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成书之始末

来源 :粤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c198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世说新语》亦称作《世说》《世说新书》,最早见录于《隋书·经籍志》。《隋书》将其归于“街谈巷语”之“小说家言”, 并叙曰:“《世说》八卷,宋临川王刘义庆撰;《世说》十卷,刘孝标注。”将原著与注本、作者与注者交待得非常清晰。而同是唐人编撰的《南史》,则只是笼统地记述刘义庆“所著《世说》十卷,撰《集林》二百卷,并行于世。”(卷十三)据此可知,唐人所见到的《世说》已有八卷本与十卷本之别,八卷本是刘义庆的原著,十卷本则是包含有刘孝标的注本。
  尽管唐人对《世说新语》的作者与注者有明确的交待,而且这一观点也为历代著录所承袭,然此前沈约《宋书》对临川王刘义庆撰写《世说》之事却只字未提(见《宋书》卷五十一),这一现象颇令人费解。于是,就有人对《世说》作者提出异议。譬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即谓:“《宋书》言义庆才词不多,而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则诸书或成于众手,亦未可知也。”此说既出,便引发诸多回应者,至今亦难有定论。我们认为,《世说新语》无论是直接出自刘义庆之手,还是成于其门下众人之手,都不可否认该书与刘义庆之间的关联,化用刘勰之言,可谓:不有义庆,岂见《世说》?
  那么,刘义庆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他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完成这部旷世奇书的?根据《宋书》《南史》记载,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出身于南朝刘宋宗室之家,其父刘道怜为宋武帝刘裕异母之弟,后被封为长沙景王。因道怜同母弟道规无子,义庆后出继叔父刘道规。道规死后被追封为临川王,所以刘义庆后来能袭封为临川王。
  刘义庆从小就为伯父刘裕所赏识,常被誉为“我家之丰城也”。年十三,袭封南郡公,义熙十二年就跟随刘裕攻打长安,回来后拜为辅国将军、北青州刺史,旋即徙为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等职。刘宋建立后,义庆袭封为临川王,历任侍中、丹阳尹、中书令、荆州刺史等职。当时,“荆州居上流之重,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故高祖使诸子居之。义庆以宗室令美,故特有此授。”应该说,刘义庆以其过人的才华,在刘宋宗室诸王中脱颖而出,也颇受宋文帝的信赖与重用,这样的处境很有可能促使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然而,刘义庆“为性简素,寡嗜欲”,又谨小慎微,他深知皇家宗室的出身能给自己带来种种特权与荣耀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不虞之祸。远者有前朝的“八王之乱”,骨肉相残;近者有少帝及庐陵王刘义真被废杀。因此,名利场上只有权利的角逐,没有谁去遵守固定的游戏规则,毫无是非秩序,置身此境,凶险四伏。元嘉八年,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时任尚书左仆射,惧有灾祸,乞求外镇。宋文帝曾专门下诏安慰他,义庆仍然深感不安,固求外任。而且,外任期间,“迎送物并不受”;还有,平素节俭的刘义庆,晚节奉养沙门而“颇致费损”。这些迹象表明,刘义庆虽居宗室令美,然其兴趣并不在政治上,其内心始终承受着不小的心理负荷,故而在行为上力求规避种种政治风险,希望远离朝廷,远离权力争斗的是非之地。
  进入文学自觉时代,“爱好文义”在士林中蔚然成风,尤其是进入南朝,其风愈炽。梁朝萧子显曾以玄学与文学来概括晋宋二世不同的时代风潮,谓:“晋世以玄言方道,宋氏以文章闲业”(见《南齐书》卷三十九),此言甚确;《资治通鉴》亦谓:“自宋世祖好文章,士大夫悉以文章相尚,无以专经为业者。”(第一百三十六卷)此“世祖”即孝武帝刘骏,似乎宋世士人“以文章相尚”的风气始于刘骏。实际上,刘骏之父宋文帝刘义隆早就自称“吾少览篇籍,颇爱文义,游玄玩采,未能息卷”(《宋书》卷九十五)。因此,元嘉时期文风已盛。譬如何尚之“雅好文义,从容赏会,甚为太祖所知”,《宋书》本传谓之“爱尚文义,老而不休,与太常颜延之论议往反”(卷六十六);他们的子辈何偃与颜峻亦“以文义赏会,要得甚欢”(《宋书》卷五十九)。