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的诗意里重复人类的命运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7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始终认为,所有的写作都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所谓的先验写作,应该是在充分阅读已有的经验之后,在此基础之上做出延伸。这个延伸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对经验的认识。没有绝对未经过经历的认识。上帝不可能制造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作家应该是个性的、本土的、民族的,由于每一个生命都是唯一的,其体验及感受也是不可重复的,所以作家创作的作品,是自己独特的体验基础形成的,它必然也必须具有独创性,也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人的生命是自然的,像自然界中其他所有事物一样,诞生、生长、成熟、存在是有规律的,因而有了很多相关的学科进行着各种各样很科学的研究。从有语言、文字开始,我们的文化都与人的存在方式息息相关,与人的生命经历和体验有关。据说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弹歌》只有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却完整地表达了作者劳动时的情感,从文字中我们也看到了系列动作,看到了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时的生动场景,看到了那些老祖宗们在劳作中获得成就后的快乐心情。
  以上观点是我在阅读宋晓杰老师的诗歌时梳理出的认识。在与宋晓杰老师本人没有接触之前,我已经在报刊、网络上读过她的许多诗歌、散文。我的第一感觉,她的文字都是接地气的,与她的生活背景是契合的。她的诗句里充满了灵性,但不是空灵,更不是空洞,是地地道道的人间生活。我知道她生活在东北,我想象着她的北方是一个怎样的开阔世界,她的诗歌里把这些广阔的意象一再传达过来。
  怎样挨过这白亮的荒漠,怎么复活?
  一片一片飘落下来的,不只是雪
  还有尘土的清新,以及天堂的味道
  像突如其来的浩劫,从天而降
  缠绵的大雪,从去年下到如今
  无法了断,更无法一一尽述
  城池如何一夜失守、陷落
  深沉的大地如何默默地再造一个帝国
  天鹅已乘翅膀远去,冰封的湖面
  和曾经的夕阳,多么沉静、多么干净!
  ──《再次写到雪野》
  大雪仿佛把世界还原到了混沌的原初状态,造物主开始重新造物,所有的历史再一次演绎。她把这铺天盖地的落雪写成了一个事件,她闻见了雪里包含的天堂味道,她看到一个世界正在覆灭,又一个世界正在诞生。大地多么伟大,在上天的安排中瞬间就再造出一个崭新的帝国。这个情景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感觉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产生,这个宏伟的发现只有在有诗意的心胸中能够得到。在天地之间的人看到了这一切,能否有所作为?没有,她只是赞美,由衷地赞叹“冰封的湖面/和曾经的夕阳,多么沉静、多么干净!”
  这些都是北方的意象。像我们生活在大地上却很少意识到大地存在一样,用老子的话说这叫“大象无形”。诗人不能深陷其中,不然同样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诗人必须站得更高,才能发现这个“大象”,使之呈现出苍苍茫茫的伟大现状。因此,她能“删繁就简地留下雪野/和大片大片的空白”(《简笔画》),多大的手笔啊,只有在东北那样的大空间里,只有在高于这个雪野的大气度上,才能这样得心应手地裁剪,把一个广阔的雪野纳入、放置在心胸之间。