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月绵长》是出版家周百义先生的第一部散文集,他将几十年来自身真实的人生轨迹和生命体验以散文的形式传递给每一位读者朋友,书中虽无华丽辞藻的言语修饰,素材也都来源于平常生活,但却描绘了一幅直达读者内心深处的生命图景,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美感。周百义先生借《岁月绵长》追忆往昔岁月,自然流淌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书中他以乐观豁达的笔触记录了大别山区的淳朴与可爱,记录了对理想生活的追寻,记录了天地万物的独特,记录了对人生道路的探索,不乏趣味却也满溢着哲理追索。
“散文是一种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集多种文学形式于一炉的文学样式。它是人类精神和心灵的一种实现方式。”[1]散文一定是用心写作,用情烘托,用文火炖出来的,《岁月绵长》是周百义先生的第一部散文集,书中包括“乡情”、“亲情”、“他乡是故乡”、“屐痕处处”、“域外掠影”、“书人书事”六辑,全篇充满着趣味性与哲理性。这部散文集不仅承载了时代变革下周先生的人生轨迹变化,还呈现了作家和出版家两种身份的完美融合。正如书名所言,周百义先生对过去的岁月做了一次细腻的回忆,有对故园故土的殷切怀念,对社会生活的深切感悟,对出版事业的景仰热爱,对植物景色的生命赞扬,这一片片记忆构成《岁月绵长》这部怀旧散文。《岁月绵长》虽来源于生活,但远远高于生活,周先生用温柔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一幅自然又惹人回味的社会图景,不仅透露着周先生的真实性情,还透露着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勿忘乡情:对故园旧事的刻画与留恋
“凡是写得好的散文,往往平和随意,自由不拘束,既一目了然,又让人回味无穷。”[2]《岁月绵长》篇幅不长,却处处透露着生活气息,不仅描绘了一幅幅故乡的美好画卷,还细致地记录了故乡的各种趣事,语言凝练明净,亲切细腻,给读者一种自然、具体、生动的印象,让人倍感温暖。周先生出生于大别山区,童年及少年时期对世界的认知、性格及生活习惯的养成都是在这一时期,质朴的乡土生活让他投进了故园山水、农家田园的怀抱,故乡的每个角落都成为了日后的创作素材。“乡居岁月”一辑中,有忙碌的插秧图、有趣的挑夫图、苦中作乐的砍柴图,还有用惊险的“手榴弹”捕鱼图景。“男男女女们戴着草帽,系着擦汗的毛巾,一个个弯着腰到麦田里去收获一冬的希望。嚓、嚓、嚓、嚓,田野里没人说话,只有镰刀与麦秆亲热的声音。”[3]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插秧工作展现了故乡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描绘了一幅明媚靓丽、其乐融融的插秧场景。正是怀着对故园深深的热爱,故乡中的“小石步儿”、“木梓树”、“银杏树”、“果树”等都成了周先生的情感寄托,抒发了内心对故乡深深的眷恋。“等到春天轰轰烈烈的过去,夏天已经随着蝉声降临,木梓树才迟迟地绽开花儿,这时,它已经绿叶扶疏,大树像一个写意的水彩画留在田野上。”[4]故园中的一草一木不仅仅是家乡的记忆符号,还是在外游子心中家乡的象征,它们见证了历史时代的变革,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它不仅仅是代表一种乡土风貌,还代表顽强、坚毅、充满生命力的精神。“大别山”不仅是魂牵梦绕的青春之地,也是儿时游乐的嬉戏之地,“儿时趣事”一辑中呈现了具备勇气和幻想的“摸天”经历、奶奶与金钱豹“作战”的经历、“我”与大白鹅“戏水”的经历,还有与娃娃鱼、断板龟、痴野鸡、小鹌鹑它们的奇妙故事。童年生活中的细微末节历历在目,可见儿时趣事已在周先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并成为了他以后文学创作的素材“武库”,正如一棵茂密的大树,因其扎根于大别山这肥沃的土地,不断地吸取养分,才变得繁枝叶茂。故园即是创作背景,也是创作源泉,无论离开故乡多久,这里永远是作者心灵栖息的梦园。《岁月绵长》以真实生活为源泉,将故乡的景物、人物、事物化作屡屡感悟,笔下各样的景物和生物都变得栩栩如生,重温周先生多年写就的文字,仿佛时光倒流,将读者带回到大别山的田野间行走,它不单单是描绘一种物质的乡土,更多是展现了一种乡情,一种精神上的还乡以及表达了周百义先生对乡土的浓厚依恋与信仰。
篤行致远: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探索
