的城市现代化与以“市”为代表的服务业发展,是相伴相生、密不可分的。现代化城市要求其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必须融入现代城市的综合功能,用崭新的业态满足现代人和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求。当前,南京已经迈入工业化中后期,并向后工业化时期和服务经济阶段加速推进,经济发展动力将由工业化驱动转向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共同驱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城市现代化给南京带来的新机遇,以跨江发展和“五个中心”的建设,引导服务业向新区、新城和中心镇拓展,扩大南京服务经济辐射半径,推动生产力的科学合理布局,加快构建多中心、开敞式组团发展的特大型城市体系,形成主城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郊县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新格局;以城市功能和消费功能的升级,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推动基本现代化目标的加速实现,增强消费内生动力,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培育文化、休闲、健康等新的消费热点,提升消费功能对服务经济的增长所具有的直接拉动作用,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三)坚持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服务业的产生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分工的结果,通过自主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现行服务的生产效率,革新服务生产系统,提高服务质量,而且会导致新服务业的产生,催生一批新兴服务业。我们必须依托南京科技资源和优势,不断提升自主创新“南京模式”,以人才的支撑和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功能,坚持依托高新区、大学科技园、软件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各类创新载体和孵化器,持续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服务经济集聚。把创新人才作为推动服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最大限度地激励创新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引领服务经济发展,实现现代服务业水平的高端化。以软件产业为发展重点,拓展服务外包,扎实推进工作。准确把握创意产业的成长动向,致力打造创意产业的成长环境,力求把南京建成各类创意产业的聚集地。尤其要加快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服务经济的标准化水平,着力培育服务经济的自主品牌,避免城市间同质恶性之争,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四)坚持国际化发展之路
衡量城市服务经济竞争力,不仅是其自身的经济体量,更重要的是其区域性的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南京加快发展服务经济,实现服务业的高端化,必须用全球视野进一步放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效应,在更高层面上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在更宽领域上吸纳整合国际资源禀赋,在更深程度上接轨国际规则。把握好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服务领域、高端环节、智力层面延伸拓展的战略机遇,大力优化国内优质服务要素向南京集聚的环境,营造服务要素尽快转变为竞争优势的机制和条件。进一步聚集具有重大带动和提升作用的服务业龙头项目,构筑承接国际资本转移的平台。加大针对重点国家、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的招商力度和招商密度,精心组织实施境内外服务经济专题招商活动,加快承接国际优质产业资本的步伐。着力吸引境内外知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金融机构和国内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总部入驻南京。协调推进服务经济“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对国外企业的并购,尽快获取南京服务发展所需的关键性资源,全面提升服务经济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在全面加快服务经济发展中,重点发展服务经济五大形态
(一)发挥南京的科教资源优势,以软件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经济
按照增强城市研发功能、打造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知识提供型产业。突破性发展软件产业。以江苏软件园、南京软件园和江苏工业设计园等一批软件产业基地为载体,吸引软件企业入驻、促进软件人才集聚,注重软件品牌培育,优化园区服务环境,力争用3—5年时间使南京软件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软件企业突破2000家,软件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工业设计从业人员达5万人以上,把南京建设成为中国的“班加罗尔”和“世界的办公室”、“国际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中国软件城。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以推进“数字南京”建设为契机,加强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突破性提升中心城市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服务能力,促进形成以电子商务为主体的信息增值服务体系,确保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长20%以上。建立健全更加开放的科技服务体系。巩固和提升科研院所市场化改制成果,扩大技术服务的供给能力;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业务体系;加强国内外科技服务领域的交流,吸引国际知名企业科技研发与服务机构来宁发展,鼓励本市有实力的科技研发和服务机构面向全国拓展服务市场,增强区域辐射能力。
(二)发挥南京的人力资本优势,以服务外包产业为主体,大力发展国际服务经济
