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没有牛校?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人重视各种排行榜。在我们这里很被看重的全美大学排行榜,没有一个美国大学校长会把它们当回事。哈佛是高贵的人文传统,斯坦福是地道的美式实用主义,普林斯顿以理论研究著称,麻省理工以科技领先自豪。各有各的个性,风格千姿百态,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不过,国内各个高校的理念看似高度统一——大跃进式地堆砌大学城、跻身各大排行榜前端已成为各校领导乃至各地政府炫耀其政绩的“面子工程”。
  
  牛校牛在哪?
  
  清华、北大的学生算是见过世面的了吧,但是,看看网上那些欧美名校的公开课,那些曾经的优越感会不会骤然间灰飞烟灭?
  今年3月里,复旦大学延请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J.Sandel)教授讲座。前往追星的粉丝无数,提前两个小时到达会场还嫌太迟,才能勉强挣得一个站位。
  忍渴挨饿的同时,在现场观看Sandel如何与前后左右挤满的热切渴望的学生们讨论,观众仍然大呼值得。在散场之后,在门口买Sandel授课讲义的人挤成了一堆,抢到最后一本讲义的学生乐得飞飞的。这位Sandel教授1982年就因批判罗尔斯的正义论而在学术上扬名了,还曾任职于小布什总统生命伦理委员会。不过,他在中国的突然走红,全仰仗于网络公开课的流行。他在哈佛教授的那门课程《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算得上是网课的里程碑,其意义如同《越狱》之于美剧在中国的流行。
  网络名人和菜头在“以人格保证”强烈推荐该课程,曾说:“并非因为它只适合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又或是只适合于哈佛学生那样的高智商人群。单看西方思想家的思辨过程,就已经足够性感。”
  这个道德与政治哲学的入门课程,是最受哈佛新生欢迎的公开课。每周,超过1000位学生坐在哈佛的大礼堂里,听Sandel口吐莲花,学生们同时还将接触过去一些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康德、密尔、洛克,然后师生们一起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平等、民主与公民权利的一些基本问题。
  所谓“思辨的性感”——大体可以理解为:彼此尊重,在对话中修改或坚持自己的判断,虽然没有统一的最高原则,但都以不侵犯他人正当利益的自由最为重要。
  网友FrederickWang在看完该片后感慨:“推荐它不是课上得多么好,而是社会体制在高等教育里的体现。民主的精髓就在这里,争取大多数的同意,那么精英就要把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解释清楚。这样的社会是思辨和成熟的。相反,把民众排除在外,就必然会愚民。长此以往,两种社会表现出的智识差距判若云泥。”
  对于那些求知欲很强的人而言,这些各路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如同一个挤满了山珍海味的菜单——耶鲁大学的哲学系教授ShellyKagan为本科学生开设名为“死亡”的公开课,这个穿着牛仔裤、帆布鞋,长相酷似萨达姆的“大仙”坐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地和一帮年轻人大谈生命和死亡的本质。他还花了五节课的时间和来自物理系、电子系、化工系、政治系的学生讲解柏拉图的《斐多篇》对灵魂本质的讨论,这可不是随便在哪花上一点钱就可买到的心灵鸡汤。
  
  “再怎么比较也是血泪”
  