又,谢灵运“文章之美,江左莫逮”,然“为性偏激,多衍礼度”,所以,少帝时期,“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而灵运“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于是,称疾去职;文帝即位,虽赏识灵运才华,甚至称其诗、书为“二宝”,然亦“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这使得谢灵运大失所望,故于元嘉五年再次去职东归,“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卷六十七)还有,谢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烏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卷五十八)所谓“文义赏会”或“文章赏会”,就是人们相聚在一起欣赏诗文或论析玄理。实际上这样“赏会”是魏晋清谈的延续,只不过谈论的内容由玄言佛理逐渐趋向于文学。上述材料,可见刘宋士林“爱好文义”风气之一斑,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文义”与政治之间又似乎存在着一种隐秘的关联。
  可以说,“爱好文义”也是刘义庆为规避政治风险、释放心理负荷的一种方式。《宋书》本传谓其“文词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又载他“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太尉袁淑,文冠当时;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咨议参军。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为辞章之美,引为佐史国臣。”就像魏晋名士为了回避现实而热衷于清谈玄理一样,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的举动,意在向当时的政客们表明,自己无心于政治上的角逐,从而化解随时可能降临的灭身之祸。即便如此,刘义庆仍不能完全释怀,《宋书》本传载,“义庆在广陵,有疾,而白虹贯城,野麇入府,心甚恶之,固陈求还。太祖许解州,以本号还朝。二十一年,薨于京邑,时年四十二。”我们认为,刘义庆的病一定程度上源自其“心疾”,谨慎的性格使他在政治上过于敏感,从而加重心理上的压力,而心理上的过度紧张最终真的要了他的命。当然,刘义庆的“心疾”也并不是杞人忧天,就在他死后第十年(元嘉三十年),便发生太子刘劭弑父篡位,随后又是孝武帝与竟陵王刘诞之间的相忌残杀、海陵王刘休茂起兵败死,乃至于孝武死后引发刘宋宗室为争夺权利而操戈的大混乱。   要之,在文风日盛、政治风险四伏的环境下,简素而又谨慎的个性,使得皇族出身的刘义庆放弃权利的角逐,转而“爱好文义”,广泛地招聚文学之士,直接促成《世说新语》的问世。除《世说》外,刘义庆还撰有《徐州先贤传》十卷,《集林》二百卷;又拟班固《典引》为《典叙》,以述皇代之美。其成就,足以在中古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
  提及《世说新语》,不能不提到刘孝标的注。此注素为前人所推崇,《四库全书总目》曾谓:“孝标所注,特为典赡。高似孙《纬略》极推之。其纠正义庆之纰漏,尤为精核。所引诸书今已佚其十之九,惟赖是注以传。故与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同为考证家所引据焉。”确实如此,刘注所引典籍多达四百余种,而且其中绝大多数今已佚失,因此,其所引材料就显得弥足珍贵。刘注材料丰赡,且“有不言之妙”,当然与其学识、为人等因素相关联。
  据《梁书·文学传》载,刘孝标名峻,南朝平原(今山东)人,父亲刘珽,刘宋时期曾任始兴内史之职。泰始初年,青州为魏所陷,孝标时年八岁,为魏人掠至中山,后被中山富人刘实以束帛赎下,教以书学。虽然寄人篱下,但刘孝标从小就勤奋好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爇其发,既觉复读,终夜不寐,其精力如此。”因为勤奋好学,曾被人称为“书淫”。正是由于早年的大量阅读,为其日后注《世说》打下坚实的学识基础。
  不仅如此,刘孝标还是一个“率性而动,不能随众沉浮”的性情中的人物。《梁书·文学传》载,“高祖招文学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进,擢以不次。峻率性而动,不能随众沉浮,高祖颇嫌之,故不任用。”这种“不随众沉浮”的个性在为任昉而鸣不平之事上得以集中体现。《梁书》卷十四载,“昉好交结,奖进士友,得其延誉者,率多升擢,故衣冠贵游,莫不争与交好,坐上宾客,恒有数十。时人慕之,号曰任君。”可是,任昉死后,“诸子皆幼,人罕赡恤之”。孝标有感而发,著《广绝交论》以讥其旧交,对任昉“繐帐犹悬,门罕渍酒之彦;坟未宿草,野绝动轮之宾”的遭遇深表同情,对世态炎凉、世路险岐深表悲哀。文章嬉笑怒骂,讽刺热辣,致使任昉生前好友到溉“见其论,抵几于地,终身恨之。”
