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冬日的室内生活:赏花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ihao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漫长的寒冷的冬天里,人们要在室内进行有益于身心的娱乐、艺术性活动,以去除冬日单调、萧杀的景象,保持身心健康,迎接春天。而赏花就是其中富于诗意的一项。
  要想赏花,首先得有花。而冬天,很多花卉树木都凋谢、叶落了。古人便精心选择了很多种冬天开花的花卉,比如蜡梅、山茶、水仙、瑞香、梅花等,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陆续被人们发现、栽种,育出很多良种,形、色、香皆美。使得冬日也有花可玩。也选取松、柏、竹子等常绿竹木作盆栽。
  明代诗人归庄《归庄集》中《看寒花记》一文,载他观赏寒冬季节的种种花木,又取来菊花、南天竹、蜡梅、水仙花插瓶,各色皆备,位置得宜,灯光之下的花影尤其优美,便是冬日赏花的典型之俗:“纳诸瓶,丹、黄、白、碧,位置颇胜,灯下影尤佳。”他一觉醒来,在夜灯下对瓶花小酌:“灯前对花,余有影,花亦有影。”可比李白诗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一些花卉不在冬天开花;也有的树木冬天会落叶。为了让这些花木冬时也开花、叶子葱翠,供人观赏,聪明的古人发明了温室技术。古代地理书籍《三辅黄图·汉宫》记载西汉武帝时就有了:“温室殿,武帝建,冬处之温暖也。”《汉书·孔光传》载:“(孔光)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孔光是汉成帝时人,曾任尚书令,佳人问起宫廷内温室栽种的绿树盆栽是什么树木,他很谨慎,闭口不言。从中也可见,温室内养花、养绿树盆栽的技术至少在西汉就成熟了。
  唐宋之后,温室栽植的花木也称为唐花,古作“煻”,即用炭火(或热蒸汽)加温培育的花。又名堂花。南宋末年的周密所作《齐东野语》一书,记载道:“花之早放者名曰堂花,其法以纸饰密室,凿地为坎,绠竹置花其上,粪以牛溲、硫磺。然后置沸汤于坎中,汤气熏蒸,盎然春融,经宿则花放矣。”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也记唐花。又有一本《帝京景物略》说北京的花卉产区草桥盛行这种技术,用煤炭火加温,可使得十月也有牡丹花开:“草桥惟冬花支尽三季之种,培土窖藏之,蕴火坑晅之,十月中旬,牡丹已进御矣。”清代,温室技法普遍运用,这样一来,冬天的花木供应充足,随时可以赏花,过新年时更有花供应市场,营造迎接新年新春的新气象。尤其是过年时摆设的岁朝清供,包括盆栽、瓶花,常以梅花、蜡梅、牡丹、月季、桃花、水仙、山茶、南天竹果等共插大瓶,还有佛手、香橼等果,象征梅开五福、新韶、迎春瑞吉等,极为普遍。
  黄宾虹《冬日花卉图》
  清代居廉《岁朝清供图》,瓶内插大朵月季,以及梅花、水仙花,还衬以佛手、香橼、苹果、葡萄、金瓜(小南瓜),这也是冬日芳香夺目的清供。
  清代诗人杨米人(净香居主人)的《都门竹枝词》,即咏冬天温室里培育出色彩鲜艳的梅花、牡丹,人们争先前去观赏:“花局寻芳客如麻,朱梅出窖映朝霞。门前乱落鹅毛雪,屋内方开富贵花。”
  画家徐扬以乾隆御制《生春诗》二十首诗意为题材作《京师生春诗意图》长卷,绘京城冬末初春景象。其中有一首诗咏迎春的鲜花市场:“何处生春早,春生盆卉中。梅仍高士传,松自古人风。汉代侵侵有,唐花色色融。怜他日增巧,开到鼠姑丛。”诗意写京中盆栽唐花有梅、松、甚至有鼠姑(牡丹)等。徐扬以精湛的画技画出雪地里采购、观赏鲜花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抱着、抬着盆花,十分热闹。和杨米人所咏恰可互相印证。
  清代宫里有温室,要生产牡丹、南天竹、佛手等寓意吉祥富贵、寿福的盆栽、瓶插花材。清宫中藏郎世宁等宫廷画家画的乾隆皇帝《雪景行乐图》,便有数枝白梅插瓶;有茂盛的金色佛手、火红南天竹盆栽。还有盛放苹果(象征平安)的果盘。宫廷画家董诰有《御制诗意四条屏》,其中包括《盆花四咏图》、《秋花四首图》、《唐花四首图》、《唐花四咏图》,后二屏就以工笔绘出宫廷里的种种唐花作插花观赏,可见宫内冬日插花之一斑。《唐花四首图》画有姚黄牡丹、水仙、红梅、白梅,《唐花四咏图》,画有魏紫牡丹,长春花(月季),兰,水仙。每四种为一组。董诰并分别在图上书写了嘉庆帝御制的《唐花四首》、《唐花四咏》八首诗,分别咏画中相应的八种花卉。
