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时代进步和语文教学研究的发展,现代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在教学理念上,要求其摒弃过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特点和需求出发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基于小组合作交流的,具有创意性和时效性的教学策略,利用好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提升小组成员合作能力, 突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因此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尽管当前学界对合作学习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是都明确指出了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互动协作、构建学习小组、进行整体评价。合作学习策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面对面相互交流、积极的依赖关系、个体责任感、小组自评。不同于过去强调竞争的教学理念,合作学习强调相互协作、彼此优势互补,小组的成功不在于个人,而在于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如果有一个人消极怠惰导致任务完成得不理想,则会影响整个小组。
一、合作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不能像过去一样进行“填鸭式”教学。在现代教学理念下,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只是引路人角色,一节课能否获得更好的效果,除了要求教师做好规划,更要求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合作学习策略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取长补短,通过相互交流实现知识碰撞,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还会使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提升学习效率。而且,通过长期高效的合作学习,语文教学内容就可以获得拓展,从而使学生学习更深刻、更高效,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课程计划和课堂情境,如此便可以驱策着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角色中走出,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者、积极的学习者,进而推动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意识的进步,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个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有利于改善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合作学习基于小组合作交流,需要每一个小组成员展现自我、表达自我,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的交流互动获取知识,拓宽视野。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小学生也可以通过欣赏他人、观察他人、接受他人评价等,获得对自己语文能力的客观认识,从而更好地提升语文学习效果。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合作学习具有问题指向性和学生意识主体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团队合作、进行组员交流、表达表现自我,并逐渐融入这一集体中,有利于其体验小组学习带来获得感与成长感。同时,通过营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氛围,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可以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合作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打消学生疑虑
课堂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活动参与度的重要场所,然而很多学生对合作学习中存在的疑虑,不敢在语文课堂上回答问题,不愿和教师、同学积极交流,这就会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要做好充分地课前准备,设计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强调合理分组,使得学生优势互补
小学生的身心尚不成熟,缺乏合作意识和自我认知,有人活泼开朗、个性十足,有人宁静少言、较为内向,有人知识丰富、见解独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策略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学习习惯调整和改善分组,由于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有必要设置一个组长,直接对教师负责,同时协调处理小组内部关系,保障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
(三)做好指引工作,注重课堂提问
小学生多处于7~12岁的年龄段,自控力较差、意志品质薄弱,又有爱玩的天性,在缺乏指引的情况下很难进行长期有效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做好组织工作,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需求,还要对其给予认真耐心的指导,保证小组的内部团结和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相关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基于教材设置具有一定复杂性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解决,特别是通过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得出最后的结论。还要注重课堂提问,由于小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需要善于利用课堂提问,激发小学生的思考,调动起其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也会更积极地投身于语文学习,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进而实现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四)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科学进行评价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难度适中、又适合小组协作完成的练习题,教师应对此有效利用,找到一些与课程知识点结合、具有思考性的题目布置给小组,在小组通过交流探讨无法得出答案时,教师应进行及时指导和点拨,帮助小组成员分析、思考,由浅至深、层层递进,在课后还可以布置一些作业引导小组成员巩固知识。
小组成员的评价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正面的评价能够帮助建立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使其勇于面对学习中的挑战,负面的评价却可能打击学生,影响其今后的学习,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着重强调对评价活动的引导,让学生正确对待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评价为辅,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五)注重教学反思,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合作學习策略,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学习理论知识、更新教学方法,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构建更好地师生互动机制,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
(责编
一、合作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不能像过去一样进行“填鸭式”教学。在现代教学理念下,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只是引路人角色,一节课能否获得更好的效果,除了要求教师做好规划,更要求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合作学习策略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取长补短,通过相互交流实现知识碰撞,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还会使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提升学习效率。而且,通过长期高效的合作学习,语文教学内容就可以获得拓展,从而使学生学习更深刻、更高效,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课程计划和课堂情境,如此便可以驱策着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角色中走出,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者、积极的学习者,进而推动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意识的进步,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个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有利于改善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合作学习基于小组合作交流,需要每一个小组成员展现自我、表达自我,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的交流互动获取知识,拓宽视野。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小学生也可以通过欣赏他人、观察他人、接受他人评价等,获得对自己语文能力的客观认识,从而更好地提升语文学习效果。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合作学习具有问题指向性和学生意识主体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团队合作、进行组员交流、表达表现自我,并逐渐融入这一集体中,有利于其体验小组学习带来获得感与成长感。同时,通过营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氛围,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可以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合作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打消学生疑虑
课堂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活动参与度的重要场所,然而很多学生对合作学习中存在的疑虑,不敢在语文课堂上回答问题,不愿和教师、同学积极交流,这就会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要做好充分地课前准备,设计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强调合理分组,使得学生优势互补
小学生的身心尚不成熟,缺乏合作意识和自我认知,有人活泼开朗、个性十足,有人宁静少言、较为内向,有人知识丰富、见解独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策略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学习习惯调整和改善分组,由于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有必要设置一个组长,直接对教师负责,同时协调处理小组内部关系,保障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
(三)做好指引工作,注重课堂提问
小学生多处于7~12岁的年龄段,自控力较差、意志品质薄弱,又有爱玩的天性,在缺乏指引的情况下很难进行长期有效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做好组织工作,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需求,还要对其给予认真耐心的指导,保证小组的内部团结和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相关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基于教材设置具有一定复杂性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解决,特别是通过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得出最后的结论。还要注重课堂提问,由于小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需要善于利用课堂提问,激发小学生的思考,调动起其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也会更积极地投身于语文学习,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进而实现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四)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科学进行评价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难度适中、又适合小组协作完成的练习题,教师应对此有效利用,找到一些与课程知识点结合、具有思考性的题目布置给小组,在小组通过交流探讨无法得出答案时,教师应进行及时指导和点拨,帮助小组成员分析、思考,由浅至深、层层递进,在课后还可以布置一些作业引导小组成员巩固知识。
小组成员的评价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正面的评价能够帮助建立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使其勇于面对学习中的挑战,负面的评价却可能打击学生,影响其今后的学习,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着重强调对评价活动的引导,让学生正确对待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评价为辅,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五)注重教学反思,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合作學习策略,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学习理论知识、更新教学方法,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构建更好地师生互动机制,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