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宗元集》读到一半,友人相约到清迈过圣诞节。觉得远在异国他乡,读这么正宗的国粹有点不合时宜,就没带剩下那一半。可是真到了清迈,第一天逛逛古城就后悔了—巴掌大点儿的城,佛寺林立,三步一小,五步一大,进去转转,频有僧人擦肩而过。不禁遥想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节,差不多也是这般景象吧。学者统计,柳宗元时代,全国寺庙五千多座,兰若几万。长安、洛阳这样的大城市不用说了,就连柳宗元蛰伏十一年之久的小小永州城,亦即今日湖南永州,也称零陵,当时应该和清迈古城差不多大吧,就有龙兴寺、华严寺、开元寺、法华寺等三十六处寺庵。如此,二○一三年底的我,在清迈寺庙间穿梭,某一瞬间不禁错觉变身柳宗元。
是寺庙之多惹我无端遐想,还是在北京读柳宗元的余音绕梁?没有细想。倒是另有一道闪电划过脑海:公元七七三年柳宗元出生,八一九年卒,人生四十六载。而我过完这个圣诞节,也要迎来二○一四年,这一年,生于一九六八年的我也四十六岁了。
这么想,甚至还说出来,似乎有点不吉利,但这正是我重读唐、宋文人著作计划中一个不无怪僻的心理:我不仅想重读他们都写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他们是在什么年纪写了那些,以及,可能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下写了那些,进而再和我,以及我所身处的这个时代相勾连。所以就总在心里游戏般做着一道x n的数学题,“x”是书本里阅读对象生平履历的时间,“n”是我与他们在时间轴线上相隔的距离。比如读柳宗元,这一公式中的n=1968-773=1195。也就是要好比,柳宗元和我一样生于一九六八年,而在二○一四年的农历十一月,他将客死蛮荒的柳州。
重读计划加入这一游戏之后,自他相换,时空大挪移,那些冷冰冰的历史年代数字仿佛被激活,古今鸿沟貌似被填平了。除此以外,多少也有另外一层深意吧,标准说法可以叫以古鉴今,更大胆的说法是古今不二。
在清迈时,泰国骚乱正盛,曼谷游行示威不断,一副天下大乱之势。清迈倒是一派祥和,悠哉游哉。可是我看着电视里各种政府官员愁眉苦脸应对记者提问,突然想到,虽然今天我们将柳宗元和韩愈并称“韩柳”,奉他为古文运动领袖,但那都是他的身后之名,他的职业只是个大唐的公务员。大唐盛世三百年,百姓除了“安史之乱”遭殃数年,其余时候大多歌舞升平,国泰民安,但是身为公务员的柳宗元,却半生煎熬。
依我的公式换算之后,作为公务员的柳宗元粗略履历如下:一九八四年开始考进士,一九八八年登进士第。一九九二年,二十四岁的柳宗元到离长安不远的蓝田县当县尉(大致相当于县长助理),正式开始公务员的职业生涯。他从小便“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当时流辈咸推之”,既进了公务员系列,毫不吝惜才华,恣意挥洒。从他的著作年谱可见,从政之后写了不少表、状、碑、记、文、志,一时年少得志,名声远扬。当时朝廷高层中,有两个改革派大人物—王叔文、王伾,他们瞄上了柳宗元。在二王的赏识与运作之下,柳宗元升迁监察御史。这一职务品级不高,仅仅正八品下,但是因为职在监察内外官吏,权限甚广,是要继续升官的前奏。二○○○年农历正月,王叔文、王伾侍读多年的太子李诵终于继承帝位,即唐顺宗。二王开始率领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推行全面政治体制改革,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也官升政客生涯的顶峰—礼部员外郎,大约相当于今日部委的一个副司长,虽然品级仍然不高,一般为六品左右,但属吏中要职。这一年他三十二岁,政坛新星,踌躇满志。