  “率性而动”颇有几分魏晋名士之风范,当然,这样的处世方式是要付出代价的,上文所引“高祖颇嫌之,故不任用”明言其仕宦之不达。对此,刘孝标亦淡然处之。曾作《辨命论》,认为“士之穷通,无非命也”,而“命”又是不可预测、更不能改变的:“命也者,自天之命也。定于冥兆,终然不变。鬼神莫能预,圣哲不能谋;触山之力无以抗,倒日之诚弗能感;短则不可缓之于寸阴,长则不可急之于箭漏;至德未能逾,上智所不免。”所以,“君子居正体道,乐天知命。明其无可奈何,识其不由智力。逝而不召,来而不距,生而不喜,死而不戚。瑶台夏屋,不能悦其神;土室编蓬,未足忧其虑。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正是基于这种对人生命运的通达态度,且性爱山水,“每思濯清濑,息椒丘”(见《东阳金华山栖志》),仕既不达,孝标便干脆以疾去官,游东阳紫岩山,筑室居焉,做一个隐居深山、专于学问的隐士。
  注《世说》之前,刘孝标曾在梁安成康王萧秀手下编撰过《类苑》,其书“括综百家,驰骋千载,弥纶天地,缠络万品”, 被人誉为“述征之妙,扬班俦也”(见《全梁文》卷五十六所收刘之遴《与刘孝标书》)。这部类书虽然没能流传下来,但可以想象得到,刘义庆在编撰过程中遍览群书的情形,这也为其日后注《世说》打下基础。《世说新语》以史家实录之笔,生动传神地表现魏晋名士的气韵风度,在一定程度上与刘孝标的品性相契合,从而引发其浓厚兴趣,以致倾力为之作注,使之锦上添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二
  《世说新语》由一千一百三十则故事组成,全书(包括刘孝标注)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有一千五百余人,曾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中国小说史略》)。因为它真实地记录汉魏以来社会名流的言谈举止,生动地表现他们的玄心、洞见、妙赏与深情,再现一个时代的名士风流,故能启人心智,对士人人格的塑造产生深刻影响,从而能起到“教科书”的作用。所以,民间有谚:“家有财产万贯,不如读《世说》一卷。”
  《世说新语》的卷数与篇目在历代著录中有所不同,唐人所录有八卷本与十卷本,今所见三卷三十六篇的通行本是由宋代晏殊删定的。上卷包括德行、言语、政事与文学四篇,与“孔门四科”相吻合,而且每篇的篇幅相对较长,四篇占全书三分之一,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作者对“孔门四科”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进入南朝后,低靡的儒学始见复苏之势;中卷包括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等九篇,着重于正面的褒扬;下卷包括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等二十三篇,其中既有褒扬,也有明显的贬责之意。全书在思想上显得比较驳杂,凸显出汉末以来文化上多元化的时代特征。
  王孝伯曾经说过:“名士不必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任诞》篇)这话看似戏言,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魏晋名士的一些基本特征。兹就此三点,作简要的分析。
  首先看名士之“常得无事”。我们认为,这里的“无事”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一是由名士的身份地位决定他们无须为衣食而奔波,也就是说,名士多出身于豪强地主阶级,属于社会上层人物,物质生活上的充裕使他们有足够的闲暇去追求精神上的需求;二是由于受到当时玄学“贵无”、“清谈”的深刻影响,名士们所追求的正是“宅心事外”式的超脱。《晋书·王衍传》载:“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衍甚重之。惟裴頠以为非,著论以讥之,而衍处之自若。”何晏、王弼是正始玄学界的核心人物,他们所倡导的“无”,实源于老庄之“道”,不仅被视为天地万物之本,还被视为士人安身立命之本:贤者赖以成德,不肖赖以免身。因为,此一理论在思维上超越多样化的现世实物而直接诉诸本体,这种抽象化的思辨方法正符合当时士人回避现实的心态,因此,一经问世,便得到士人的热烈回应。而盛炽的清谈之风,又将士人引向浮虚之路。   王衍为中朝重臣,推崇“贵无”,“希心玄远”,“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而已”。于是,“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晋书》卷四十三)裴頠崇有,对“贵无”论给当时士林所带来的浮虚风尚颇为不满,故“著论以讥之”。《晋书·裴頠传》载,“頠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徒,声誉太盛,位高势重,不以物务自婴,遂相放效,风教陵迟,乃著崇有之论以释其蔽。”裴氏在《崇有论》中谓:“老子既著五千之文,表摭秽杂之弊,甄举静一之义,有以令人释然自夷,合于《易》之《损》《谦》《艮》《节》之旨。而静一守本,无虚无之谓也;《损》《艮》之属,盖君子之一道,非《易》之所以为体守本无也。观老子之书虽博有所经,而云‘有生于无’,以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岂有以而然哉!”在他看来,“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有为已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故养既化之有,非无用之所能全也;理既有之众,非无为之所能循也。……由此而观,济有者皆有也,虚无奚益于已有之群生哉!”因此,对当时浮虚之风予以尖锐批判:“是以立言藉于虚无,谓之玄妙;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奉身散其廉操,谓之旷达。故砥砺之风,弥以陵迟。放者因斯,或悖吉凶之礼,而忽容止之表,渎弃长幼之序,混漫贵贱之级。其甚者至于裸裎,言笑忘宜,以不惜为弘,士行又亏矣。”