  著名的女诗人顾太清也有咏唐花观赏的一首词《飞雪满群山·十五雪后,同诸姊妹天宁寺看唐花,望西山积雪分韵》,表现女子们雪天赏花的欢乐:“银海摇光,玉山霏素,平临万井烟村。嫩杨枝上,青帘高挂,飞来一缕春痕。妙香生佛字,恍行入、桃源洞门。花光照眼,花香染袖,花底醉游人。禅院里、同登欢喜地,倚明窗西望,笑语欣欣。 云笺佳句,朱弦法曲,何殊桃李春园。良辰容易过,且消受、香温酒温。夕阳才没,半城凉月天未昏。”
  晚清時,记载北京民俗的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也说:“凡卖花者,谓熏治之花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馈赠。牡丹呈艳,金橘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冶,尽在一堂,故又谓之堂花也。”到民国初年(1914年),北京中山公园还修建了一所唐花坞,作为温室花房。
  清朝方浚颐《梦园丛说》则描述王宫贵族赏唐花、煮美味佳肴饮宴,以作消寒会:“……每当毡帘窣地,兽炭炽炉,暖室如春,浓香四溢,招三五良朋,作‘消寒会’。煮卫河银鱼,烧膳房鹿尾,佐以涌金楼之佳酿,南烹北炙,杂然前陈,战拇飞花,觥筹交错,致足乐也。”
  冬日赏梅,也是韵事。南方梅花在大雪中开放,引得人们争先观赏。在北京,梅花就很少见,一般是每年从南方运来盆栽梅花催开,再销售。不过,也有在园中培植的。清末民初的陈宗藩《燕都丛考》一书,记清末定亲王府园的梅花树:“北地梅花枝干繁大者绝少,贝勒曾由南方运来百株,植诸庭宇,活者仅余一株,然已绝无仅有矣。”《十朝诗乘》说:“京师蓄梅,皆供养土窖中,植以盆盎。脯余岁首,辇入豪门,为春盘点缀而已。独定王府一树高及檐。然著花必以春仲,寒天则以玻璃架屋深护之,风雪中不见疏枝冷蕊也。”这一株梅花开时,丁王府里必然聚集宾朋,宴饮赋诗。
  梅花树上扫雪,可以煎茶。清代《红楼梦》里就有妙玉扫梅花雪煎茶品茶的描写,在改琦《红楼梦图》、沈谦《红楼梦赋》图册、孙温《红楼梦图》等绘画中,都有表现。
  水仙花在冬日开,也很重要。北宋黄庭坚有水仙诗《王充道送水仙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有名句:“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宋人王柏《水仙诗》也因而咏道:“剪叶葱偷巧,冰蕤独耐寒。梅兄虽有伴,矾弟不同看。山谷诗犹在,逋仙影不单。玉纤捧金,谁遣慰儒酸。”皆咏及水仙花的高洁。水仙以单瓣、无富丽态为贵。《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写冬日里的潇湘馆,黛玉便爱赏水仙花:“暖阁之中有一玉石条盆,里面攒三聚五载着一盆单瓣水仙,点着宣石。”雍正年间的《深柳读书堂十二仕女图》中的《裘装对镜》图,便画一位女郎房内摆有钧窑瓷盆栽种的水仙花,还有盛着佛手、木瓜香果的果盆。花果香气迷人。汪曾祺《岁朝清供》一文记载:“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明清以后画这个题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画过不少幅。画里画的、实际生活里供的,无非是这几样:天竹果、腊梅花、水仙。有时为了填补空白,画里加两个香橼。‘橼’谐音圆,取其吉利。水仙、腊梅、天竹,是取其颜色鲜丽。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文中还记自己折取粗壮的蜡梅、南天竹果制作插花的风雅,还记老北京人过年,布置青蒜、萝卜,让室内增加绿意,这是最可取的:“北京人家春节供腊梅、天竹者少,因不易得。富贵人家常在大厅里摆两盆梅花(北京谓之“干枝梅”,很不好听),在泥盆外加开光丰彩或景泰蓝套盆,很俗气。穷家过年,也要有一点颜色。很多人家养一盆青蒜。这也算代替水仙了吧。或用大萝卜一个,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铁丝为箍,以线挂在朝阳的窗下,蒜叶碧绿,萝卜皮通红,萝卜缨翻卷上来,也颇悦目。”
  编辑/徐   展
其他文献