坚持以经济国际化战略为导向,充分发挥南京人力资本优势,加快南京“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步伐。目前,全市从事或有条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近150家,其中,软件类企业超过100家,外包规模超百万美元的企业13家,包括摩托罗拉南京分公司、南大苏富特、网巨软件等一批知名企业。近年来我市引进的三星、朗讯、微软、明基等20多家外资研发机构多数也已开展服务外包业务。下一阶段,必须围绕《南京市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要求,发挥五个服务业外包示范区(高新、鼓楼、玄武、雨花、江宁)的优势,抢抓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加快扩张的历史机遇,用好用足国家鼓励服务外包发展的先行先试政策,重点发展软件外包、IC设计、后台服务、办公室支持、财务管理等五大类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通过加快一批服务外包的载体建设,强化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训,完善服务外包政策措施,优化服务外包发展环境,大力引进和培育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力争到2010年,全市服务外包产值达400亿元,其中,离岸服务外包比重占到60%左右,基本形成以信息技术外包为龙头,以五大类外包业务为主体,广泛涉及金融保险、物流、工程设计、信息服务、动漫设计服务、研发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律师服务、医疗服务、远程教育、网络管理等多个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初具规模的服务外包产业群,把南京建设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集聚区,成为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服务外包基地。
(三)发挥南京的行政和区位优势,以业态创新为手段,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经济
立足南京特殊的区位资源、交通枢纽地位,全面推进商贸和物流产业发展。巩固提升商贸流通业在“南京都市圈”中的龙头地位。以“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体系为导向,重点打造新街口与河西新城商贸商务中心,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商业购物精品街、专业化市场群,培育一批如苏宁、宏图三胞、苏果等旗舰型商贸大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构建集约便利的现代零售服务体系,到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0亿元,连锁经营销售额年平均增长20%以上。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实施“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建设规划方案,高标准规划和建设龙潭、禄口、王家湾—丁家庄、江北化工、雨花三桥等重点物流基地,大力整合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完善以物流基地为节点、以信息化为支撑、以标准化为基础的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物流网络运输配送体系。扩大物流业的对外开放,吸引国际国内投资者参与南京物流业重组和发展。加快建设中国邮政航空速递物流集散中心,发挥并放大其辐射功能作用。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未来3—5年,第三方物流比重提高到50—60%,物流运作方式基本与国际接轨。到2010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5亿吨,空港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降低3个百分点以上。
(四月)发挥南京作为中心城市的优势,以金融商务会展为龙头,大力发展现代商务经济
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结构为契机,着力推进南京区域“商务中心”建设。振兴金融保险业。高水平规划建设好洪武南路—中山南路金融业集中区、河西CBD金融集聚区和在建的绿地金融中心等三个金融业主体承载区;大力发展南京银行、南京证券等本土金融机构,加快组建市级保险、融资租赁、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推动更多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大力开展金融机构招商工程,吸引外资金融机构、保险和风险投资来南京发展或者将分行转制为法人机构,积极争取其在南京设立总部。加快发展会展业。建设和提升南京国展中心、河西会展中心及一批各具特色的会展载体,更多地策划和承接全国性、国际性的大活动,提升南京的知名度和对域外资本的吸引力。力争到2010年,培育10个品牌展会,引进10个连届举办的国际国内知名专业品牌展会,打造10个在全国有影响的节庆品牌,把南京建设成为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区域会展中心。完善商务服务产业体系。着力拓展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专业门类,做优做强会计、律师、咨询、评估、认证、经纪、代理、策划、广告、租赁、调查、设计以及技术中介、就业中介、产权中介等商务服务企业品牌,形成种类齐全、与国际接轨、能满足南京都市圈区域发展需要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构筑商务服务企业的集聚高地和商务成本的区域洼地。突出总部经济发展。依托中心城市完善的商务功能、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围绕亿元楼宇经济的打造,大力吸引国内外的大企业、大集团在南京设立大区域性总部,或设立企业的研发中心、财务中心、结算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功能性分支机构,提升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
(五)发挥南京的人文教育资源优势,以旅游休闲和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经济
进一步提升南京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教育名城、旅游名城的认知形象,使之成为南京发展文化经济的基本依托。全方位提升旅游业。改革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强化宣传促销力度,加快旅游产业化、区域一体化步伐。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新型观光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夜间旅游、滨江旅游等一批符合南京城市特色和产业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加强与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区域城市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旅游产业的对接。201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拓展休闲产业。着眼于群众消费结构的升级,倡导健康向上的消费方式,大力培育文化、娱乐、休闲等消费热点,加快推进“1912”等一批休闲场所和休闲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多样化、多元化休闲产品的供给,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支持文化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体育休闲服务产业。加快发展医疗保健产业。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医疗保健新兴领域,提升医疗保健服务水平,繁荣医疗保健市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强对文化创意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文化创意领域的投资行为。积极扶持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以凸显特色、塑造品牌为导向,加强针对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向文化创意领域延伸。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文化创意产业优势门类突出、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把南京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文化智慧创意中心”。
