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态语文教学,这样才能走出“灌、填、闷”的怪圈?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收”是指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如何把握主导的程度;“放”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让学生“自己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教育;生态语文;教育教学;经验分析
一、小学生态语文教学“收”的处理
(一)系统整理教学内容,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以把知识点、核心内容讲准确,讲明白为度,以“收”为主
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收”,教师备课要做到“三知”:一知教材,既有对全册乃至全套教材内容的通盘了解,又有对具体篇目的深入理解;二知学生,只有了解初中生的心理、要求、基础和爱好,才能更好地控制“收”的范围和程度,选用和确定教学方法,决定讲授内容的详细取舍,有的放矢;三知教学,如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心中要有个底。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注意引入要简明易懂,导语要有新意、形式新颖,知识坡度不宜过大,要留给学生一点悬念,要找准新旧衔接的知识点。而教师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巧设悬念;有的启发学生思维;有的激发学生情感等,其旨均在于引起学生注意,激
发其求知欲,提高其学习质量。如在教学《孔弘作者习性选择课文》一文的导语时,教师问:“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吧。”“有。”“那谁能在班上说说你的理想呢?”接着叫一、二个同学说说自己的理想,然后教师提出:“那你们想不想实现你的理想?怎样才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同学们,本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探讨这个问题”。
(二)当学生对某个知识要点的理解遇到困难或出现偏差时,教师要通过“收”办法处理
不少学生不适应小学生态语文的学习,主要表現为听课吃力,不会记笔记,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自学习惯,不会安排复习等。如果教师以俎代疱,则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妨碍学生能力的发展。但一味放任不管,亦会给学生带来畏难困惑的情绪。笔者认为,教师应采取“收”的办法处理,针对问题的结症指出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以解决为度,为他们理顺思路,拓宽思路。例如,引导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不仅用耳,更要用“心”,要对听到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评判、组合,要抓住要点,找出差别。
二、小学生态语文教学“放”的处理
(一)凡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地方要放,能通过集体练习达到教学目的的地方要放
教师应布置课前预习提纲,让学生总体浏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自己学习、自己理解。对于不懂的问题要进行独立思考或等待与老师、同学共同研讨。如《孔弘作者自行选择课文》一课,“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是一个教学重点,初中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处于较低层次,学起来难度较大,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学完这课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在预习阶段人人自己动手制做一个小模型,上课时学生们对几十座模型传阅、指点,对照课文判断正误,发生分歧意见时,各自查找课文中的相应文句,由个人解决到集体共同解决,教师仅在旁指引,一个教学难点就这样攻破了。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兴趣小组等活动,是为学生提供增长创造性才能的良好机会,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成立文学社,举办征文或读书报告会、办好学生手抄报,组织学生自编白导自演课本剧,组织作文竞赛、书法大赛,开展影评、朗诵比赛等。同时,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开展社会调查、服务社会等。
三、正确处理收与放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收”、“放”结合
小学生态语文教师应如何根据教学艺术论原理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收与放辩证统一呢?
首先,要做到“厚积薄发”。所谓“厚积”,就是平时要广泛地积累,博采众长;所谓“薄发”,就是在课堂教学时,将平时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知识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去粗取精,把最精髓的部分取出来教给学生。教师只有平时备课中有取胜的“厚积”,才会有正式上课时能取胜的“薄发”。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教师愈是“导之有方”、“导之得法”,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愈能充分发挥。再次,“收”是“放”的基础,“放”是“收”的发展与深化,只有收放恰当,收放自如,课堂教学才能实现优化。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就是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叶老还说过:“‘教育’一词的含义就是在于‘养成习惯’。”因而,教师在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上要着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而一旦形成了习惯,便可作更大胆的“放”,也只有进入了这样的境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得到了发挥,教学才能相长。
关键词:小学教育;生态语文;教育教学;经验分析
一、小学生态语文教学“收”的处理
(一)系统整理教学内容,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以把知识点、核心内容讲准确,讲明白为度,以“收”为主
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收”,教师备课要做到“三知”:一知教材,既有对全册乃至全套教材内容的通盘了解,又有对具体篇目的深入理解;二知学生,只有了解初中生的心理、要求、基础和爱好,才能更好地控制“收”的范围和程度,选用和确定教学方法,决定讲授内容的详细取舍,有的放矢;三知教学,如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心中要有个底。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注意引入要简明易懂,导语要有新意、形式新颖,知识坡度不宜过大,要留给学生一点悬念,要找准新旧衔接的知识点。而教师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巧设悬念;有的启发学生思维;有的激发学生情感等,其旨均在于引起学生注意,激
发其求知欲,提高其学习质量。如在教学《孔弘作者习性选择课文》一文的导语时,教师问:“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吧。”“有。”“那谁能在班上说说你的理想呢?”接着叫一、二个同学说说自己的理想,然后教师提出:“那你们想不想实现你的理想?怎样才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同学们,本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探讨这个问题”。
(二)当学生对某个知识要点的理解遇到困难或出现偏差时,教师要通过“收”办法处理
不少学生不适应小学生态语文的学习,主要表現为听课吃力,不会记笔记,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自学习惯,不会安排复习等。如果教师以俎代疱,则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妨碍学生能力的发展。但一味放任不管,亦会给学生带来畏难困惑的情绪。笔者认为,教师应采取“收”的办法处理,针对问题的结症指出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以解决为度,为他们理顺思路,拓宽思路。例如,引导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不仅用耳,更要用“心”,要对听到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评判、组合,要抓住要点,找出差别。
二、小学生态语文教学“放”的处理
(一)凡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地方要放,能通过集体练习达到教学目的的地方要放
教师应布置课前预习提纲,让学生总体浏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自己学习、自己理解。对于不懂的问题要进行独立思考或等待与老师、同学共同研讨。如《孔弘作者自行选择课文》一课,“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是一个教学重点,初中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处于较低层次,学起来难度较大,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学完这课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在预习阶段人人自己动手制做一个小模型,上课时学生们对几十座模型传阅、指点,对照课文判断正误,发生分歧意见时,各自查找课文中的相应文句,由个人解决到集体共同解决,教师仅在旁指引,一个教学难点就这样攻破了。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兴趣小组等活动,是为学生提供增长创造性才能的良好机会,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成立文学社,举办征文或读书报告会、办好学生手抄报,组织学生自编白导自演课本剧,组织作文竞赛、书法大赛,开展影评、朗诵比赛等。同时,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开展社会调查、服务社会等。
三、正确处理收与放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收”、“放”结合
小学生态语文教师应如何根据教学艺术论原理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收与放辩证统一呢?
首先,要做到“厚积薄发”。所谓“厚积”,就是平时要广泛地积累,博采众长;所谓“薄发”,就是在课堂教学时,将平时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知识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去粗取精,把最精髓的部分取出来教给学生。教师只有平时备课中有取胜的“厚积”,才会有正式上课时能取胜的“薄发”。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教师愈是“导之有方”、“导之得法”,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愈能充分发挥。再次,“收”是“放”的基础,“放”是“收”的发展与深化,只有收放恰当,收放自如,课堂教学才能实现优化。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就是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叶老还说过:“‘教育’一词的含义就是在于‘养成习惯’。”因而,教师在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上要着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而一旦形成了习惯,便可作更大胆的“放”,也只有进入了这样的境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得到了发挥,教学才能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