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问题
1.关于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的设计
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普及,人们认识到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不可能向学生直接灌输知识,必须建立很好的学习环境和理想的交互作用方式,以利于学生主动性及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媒体的设计中,对于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的设计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中,长期统治计算机辅助教学(CAI)领域的“个别化”模式被打破。研究发现,个别化模式确实有利于发挥认知主体的主动性,但就其学习效果来说,往往只对涉及较低级认知能力(如记识、理解、简单应用)的学习目标比较有效,而对涉及较高级认知能力(如分析、综合、评价和复杂应用)的学习目标不如“协作型”教学模式。
2.关于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的设计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外,还必须有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依据。根据加涅的研究,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包括九个阶段,这九个阶段涉及的主要心理活动有注意、知觉、记忆和概念形成。这四种心理活动与教学过程密切相关,当然也就与教学媒体的设计密切相关。仔细分析这四种心理活动所具有的各种特性以及这些特性与媒体呈现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一些很有价值的结论,这些结论对于教学媒体的设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从而使教学媒体的设计可以建立在坚实的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二、教学课件的编制原则
1.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编制方法的科学性是为突出内容的科学性服务的,课件的编制必须正确反映各学科的事实、概念和规律。教育性是指课件应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要符合教学原则和认识规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开发智力,提高能力起到良好的作用。要使课件的应用效果达到最佳,还必须讲究课件的艺术性,艺术性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直观性原则
中小学生的学习在很多时候是从直观开始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建立概念,掌握规律。最能体现直观性的莫过于实验模型,但对于可见度小的物体和实验现象、超大的物体、极短或极长的物理过程、高速运动或极低速运动的物体等,计算机有着特殊的本领,它可以通过放大、缩小、放慢、加快等一系列处理方法形象化地模拟这些物体或物理过程,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规律和物理过程。
3.集成性原则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增大输送给学生的信息量。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多种感官协同工作与单一感官独立工作相比,更能高效地摄入信息。因此,在课件编制中要对文字、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等进行综合的艺术处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最大限度地引起他们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4.交互性原则
在课件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做到在呈现教学信息的同时,能够方便地接收学生对指定问题的回答,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周全,尽可能涵盖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同时要提供便于操作的交互界面(人和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的通道,学习者通过界面输入命令,计算机则根据命令呈现相应的信息)。
三、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教学课件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但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应用情况有所不同。下面以物理教学为例,介绍多媒体课件的几种应用。
1.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形象化
在中学物理中有许多抽象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对这些学生缺乏充分的感性认识,不容易建立起相应的模型,因此也不容易深刻理解。利用多媒体可以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示出来。比如,可以利用电脑形象地模拟回旋加速器中带电粒子的运动情况,也可以模拟波的干涉现象等。这些模拟过程将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深刻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
2.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不易观察的现象清晰化
在中学物理中有些物理现象因发生的太快、太慢或耗时太久而不便观察,有些物体因为太大或太小造成观察困难。利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模拟这些过程或物体,让快的运动慢下来,让慢的运动快起来,让太大的物体变小,让太小的物体变大,从而清楚地展示某些物理过程或物体。
3.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的实验
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有些物理实验,特别是近代物理实验在一般中学实验室里无法完成,如粒子散射实验、链式反应、光的单缝衍射等,学生因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而缺乏感性认识,加之经典物理的思维、分析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使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成为难点。如采用电脑动态模拟的方法来再现这些实验过程,现象逼真,且可见度大,比只靠课本或挂图讲解更能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形象信息,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关系
1.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前面提到课件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其中科学性是根本,是基础;教育性渗透在科学性的内容中;艺术性是使教学达到最优效果的途径和方法。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教法与学法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要遵循教学原则和认识规律,同时考虑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既要考虑教材内容、教学要求、课堂类型、教学方法,又要兼顾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心理差异。要切合实际,讲究实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精心设计,着力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纠正学生所犯错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上下功夫,力求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才能真正地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主动的“学”,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目的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多媒体的引入并不是也不能从根本上代替教师的作用,它只能完成某些常规的教学方法无法或不便完成的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地选用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辅助教学,使教学的每一步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高效性,特别要注意课件展示和教师讲述的衔接及计算机画面插入的时机,各环节密切配合,相得益彰,使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自然流畅,从而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彭绍东.解读教育技术领域的新界定[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2]梁宁建.当代认识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施红.多媒体课件如何体现时代性与艺术性[J].中小学电教,2002(12).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