人类究竟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能不能改变命运,《岁月绵长》给出了答案。在大别山区有个立志走向外面世界的少年,他渴望求学,渴望新知,但因时代变革和“出身”问题,无法顺利完成学业。小学毕业后少年只能上农业学校,开过荒、打过柴、挖过药、插过秧、修过路、抬过树、做过油匠,直到后来当上了代课老师,读了中专,报考了大专函授,当上了县文联主席,期间笔耕不缀,直到有一天武汉大学招收插班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最后收到了这迟来14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位就是如今优秀的作家和出版家——周百义。《涂鸦伊始》、《求学小记》、《1977:我的高考》、《永远的珞珈山》记录了周百义先生从大别山到珞珈山的人生际遇,“二十二年的山地生活,那贯注着艰辛、屈辱、挣扎、奋斗的眼泪和汗水又如浮雕般凸显在眼前。”[5]二十二年的山地生活的艰辛,造就了处女作《女夯队》的诞生,也为往后的文学追梦之旅奠定了基础。对文学的热爱、对人生的探索、对梦想的渴望、对失利的不惧是坚持梦想的动力源泉。面对多次落榜的失望,他办公桌上“天才在于勤奋、时间就是生命”“是金子埋在土里也会发光”的座右铭闪映着追梦人积极向上的光辉。在《永远的珞珈山》中,周先生因为刘道玉校长的决定而圆了一场大学梦,并且开始不断走向成功,“我常常想,如果在而立之年没能到美丽的珞珈山上读书,我此生的轨迹又将指向何处呢?”[6]命运也许总会被一些外在因素所牵引,但真正能够改变命运是思想、行动、毅力,人生中的决定力量是自我,正如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号,努力不会亏待任何人,求知是周先生对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不甘是周先生对文学的执着热爱,自小学萌发了文学梦,便一直深深扎根到今天,即使面对大别山生活的五味杂陈,也从未放弃过对人生方向的探索,而是怀着一颗不断进取的心勇往直前。正如贾平凹先生所说,二十二年的山地生活,不仅是周百义先生为文的基础,还是他人生的底色,即便曾经的生活有些苦难,但在周先生的散文里却从未出现愁云惨淡的调子,而是明艳灿烂。如今,已经退休的周先生依然保持着动笔的习惯,坚持着对生活的记录,诉说着时代的故事,分享着真实的心灵情感。 通明豁达:对生命情感的理解與领悟
散文的境界与感情的抒发有关,但怎么抒发感情才算有境界?关键在一“诚”字。[7]周百义先生的散文世界可以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天地,他总是能从世间万物生发出不同的思考,感悟着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真诚细腻地将他的所感、所见、所闻用真挚的文字传达出来。生活智慧不仅存于日常生活之道,还存于天地自然万物之中,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它们身上有着人类多年来持续不断称赞的各种伟大精神。《痴野鸡》中的两只野鸡,会因被迫分别而一蹶不振,也会因再次相遇而重新振作。《蓬头小鹌鹑》中的小鹌鹑愿意为了同伴的安危而将自己置于险地,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它。动物和人们一样拥有灵性、拥有情感,它们会在爱里产生波澜,会因离别而沮丧,也会因重逢而获得新生。《断板龟》中那些曾被视为禁忌的、让人远离的断板龟,当被发现了价值后却大受欢迎。“想当年断板龟在山上随处可见,山里人唯恐避之不及,一朝被人发现它的价值,却又遭此浩劫。这世上万物,真是祸福相依。”古人曾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断板龟当初被忌讳时无人敢捉它们,它们自然就存活得很好,当它们的价值被发现后却被捉了个空,难以生存。祸福相依,它们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也是一种人生常态,要能够从事物的一方面看到另一方面,才能更好地把握住生活。童年时想要摸天,“不知从啥时起,我发现头顶上的天空里有一块顶大顶大的蓝玻璃。玻璃上,映着五彩的云霞,堆着一团一团的棉絮。有时,还跑过一群羊,一队骆驼,一阵气势汹汹的牛……”[8]对于成年人来说,这只是云,但对于儿童来说,这却是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他们充满着想象力,拥有敢于幻想的勇气。“二十年了,我多想还有儿时那样的幻想与勇气”,童年时总是“天不怕地不怕”,拥有巨大的勇气去做一切想做的事,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也许早已丢童心和想象力,甚至还失去了不断做挑战的勇气。“我将楼顶的成果发到微博和微信上,有人赞赏,但也有年轻人不理解。说浪费光阴,说不值几个钱。”人与人之间何其不相同,每个人对同一事物也许都会有着各不相同的看法,做好自己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当情感渗透着思考的时候,我们读出的不是简单的抒情,而是生命温润的状态。”[9]生活中的乐趣无处不在,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万物,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看似渺小,实际它们都是成长道路上的基石,周先生用温情的话语引导着读者以积极豁达乐观的心态去拥抱世间万物,关注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他对生命的见解,人生价值的审视,生活智慧的保存,唯有以通明豁达的人生态度,我们才能更好地感受这个世界,更好地领悟生命情感。