  哈佛、耶鲁之所以能成为牛校,当然是因为人家很有钱,也有良好的声誉积淀,所以能雇到最牛的教授,招到很牛的学生。同时,也因为他们蕴含了丰富的博雅精神。这点,从哈佛的“核心课程”上最能集中体现。
  所谓“核心课程”,就是开放给本科生的基础课,学生们从中挑选几门作为必修课。对此,哈佛开宗明义声称,核心课程是为了让学生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其“核心课程”被分成七个领域:外国文化、历史、文学、道德判断、数理判断、科学、社会分析。仅“道德判断”这一板块而言,除了上述招致万人空巷的那门《公正:该如何做才好》,还包括另外13门课程,罗列如下:
  《民主与平等》、《国际关系与伦理》、《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儒家人文主义》、《有神论与道德观念》、《自我,自由与存在》、《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隶制》、《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共和政府的理论与实践》、《比较宗教论理》、《传统中国的伦理和政治理论》、《古代与中世纪政治哲学史》、《现代政治哲学史》。
  这还是九牛一毛。事实上,仅仅是针对本科生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以及对这些课程3-5行的介绍,哈佛就一口气列了1000多页。
  这些课程简直就是一场饕餮之宴。媒体人士贺某毕业于北大中文系,他自称是咽着口水看完了这个课程清单,过去多少还有点的牛校感不堪一击,当场崩盘。
  他悲凉地声称,“我显然已经不敢把我读的学校叫做大学了。”
  其实北大曾经还是有点样子的。在陈平原《老北大的故事》中,附载了《(民国二十三年度)国立北京大学一览》,193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的课表,豪华得令人目眩神迷。就连当年外系所开供中文系学生选修之课程中,梁实秋、周作人、钱穆、向达等牛人的名字也频现。
  不知道现在的清华北大,能给那些一心向象牙塔里扑腾的18岁孩子,开出上述课程中的几门?
  好事者在网上检索出《2007年北大中文系上半年本科生课程表》,整理出必修课寥寥十几门。对比完了新旧两个时代的课程表,网友们纷纷感慨“那时的大师还是上课的”,“俱往矣,再怎么比较也是血泪”。
  专栏作家刘瑜在论及名校等话题时声称,“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领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务主义引起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心理,像星星一样在深蓝的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地告诉儿童,那个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就像Sandel教授在《公正》一课的结尾语中告诉他的广大粉丝,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
  “一旦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的环境,世界将不再一样。我希望你们,至少已经体会到了一点点的不安。这种不安,会促发我们的批判性思考,以及政治和道德生活的完善。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唤醒你们永不停歇的理性思考,看看它将把你们带向何方。如果我们至少做到了这点,如果理性的不安继续在折磨你,那么,我们就不是一无所获的。”
  因为国内的大学闹出的笑话不少,所以媒体也动不动就会把“大学精神”这个话题拿出来讨论一下。基本上大家都会达成一个共识:大学不是职业训练所。
  据说,大学应该熏陶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不过,国内的名校,经常为自己是不是一流名校争得脸红脖子粗,这点就很没人文精神了。
  国人重视各种排行榜。在我们这里很被看重的全美大学排行榜,没有一个美国大学校长会把它们当回事。哈佛是高贵的人文传统,斯坦福是地道的美式实用主义,普林斯顿以理论研究著称,麻省理工以科技领先自豪。各有各的个性,风格千姿百态,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
  不过,国内各个高校的理念看似高度统一——大跃进式地堆砌大学城、跻身各大排行榜前端已成为各校领导乃至各地政府炫耀其政绩的“面子工程”。
  在世俗化的今天,如何建设所谓的“大学精神”?对此,《新民周刊》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葛剑雄教授。
  
  “教育是有普世价值的”
  
  《新民周刊》:总体而言,英美这些名校的课堂还是思辨的。但是我们的多数老师有时还是单方面的传声筒,学生是被排除在外的。
  葛剑雄:其实我们并不缺少这种传统。上世纪30年代,我的导师谭其骧先生在燕京大学做研究生时,他就曾经指出他的老师顾颉刚在课堂上的错误,顾先生跟他写信,进行了几个回合的讨论,最后顾先生非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还把他们的往来信件当作补充教材在课堂中分发。
  我在课堂上也会鼓励自由探讨。其实,中国有很多教授都是受过西方教育的,问题是如何在体制上保证他们教学的自由。我想,教育是绝对存在着普世价值的,严格地讲,就是塑造一个“人”字。要鼓励他去追求真理,有时也意味着,他要挑战一个现有的真理。
  《新民周刊》:确实如此,什么样的教育产生什么样的人才。
  葛剑雄:是的。不过,什么样的社会,也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这跟鸡生蛋、蛋生鸡一样,都是循环往复的。
  从晚清以来,不少寻找真理的人,最后都想把自己的真理普及他人。所以,毛泽东当年说,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还加了一句,“教育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可能他年轻时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跟他的这个方针并不符合,因为他的地位不同了。
  《新民周刊》:学生们说,那些欧美的教授能把问题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截面。而我们的不少高校教师要么就是照本宣科,要么就是不着边际。
  葛剑雄:这个也不能一概而论,中美两国缺乏可比性。据我所知,欧美混日子的老师还是有的,还得放到不同的教育体制下来考察。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在我们还在编写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英美有这个吗?
  我们有些课是硬性规定要上的,但是老师、学生其实心里都明白,这些课是毫无意义的。我校也有个老师想开一门课,后来被禁止了。那这是教授的问题么?
  在一个自由竞争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真正能落实教育传授知识、培养一个“人”的宗旨,那么很多问题,只是个技术问题。现在学生逃课,也有些是根本不愿学。我就收到过一封学生的来信,说他根本不想上那个专业,是家里逼着上的。不上也不行,现在社会不公正,如果他爸不是李刚的话,拿不到大学的文凭,就找不到工作。
  《新民周刊》:相比那些网课中的欧美教授,现在国内高校,有个性的名师很少。
  葛剑雄:这个也要分开来看的。有个性的老师,那个中学教师袁腾飞,他的有些话我是反对的。他说“拿破仑绝对是个爷们”,这是给高中生上课么?“爷们”具体内涵是什么?大学的选修课可以,但是基础课,如果我是系主任,我是不允许这么上的。
  在普通高校,有个性、有才华的老师注定不可能出现。要么他被更好的学校挖走,要么他所在的那个土壤也未必容得下他。这是毫无办法的。我们学校的3208教室以前是发布各种新奇观点的,现在还有吗?
  在这个体制下,看不到任何解决的希望。无论是学术腐败、学风不端,真正的弊端在于权力对学校的干预。权力比金钱更加容易腐蚀大学。光是金钱,大学还不至于这样,大学经费增加,老师稍微有点骨气,还能抵挡得住。但是权力和金钱一结合,老师们就没有办法了。
  《新民周刊》:您对中国的教育是十分悲观的。
  葛剑雄:根本原因就是行政控制一切、腐蚀了高校。
  比如说,中央党校的学历,教育部都不承认的,但是中组部承认。一些官员动不动就党校学历,有本事你去念个正常的学校?重视这个学历,一是没有自信,二是权力控制一切。我们学校中文系的陈思和教授,谁都知道他就是个本科学历,谁敢嘲笑他?
  