1.关于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的设计
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普及,人们认识到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不可能向学生直接灌输知识,必须建立很好的学习环境和理想的交互作用方式,以利于学生主动性及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媒体的设计中,对于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的设计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中,长期统治计算机辅助教学(CAI)领域的“个别化”模式被打破。研究发现,个别化模式确实有利于发挥认知主体的主动性,但就其学习效果来说,往往只对涉及较低级认知能力(如记识、理解、简单应用)的学习目标比较有效,而对涉及较高级认知能力(如分析、综合、评价和复杂应用)的学习目标不如“协作型”教学模式。
2.关于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的设计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外,还必须有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依据。根据加涅的研究,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包括九个阶段,这九个阶段涉及的主要心理活动有注意、知觉、记忆和概念形成。这四种心理活动与教学过程密切相关,当然也就与教学媒体的设计密切相关。仔细分析这四种心理活动所具有的各种特性以及这些特性与媒体呈现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一些很有价值的结论,这些结论对于教学媒体的设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从而使教学媒体的设计可以建立在坚实的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二、教学课件的编制原则
1.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编制方法的科学性是为突出内容的科学性服务的,课件的编制必须正确反映各学科的事实、概念和规律。教育性是指课件应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要符合教学原则和认识规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开发智力,提高能力起到良好的作用。要使课件的应用效果达到最佳,还必须讲究课件的艺术性,艺术性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直观性原则
中小学生的学习在很多时候是从直观开始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建立概念,掌握规律。最能体现直观性的莫过于实验模型,但对于可见度小的物体和实验现象、超大的物体、极短或极长的物理过程、高速运动或极低速运动的物体等,计算机有着特殊的本领,它可以通过放大、缩小、放慢、加快等一系列处理方法形象化地模拟这些物体或物理过程,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规律和物理过程。
3.集成性原则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增大输送给学生的信息量。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多种感官协同工作与单一感官独立工作相比,更能高效地摄入信息。因此,在课件编制中要对文字、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等进行综合的艺术处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最大限度地引起他们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4.交互性原则
在课件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做到在呈现教学信息的同时,能够方便地接收学生对指定问题的回答,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周全,尽可能涵盖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同时要提供便于操作的交互界面(人和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的通道,学习者通过界面输入命令,计算机则根据命令呈现相应的信息)。
三、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教学课件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但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应用情况有所不同。下面以物理教学为例,介绍多媒体课件的几种应用。
1.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形象化
在中学物理中有许多抽象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对这些学生缺乏充分的感性认识,不容易建立起相应的模型,因此也不容易深刻理解。利用多媒体可以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示出来。比如,可以利用电脑形象地模拟回旋加速器中带电粒子的运动情况,也可以模拟波的干涉现象等。这些模拟过程将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深刻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
2.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不易观察的现象清晰化
在中学物理中有些物理现象因发生的太快、太慢或耗时太久而不便观察,有些物体因为太大或太小造成观察困难。利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模拟这些过程或物体,让快的运动慢下来,让慢的运动快起来,让太大的物体变小,让太小的物体变大,从而清楚地展示某些物理过程或物体。
3.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的实验
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有些物理实验,特别是近代物理实验在一般中学实验室里无法完成,如粒子散射实验、链式反应、光的单缝衍射等,学生因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而缺乏感性认识,加之经典物理的思维、分析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使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成为难点。如采用电脑动态模拟的方法来再现这些实验过程,现象逼真,且可见度大,比只靠课本或挂图讲解更能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形象信息,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关系
1.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前面提到课件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其中科学性是根本,是基础;教育性渗透在科学性的内容中;艺术性是使教学达到最优效果的途径和方法。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教法与学法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要遵循教学原则和认识规律,同时考虑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既要考虑教材内容、教学要求、课堂类型、教学方法,又要兼顾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心理差异。要切合实际,讲究实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精心设计,着力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纠正学生所犯错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上下功夫,力求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才能真正地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主动的“学”,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目的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多媒体的引入并不是也不能从根本上代替教师的作用,它只能完成某些常规的教学方法无法或不便完成的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地选用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辅助教学,使教学的每一步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高效性,特别要注意课件展示和教师讲述的衔接及计算机画面插入的时机,各环节密切配合,相得益彰,使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自然流畅,从而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彭绍东.解读教育技术领域的新界定[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2]梁宁建.当代认识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施红.多媒体课件如何体现时代性与艺术性[J].中小学电教,2002(12).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