  裴頠之言,并非虚谈。“贵无”之弊正在于其空怀玄远、不经世务,致使“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干宝《晋纪总论》,见《全晋文》卷一百二十七)譬如,阮籍本有济世志,但在魏晋易代之际,天下多故,便“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贵”,“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嵇康亦“高情远趣,率然玄远”,“乐道闲居,与世无营”(《幽愤诗》);向秀“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 (以上并见于《晋书》卷四十九);王戎十五岁就与阮籍相友善,参与竹林之游,后来,晋室相乱,戎“慕蘧伯玉之为人,与时舒卷,无蹇谔之节。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沈,户调门选而已。”(《晋书》卷四十三,下同)王澄镇荆州之时,“日夜纵酒,不亲庶事,虽寇戎急务,亦不以在怀。” 乐广也是当时清谈名家,“每以约言析理,以厌人之心”,不仅裴楷、王衍自叹不如,就连曾参与正始名士会谈的元老级人物卫瓘也大为称奇,广“与王衍俱宅心事外,名重于时。故天下言风流者,谓王、乐为称首焉。”从上述这些名士的行迹,可见正始以来士林浮虚风气之一斑。而且,这种风气一直贯彻整个南朝。
  可以说,贵无、清谈之风自从它流行之日始,就成为士人规避政治风险的“避风港”。刘勰曾批评东晋文学“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文心雕龙·时序篇》),这话同样适用于此时的贵无、清谈之风。借助于贵无、清谈,名士便可以名正言顺、堂而皇之地“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他们“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文心雕龙·明诗篇》),优游从容地徜徉于虚幻的玄理世界,“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庄子·逍遥游》)!故曰名士“无事”。
  正是因为主观上追求“宅心事外”,魏晋名士开始超越于现实功利,以审美的态度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促使这一时期审美意识的自觉。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日常生活与审美。在日常生活中,魏晋名士开始撇开世俗的实用价值观,从非功利的、纯粹的审美需要出发,去选择个人的喜好与追求。譬如,马的神駿、鹅的风采、鹤的高逸、竹的神韵等等,无不令人倾怀。所以,支道林爱马好鹤,王羲之悦鹅,其子王子猷则钟情于竹,曾称不可一日无竹。(以上见《世说新语》之《言语》《任诞》诸篇)
  其二,山水风景与审美。山水真正以审美对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始于魏晋。《世说新语·言语篇》载,“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还有,王司州至吴兴印渚中看,叹曰:“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 从这些描述与感叹之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此时士人对山水风景的浓厚兴趣,山水美景给他们带来审美的愉悦。