四、不断改革工作体制,完善政策体系,建立科学运行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
(一)建立规划引领的科学调控机制
坚持用先进理念指导修订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按照市区、郊区、县的不同区域状况、资源禀赋,统筹考虑资源、环境、经济、文化等要素和主导产业导向,确立市区及近郊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定位。强化相关规划的衔接,针对服务经济的产业特点,重点做好《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专项规划》与其它“四个中心”规划的横向衔接,与城市总体规划、工业空间布局规划等关联规划的有机对接,确保规划的衔接性和操作性。实行严格的规划调控,建立一套科学的服务经济发展规划执行评估体系、监督机制和预警系统,严把项目进入门槛,适当预留产业空间,尤其是对综合功能区,实施有力的规划调控,确保服务经济发展的有序性。
(二)建立配套完善的政策推动机制
梳理整合现有扶持政策,及时废止不合时宜、不利发展的旧规定、老框框,确保现有政策发挥最大效应。完善创新重点产业政策,密切跟踪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在发展软件研发业、金融服务业、航运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最新政策动向,结合南京发展实际,大力完善创新土地出让、技术支撑、财税扶持等政策体系,全面增创产业发展政策领先优势,和支持制造业一样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强化政策落实,大力加强执行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协调推进制度、过程督查制度、政策调整制度,确保国家及省市各项扶持和促进政策落到实处。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完善产权明晰、相对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进一步盘活各类资源,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方式,着力提升融资平台和融资工具对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服务手段和功能。结合国际服务业资本转移的新趋势,不断扩大利用外资吸引和规模,使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达到全市的一半以上。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引导民间资本特别是国内大型民营企业更大规模投资服务业领域,广泛参与服务经济的发展。加强与国家各部委、省各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掌握项目与资金信息,有针对性地争取重大项目和专项资金。
(四)建立有吸引力的人才集聚机制
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制定和落实海内外高端服务人才引进计划,加快建设大学城、留学生创业园、企业研发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创业载体,推动高层次服务经济从业人员参与国际性多边、双边科技项目,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服务产业运作能力的高层次服务经济人才。创新社会化人才培养模式,引导社会培训机构、驻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现代服务业紧缺专业,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服务专业教育,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培训市场化,大力提升服务经济从业人员规模和质量。营造人才“扎根”环境,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零风险”保障,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激情和动力。采取高浮动的薪酬制及管理和科技人才入股制,将个人利益同企业的当前效益、长远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励人才发挥聪明才智,领军服务经济发展。
(五)建立高效的公共服务机制
打破传统桎梏,消除条块分割,拓展发展空间,努力营造更为宽松的改革创新环境,释放服务经济的发展潜能。继续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进和规范行政审批方式,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发挥好公共资源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引导支持功能。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健全服务经济领域信用体系的各项规章制度,培育发展好企业联合征信平台,启动个人联合征信工作;加大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力度,重点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惩治失信。建立科学的统计考评办法,积极研究现代物流、会展、旅游、社区服务等产业的统计评估方法,确保服务经济行业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
(黄澜,南京大学博士生、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一、建成“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
一个目标,就是通过5—10年的努力,建成“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初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具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立足目前的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集聚服务经济发展资源,扩大服务经济发展规模,增强服务经济发展能级,到2010年,服务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服务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达到 50%以上,基本建成“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第二阶段:到2015年,服务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服务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5%左右。服务经济内部结构更加优化,运行方式更加集约,效益质量更加突出,国际竞争力更加强大,“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地位作用更加显著,初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符合南京实际、彰显南京特色、提升南京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发展途径
