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这段时间,“工匠精神”很热。今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无论是在北京全国两会现场,还是在其他领域,它都成了热门词汇。那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重振“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职业教育。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不论是提高质量,还是加快推进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都是关键环节和着力点。很多人习惯把教师称为“教书匠”,其实,教师和木匠、工匠一样,除了身份的外壳不同,其内在的核心气质是一样的——都是“匠人”。身为匠人的老师,当怀一颗匠心,以一颗纯粹的教育之心,始末如一,适应变化,创造可能。那么,农广校教师的“工匠精神”如何培养?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种培养自然需要农广校充分发挥育人主体的作用。眼下,确有不少基层农广校重视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把培育“工匠精神”落实到教师培养的方方面面,对如何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让“工匠精神”在教师中“扎根”,将教师的“工匠精神”的示范作用纳入师德建设方案中,强化教师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进而在职业教育中扎根,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蝴蝶效应”。
工匠精神对于从业者的要求无外乎两项: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对于农广校来说,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和培训质量的关键,是教学活动的中坚力量。因此,抓好农广校教师队伍建设也应当从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入手,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职业能力,才能保证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平。
“工匠精神”对于农广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工匠精神要求教师队伍建设把好入口关。中国传统的工匠,普遍采用的是学徒制,由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师傅招收徒弟,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演示、传授技艺。师傅招收徒弟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不仅考查徒弟的资质,也会考察徒弟的品行,只有符合条件的才会倾心传授。农广校师资队伍建设同样也需要把好入口关。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应当在进入教师队伍前按照《专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进行严格考察,确保教师队伍的能力水平。
工匠精神要求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交流。“工匠精神”讲究精益求精,也就是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作为教师同样需要对教学设计、教学技巧等进行深入研究,寻找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对于教师要积极组织业务培训,聘请教育专家传授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学的方法也不断推陈出新。教师要想在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教学业务交流是教师互相学习、交流,去粗取精,逐渐完善自身业务能力的重要的手段。怀有“工匠精神”的教师会更多地从完善教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会遮遮掩掩,害怕把自己辛苦得来的劳动成果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工匠精神要求教师认真做好教学环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教学环节就如同工匠手中的产品的细节。产品的每个细节都很完美,这个产品才完美。对于教师,每个教学环节都很成功的话,那么,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成功的。“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教学工作同样也讲求尽善尽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要求都不一样,都有不同的技巧、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发扬“工匠精神”,练好教学基本功,积极学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工匠精神要求教师授课讲究技巧。如同工匠制造产品需要技巧一样,教师教学的过程需要很多技巧,缺少了技巧,教学就会变得很死板,学生接受起来也会很困难。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肯用心钻研,会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状态的观察,总结教学效果,研究教学改进的技巧,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掌握了教学技巧的教师在教学时,会熟练的运用这些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学习的浓厚氛围,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培养农广校教师的“工匠精神”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衡量教师道德是非、指导教师道德行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标准,是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要将教师的师德规范,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心信念,需要教师有一个自觉学习、接受教育的过程。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教师担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孔子曰:“不正其身,如正人何!”学生不论是掌握知识、说明道理,丰富情感、提高觉悟,许多情况都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实践而逐渐形成的。前苏联教育家曾这样描述过:“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心理上多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捉摸一切最细微的事情,这点是应该记住的。”可见,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形形色色的道德现象交织在快速发展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于善、恶、是、非的识别比以前要困难得多。面对这种形势,教师必须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自觉加强道德理论学习,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当前,知识发展的总趋势和新特点就是知识正在以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综合。大量新兴的边缘学科往往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于一体,学科间的相互综合已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传统的知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让学生对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综合,真正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如果教师仅拘泥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旧教学模式,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做到“常教常新”。
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激发教师职业自豪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事业关系祖国未来发展,教师从事的职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教师这个职业是培养人、发展人的职业,所以,教师职业担负的责任重大。研究资料表明,由于许多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下,导致教师的自我发展动机不足。职业认同感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理解和认同的程度。对于一种职业来说,职业认同感的强弱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情感、专业技能等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起码的思想认识和准备,那么他很可能长期处在一种迷茫的状态而无法很好地开展工作。当教师不以教育工作者为荣时,他就不会将教育目标与任务内化到个人的自我概念中;不会调动自我主观力量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探寻专业发展的方向,不会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去获取知识。事实上,教师表现出的对所从事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孜孜以求的工作态度和持之以恒、不断求索的工作志趣正是促进其主动获取知识、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的重要动因。培育教师的自我认同,就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和风气,使教师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受人尊重的,自己的劳动成果是有价值的。
综上所述,在农广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培育教师的“工匠精神”,不仅是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广校师资能力建设的需要。要不断提升农广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自豪感,激发教师钻研业务,提升能力的内在动力,让“工匠精神”在农广校教师中得到弘扬,促进农广校办学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天津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任长青 张大鹏