  其三,各种艺术兴趣与审美。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的雅好,是书斋生活的重要点缀,此一风气亦始自魏晋。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其侄阮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虽处世不交人事,唯共亲知玄歌酣宴而已。”嵇康“博综伎艺,于丝竹特妙”(向秀《思旧赋》),常常“弹琴咏诗,自足于怀”。相传他曾于洛西华阳亭与神共谈音律,并学得名曲《广陵散》,临刑时不顾惜生命,却感叹《广陵散》从此绝世,因而“顾视日影,索琴弹之”(以上见《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不仅如此,阮籍还著有《乐论》,嵇康亦作有《声无哀乐论》,分别从理论上阐述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王导从弟王不仅“工书画”,亦“善音乐”,王徽之、王献之兄弟俱好音乐,《世说新语》载子敬死,子猷前往吊丧而感叹人琴俱亡。又载:“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吹毕,便上车去。主客不交一言。”在这里,主客不交一言,一切尽在悠扬的笛声中,这正是魏晋名士的洒脱与风雅。与桓子野类似,阮瞻对前来听其弹琴者也是有求必应,《晋书》本传载:“(瞻)善弹琴,人闻其能,多往求听,不问贵贱长幼,皆为弹之,神气冲和,而不知向人所在。”因为全身心地投入,阮瞻完全沉浸在自己创造的音乐境界之中,因而竟忘了听者,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因为如此地投入,他们的艺术表演常常能感动人心。如袁山松的歌唱就能催人泪下,《晋书》本传谓之“衿情秀远,善音乐。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疏质,山松好之,乃文其辞句,婉其节制,每因酣醉纵歌之,听者莫不流涕。”谢安对音乐的爱好也是有名的。《晋书》本传谓之“性好音乐,自弟万丧,十年不听音乐。及登台辅,期丧不废乐。王坦之书喻之,不从,衣冠效之,遂以成俗。”同书《王坦之传》亦谓之“爱好声律,期功之惨,不废妓乐,颇以成俗。”这种“丧期不废乐”的作法,实在是惊世骇俗之举,身为台辅人物,其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士人们对书画的兴趣也是如此,故“二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就深受人们的喜爱,谢安甚至说过:“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世说新语·巧艺篇》)   其四,个体形象与审美。魏晋名士不仅以审美的眼光来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而且也非常注重个体的容止仪态之美,当时,俊美的容貌、优雅的谈吐时常招致世人关注的目光,成为人物品藻的重要内容。《世说新语·容止》篇专门记载文士的姿容风度及时人对士人姿容风度的评论,此篇的设置,就体现此时的文人对个体形象的特别关注。其中记载了一些名士讲究个人仪表的修饰和言行举止之美,如,“何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刘孝标注引《魏略》云:“晏性自喜动静,粉帛不去手,行步顾影”。这些细节的描述中虽不乏夸张的成分,但其爱美之心却是真实可信的。其实,这种爱美之心,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本篇所载潘岳与左思的不同遭遇,似可证明:“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潘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还有号称是“璧人”的卫玠,更是人们簇拥的明星式人物:“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注引《玠别传》云:“玠在群伍之中,实有异人之望。龆龀时,乘白羊车于洛阳市上,咸曰:‘璧人’。于时家门州党号为‘璧人’。”他的舅舅王武子“俊爽有风姿”,然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所以,对个体形象美的叹赏,是当时“品藻人物”的一大内容。譬如,被时人誉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王右军一见杜弘治,便赞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刘孝标注引《江右名士传》曰:“永和中,刘真长、谢仁祖共商略朝中人士。或曰:杜弘治清标令上,为后来之美。又面如凝脂,眼如点漆,粗可得方诸卫玠。”象这样的“共商略朝中人士”,成为当时朝臣聚谈的重要话题,而且,此时的人物品藻常常将人格美与自然美相比照。如:“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嵬峨若玉山之将崩。”“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有人叹王公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这些评语以璧玉、朗月、青松、杨柳、朝霞等光泽明媚的或者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物象作比喻,来表现人的风神美。
  再看名士之“痛饮酒”。名士之“痛饮酒”始于“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任诞篇》载:“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像这样经常性地、群体性的“肆意酣畅”,可以说是史无前例。