沐浴对于古代的中国人而言算得上是一件大事。古人讲究“三日一沐,五日一浴”,由此可以看出,古人是将沐与浴给分开来进行,意思就是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据说,当年周公辅佐周成王时,为了不让人说他以权位轻待士人,洗一次头发竟然三次握发起身,因此留下了“握发吐脯”的成语。  中国人很早就知道清洁身体的重要性,它不仅是祛除自身疾病的一种方式,甚至被提高到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但凡国家有个大事小情,需要祭祀祖
期刊
晓日迎长岁岁同。太平箫鼓间歌钟。云高未有前村雪,梅小初开昨夜风。罗幕翠,锦筵红。钗头罗胜写宜冬。从今屈指春期近,莫使金尊对月空。  ——[宋]晏幾道《鹧鸪天·晓日迎长岁岁同》
期刊
严寒冬月。前日阳生几降雪。松柏凌霄。森耸庭中叹後凋。昔人犹豫。身入山林深靜处。今古同符。好趁笙歌且自娱。  ——[宋]张继先《减字木兰花·严寒冬月》
期刊
现如今,早晚刷牙已是深入人心的卫生习惯,市面上出售的除了各种配方的牙膏和各种款式、刷毛各异的牙刷外,还有诸如牙签、牙线、牙缝刷、冲牙器、漱口水之类的辅助清洁用品,那叫一个琳琅满目。可是古人是如何刷牙的呢?他们刷牙吗?电视剧《大宅门》里,年迈的七老爷每天早上都会端着一个盖碗漱口,还要边口呼“茶能明目”边用手指蘸着茶水在眼睛上抹一下。古人对口腔清洁都这么“随意”吗?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非常重
期刊
围着火炉享受煮酒品雪的乐儿,最好的时节便是冬夜。窗外飘着小雪,好一番清冷,草庐里却春意融融,暖暖的,穿堂而过的风里也裹着股温热。  似乎很快,夜就漫溯开来,从遥远的地方一直漾到窗台,巨大的幕白里带了点暗,铺天盖地垂了下来。可巧雪飘落着,便添了些朦胧的感觉。该是月上中天了,有了雪,那月便隐到了幕后,今夜一切的主角便是雪了。  邀三五好友,煮一壶老酒,放在柴炉上,酒香四溢时,便可以开怀畅饮了。温酒利于
期刊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说,我们强调中华文化以丰富我们的精神资源,挖掘我们的历史传统,强化我们的文化自信。“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于”就是说传统文化已经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在革命、建设、改革当中得
期刊
寒冷的天气虽然十分难熬,却熬出了古人过冬的情趣。据传,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古人创制并广泛使用。  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过冬的呢?  花椒取暖  据《汉宫仪》记载:“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
期刊
酒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杜康造酒的神话,到酒池肉林的典故,从李太白饮酒写诗的潇洒,到辛稼轩酒酣剑舞的英姿……翻阅上下五千年,似乎总能闻见酒香。每每诵读典籍,总羡慕诗篇中酒气与墨香的杂陈,幻想醉在花下眠的惬意,而每逢凛冬,伴着窗外翻乱书篇的清风,又总是一边把玩着酒杯,一边透过字里行间,品饮这格外的香气。  初冬的酒气,是义气。古人善饮酒,且多饮黄酒。作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中国特有
期刊
一、冬日养膘,肉不可少  東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所以,每每到了冬天,如何避寒就是一个大家热议的话题。其实,避寒无外乎两种,一是物理暖身,二是以食进补。说到以食进补,越是往后面的时代,其相关的理论和食谱的种类花样越是繁多。  但追本溯源,先秦时期人们对冬天进补没有那么多的花样,尤其是普通的先秦百姓,对他们冬日进补最好方式是开荤,最好的食材就是“肉”。因为当时的生产力实在
期刊
家里藏书两三千册,视同珍宝。曾经有人找我借书,好几次有借无还,有些是我非常珍爱的书,朝夕相处的宝书现在人书相隔,心里颇不是滋味。如果借家像我一样爱书还好,碰上个假充斯文的,那我的书不就明珠暗投了?有一次,在一个借者家里,我就看到我的一本书被撕得面目全非,心痛之余,我疑心他是不是真翻开过,难怪之前我找他讨要时,他尴尬的说:“实在不好意思,弄丢了。”看来借书者未必就是读书人,更未必是爱书人,也许这个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