的确,在这些诗句里的景象,宋晓杰要比我们得到的多,她得到的不仅是这种壮美,还有更多的体验,美的体验,大自然正在变动不居的体验,“尘土的清新,以及天堂的味道”的体验,原来已经熟悉、适应、甚至热爱着的世界正在经历“浩劫”“失守、陷落”的体验,她比我们多了一份疼痛。她在《预言》中写道:“很快,时间就会给出一个欢腾的大地/和烦恼的人生”“盛开,得到赞美;伤──痛,得以安慰/像雪那样,无声无息──/自然而然地飘旋、消融/承受着世事的无常。”从这些诗句里可以看出,诗人对苍天、对土地是敬仰的,她不逆反,不抗争,是享受也好,是承受也罢,她认命了,把自己融入了。也不尽是认命,她有自己的态度,她对世事怀有悲悯,她说“雪是无辜的。遗忘却像大雪一样/如此苍白而简单。可是,我更在意那/纷纷……纷纷地……陷落”。(《用雪来忘记》)她是其中的一个分子,她从壮美中走出,她看到了另一面,被动的改变、无望的消逝,那些熟悉的、习惯了的、适应着的东西很快被淹没了,她感到心痛,她像小母亲一般无助地落泪。
  大象有大象的好处,我们身在其间,感受到它们是我们所不能把握的,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对此进行决定,使我们的心情庄重而肃穆。像一场大雪落下来后,天地之间都是白茫茫的,仿佛所有事物都突然退出了,消失了,只有雪在主宰。而雪在我们的手里,眼里,脚下,它们来自天上,晶莹剔透的,我们觉得不应该如此简单。面对苍茫的雪野,诗人内心肃然起敬,感动不已。这一场大雪,仿佛又是上天的恩赐,或者干脆就是一场庄重的仪式,使人的心灵得到一次庄严的洗礼,仿佛在一个关键点突然有了质的改变。“多么昂贵的天光!在北方的大地上/一切都将宽大为怀──带着宿命的光辉/舒展自如、纵横捭阖、透明、沉实、厚重……”诗人的目光锐利,把大地之上的事物命运看得真切,向我们展示出一个巨大的真相,把我们带入了那个仪式,让我们的内心也得到了一次成长。同时,她还就如何处理和面对,给我们指明了道路,“一颗心要有:悲壮、沧桑、好的记忆和忘性/要有宽仁、忍隐、和善、广阔……的素养/这样,才能配上一尘不染的秋水和秋色”。(《秋色赋》)
  无论是多么开阔的大地,她的土壤里都在滋养着生命,滋养着我们的生活。这也是我们诗意的落脚点吧。在大地的充分孕育中,万事万物都充满着活力,鲜活地参与着世界的建设,显示自身朴素的生动。向来自负地以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当然也是如此,更是把日常经营得更加具有感性的质地,使规律性的发生和发展都柔软了下来,仿佛只为关照着自己。《我习惯于从晨光中识别天气》应该是宋晓杰早期的诗歌,很多网站上都有,可能很多人也认可了这首诗,所以进行了选录。这首诗说的是天,是天气,为的是地,是地上的人間生活。诗中的描述很容易让人认为是她实际生活中的一个细节:
  那一天,我把烧饭的时间
  延迟了将近十分钟   直到初试锋芒的小北风
  吹响钟声,我才清醒
  就那么一脚门里
  一脚门外地呆望着
  想着粮食的命运,还有
  人。收成亦或衰微
  从晨光中识别天气
  通常很准确
  一个人的经验
  没法讲得清
  我们深陷在生活之中,即使诗歌已经走向“雅”,走向“颂”,但“风”仍然在。我们读《诗经》,看到孔子在编选的时候,把“风”放在第一部分,这也说明夫子也是认为烟熏火燎的生活是我们歌咏的源头和主要部分。这些诗句写得相当朴素,而又十分清晰,其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都与某个生活细微之处进行着对应,为我们所熟悉,也为我们在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遵循。
  宋晓杰的诗观是“不计较、不嘀咕、不傲慢、不艰涩,不装神弄鬼、不拿五作六。自然、坦荡、真诚、智慧、优雅。敬重,所以虔诚;信赖,所以托付。低于物质,高于精神,在天地和意志间飞翔或者流动。”诗歌观点就是写诗的态度,就是指导个人写作的准则,进一步延伸,也是做人的態度,做人的准绳。读她的诗歌,看她的为人处事,的确如此。从深处理解,我觉得这是她的自信自若的表现。很多人都熟悉荷尔德林这句“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宋晓杰老师的写作,可能就是让她的诗歌自然地生长出来,成为自然而然的诗意。她的诗歌,语言通透,诗意清澈,自然,坦荡,非常有气势,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这么多年了,她的年龄、经历、表述方式都有变化和调整,但她的风格没有变,无论是写生活中的细节,还是写身边的物候整体,以及内心的各种感悟,她给人的感觉仍然是自自然然、坦坦荡荡,让人读了能很快地领略到诗的意韵,悲壮的或者忧伤的美。