  七人中,阮籍与刘伶饮酒尤为突出。阮籍曾“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而且为了拒绝司马昭提亲之事而创下大醉六十日的记录(《晋书》卷四十九);刘伶曾在神灵面前自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而且,“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又著《酒德颂》,塑造一位“大人先生”形象,他“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追求的是一种无功无名、任情自适的逍遥境界,因而遭到贵介公子与晋绅处士的“怒目切齿”(同上)。《世说新语·文学篇》谓:“刘伶著《酒德颂》,意气所寄”,也就是说,这样的“大人先生”正是刘伶的人格理想。
  在此之前,也偶见士人嗜酒。譬如扬雄,“家素贫,嗜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汉书》卷八十七),然其谨慎怕事的个性决定了他饮酒远不至于“痛”的程度。相比之下,倒是陈思王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卷十九),比较接近名士的“痛饮酒”。此所谓“接近”,意味着曹植“饮酒不节”与名士“痛饮酒”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大致说来,曹植“饮酒不节”主要属于“任性而行”的具体表现,很大程度上是“性”使之然;而名士之“痛饮酒”则属于“伪”,更多的是“有意”而为之,换言之,就是特地做给别人看的。
  正始以来,司马氏与曹氏之间的权利争斗进入白热化的时候,政治上的凶险首先危及士人的人身安全,致使天下“名士少有全者”;与此同时,向来被奉为圭臬的儒家纲常秩序与名教礼法,也在一次次政治阴谋中轰然坍塌。在这样的背景下,酒被派上用场,它逐渐失去传统意义上的“礼仪”之功能,而成为一些人为凸显其“无礼”的独特道具。譬如,《世说新语·任诞篇》载有如下数条:
  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飲啖不辍,神色自若。
  阮公临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为何入我裤中?”
  像这样饮酒不忌重丧、不避美色,甚至于脱衣裸形,明显有悖于传统礼法,但他们却做得泰然自若,因为他们极度反感于传统名教的虚伪性,他们需要借助于酒,将自己与世间礼法俗士区别开来,通过“痛饮酒”后的极端行为彰显个性,通过醉酒后的颠狂状态实现精神上的超凡脱俗。
  同篇又载:“阮步兵丧母,裴令公往吊之。阮方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裴至,下席于地,哭,吊唁毕便去。或问裴:‘凡吊,主人哭,客乃为礼。阮既不哭,君何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时人叹为两得其中。”在这里,身居重丧的阮籍竟然在别人前来吊丧之际喝得酩酊大醉,且“散发坐床,箕踞不哭”,其举动可谓极端“无礼”,所以被视为“方外之人”,他自己也曾理直气壮地质问别人:“礼岂为我辈设也?”很明显,阮籍是有意将自己与流俗相区别,又巧妙地以醉酒的方式来实现。当然,阮籍醉酒也许只是一种表演性的伪装,但假如没有酒,他连表演的机会都没有。同样,刘伶“放情肆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嵇康亦“高情远趣,率然玄远”,在酒精的作用下,他们往往能实现精神上的超越。所以,王光禄云:“酒,正使人人自远。”王卫军亦云:“酒正引人着胜地。”王佛大叹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以上均见《任诞篇》)这些话都不约而同地道出酒中真趣。后来,陶渊明也有诗曰:“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连雨独酌》)所表现的正是其借助酒而进入“忘天”之妙境。   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以醉酒的方式来规避政治上的灾祸。《晋书》卷四十九载“(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尽管其胸中是非分明,但在凶险四伏的环境下,阮籍不得不以醉酒的方式装糊涂,或者以酒浇愁,甚至用酒来麻醉自己,前述其大醉六十日中就包含着这些用意。后来,“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由此亦见,酒能化险为夷的独特功能。尽管如此,“忧生之嗟”还是困扰着他,满腹的忧愁更需要酒来消解,所以,王忱说:“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经过“竹林七贤”的演绎,“痛饮酒”便成为名士表现其任诞放达个性的最佳方式。