兼收并蓄:对文学和出版的执着与热爱
“我是从热爱文学起步,结果出版成了我安身立命的归宿。”[10]周百义先生是如何做到从作家到编辑身份完美转身的?周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编辑、杰出的出版家,这是与周先生的文学功底、文化素养和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无论是作为学生、代课老师、文联主席,还是作为出版社社长,周先生都一如既往地坚持写作,创作诗、小说、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等,笔耕不辍,漫长岁月中从未停息过对文学创作的追寻与拥抱。周先生成为编辑后,文学创作更多是转向评论方面,他的作品既有出版人敏锐的洞察力,又有作家的专业水准和理论功底。“他的出版评论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和谐统一,涵盖了编辑活动、产业观察、市场瞭望、出版经营、人才培养、民营书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评论文本的专业性、评论文体的多样性和评论文字的风格化特征。”[11]周先生在《岁月绵长》最后一辑“书人书事”中回忆了从事出版工作以来难忘的人和事,“他们的经历虽然是个体的,但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12]周先生从不吝惜笔墨,在他笔下的人和事都显得十分亲切,因为这些都是从他心底流泄出的真情实感。《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中回忆了与中国文坛老水手雷达先生相交的往事,书中不仅对雷达先生独到的鉴赏力、入情入理的批评表达了赞赏之情,还表达了对雷达先生一生的付出致以深深的敬意。除此之外,还回忆《雍正皇帝》、《张居正》、《狼图腾》、《白桦文集》、《中国当代才子书》、《现存湖北著作总录》、《往事》等作品出版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与各位朋友们交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些历历在目的往事承载着周百义先生在出版领域的光辉岁月,渗透着周先生的人文情怀和个人性情。周百义先生对求知的欲望和写作的冲动没有因为年纪的增长而减少,正如周先生所言出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需要踏实的晨钟暮鼓,需要日复一日地游走于字里行间。”[13]这一切时间都会告诉你答案,周先生做到了,他将心血都投入到了文学和出版上,这些细腻的文字是周先生对过往岁月和人生经验的总结,从中可觅出周先生对文学和出版的执着与热爱,文学和出版是周先生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这些回忆不仅是周先生人生轨迹的记录,也是时代投射下的光影。
“散文应当是心灵的放飞,目光所及,兴之所至,雪泥鸿爪,断简残篇,皆可为文。”[14]《岁月绵长》既体现了出版家特有的敏锐和开阔,又体现了文学家特有的细腻和质朴,周百义先生手中的笔犹如一只魔法棒,无论是出版评论还是各类文学体裁,都能幻化成优美动人的文章,他以独特的审美经验和文化素养,全身心地感悟、体味、记录着复杂又深刻的生活,所传递的心灵启迪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展现了文学世界的美妙。我们被《岁月绵长》中的真情实感所感动,被其蕴含的艺术特色和人生哲理所折服。如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们的精神家园遭到破坏,不妨停下脚步来阅读《岁月绵长》,在神秘与现实的交替贯通之中找回心中的宁静。
参考文献
[1]陈剑晖.中国散文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跨越[J].中国社会科学,2005(01):138-150.
[2]谢有顺.重申散文的写作伦理[J].文学评论,2007(01):135-140.
[3][4][5][6][8][14]周百义.岁月绵长[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21:43,8,79,174,24,369.
[7]范培松,张颖.论散文的三重境界[J].江苏社会科学,2012(01):151-157.