(一)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新型工业化是科学发展观对现阶段产业升级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不仅要求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而且要求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带动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制造业发展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产品设计、技术研发、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打破发展瓶颈、提档升级的必然选择。应该明确的是,现代服务业比重的增加,不是以放慢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为前提,我们必须围绕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来推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经济的外延扩张和内涵提升。从先进制造业的价值链延伸中,围绕重点产业链的聚焦和衍生,加快培育新兴服务经济,进一步壮大一批成长型服务行业。从制造业的内生分工演进中,创新资源的市场化组织方式,创造服务经济新型业态和高附加值,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实现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二)坚持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
在城市发展中,以“城”为代表的城市现代化与以“市”为代表的服务业发展,是相伴相生、密不可分的。现代化城市要求其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必须融入现代城市的综合功能,用崭新的业态满足现代人和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求。当前,南京已经迈入工业化中后期,并向后工业化时期和服务经济阶段加速推进,经济发展动力将由工业化驱动转向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共同驱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城市现代化给南京带来的新机遇,以跨江发展和“五个中心”的建设,引导服务业向新区、新城和中心镇拓展,扩大南京服务经济辐射半径,推动生产力的科学合理布局,加快构建多中心、开敞式组团发展的特大型城市体系,形成主城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郊县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新格局;以城市功能和消费功能的升级,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推动基本现代化目标的加速实现,增强消费内生动力,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培育文化、休闲、健康等新的消费热点,提升消费功能对服务经济的增长所具有的直接拉动作用,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三)坚持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服务业的产生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分工的结果,通过自主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现行服务的生产效率,革新服务生产系统,提高服务质量,而且会导致新服务业的产生,催生一批新兴服务业。我们必须依托南京科技资源和优势,不断提升自主创新“南京模式”,以人才的支撑和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功能,坚持依托高新区、大学科技园、软件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各类创新载体和孵化器,持续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服务经济集聚。把创新人才作为推动服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最大限度地激励创新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引领服务经济发展,实现现代服务业水平的高端化。以软件产业为发展重点,拓展服务外包,扎实推进工作。准确把握创意产业的成长动向,致力打造创意产业的成长环境,力求把南京建成各类创意产业的聚集地。尤其要加快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服务经济的标准化水平,着力培育服务经济的自主品牌,避免城市间同质恶性之争,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四)坚持国际化发展之路
衡量城市服务经济竞争力,不仅是其自身的经济体量,更重要的是其区域性的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南京加快发展服务经济,实现服务业的高端化,必须用全球视野进一步放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效应,在更高层面上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在更宽领域上吸纳整合国际资源禀赋,在更深程度上接轨国际规则。把握好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服务领域、高端环节、智力层面延伸拓展的战略机遇,大力优化国内优质服务要素向南京集聚的环境,营造服务要素尽快转变为竞争优势的机制和条件。进一步聚集具有重大带动和提升作用的服务业龙头项目,构筑承接国际资本转移的平台。加大针对重点国家、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的招商力度和招商密度,精心组织实施境内外服务经济专题招商活动,加快承接国际优质产业资本的步伐。着力吸引境内外知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金融机构和国内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总部入驻南京。协调推进服务经济“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对国外企业的并购,尽快获取南京服务发展所需的关键性资源,全面提升服务经济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在全面加快服务经济发展中,重点发展服务经济五大形态
(一)发挥南京的科教资源优势,以软件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经济
按照增强城市研发功能、打造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知识提供型产业。突破性发展软件产业。以江苏软件园、南京软件园和江苏工业设计园等一批软件产业基地为载体,吸引软件企业入驻、促进软件人才集聚,注重软件品牌培育,优化园区服务环境,力争用3—5年时间使南京软件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软件企业突破2000家,软件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工业设计从业人员达5万人以上,把南京建设成为中国的“班加罗尔”和“世界的办公室”、“国际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中国软件城。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以推进“数字南京”建设为契机,加强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突破性提升中心城市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服务能力,促进形成以电子商务为主体的信息增值服务体系,确保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长20%以上。建立健全更加开放的科技服务体系。巩固和提升科研院所市场化改制成果,扩大技术服务的供给能力;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业务体系;加强国内外科技服务领域的交流,吸引国际知名企业科技研发与服务机构来宁发展,鼓励本市有实力的科技研发和服务机构面向全国拓展服务市场,增强区域辐射能力。
