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及“阳光体育”、“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逐步确立,很多高校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方面开始了许多创新和尝试,“俱乐部”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和活动开展形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良好习惯。本文在对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运用进行探讨,分析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过程和教学评价方式,旨在为“俱乐部”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提供借鉴,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70-01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我们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及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普通高校应努力开展开放式、探究式体育教学,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模式的陈旧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多项体质健康指标持续下滑。这与当前高校体育没有对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及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发挥足够的作用有关。因此,改革创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形成自觉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掌握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和情绪等目标。但是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在理念、方式方法上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影响了高校体育育人功能的实现。
1.教学观念陈旧。
很多教师及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还停留在“锻炼身体”这一层面上,在片面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导致师生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定位存在偏差,在教學中重在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精神的培养,忽视了体育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教学观念的不合理势必会影响到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效果的发挥。
2.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一方面受教学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限制,加上部分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不高,上体育课仅仅是为了获取学分。因此,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单一,往往只包括常见的球类项目和健美操、太极拳等项目,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另外,教学组织形式单一,采取地最多最普遍的仍然是教师先进行示范教学,学生再进行练习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3.评价方式不科学。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往往采取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及统一的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在教学评价上也采用的同一标准和同一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培养目标的多元性,让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及格拿到学分而上课,缺乏学习体育的内在动力,偏离了教学目标。三、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探索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今天,教学形式呆板陈旧、教学内容上还是注重技术的传授的传统体育敬爱哦学不能满足要求。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建立能极大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增加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不同个性、爱好及身体条件的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并从中体验到快乐,促进自我发展。
1. “俱乐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考虑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及需求,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立足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比如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等。
在教学过程中,“俱乐部”教学实行会员制,根据学生所处会员的等级,在结合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及相关活动,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但对会员进行一定的层次划分,对不同级别的会员的教学内容进行划分。
2. “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流程。
“俱乐部”教学的管理模式是通过建立各单项运动俱乐部,由各单项运动俱乐部制定并实施具体的教学计划并组织教学和竞赛等。在课程设置,根据会员的级别,制定与学生运动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内容。高校大一新生在入学后,往往作为初级会员加入所选择的某个运动品项目俱乐部,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在考核合格后可以成为更高级别的会员,进行更高级别的学习和活动。在俱乐部形式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课程内容有教学课、竞赛活动以及课外辅导等。俱乐部的组织结构包括学校俱乐部管理中心、各单项俱乐部及俱乐部内部的组织管理者。
3. “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多元性,淡化竞技性,关注学生参与程度和健身性。在评价中,多采用学分制,会员在完成某个教学任务,或在活动中达到某项目标后可获得一定的学分,当学分达到某个标准后可以申请成为更高级别的会员。在课程结束的考核中,重点考核体能、思考与创新能力、运动技能、进步与努力等。
“俱乐部”教学符合高校培养综合发展人才的需求,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途径。“俱乐部”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静.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1.
[2]黄凯. 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 好家长,2018(05):246.
[3]龙峰. 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对策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5(14):210-211.
[4]王晓龙.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2015(33):213-214.
基金项目:成都大学2017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cdjgb2017130)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70-01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我们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及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普通高校应努力开展开放式、探究式体育教学,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模式的陈旧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多项体质健康指标持续下滑。这与当前高校体育没有对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及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发挥足够的作用有关。因此,改革创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形成自觉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掌握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和情绪等目标。但是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在理念、方式方法上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影响了高校体育育人功能的实现。
1.教学观念陈旧。
很多教师及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还停留在“锻炼身体”这一层面上,在片面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导致师生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定位存在偏差,在教學中重在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精神的培养,忽视了体育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教学观念的不合理势必会影响到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效果的发挥。
2.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一方面受教学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限制,加上部分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不高,上体育课仅仅是为了获取学分。因此,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单一,往往只包括常见的球类项目和健美操、太极拳等项目,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另外,教学组织形式单一,采取地最多最普遍的仍然是教师先进行示范教学,学生再进行练习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3.评价方式不科学。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往往采取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及统一的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在教学评价上也采用的同一标准和同一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培养目标的多元性,让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及格拿到学分而上课,缺乏学习体育的内在动力,偏离了教学目标。三、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探索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今天,教学形式呆板陈旧、教学内容上还是注重技术的传授的传统体育敬爱哦学不能满足要求。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建立能极大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增加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不同个性、爱好及身体条件的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并从中体验到快乐,促进自我发展。
1. “俱乐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考虑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及需求,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立足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比如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等。
在教学过程中,“俱乐部”教学实行会员制,根据学生所处会员的等级,在结合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及相关活动,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但对会员进行一定的层次划分,对不同级别的会员的教学内容进行划分。
2. “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流程。
“俱乐部”教学的管理模式是通过建立各单项运动俱乐部,由各单项运动俱乐部制定并实施具体的教学计划并组织教学和竞赛等。在课程设置,根据会员的级别,制定与学生运动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内容。高校大一新生在入学后,往往作为初级会员加入所选择的某个运动品项目俱乐部,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在考核合格后可以成为更高级别的会员,进行更高级别的学习和活动。在俱乐部形式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课程内容有教学课、竞赛活动以及课外辅导等。俱乐部的组织结构包括学校俱乐部管理中心、各单项俱乐部及俱乐部内部的组织管理者。
3. “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多元性,淡化竞技性,关注学生参与程度和健身性。在评价中,多采用学分制,会员在完成某个教学任务,或在活动中达到某项目标后可获得一定的学分,当学分达到某个标准后可以申请成为更高级别的会员。在课程结束的考核中,重点考核体能、思考与创新能力、运动技能、进步与努力等。
“俱乐部”教学符合高校培养综合发展人才的需求,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途径。“俱乐部”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静.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1.
[2]黄凯. 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 好家长,2018(05):246.
[3]龙峰. 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对策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5(14):210-211.
[4]王晓龙.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2015(33):213-214.
基金项目:成都大学2017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cdjgb201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