天津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静海区分校 董 杨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重振“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职业教育。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不论是提高质量,还是加快推进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都是关键环节和着力点。很多人习惯把教师称为“教书匠”,其实,教师和木匠、工匠一样,除了身份的外壳不同,其内在的核心气质是一样的——都是“匠人”。身为匠人的老师,当怀一颗匠心,以一颗纯粹的教育之心,始末如一,适应变化,创造可能。那么,农广校教师的“工匠精神”如何培养?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种培养自然需要农广校充分发挥育人主体的作用。眼下,确有不少基层农广校重视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把培育“工匠精神”落实到教师培养的方方面面,对如何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让“工匠精神”在教师中“扎根”,将教师的“工匠精神”的示范作用纳入师德建设方案中,强化教师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进而在职业教育中扎根,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蝴蝶效应”。
工匠精神对于从业者的要求无外乎两项: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对于农广校来说,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和培训质量的关键,是教学活动的中坚力量。因此,抓好农广校教师队伍建设也应当从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入手,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职业能力,才能保证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平。
“工匠精神”对于农广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工匠精神要求教师队伍建设把好入口关。中国传统的工匠,普遍采用的是学徒制,由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师傅招收徒弟,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演示、传授技艺。师傅招收徒弟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不仅考查徒弟的资质,也会考察徒弟的品行,只有符合条件的才会倾心传授。农广校师资队伍建设同样也需要把好入口关。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应当在进入教师队伍前按照《专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进行严格考察,确保教师队伍的能力水平。
工匠精神要求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交流。“工匠精神”讲究精益求精,也就是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作为教师同样需要对教学设计、教学技巧等进行深入研究,寻找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对于教师要积极组织业务培训,聘请教育专家传授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学的方法也不断推陈出新。教师要想在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教学业务交流是教师互相学习、交流,去粗取精,逐渐完善自身业务能力的重要的手段。怀有“工匠精神”的教师会更多地从完善教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会遮遮掩掩,害怕把自己辛苦得来的劳动成果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工匠精神要求教师认真做好教学环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教学环节就如同工匠手中的产品的细节。产品的每个细节都很完美,这个产品才完美。对于教师,每个教学环节都很成功的话,那么,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成功的。“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教学工作同样也讲求尽善尽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要求都不一样,都有不同的技巧、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发扬“工匠精神”,练好教学基本功,积极学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工匠精神要求教师授课讲究技巧。如同工匠制造产品需要技巧一样,教师教学的过程需要很多技巧,缺少了技巧,教学就会变得很死板,学生接受起来也会很困难。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肯用心钻研,会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状态的观察,总结教学效果,研究教学改进的技巧,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掌握了教学技巧的教师在教学时,会熟练的运用这些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学习的浓厚氛围,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培养农广校教师的“工匠精神”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衡量教师道德是非、指导教师道德行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标准,是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要将教师的师德规范,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心信念,需要教师有一个自觉学习、接受教育的过程。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教师担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孔子曰:“不正其身,如正人何!”学生不论是掌握知识、说明道理,丰富情感、提高觉悟,许多情况都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实践而逐渐形成的。前苏联教育家曾这样描述过:“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心理上多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捉摸一切最细微的事情,这点是应该记住的。”可见,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形形色色的道德现象交织在快速发展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于善、恶、是、非的识别比以前要困难得多。面对这种形势,教师必须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自觉加强道德理论学习,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当前,知识发展的总趋势和新特点就是知识正在以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综合。大量新兴的边缘学科往往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于一体,学科间的相互综合已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传统的知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让学生对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综合,真正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如果教师仅拘泥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旧教学模式,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做到“常教常新”。
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激发教师职业自豪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事业关系祖国未来发展,教师从事的职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教师这个职业是培养人、发展人的职业,所以,教师职业担负的责任重大。研究资料表明,由于许多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下,导致教师的自我发展动机不足。职业认同感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理解和认同的程度。对于一种职业来说,职业认同感的强弱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情感、专业技能等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起码的思想认识和准备,那么他很可能长期处在一种迷茫的状态而无法很好地开展工作。当教师不以教育工作者为荣时,他就不会将教育目标与任务内化到个人的自我概念中;不会调动自我主观力量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探寻专业发展的方向,不会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去获取知识。事实上,教师表现出的对所从事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孜孜以求的工作态度和持之以恒、不断求索的工作志趣正是促进其主动获取知识、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的重要动因。培育教师的自我认同,就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和风气,使教师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受人尊重的,自己的劳动成果是有价值的。
综上所述,在农广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培育教师的“工匠精神”,不仅是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广校师资能力建设的需要。要不断提升农广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自豪感,激发教师钻研业务,提升能力的内在动力,让“工匠精神”在农广校教师中得到弘扬,促进农广校办学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天津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任长青 张大鹏
天津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静海区分校 董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