(二)发挥南京的人力资本优势,以服务外包产业为主体,大力发展国际服务经济
坚持以经济国际化战略为导向,充分发挥南京人力资本优势,加快南京“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步伐。目前,全市从事或有条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近150家,其中,软件类企业超过100家,外包规模超百万美元的企业13家,包括摩托罗拉南京分公司、南大苏富特、网巨软件等一批知名企业。近年来我市引进的三星、朗讯、微软、明基等20多家外资研发机构多数也已开展服务外包业务。下一阶段,必须围绕《南京市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要求,发挥五个服务业外包示范区(高新、鼓楼、玄武、雨花、江宁)的优势,抢抓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加快扩张的历史机遇,用好用足国家鼓励服务外包发展的先行先试政策,重点发展软件外包、IC设计、后台服务、办公室支持、财务管理等五大类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通过加快一批服务外包的载体建设,强化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训,完善服务外包政策措施,优化服务外包发展环境,大力引进和培育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力争到2010年,全市服务外包产值达400亿元,其中,离岸服务外包比重占到60%左右,基本形成以信息技术外包为龙头,以五大类外包业务为主体,广泛涉及金融保险、物流、工程设计、信息服务、动漫设计服务、研发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律师服务、医疗服务、远程教育、网络管理等多个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初具规模的服务外包产业群,把南京建设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集聚区,成为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服务外包基地。
(三)发挥南京的行政和区位优势,以业态创新为手段,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经济
立足南京特殊的区位资源、交通枢纽地位,全面推进商贸和物流产业发展。巩固提升商贸流通业在“南京都市圈”中的龙头地位。以“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体系为导向,重点打造新街口与河西新城商贸商务中心,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商业购物精品街、专业化市场群,培育一批如苏宁、宏图三胞、苏果等旗舰型商贸大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构建集约便利的现代零售服务体系,到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0亿元,连锁经营销售额年平均增长20%以上。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实施“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建设规划方案,高标准规划和建设龙潭、禄口、王家湾—丁家庄、江北化工、雨花三桥等重点物流基地,大力整合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完善以物流基地为节点、以信息化为支撑、以标准化为基础的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物流网络运输配送体系。扩大物流业的对外开放,吸引国际国内投资者参与南京物流业重组和发展。加快建设中国邮政航空速递物流集散中心,发挥并放大其辐射功能作用。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未来3—5年,第三方物流比重提高到50—60%,物流运作方式基本与国际接轨。到2010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5亿吨,空港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降低3个百分点以上。
(四月)发挥南京作为中心城市的优势,以金融商务会展为龙头,大力发展现代商务经济
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结构为契机,着力推进南京区域“商务中心”建设。振兴金融保险业。高水平规划建设好洪武南路—中山南路金融业集中区、河西CBD金融集聚区和在建的绿地金融中心等三个金融业主体承载区;大力发展南京银行、南京证券等本土金融机构,加快组建市级保险、融资租赁、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推动更多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大力开展金融机构招商工程,吸引外资金融机构、保险和风险投资来南京发展或者将分行转制为法人机构,积极争取其在南京设立总部。加快发展会展业。建设和提升南京国展中心、河西会展中心及一批各具特色的会展载体,更多地策划和承接全国性、国际性的大活动,提升南京的知名度和对域外资本的吸引力。力争到2010年,培育10个品牌展会,引进10个连届举办的国际国内知名专业品牌展会,打造10个在全国有影响的节庆品牌,把南京建设成为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区域会展中心。完善商务服务产业体系。着力拓展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专业门类,做优做强会计、律师、咨询、评估、认证、经纪、代理、策划、广告、租赁、调查、设计以及技术中介、就业中介、产权中介等商务服务企业品牌,形成种类齐全、与国际接轨、能满足南京都市圈区域发展需要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构筑商务服务企业的集聚高地和商务成本的区域洼地。突出总部经济发展。依托中心城市完善的商务功能、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围绕亿元楼宇经济的打造,大力吸引国内外的大企业、大集团在南京设立大区域性总部,或设立企业的研发中心、财务中心、结算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功能性分支机构,提升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
(五)发挥南京的人文教育资源优势,以旅游休闲和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经济