[9]孙郁.近三十年的散文[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01):19-25.
[10][12]周百义.过往岁月的一部分——《周百义文存》跋[J].出版参考,2014(34):40.
[11]范军,曾建辉.论周百义的出版评论活动及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8(03):143-148.
[13]周百义.敬畏出版[J].出版参考,2013(22):1.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散文是一种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集多种文学形式于一炉的文学样式。它是人类精神和心灵的一种实现方式。”[1]散文一定是用心写作,用情烘托,用文火炖出来的,《岁月绵长》是周百义先生的第一部散文集,书中包括“乡情”、“亲情”、“他乡是故乡”、“屐痕处处”、“域外掠影”、“书人书事”六辑,全篇充满着趣味性与哲理性。这部散文集不仅承载了时代变革下周先生的人生轨迹变化,还呈现了作家和出版家两种身份的完美融合。正如书名所言,周百义先生对过去的岁月做了一次细腻的回忆,有对故园故土的殷切怀念,对社会生活的深切感悟,对出版事业的景仰热爱,对植物景色的生命赞扬,这一片片记忆构成《岁月绵长》这部怀旧散文。《岁月绵长》虽来源于生活,但远远高于生活,周先生用温柔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一幅自然又惹人回味的社会图景,不仅透露着周先生的真实性情,还透露着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勿忘乡情:对故园旧事的刻画与留恋
“凡是写得好的散文,往往平和随意,自由不拘束,既一目了然,又让人回味无穷。”[2]《岁月绵长》篇幅不长,却处处透露着生活气息,不仅描绘了一幅幅故乡的美好画卷,还细致地记录了故乡的各种趣事,语言凝练明净,亲切细腻,给读者一种自然、具体、生动的印象,让人倍感温暖。周先生出生于大别山区,童年及少年时期对世界的认知、性格及生活习惯的养成都是在这一时期,质朴的乡土生活让他投进了故园山水、农家田园的怀抱,故乡的每个角落都成为了日后的创作素材。“乡居岁月”一辑中,有忙碌的插秧图、有趣的挑夫图、苦中作乐的砍柴图,还有用惊险的“手榴弹”捕鱼图景。“男男女女们戴着草帽,系着擦汗的毛巾,一个个弯着腰到麦田里去收获一冬的希望。嚓、嚓、嚓、嚓,田野里没人说话,只有镰刀与麦秆亲热的声音。”[3]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插秧工作展现了故乡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描绘了一幅明媚靓丽、其乐融融的插秧场景。正是怀着对故园深深的热爱,故乡中的“小石步儿”、“木梓树”、“银杏树”、“果树”等都成了周先生的情感寄托,抒发了内心对故乡深深的眷恋。“等到春天轰轰烈烈的过去,夏天已经随着蝉声降临,木梓树才迟迟地绽开花儿,这时,它已经绿叶扶疏,大树像一个写意的水彩画留在田野上。”[4]故园中的一草一木不仅仅是家乡的记忆符号,还是在外游子心中家乡的象征,它们见证了历史时代的变革,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它不仅仅是代表一种乡土风貌,还代表顽强、坚毅、充满生命力的精神。“大别山”不仅是魂牵梦绕的青春之地,也是儿时游乐的嬉戏之地,“儿时趣事”一辑中呈现了具备勇气和幻想的“摸天”经历、奶奶与金钱豹“作战”的经历、“我”与大白鹅“戏水”的经历,还有与娃娃鱼、断板龟、痴野鸡、小鹌鹑它们的奇妙故事。童年生活中的细微末节历历在目,可见儿时趣事已在周先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并成为了他以后文学创作的素材“武库”,正如一棵茂密的大树,因其扎根于大别山这肥沃的土地,不断地吸取养分,才变得繁枝叶茂。故园即是创作背景,也是创作源泉,无论离开故乡多久,这里永远是作者心灵栖息的梦园。《岁月绵长》以真实生活为源泉,将故乡的景物、人物、事物化作屡屡感悟,笔下各样的景物和生物都变得栩栩如生,重温周先生多年写就的文字,仿佛时光倒流,将读者带回到大别山的田野间行走,它不单单是描绘一种物质的乡土,更多是展现了一种乡情,一种精神上的还乡以及表达了周百义先生对乡土的浓厚依恋与信仰。
篤行致远: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探索