可惜福祸相依,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一帮文人组成的革新集团,根本撼动不了此前运营已久的宦官和军队的坚硬根基,唐顺宗只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革新集团也只掌了短短一百四十六天的权便宣告失败。二王中的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革新集团的八个核心人物,先后被贬为边远八州司马,这就是唐史中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司马这一官职,本来应该是地方上没有兵权的侍从武官,但唐时的地方司马多为闲职,用以安置贬谪人员。
起初是被贬为邵州刺史的,赴任途中又接噩耗,加贬为永州司马。永州一待十一年,二○一○年,四十二岁的柳宗元接到诏书回长安,本来有重新被重用的可能,可是遭遇小人捣乱,又被改派,虽然官职回升了一点点,但是长途跋涉了三个月,到了比永州更加偏远的柳州任刺史,即柳州的行政长官。四年之后,郁闷地死于柳州任上。
经过如此换算,拉近了作为读者的你、正写此文的我,和柳宗元这个他了么?且不管,我继续—
清迈没有《柳宗元集》,但是随处有Wi-Fi;无法持卷,却不妨从网上搜出部分篇章,细读细咂摸。既是佛寺如此之多的地方,就选了他佛教题材的诗文。更何况,“涉佛”也是柳宗元的一大特色,有学者专门统计过,柳氏涉佛文章数量,在当时士大夫中为最多,《柳宗元集》四十五卷诗文中,佛教碑文有两卷。共计十一篇;记寺庙、赠僧人的文章各占一卷,共计十五篇;一百四十多首诗里,与僧人赠答和宣扬佛理者共计二十多首。
碑文十一篇全在网上找到,《曹溪大鉴禅师碑》、《南岳弥陀和尚碑》、《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等,编在文集的第六、七两卷。其中又以这部分文章的开篇《曹溪大鉴禅师碑》最为著名。曹溪大鉴禅师就是著名的禅宗六祖慧能,唐代曾有三大文人为他作碑铭,王维、柳宗元、刘禹锡。慧能圆寂整整一个甲子之后,柳宗元出生。
说到柳宗元与佛教,与唐宋时期诸多文豪的情况类似,历代佛家著作屡屡将他们拉作佛门弟子,历代文人著作里则众说纷纭。前者乃是一种古今中外常见的拉名人充门面,后者则是各取所需,为做自己的课题,写自己的文章。具体到柳宗元,前者好比成书于宋朝的《佛祖统纪》中,把他列为永州龙兴寺僧人重巽的俗家弟子,并将其《圣安寺无性和尚碑》、《龙兴寺净土院记》等文收录在内,作为“发扬光大佛教”的名篇。此外,《释门正统》、《佛祖历代通载》、《居士传》等著作,以及高僧契嵩、宗杲等人的个人著作中,也都有不少他的材料。至于后者,说法就更多了,网上随便搜搜,当今不少硕士、博士论文都以此为题,综合起来立论大致有这么几条:
是寺庙之多惹我无端遐想,还是在北京读柳宗元的余音绕梁?没有细想。倒是另有一道闪电划过脑海:公元七七三年柳宗元出生,八一九年卒,人生四十六载。而我过完这个圣诞节,也要迎来二○一四年,这一年,生于一九六八年的我也四十六岁了。
这么想,甚至还说出来,似乎有点不吉利,但这正是我重读唐、宋文人著作计划中一个不无怪僻的心理:我不仅想重读他们都写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他们是在什么年纪写了那些,以及,可能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下写了那些,进而再和我,以及我所身处的这个时代相勾连。所以就总在心里游戏般做着一道x n的数学题,“x”是书本里阅读对象生平履历的时间,“n”是我与他们在时间轴线上相隔的距离。比如读柳宗元,这一公式中的n=1968-773=1195。也就是要好比,柳宗元和我一样生于一九六八年,而在二○一四年的农历十一月,他将客死蛮荒的柳州。
重读计划加入这一游戏之后,自他相换,时空大挪移,那些冷冰冰的历史年代数字仿佛被激活,古今鸿沟貌似被填平了。除此以外,多少也有另外一层深意吧,标准说法可以叫以古鉴今,更大胆的说法是古今不二。
在清迈时,泰国骚乱正盛,曼谷游行示威不断,一副天下大乱之势。清迈倒是一派祥和,悠哉游哉。可是我看着电视里各种政府官员愁眉苦脸应对记者提问,突然想到,虽然今天我们将柳宗元和韩愈并称“韩柳”,奉他为古文运动领袖,但那都是他的身后之名,他的职业只是个大唐的公务员。大唐盛世三百年,百姓除了“安史之乱”遭殃数年,其余时候大多歌舞升平,国泰民安,但是身为公务员的柳宗元,却半生煎熬。