  “我们从没有过大学精神”
  
  《新民周刊》:现在我们的高校除了教育的逻辑,还流淌着官场的逻辑。
  葛剑雄:现在,行政机构掌握的钱或资源不受制约,以至于它的权力凌驾在学术之上。根源是整个国家都是这样,“泛行政化”。
  现在的教授如果没有行政职位,还不如一个科长。现在一个小小科长都指手画脚,因为他掌握着资源。去行政化,是怎样保证学校有经费,有学术自由。
  有些人成天谈这个问题,我笑他们太天真了,这简直是与虎谋皮。你看朱清时去深圳创办南方科大,难得不得了呀!动不动就要去求当地政府部门,行政化只是换了个手段而已。如果这样,那还不如给他个行政级别算了。
  《新民周刊》:跟欧美大学相比,我们的高校也存在着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您怎么看?
  葛剑雄:现在都在大惊小怪,说你们大学有钱,其实资金也没有增加到该增加的程度。我们的图书馆,英文书不如哈佛也也就算了,连中文书都输给人家,这说明我们其实没钱。所以,你给我几个亿,我也用得完。
  现在大学的经费条款分割,国家财政拨款只占到了总经费的1/4左右,其余3/4来自各个项目和学校自筹经费。这个项目最后落到谁手中,你以为是评委么?在评委之前首先是一批行政官员。如果这些钱无条件发到学校,校长要去教育部“跑部烧香”?如果校领导无条件地分发到各个院系,我要去跟你磕头、拍马屁吗?
  《新民周刊》:国外的私立大学也各有特色,但是我们的大学是被包办的。
  葛剑雄:现在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就送到外国去,每年几百亿、上千亿的钱就流到外国。如果是能够花钱在中国得到非常好的教育,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这样做。
  教育不能包办,只能依靠市场。现在我们的收入差距这么大,应该容许增加学校,这实际上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也有利于穷人上学。有的国家规定,私立学校需要提供一定比例的经费让穷人也入校接受教育,或者拿出办学实际收入的一定比例捐给教育工程。这样,私立学校完全可以办成最好的学校。
  对这些学校,国家只有监督的权力,没有管理的权力,比如监管它们的教育质量有没有达标。我们现在就莫名其妙地去限制民办大学的学费,这是不应该的,你给补贴了没?
  《新民周刊》:现在国内不也在讲“教育家办学”吗?
  葛剑雄:这又是一个空炮。现状是领导的不负责,负责的不领导,这到底为什么?!
  我曾跟中央领导提过,请他们明示一下,到底哪些权归党委、哪些归校长?现在模式不一,得有个条文和规矩。
  《新民周刊》:您怎么看“重建大学精神”这个话题?
  葛剑雄:不是“重建”,我们从来就没有过完整的大学精神。西南联大那会儿,清华的教授拉帮结派,你轰我,我轰你,也是经常的事,并不像我们今天所想的那么美妙。所以说,即使是教授治校,也要有好的体制保障。
  我们现在连“教授治校”也不可能达成,最多就“教授治学”吧,各尽本分。
其他文献
法国总统选举过去在中国很少获得关注,与美国大选不可同日而语。但今年国内似乎出现了一股“法国选举热”。电台、电视台频频前来采访不算,各报和网络的约稿也不断。甚至有报刊拟发表的社论都发到我的信箱征求意见。  法国媒体对“中国如何报道法国大选”的话题也令人诧异地热情高涨。法国《信使报》在首轮投票当天派记者跟踪采访我,看我是如何报道法国大选的。法国一家电视台则在首轮投票当晚邀我参加对选举结果的辩论专题节目
除了美国和中国的高管薪酬模式之外,世界上还有其他高管薪酬模式,那里的人民也生活得很好。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金融机构做了不少手脚,但问题并没有被揭露出来,因为美国金融机构大获全胜。但次贷危机不同,一些金融机构走了麦城,各种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2008年9月7日,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公司(下称“两房”)由美国政府接管。随之被揭露出来的猫腻很多——死老虎大家都愿意踹上一脚,解剖死老虎比解
