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调动学生对思品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在活动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思品教学的魅力所在。而增强思品活动的吸引力、向心力,则是把学生引向这条阳光大道的航标,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学生,自会在这阳光大道上飞奔。
关键词:思品教学; 增强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80-001
思品活动,是根据思品教学的需要,专门设计和开展的增长学生知识,激发追求真善美的情感,锻炼思品意志,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行为,这是一种适应思品教学学科特点和儿童学习心理的有效的教育形式,其良好的教育效果正越来越受到思品教师的重视。但一直困扰思品老师的问题是,许多学生常常对思品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是教师精心策划,而学生则漫不经心,使思品活动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四多四少”:“教”的成分多,“玩”的成分少;“知”的成分多,“行”的成分少;“管”的成分多,“悟”的成分少;“赶”的成分多,“创”的成分少。针对以上现状,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以下途径,以增强思品活动的吸引力,现与大家商榷。
一、提高“玩”的含量,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思品教学,学生最怕的就是生硬的说教,对于一些道理和知识,已是耳闻目染,不足为奇了,如果再一味分析理解,就味同嚼蜡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就蕴含在一些活动中,教师们可充分设计,应用游戏让学生玩。动手活动是学生的爱好与天性,让学生在“做中学”,也是陶行知的教育精华。“玩”是兴趣的源泉,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向所要学习的知识敞开心灵的窗户,接受新知识才有可能。比如苏教版第六册《以礼待人》一课,为了上好这一课,可组织开展教前的思品活动,收集我们小学生待人不礼貌的言行,上课来演一演,教师出几个题目,大家做好准备。如《外婆来了》《爸爸下班了》《我到小鸣家做客》等等。上课了,学生的表演五花八门:将不值钱的酸奶扔了一地,将吃了一口的月饼塞到外婆的衣兜里,见没有自己心爱的玩具就滚地撒泼等,表演得惟妙惟肖,教室里成了欢乐的海洋,学生将这种反面教育形象地以喜剧形式表现出来,在笑声中,在欢乐中领悟了这一现象的教育内涵。
二、提高活动背景的对比度,增强学生参与的心理势能
打木桩的事实告诉我们,榔头举得越高,打击才能有力,这是一种自然界的势能。人的心理也如此,对比度越明显,心理势能越大,对心灵的触动也越大,参与欲望也越强烈。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触动他们的心灵,活动设计时,在背景效果对比度上要得到充分显示。比如苏教版第十二册《保护人类家园》,通过学习,应用多种媒体,可展示大自然多么美好,多么令人留恋与珍爱。但通过现实中的系列画面,可揭示保护人类家园的紧迫性、危机感,这样,理想的完美与现实的严峻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强烈的感情波澜,这时设计这样一些活动:如经过自己的实地考察,给“市长提个醒”,向“爸爸妈妈说环保”,“给……工厂老总写一封信”等等,效果必定很好。
三、提高学生对活动的创造成分,激发学生的自我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除了生理、安全等需要以外,还有自我实现的社会需要。小学生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对这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说,则更为强烈。如果教师将整个活动安排得非常周密,学生则按部就班,活动中,除了出现短暂的再现性成功外,不会对活动产生更多的留恋。相反,如果教师提出个思路,指点个可能,再设计个悬念,安排学生去组织开展活动,就充满了创造和思辩与自我实现的满足,势必会调动全身心的潜力,投身到活动中去。因为,让学生做少量略超过他们水平的事,挑起他们对自我的否定,完成超能力的事,这也能挑起他们追求自我需求的强烈愿望,借此迁移到对思品活动的积极参与中。比如苏教版第三册《集体力量大》,讲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浅显易懂,一目了然。完成教学,布置开展课外思品活动,教师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集体力量大的例子,通过我们的小脑袋专门做个试验,也能说明集体力量大的道理。课后就请大家在周围的生活中找一找,自己动手做一做,看谁最会动脑筋,想得好,做得好。事后,有许多同学想,摩托车轮子,单根钢丝软晃晃,而许多根钢丝手拉手,就能驮几百公斤重的东西。用纸卷起做成的独木桥,只能压一块橡皮,用四个纸卷捆成个小木桥,却可承受一只文具盒,不简单,真是集体力量大!