人类究竟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能不能改变命运,《岁月绵长》给出了答案。在大别山区有个立志走向外面世界的少年,他渴望求学,渴望新知,但因时代变革和“出身”问题,无法顺利完成学业。小学毕业后少年只能上农业学校,开过荒、打过柴、挖过药、插过秧、修过路、抬过树、做过油匠,直到后来当上了代课老师,读了中专,报考了大专函授,当上了县文联主席,期间笔耕不缀,直到有一天武汉大学招收插班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最后收到了这迟来14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位就是如今优秀的作家和出版家——周百义。《涂鸦伊始》、《求学小记》、《1977:我的高考》、《永远的珞珈山》记录了周百义先生从大别山到珞珈山的人生际遇,“二十二年的山地生活,那贯注着艰辛、屈辱、挣扎、奋斗的眼泪和汗水又如浮雕般凸显在眼前。”[5]二十二年的山地生活的艰辛,造就了处女作《女夯队》的诞生,也为往后的文学追梦之旅奠定了基础。对文学的热爱、对人生的探索、对梦想的渴望、对失利的不惧是坚持梦想的动力源泉。面对多次落榜的失望,他办公桌上“天才在于勤奋、时间就是生命”“是金子埋在土里也会发光”的座右铭闪映着追梦人积极向上的光辉。在《永远的珞珈山》中,周先生因为刘道玉校长的决定而圆了一场大学梦,并且开始不断走向成功,“我常常想,如果在而立之年没能到美丽的珞珈山上读书,我此生的轨迹又将指向何处呢?”[6]命运也许总会被一些外在因素所牵引,但真正能够改变命运是思想、行动、毅力,人生中的决定力量是自我,正如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号,努力不会亏待任何人,求知是周先生对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不甘是周先生对文学的执着热爱,自小学萌发了文学梦,便一直深深扎根到今天,即使面对大别山生活的五味杂陈,也从未放弃过对人生方向的探索,而是怀着一颗不断进取的心勇往直前。正如贾平凹先生所说,二十二年的山地生活,不仅是周百义先生为文的基础,还是他人生的底色,即便曾经的生活有些苦难,但在周先生的散文里却从未出现愁云惨淡的调子,而是明艳灿烂。如今,已经退休的周先生依然保持着动笔的习惯,坚持着对生活的记录,诉说着时代的故事,分享着真实的心灵情感。 通明豁达:对生命情感的理解與领悟
散文的境界与感情的抒发有关,但怎么抒发感情才算有境界?关键在一“诚”字。[7]周百义先生的散文世界可以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天地,他总是能从世间万物生发出不同的思考,感悟着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真诚细腻地将他的所感、所见、所闻用真挚的文字传达出来。生活智慧不仅存于日常生活之道,还存于天地自然万物之中,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它们身上有着人类多年来持续不断称赞的各种伟大精神。《痴野鸡》中的两只野鸡,会因被迫分别而一蹶不振,也会因再次相遇而重新振作。《蓬头小鹌鹑》中的小鹌鹑愿意为了同伴的安危而将自己置于险地,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它。动物和人们一样拥有灵性、拥有情感,它们会在爱里产生波澜,会因离别而沮丧,也会因重逢而获得新生。《断板龟》中那些曾被视为禁忌的、让人远离的断板龟,当被发现了价值后却大受欢迎。“想当年断板龟在山上随处可见,山里人唯恐避之不及,一朝被人发现它的价值,却又遭此浩劫。这世上万物,真是祸福相依。”古人曾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断板龟当初被忌讳时无人敢捉它们,它们自然就存活得很好,当它们的价值被发现后却被捉了个空,难以生存。祸福相依,它们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也是一种人生常态,要能够从事物的一方面看到另一方面,才能更好地把握住生活。童年时想要摸天,“不知从啥时起,我发现头顶上的天空里有一块顶大顶大的蓝玻璃。玻璃上,映着五彩的云霞,堆着一团一团的棉絮。有时,还跑过一群羊,一队骆驼,一阵气势汹汹的牛……”[8]对于成年人来说,这只是云,但对于儿童来说,这却是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他们充满着想象力,拥有敢于幻想的勇气。“二十年了,我多想还有儿时那样的幻想与勇气”,童年时总是“天不怕地不怕”,拥有巨大的勇气去做一切想做的事,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也许早已丢童心和想象力,甚至还失去了不断做挑战的勇气。“我将楼顶的成果发到微博和微信上,有人赞赏,但也有年轻人不理解。说浪费光阴,说不值几个钱。”人与人之间何其不相同,每个人对同一事物也许都会有着各不相同的看法,做好自己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当情感渗透着思考的时候,我们读出的不是简单的抒情,而是生命温润的状态。”[9]生活中的乐趣无处不在,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万物,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看似渺小,实际它们都是成长道路上的基石,周先生用温情的话语引导着读者以积极豁达乐观的心态去拥抱世间万物,关注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他对生命的见解,人生价值的审视,生活智慧的保存,唯有以通明豁达的人生态度,我们才能更好地感受这个世界,更好地领悟生命情感。