被囚禁在“要么是世界疯了”与“要么是自己疯了”两道铁门闸,我深知其味。    假如现实是用笔画的一个圈,那么人的眼睛时常只能注意多变线圈上的几个点。只看见一个点时,现实就是这个点;看到两个点时,现实连成一条线;再慷慨一些收进三个点,现实就构成了一块三角地。但要拼出原来那个圈,眼睛要容纳无数个点。明白这个道理,人可以自己在浑水里打捞自己,既然永远摸不到现实真正的边界,苦或乐都可能是历史瞬间的变形、人
我已经很少看到人们集体爆发出的开怀大笑,我们的笑点越来越高,我们冷笑的次数却越来越多;我也看不到年轻人意气风发在马路上飙舞飙歌……    有一天,有人叫我去录一段节目,大意是为金鸡百花电影节搞的调查,关于我们看电影的现状,样本主要以记者和学者为主。当时人家问我:“你最近一次在电影院看的电影是什么?”我手里正捏着一份他们给我的百花奖提名名单,条件反射地回答:“《集结号》?”对方很震惊:“那是什么时候
電影根据一起真实的虐童案,发生于1965年的印第安纳州……真实在40多年后仍然折磨着许多人。    凯瑟琳·基纳在《美国式罪恶》里扮演了一位绝望的母亲,在她的身上集中了女人的所有不幸:少女时期早孕结婚,后来丈夫跑了,自己没有工作,疾病缠身,还要养活六个正读书和吃奶的孩子。最糟的是,最小的孩子属于她的年轻小姘头,一个只知道在她这里讨便宜却毫不付出的小混混。  有评论说这部片子很有可能问鼎今年奥斯卡,
只有經得起熊市考验的投资观和方法论,才是家庭财产保持正增长的红宝书。    从几年前的“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到目前的“不求卖得贵但求卖得快”,这是房市;从6000点的“十年牛市”,到2000点的“十年牛市依旧只差一把火”,这是股市;从罗杰斯年复一年的“十年牛市”,到黄金名人张卫星的爆仓,这是期货。我们应该检点投资的方向和方法,尤其是错误的前科。  信奉选股并拿稳了的朋友,股市暴跌4000点,还有没
很多消費者或许都在削减他们的衣服开支,但这一季仍然有许多品牌服饰值得期待。近日,美国《福布斯》杂志推荐了以下必备服饰:售价为890美元的普拉达(Prada)高跟鞋;巴杰利·米施卡(BadgleyMischka)飞行员式太阳镜;售价为595美元的Leigh
对那些以牺牲生态环境甚至人民生命财产为代价的发展,必须坚决制止、严厉问责。    山西尾矿库崩塌事件导致数百人遇难,山西省长孟学农引咎辞职,副省长张建明被免职。据新华社报道,有关部门正在追查事故相关责任人的责任。15日新华网载署名“庶人之器”的评论说,一些地方重大事故屡屡发生,既有官员不负责任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的漏洞。有的官员经不起利益诱惑,与不法商人结成利益共同体,一方以权换钱,一方以小钱攫取
誓为国民服务  明年1月,麦凯恩和奥巴马之中,无论是谁宣誓就职总统,都会发誓拥护宪法,并且保证将国民服务作为自己执政纲领的重点。尽管两人为国效劳的方式有别,但他们都认同,国民服务不仅能帮助解决国家问题,也能够并且应该成为21世纪美国的一种凝聚力。麦凯恩对国民服务的承诺源于其精忠报国的家风。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美国海军上将,他本人也时刻准备着为国家作出最大牺牲。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奥巴马本可以从事更体
奧运赛事过半,竞技气氛渐入佳境,电视、报刊和网站每时每刻都在转播比赛实况、更新比赛的结果,我们也听到了许多运动员的幕后故事。有一些人的故事是生气勃勃的,比如打破男子100米世界纪录的博尔特,一人收获八金的游泳神童菲尔普斯;有一些人故事悲欣交集,比如错过首金又收复失地的杜丽,比如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的美国射手埃蒙斯;还有一些人的故事,充满了错愕甚至眼泪,比如刘翔的故事。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跳马银牌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