进一步提升南京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教育名城、旅游名城的认知形象,使之成为南京发展文化经济的基本依托。全方位提升旅游业。改革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强化宣传促销力度,加快旅游产业化、区域一体化步伐。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新型观光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夜间旅游、滨江旅游等一批符合南京城市特色和产业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加强与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区域城市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旅游产业的对接。201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拓展休闲产业。着眼于群众消费结构的升级,倡导健康向上的消费方式,大力培育文化、娱乐、休闲等消费热点,加快推进“1912”等一批休闲场所和休闲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多样化、多元化休闲产品的供给,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支持文化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体育休闲服务产业。加快发展医疗保健产业。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医疗保健新兴领域,提升医疗保健服务水平,繁荣医疗保健市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强对文化创意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文化创意领域的投资行为。积极扶持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以凸显特色、塑造品牌为导向,加强针对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向文化创意领域延伸。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文化创意产业优势门类突出、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把南京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文化智慧创意中心”。
四、不断改革工作体制,完善政策体系,建立科学运行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
(一)建立规划引领的科学调控机制
坚持用先进理念指导修订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按照市区、郊区、县的不同区域状况、资源禀赋,统筹考虑资源、环境、经济、文化等要素和主导产业导向,确立市区及近郊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定位。强化相关规划的衔接,针对服务经济的产业特点,重点做好《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专项规划》与其它“四个中心”规划的横向衔接,与城市总体规划、工业空间布局规划等关联规划的有机对接,确保规划的衔接性和操作性。实行严格的规划调控,建立一套科学的服务经济发展规划执行评估体系、监督机制和预警系统,严把项目进入门槛,适当预留产业空间,尤其是对综合功能区,实施有力的规划调控,确保服务经济发展的有序性。
(二)建立配套完善的政策推动机制
梳理整合现有扶持政策,及时废止不合时宜、不利发展的旧规定、老框框,确保现有政策发挥最大效应。完善创新重点产业政策,密切跟踪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在发展软件研发业、金融服务业、航运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最新政策动向,结合南京发展实际,大力完善创新土地出让、技术支撑、财税扶持等政策体系,全面增创产业发展政策领先优势,和支持制造业一样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强化政策落实,大力加强执行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协调推进制度、过程督查制度、政策调整制度,确保国家及省市各项扶持和促进政策落到实处。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完善产权明晰、相对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进一步盘活各类资源,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方式,着力提升融资平台和融资工具对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服务手段和功能。结合国际服务业资本转移的新趋势,不断扩大利用外资吸引和规模,使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达到全市的一半以上。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引导民间资本特别是国内大型民营企业更大规模投资服务业领域,广泛参与服务经济的发展。加强与国家各部委、省各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掌握项目与资金信息,有针对性地争取重大项目和专项资金。
(四)建立有吸引力的人才集聚机制
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制定和落实海内外高端服务人才引进计划,加快建设大学城、留学生创业园、企业研发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创业载体,推动高层次服务经济从业人员参与国际性多边、双边科技项目,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服务产业运作能力的高层次服务经济人才。创新社会化人才培养模式,引导社会培训机构、驻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现代服务业紧缺专业,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服务专业教育,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培训市场化,大力提升服务经济从业人员规模和质量。营造人才“扎根”环境,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零风险”保障,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激情和动力。采取高浮动的薪酬制及管理和科技人才入股制,将个人利益同企业的当前效益、长远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励人才发挥聪明才智,领军服务经济发展。
(五)建立高效的公共服务机制
打破传统桎梏,消除条块分割,拓展发展空间,努力营造更为宽松的改革创新环境,释放服务经济的发展潜能。继续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进和规范行政审批方式,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发挥好公共资源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引导支持功能。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健全服务经济领域信用体系的各项规章制度,培育发展好企业联合征信平台,启动个人联合征信工作;加大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力度,重点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惩治失信。建立科学的统计考评办法,积极研究现代物流、会展、旅游、社区服务等产业的统计评估方法,确保服务经济行业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
(黄澜,南京大学博士生、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