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文本,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媒介。教师要培养学生审美的眼光及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境的美,培养学生具有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要从“听、“说”、“读”、“写”四方面,不断完善与发展自己,最终是要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纲骨,它统率着“听”、“说”、“写”的教学,语文教学的知识、能力、价值取向多体现于此,阅读教学如果缺少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缺少引导学生对人类情感的体验,缺少对学生个体情感、个人的生存价值、生命意义的关注,整个语文教学都将因此显得枯燥、呆板、死气沉沉。综观新教材的价值取向,结合美学美育思想,我认为,语文文本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媒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审美解读来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最终实现语文教育即人的教育。
一、培养学生审美的眼光
审美,是主体以感性观照的方式对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挖掘过程,也是主体内心品赏、评价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体验美在主体心灵感染、熏陶的过程。
1.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
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诗文往往隐藏在活泼多变、纵横自如的题材与结构之中,给人以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有的则蕴含在生动逼真的意境之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思路,抓住文本的线索,捕捉其审美对象。教师应从审美形象着手,对它进行分析鉴赏,以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达到对作品更深层次的审美把握。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的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学习这样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其内容如何,更要品赏课文中的物象与意境的性状、色彩,体验和品评课文美情美意作用于读者心灵的方式和程度,学生的阅读和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有别于传统的课文讲授。
2.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语言美
语言是课文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如散文、诗歌中的整齐对称的工整美和参差不齐的错落美;童话、散文、寓言、小说中语言的深沉而含蓄美。可以说,语言审美成为语文课的重要内容。
如《春》的语言非常简洁精美,形象生动,值得阅读者好好地品味,文中对于动词的运用、变化的句式、口语的穿插等都是很有味道的。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中的“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还有一些奇妙的比喻,增强了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赏析语言美,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如看语句在特有的语言环境里是否能生动、准确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看词语的选择,句式、修辞等的运用是否贴切、生动等,要让学生对文章语言进行反复地品味和揣摩。
二、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境的美
我们强调情感、想象是着眼于学生主体方面,亦即从学生的审美心理意识方面,改善、增进他们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1.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
欣赏体验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心智活动就是审美想象,它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使是文学修养很好的人,想象也是不可绕过的“门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思路,抓住文本的线索,捕捉其审美对象。教师应从审美形象着手,对它进行分析鉴赏,以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达到对作品更深层次的审美把握。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在帮助学生解读课文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做一些新尝试,不要急于在学生刚一接触文学作品,就带领他们进入主题探讨或思想分析的阶段,要让学生反復地吟咏课文,沉浸在课文情境中,结合旧有知识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训练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很多,除了老师的引导外,可以让学生自由地交流阅读感受,或者用笔记下想象的画面。总之,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受文本中所蕴涵的美的意境。事实上,对学生来说,联想、想象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对作品中所具有的美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2.营造感情教学的氛围
如何实现感情教学?笔者认为,让学生在美读中调整好情感状态,在美读中“进入”情境;在欣赏、研讨课文时,注意体验作家、诗人的情感,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力求与作家、诗人的心灵相通;注意分辨作家、诗人表达的情感的性质、类别和程度;造成一种课堂情境与氛围,大家相互激发、相互交流;允许对作家、诗人的情感作独特的体认和说明。如学习何其芳的《秋天》,要让学生去感受作家在诗中所营造的独特的氛围,去感受作家独特的情怀。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显得清静;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显得清远;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显得清甜;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它又显得清柔。这种氛围、这种情怀,要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品味。
三、结语
以上是欣赏描写赞美大自然美好内容的文章,初中课文中,还有不少文章都可归入此类。《沁园春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要从“听、“说”、“读”、“写”四方面,不断完善与发展自己,最终是要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纲骨,它统率着“听”、“说”、“写”的教学,语文教学的知识、能力、价值取向多体现于此,阅读教学如果缺少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缺少引导学生对人类情感的体验,缺少对学生个体情感、个人的生存价值、生命意义的关注,整个语文教学都将因此显得枯燥、呆板、死气沉沉。综观新教材的价值取向,结合美学美育思想,我认为,语文文本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媒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审美解读来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最终实现语文教育即人的教育。
一、培养学生审美的眼光
审美,是主体以感性观照的方式对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挖掘过程,也是主体内心品赏、评价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体验美在主体心灵感染、熏陶的过程。
1.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
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诗文往往隐藏在活泼多变、纵横自如的题材与结构之中,给人以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有的则蕴含在生动逼真的意境之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思路,抓住文本的线索,捕捉其审美对象。教师应从审美形象着手,对它进行分析鉴赏,以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达到对作品更深层次的审美把握。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的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学习这样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其内容如何,更要品赏课文中的物象与意境的性状、色彩,体验和品评课文美情美意作用于读者心灵的方式和程度,学生的阅读和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有别于传统的课文讲授。
2.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语言美
语言是课文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如散文、诗歌中的整齐对称的工整美和参差不齐的错落美;童话、散文、寓言、小说中语言的深沉而含蓄美。可以说,语言审美成为语文课的重要内容。
如《春》的语言非常简洁精美,形象生动,值得阅读者好好地品味,文中对于动词的运用、变化的句式、口语的穿插等都是很有味道的。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中的“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还有一些奇妙的比喻,增强了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赏析语言美,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如看语句在特有的语言环境里是否能生动、准确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看词语的选择,句式、修辞等的运用是否贴切、生动等,要让学生对文章语言进行反复地品味和揣摩。
二、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境的美
我们强调情感、想象是着眼于学生主体方面,亦即从学生的审美心理意识方面,改善、增进他们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1.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
欣赏体验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心智活动就是审美想象,它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使是文学修养很好的人,想象也是不可绕过的“门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思路,抓住文本的线索,捕捉其审美对象。教师应从审美形象着手,对它进行分析鉴赏,以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达到对作品更深层次的审美把握。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在帮助学生解读课文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做一些新尝试,不要急于在学生刚一接触文学作品,就带领他们进入主题探讨或思想分析的阶段,要让学生反復地吟咏课文,沉浸在课文情境中,结合旧有知识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训练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很多,除了老师的引导外,可以让学生自由地交流阅读感受,或者用笔记下想象的画面。总之,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受文本中所蕴涵的美的意境。事实上,对学生来说,联想、想象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对作品中所具有的美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2.营造感情教学的氛围
如何实现感情教学?笔者认为,让学生在美读中调整好情感状态,在美读中“进入”情境;在欣赏、研讨课文时,注意体验作家、诗人的情感,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力求与作家、诗人的心灵相通;注意分辨作家、诗人表达的情感的性质、类别和程度;造成一种课堂情境与氛围,大家相互激发、相互交流;允许对作家、诗人的情感作独特的体认和说明。如学习何其芳的《秋天》,要让学生去感受作家在诗中所营造的独特的氛围,去感受作家独特的情怀。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显得清静;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显得清远;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显得清甜;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它又显得清柔。这种氛围、这种情怀,要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品味。
三、结语
以上是欣赏描写赞美大自然美好内容的文章,初中课文中,还有不少文章都可归入此类。《沁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