依我的公式换算之后,作为公务员的柳宗元粗略履历如下:一九八四年开始考进士,一九八八年登进士第。一九九二年,二十四岁的柳宗元到离长安不远的蓝田县当县尉(大致相当于县长助理),正式开始公务员的职业生涯。他从小便“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当时流辈咸推之”,既进了公务员系列,毫不吝惜才华,恣意挥洒。从他的著作年谱可见,从政之后写了不少表、状、碑、记、文、志,一时年少得志,名声远扬。当时朝廷高层中,有两个改革派大人物—王叔文、王伾,他们瞄上了柳宗元。在二王的赏识与运作之下,柳宗元升迁监察御史。这一职务品级不高,仅仅正八品下,但是因为职在监察内外官吏,权限甚广,是要继续升官的前奏。二○○○年农历正月,王叔文、王伾侍读多年的太子李诵终于继承帝位,即唐顺宗。二王开始率领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推行全面政治体制改革,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也官升政客生涯的顶峰—礼部员外郎,大约相当于今日部委的一个副司长,虽然品级仍然不高,一般为六品左右,但属吏中要职。这一年他三十二岁,政坛新星,踌躇满志。
可惜福祸相依,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一帮文人组成的革新集团,根本撼动不了此前运营已久的宦官和军队的坚硬根基,唐顺宗只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革新集团也只掌了短短一百四十六天的权便宣告失败。二王中的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革新集团的八个核心人物,先后被贬为边远八州司马,这就是唐史中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司马这一官职,本来应该是地方上没有兵权的侍从武官,但唐时的地方司马多为闲职,用以安置贬谪人员。
起初是被贬为邵州刺史的,赴任途中又接噩耗,加贬为永州司马。永州一待十一年,二○一○年,四十二岁的柳宗元接到诏书回长安,本来有重新被重用的可能,可是遭遇小人捣乱,又被改派,虽然官职回升了一点点,但是长途跋涉了三个月,到了比永州更加偏远的柳州任刺史,即柳州的行政长官。四年之后,郁闷地死于柳州任上。
经过如此换算,拉近了作为读者的你、正写此文的我,和柳宗元这个他了么?且不管,我继续—
清迈没有《柳宗元集》,但是随处有Wi-Fi;无法持卷,却不妨从网上搜出部分篇章,细读细咂摸。既是佛寺如此之多的地方,就选了他佛教题材的诗文。更何况,“涉佛”也是柳宗元的一大特色,有学者专门统计过,柳氏涉佛文章数量,在当时士大夫中为最多,《柳宗元集》四十五卷诗文中,佛教碑文有两卷。共计十一篇;记寺庙、赠僧人的文章各占一卷,共计十五篇;一百四十多首诗里,与僧人赠答和宣扬佛理者共计二十多首。
碑文十一篇全在网上找到,《曹溪大鉴禅师碑》、《南岳弥陀和尚碑》、《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等,编在文集的第六、七两卷。其中又以这部分文章的开篇《曹溪大鉴禅师碑》最为著名。曹溪大鉴禅师就是著名的禅宗六祖慧能,唐代曾有三大文人为他作碑铭,王维、柳宗元、刘禹锡。慧能圆寂整整一个甲子之后,柳宗元出生。
说到柳宗元与佛教,与唐宋时期诸多文豪的情况类似,历代佛家著作屡屡将他们拉作佛门弟子,历代文人著作里则众说纷纭。前者乃是一种古今中外常见的拉名人充门面,后者则是各取所需,为做自己的课题,写自己的文章。具体到柳宗元,前者好比成书于宋朝的《佛祖统纪》中,把他列为永州龙兴寺僧人重巽的俗家弟子,并将其《圣安寺无性和尚碑》、《龙兴寺净土院记》等文收录在内,作为“发扬光大佛教”的名篇。此外,《释门正统》、《佛祖历代通载》、《居士传》等著作,以及高僧契嵩、宗杲等人的个人著作中,也都有不少他的材料。至于后者,说法就更多了,网上随便搜搜,当今不少硕士、博士论文都以此为题,综合起来立论大致有这么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