  生命是自然的,生活也与自然环境和条件紧密相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地理就有什么样的人群,然后是意识、文化、风俗。很多作家创作伟大的作品,就是他们选择了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从最深处深刻地把握,从而写出个体的本性,使之发出独有的光辉。这个方式,在宋晓杰的诗里随处可见。包括生活,包括诗歌,包括写出的活动和场景,都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选择和安排,有着独特的地理特征。她在《雪夜,为自己温一盏酒》中如此安排:
  没人来访,船已调转了方向
  沉沉夜色使晚归的人,陷得更深
  身体不动,也能飞
  低低地贴着尘埃,在飞
  遇到火就停下,遇到灯是另一种图解
  它们的意义相似,仿若一盏有体温的酒
  一只温软的手,体恤而安慰
  ──不是为了谁
  好好地醉,好好地心疼
  气象的转变推动着时间的流逝,尘间的景象几乎是一天一个样。大地创造了一切,改变着一切,又更换了一切。当你意识到时间的时候,时间已经流走了,这使人不得不感觉惶然,仿佛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这是千古之悲。几乎所有诗人的写作都涉及到了时间。宋晓杰也写到了,“要有参照才能知道距离/顺着流水,却不一定能够回到从前”,这是一种想法的无法实现;“一年又一年,仿佛从未来过/旷野里,徒然改变着色泽”,这是人们尚未意识到,世事已经失去了原来,把我们推到了一个陌生的境地;“这高处的神明、智者/它看清一切,却什么也不说……”那些必须降临的、生命中必须相遇的,仿佛天机,早已安排妥当,因为“大地是一把好牌,飘飘的雪哦/轻轻地,轻轻地换了人间”。(《静悄悄的嬗变》)这不是多愁善感,这是把生命放到了最高的位置。生命至上,是最珍贵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慨叹时光易逝的时候,就是在强调要珍视和珍惜生命。对时间变化、人世无常的表达,她在《黄昏小夜曲》中写得更加充分:
  还不到时候,但我赞美
  已于月圆之夜提前出发
  寂静,正是我所热爱的那样
  有几分离愁、几分悬空、几分微寒
  ──仿佛一转身,就能看见
  而黄昏,迟迟未归
  像贪恋蜻蜓、瓜棚和白色天光的孩子
  总在最后的时辰,憋红脸膛
  童年的游戏,与奔跑和夜晚有关
  喜欢叫喊,以及还没有擦干眼泪的欢笑
  叫嚷带出的风,还在;而人类──
  已换了一茬又一茬!
  秋风望不断,年年是一样的逝水
  年年流了又流,流了又流
  终不能唤回春风,唤不回儿时的
  哪怕任何一张孩子的脸
  一切都来之不易,一切守起来也是不易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一个过程中经历,悲欢离合都是有的。诗人的感觉是敏锐的,比如爱。我本人很少用“爱”来表述感情。我用“喜欢”,一个是“喜”一个是“欢”,都是自我的情绪,都有具体的体验和感觉,它们的到来都有具体的原因,与物质世界保持着相应的联系。“爱”是什么?有无数种解释,谁也说服不了谁。宋晓杰说,“它只不过是一种信仰!”这个说法不错。爱是神圣的,是“喜”和“欢”的上层建筑,它远远超越了喜欢,在高高的上方发出温暖的光芒。它摸不着,像阳光一样,但在照亮,使我们看见了万物。我们为什么要看见万物,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热爱,因为我们就身处在这个世界之中,与万物共同存在着,与万物息息相关。在《如果我爱你》(《宋,诗一百首》)中,她写道:“而我的信仰滑翔着──/有光、有水汽、有泥土淡淡的腥/在一片水湄就能尾牙/在一个夜晚就能实现”,爱终于落到一块具体的尘土上,它在生长,它在实现,它在为我们带来无缘美好的感受。