四、提高思品活动评价的全面性,增强思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后劲
思品活动时常“来去匆匆”,一种原因就是教师思品活动捉“胖头”,重点表扬一下,然后再找几个重点人物或先进小组,程序性指点一下,匆匆了事。而较多学生的活动未能得到及时的关照,被冷落一旁。长此以往,许多学生就只会应对一下,以示参加。其实,不管活动效果如何,学生总是这样那样地付出了劳动与智慧,至于结果的差异,则是很正常的。教育的有效之处,关键就在活动的过程中,而非仅在结果上。对学生心灵的陶冶、净化,也全在过程而非结果上。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价值,找到应有的价值,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在活动中是一个成功者,是一个智者,我被老师喜欢着,我今天又长进了。这对以后的思品活动的开展与参与,是大为有益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第二十九节)
调动学生对思品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在活动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思品教学的魅力所在。而增强思品活动的吸引力、向心力,则是把学生引向这条阳光大道的航标,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学生,自会在这阳光大道上飞奔。
关键词:思品教学; 增强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80-001
思品活动,是根据思品教学的需要,专门设计和开展的增长学生知识,激发追求真善美的情感,锻炼思品意志,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行为,这是一种适应思品教学学科特点和儿童学习心理的有效的教育形式,其良好的教育效果正越来越受到思品教师的重视。但一直困扰思品老师的问题是,许多学生常常对思品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是教师精心策划,而学生则漫不经心,使思品活动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四多四少”:“教”的成分多,“玩”的成分少;“知”的成分多,“行”的成分少;“管”的成分多,“悟”的成分少;“赶”的成分多,“创”的成分少。针对以上现状,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以下途径,以增强思品活动的吸引力,现与大家商榷。
一、提高“玩”的含量,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思品教学,学生最怕的就是生硬的说教,对于一些道理和知识,已是耳闻目染,不足为奇了,如果再一味分析理解,就味同嚼蜡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就蕴含在一些活动中,教师们可充分设计,应用游戏让学生玩。动手活动是学生的爱好与天性,让学生在“做中学”,也是陶行知的教育精华。“玩”是兴趣的源泉,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向所要学习的知识敞开心灵的窗户,接受新知识才有可能。比如苏教版第六册《以礼待人》一课,为了上好这一课,可组织开展教前的思品活动,收集我们小学生待人不礼貌的言行,上课来演一演,教师出几个题目,大家做好准备。如《外婆来了》《爸爸下班了》《我到小鸣家做客》等等。上课了,学生的表演五花八门:将不值钱的酸奶扔了一地,将吃了一口的月饼塞到外婆的衣兜里,见没有自己心爱的玩具就滚地撒泼等,表演得惟妙惟肖,教室里成了欢乐的海洋,学生将这种反面教育形象地以喜剧形式表现出来,在笑声中,在欢乐中领悟了这一现象的教育内涵。
二、提高活动背景的对比度,增强学生参与的心理势能
打木桩的事实告诉我们,榔头举得越高,打击才能有力,这是一种自然界的势能。人的心理也如此,对比度越明显,心理势能越大,对心灵的触动也越大,参与欲望也越强烈。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触动他们的心灵,活动设计时,在背景效果对比度上要得到充分显示。比如苏教版第十二册《保护人类家园》,通过学习,应用多种媒体,可展示大自然多么美好,多么令人留恋与珍爱。但通过现实中的系列画面,可揭示保护人类家园的紧迫性、危机感,这样,理想的完美与现实的严峻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强烈的感情波澜,这时设计这样一些活动:如经过自己的实地考察,给“市长提个醒”,向“爸爸妈妈说环保”,“给……工厂老总写一封信”等等,效果必定很好。
三、提高学生对活动的创造成分,激发学生的自我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除了生理、安全等需要以外,还有自我实现的社会需要。小学生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对这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说,则更为强烈。如果教师将整个活动安排得非常周密,学生则按部就班,活动中,除了出现短暂的再现性成功外,不会对活动产生更多的留恋。相反,如果教师提出个思路,指点个可能,再设计个悬念,安排学生去组织开展活动,就充满了创造和思辩与自我实现的满足,势必会调动全身心的潜力,投身到活动中去。因为,让学生做少量略超过他们水平的事,挑起他们对自我的否定,完成超能力的事,这也能挑起他们追求自我需求的强烈愿望,借此迁移到对思品活动的积极参与中。比如苏教版第三册《集体力量大》,讲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浅显易懂,一目了然。完成教学,布置开展课外思品活动,教师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集体力量大的例子,通过我们的小脑袋专门做个试验,也能说明集体力量大的道理。课后就请大家在周围的生活中找一找,自己动手做一做,看谁最会动脑筋,想得好,做得好。事后,有许多同学想,摩托车轮子,单根钢丝软晃晃,而许多根钢丝手拉手,就能驮几百公斤重的东西。用纸卷起做成的独木桥,只能压一块橡皮,用四个纸卷捆成个小木桥,却可承受一只文具盒,不简单,真是集体力量大!
四、提高思品活动评价的全面性,增强思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后劲
思品活动时常“来去匆匆”,一种原因就是教师思品活动捉“胖头”,重点表扬一下,然后再找几个重点人物或先进小组,程序性指点一下,匆匆了事。而较多学生的活动未能得到及时的关照,被冷落一旁。长此以往,许多学生就只会应对一下,以示参加。其实,不管活动效果如何,学生总是这样那样地付出了劳动与智慧,至于结果的差异,则是很正常的。教育的有效之处,关键就在活动的过程中,而非仅在结果上。对学生心灵的陶冶、净化,也全在过程而非结果上。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价值,找到应有的价值,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在活动中是一个成功者,是一个智者,我被老师喜欢着,我今天又长进了。这对以后的思品活动的开展与参与,是大为有益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第二十九节)
调动学生对思品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在活动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思品教学的魅力所在。而增强思品活动的吸引力、向心力,则是把学生引向这条阳光大道的航标,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学生,自会在这阳光大道上飞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