兼收并蓄:对文学和出版的执着与热爱
“我是从热爱文学起步,结果出版成了我安身立命的归宿。”[10]周百义先生是如何做到从作家到编辑身份完美转身的?周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编辑、杰出的出版家,这是与周先生的文学功底、文化素养和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无论是作为学生、代课老师、文联主席,还是作为出版社社长,周先生都一如既往地坚持写作,创作诗、小说、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等,笔耕不辍,漫长岁月中从未停息过对文学创作的追寻与拥抱。周先生成为编辑后,文学创作更多是转向评论方面,他的作品既有出版人敏锐的洞察力,又有作家的专业水准和理论功底。“他的出版评论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和谐统一,涵盖了编辑活动、产业观察、市场瞭望、出版经营、人才培养、民营书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评论文本的专业性、评论文体的多样性和评论文字的风格化特征。”[11]周先生在《岁月绵长》最后一辑“书人书事”中回忆了从事出版工作以来难忘的人和事,“他们的经历虽然是个体的,但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12]周先生从不吝惜笔墨,在他笔下的人和事都显得十分亲切,因为这些都是从他心底流泄出的真情实感。《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中回忆了与中国文坛老水手雷达先生相交的往事,书中不仅对雷达先生独到的鉴赏力、入情入理的批评表达了赞赏之情,还表达了对雷达先生一生的付出致以深深的敬意。除此之外,还回忆《雍正皇帝》、《张居正》、《狼图腾》、《白桦文集》、《中国当代才子书》、《现存湖北著作总录》、《往事》等作品出版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与各位朋友们交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些历历在目的往事承载着周百义先生在出版领域的光辉岁月,渗透着周先生的人文情怀和个人性情。周百义先生对求知的欲望和写作的冲动没有因为年纪的增长而减少,正如周先生所言出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需要踏实的晨钟暮鼓,需要日复一日地游走于字里行间。”[13]这一切时间都会告诉你答案,周先生做到了,他将心血都投入到了文学和出版上,这些细腻的文字是周先生对过往岁月和人生经验的总结,从中可觅出周先生对文学和出版的执着与热爱,文学和出版是周先生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这些回忆不仅是周先生人生轨迹的记录,也是时代投射下的光影。
“散文应当是心灵的放飞,目光所及,兴之所至,雪泥鸿爪,断简残篇,皆可为文。”[14]《岁月绵长》既体现了出版家特有的敏锐和开阔,又体现了文学家特有的细腻和质朴,周百义先生手中的笔犹如一只魔法棒,无论是出版评论还是各类文学体裁,都能幻化成优美动人的文章,他以独特的审美经验和文化素养,全身心地感悟、体味、记录着复杂又深刻的生活,所传递的心灵启迪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展现了文学世界的美妙。我们被《岁月绵长》中的真情实感所感动,被其蕴含的艺术特色和人生哲理所折服。如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们的精神家园遭到破坏,不妨停下脚步来阅读《岁月绵长》,在神秘与现实的交替贯通之中找回心中的宁静。
参考文献
[1]陈剑晖.中国散文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跨越[J].中国社会科学,2005(01):138-150.
[2]谢有顺.重申散文的写作伦理[J].文学评论,2007(01):135-140.
[3][4][5][6][8][14]周百义.岁月绵长[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21:43,8,79,174,24,369.
[7]范培松,张颖.论散文的三重境界[J].江苏社会科学,2012(01):151-157.
[9]孙郁.近三十年的散文[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01):19-25.
[10][12]周百义.过往岁月的一部分——《周百义文存》跋[J].出版参考,2014(34):40.
[11]范军,曾建辉.论周百义的出版评论活动及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8(03):143-148.
[13]周百义.敬畏出版[J].出版参考,2013(22):1.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