  每一天都是被大地重新诞生出来的,大自然醉心于再度创造。诗人以高度的敏感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惊奇,能够发现,能够敬畏,能够欣赏,能够投入地爱。诗人始终在发现,“静静的落雪,有纯净、绵软的母性/更像一个永远也不会出嫁的人/一无所知地被人深受着:照亮暗夜/缓释疼痛,温暖余生……//危机四伏的大地哦,无言的力量和芬芳/即使内心穿越千军万马的人/也会失声痛哭……”(《怀念某年的一场雪》)
  这是真实的内心,这是柔软的内心,这是仍然在跳动着的内心,这是捕捉到了每一个变动的敏锐的内心。大地孕育了我们,我们都是大地上的一枚果实,我们像所有果实一样,在阳光之下、在土地之上自然地生长着,我们同样要经历生老病死,我们既丰富多彩又必然地殊途同归:
  我只想把新日子过旧,开疆拓土
  一年年播种、收获
  直起腰身的间隙,再重复一遍: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像雪花,重复人类的命运
  ──不嫌它小,也不嫌它快
  ──《关于雪,另外的说辞》
  对于大地来说,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生命生生不息,它们似乎一直在重复,重复上一个轮回,在不同时间段重复着自己。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猛地一看,似乎第二天就是重复第一天,第三天就是重复第二天,每一个动作都是上一次的继续和反复。这是自然的生命,这是自然的时间。但细心一点儿的认识还可以看到,那两棵树是完全不一样,那两只狮子也各有特性,两个人更是天壤之别,它们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生动的个体,各自呈现出生命的独有特征,使这个世界多姿多彩,生机盎然。我们的第一天也都有新的太阳,新的光亮,它们照亮的是新的路程,也是新的人生。
  这也是命运。由于视野开阔和内心格局的广大,这些命运在宋晓杰的诗歌里,豁达,宽容,自在,在足够的空间里,自由自在,维持着生命的尊严和高贵。她用辽阔的诗意进行了独特的讲述,表达出对命运的认同和自觉接受。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她表达出对上天敬畏,对大地感恩,对生命热爱和珍惜,对生活的执着和认真,哪怕仅仅是重复。
  宋晓杰,女,1968年生于辽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2011华文青年诗人奖、第二届冰心散文奖、辽宁文学奖、全国十佳散文诗人,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第九位驻校诗人,参加过第十九届青春诗会、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现供职于辽宁省文学院。
  江 耶:本名蒋华刚,安徽定远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煤矿作协理事,淮南市作协副主席。有作品在《诗刊》《中国作家》《清明》《鸭绿江》《阳光》等报刊发表,入多种选本,获安徽文学奖、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等奖项,著有散文集《天在远方弯下腰来》《墙后面有人》、诗集《大地苍茫》。
其他文献
抵达凤凰古城的时候,夜幕像被一只无形的巨掌从周边黑魆魆的山峦一点儿一点儿推上古城上空。而此时,沱江岸边无数盏霓虹灯正竞相绽放,似乎划破了一道披挂在古城身上的黑色布幔,点亮古城神秘的夜色。  这座被沈从文称为“边城”的古城,有着山高水长的路途。长途跋涉于湘西群山峻岭之中,一路几乎看不到像样的城镇。当古城的身影在期盼中褪去神秘的面纱,朦朦胧胧出现在眼前时,竟有一种久违的亲切。这就是有着古风流韵、荡漾着
期刊
风,拧着劲地刮,吹到脸上像刀割一般。  石毅站在矿北大门口,两眼直盯着进矿路的尽头。尽管穿着羽绒袄,还是冻得嘴唇发紫,浑身瑟瑟发抖。他缩了缩脖子,裹紧了羽绒袄。心冷寒于身冷,石毅的心如同这寒冷的冬季,咋也暖不起来。  石毅知道,半小时后,女友甄箐将坐着大巴车来煤矿看他。说看他好听点儿,石毅心里明镜一样,甄箐这次来是跟他断绝关系的。  石毅去年毕业于省城一所重点煤矿院校的电气自动化系。毕业后,他跟几
期刊
一  满仓落榜的消息像一阵风吹进了沙河村里,单调的乡村生活像开锅的水一样咕咕噜噜沸扬起来,这消息像一盘色味俱佳的菜肴一样,被村人在饭场嚼得有滋有味。  说是饭场,其实不过是村中一段少有厕所的土路。一条东西路把村子分为南北两半,路旁的杨柳楝树相间生长,枝叶交叉,形成天然的井巷。人们就在这井巷里一日几餐,交换乡间趣闻,村里的干部也常常趁机搅和,碗在地上打个旋,三言两语就把上面的意思、该交的公粮提留款说
期刊
一  趁着暑假,跟弟弟又一次回关屯老家。没想到选择的第一站,就是位于关屯西北方向的采石场。用弟弟的话说,来这里只想看看老家的石头是不是也变了样儿。想想有点可笑,石头会变吗?对于多年远离故土的我们来说,不过是想寻找老家仅存的那点心灵慰藉吧。  那条童年时代通往采石场的路,早已被厚厚的蒿草和丛生的荆棘吞没。很显然,这里已荒芜了好多年。更确切一点,是废弃了好多年。我和弟弟小心翼翼地趟开一条道儿。蒿草和荆
期刊
来 世  三辆运煤的卡车,在麦浪的辽阔里放逐奔驰  左顾顾,右盼盼  三只躯体上沾满傍晚花粉的黑色甲壳虫  沿着永恒裤脚的边线,缓慢地爬行  车上,重见天日的煤炭  一起掀开目光外面乌黑的铁盖  整体陷入回忆,冰川纪,二叠纪  最远的那个已经回到太古代  一切皆迥异于从前  只有蹲在村头吃饭的那个老汉  还保留有一张秦朝的脸  粗瓷大碗里,喷香的白米下面到底  掩埋了多少清晨,多少黄昏,多少文明辙
期刊
一望无际的田野阳光的旋涡流淌广阔碧绿的场景映衬着修长的白杨蔓延鼓着千张口低歌麦苗卷着涟漪层层追赶牵着手踏青裙摆轻轻地拍打着清风温暖的馨香颤颤地荡漾轻扬幸福,让笑容与吹面不寒紧紧相拥冬去了一地的萧瑟春回,大地飛歌柔柔的手再次将我们的面颊抚摸额头上淡淡的印痕还有,不经意长出的白发无声落在眼角的人间烟火泡桐树挂满紫色的风铃细细的往事一一洒落季节连着季节,日子串着日子串着三千六百个一起走过的日子时光的手啊
期刊
煤曾是天空的一部分  那些煤曾經有过树叶的翅膀  从我们身边飞过,在黑夜里穿行  像可爱的精灵,擦出的火星散满天空  那些煤是浓重的云,滚过荒芜的田野  它让大地抖动,太阳是它燃烧后的光亮  阳光的翅膀散满天空  鸟最终沉睡在煤里,它们的翅膀上  还带着风声和灰尘,眼神明亮它们在穿越  黑夜瞬间凝固。现在它们在穿越另一片天空  胸膛紧贴着大地,灵魂越飞越高  煤的心里有春天的鸟鸣和花朵的呼吸  煤
期刊
与父亲相比,我永远是一个  落伍者。当我还在另外一个世界神游  父亲就已提前二十八年  闯进了这个苍凉的人世  见证了一个动荡而伟大的时代  也经历了诸多暴风雨的洗礼  等我气喘吁吁赶过来,却如大浪淘下的沙子  被扔在了时代的岸边。然后  父亲又赶早一步  生下四个儿子,虽然不成器  却也值得他得意一回,而我只能有一个女儿  我总是担忧,她娇弱的双肩,不知将来  如何为我们养老送终……  我时常痛
期刊
井下铁柱  掘进机把手臂迅速藏进煤層  铁柱把藏在袖里的胳膊伸出  伸直双臂举起头上大面积的黑  董存瑞炸碉堡  举起一场战斗  所有的铁柱伸出双臂  举起人类需要的一块温度  铁柱排着整齐的队伍  向黑暗尽头挺进生命和汗水  董存瑞炸碉堡  大声呼喊  为了新中国前进  铁柱举着半径地球  不敢喘息攉煤汉子  炸响黑色亘古  硬壁的骨骼碎片堆满采面  攉煤的男人前腿弓后腿绷  像赛龙舟的划船手 
期刊
抵 达  河流,冰释。冰释的河流,从高山流下,从内核流出。  壩上鸿门的英雄遁化了,垓下豪杰的玄机蜕化了,斧钺相碰的绝唱喑哑了。历史的栈道上,啸叫远逝。  峥嵘的刀斧沉淀下来,斑驳的神像沉淀下来,火色的文字沉淀下來。沉淀下来的还有打坐入定的老树、恬噪的昏鸦、放牧的青羊。   喧闹的土地沉寂下来,摊成一本厚厚的线装书。风吹开雪中的断草和那些散乱的纸片。  感叹。神伤。扼腕。  生命的骨架像一对钢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