“痛饮酒”的独特性就在其“痛”字上,为尽兴而痛快,他们不惜身体健康,甚至连命都不要。譬如《晋书》卷四十九载,阮家喝酒,“不复用杯觞斟酌,以大盆盛酒,圆坐相向,大酌更饮。”喝到兴头,甚至与群猪共饮。还有,胡毋辅之“性嗜酒,任纵不拘小节”,常与谢鲲、阮放、毕卓、羊曼、桓彝、阮孚、光逸等人散发裸袒,闭室酣饮,不舍昼夜,时人谓之“八达”。其中,毕卓在任吏部郎期间,“常饮酒废职,比舍郎酿熟,卓因醉夜至其甕间盗饮之,为掌酒者所缚,明旦视之,乃毕吏部也,遽释其缚。卓遂引主人宴于甕侧,致醉而去。卓尝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无论是喝酒用的器具、喝酒所持续的时间,还是喝酒时放达无礼的状态,都体现出“痛”的特征。如此之“痛”,有甚于“七贤”辈。
  最后看名士之“熟读《离骚》”。陆云《九愍序》曾谓:“昔屈原放逐,而《离骚》之辞兴,自今及古,文雅之士,莫不以其情而玩其辞,而表意焉。”说的就是自古以来《离骚》对文雅之士的深刻影响。班固说得更具体,在他眼里,《离骚》“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扬雄,骋极文辞,好而悲之,自谓不能及也。”(《离骚序》)不但指出其“弘博丽雅”的特点,而且充分肯定屈骚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创作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亦谓:“《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又说:“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侯,则披文而见时。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披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辨騷》)这些言论也共同揭示了《离骚》之所以为后世文人所喜好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浓烈的抒情与华美的词采。而这两点,又是魏晋以来“文学自觉”时代的重要标志,那么,作为这一时代文学创作主体的名士须“熟读《离骚》”也就不难理解了。
  魏晋士人之重人情,可以从其“伤逝”中略见一斑。由于各种天灾与人祸,许多人不得终其天年,亲友的去世往往给活着的人留下无限悲伤,于是,“伤逝”也就成为此时人们流露真情的一种常见方式。《世说新语》专辟“伤逝”一篇,其中记载不少感人事例。譬如:王粲死时,曹丕不顾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提倡“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死者生前好听驴鸣,在生者看来,以此种方式最能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同样:“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灵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哀发则恸哭,兴至而学驴一鸣,率意任情,旁若无人,这就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没有搀杂任何世俗礼教的成分。又如:“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否?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还有:“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张翰珍视友情也好,王子猷看重亲情也好,他们的行为独标于世,也确实能感动后人。其实,琴在这里除具有“情”的双关意义外,历史文化意蕴也赋予它象征意义:知音难觅,自古而然(详见《吕氏春秋·本味》篇所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絃,终身不复鼓琴”之典故。《列子·汤问》篇亦载“子期死,伯牙绝絃,以无知音者”之事)。所以,琴不约而同地成了二人真情抒发的触发点。还有,支道林的死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同样的意味:“支道林丧法虔之后,精神殒丧,风味转坠,常谓人曰:‘昔匠石废斤于郢人,牙生辍玄于钟子,推己外求,良不虚也。冥契既逝,发言莫赏,中心蕴结,余其亡矣。’却后一年,支遂殒。”这就是同窗之间的情谊和痛失知音的哀感!还有,庾亮“感念亡儿,若在初没”,谢鲲哭卫玠而“感动路人”,郗愔丧子“一恸几绝”,等等,从这些材料中都可以看出,“情”在名士心目中的分量。所以王戎道出“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王广钦亦曾大痛哭曰“当为情而死”。
  动乱的环境、经常性的“伤逝”,养成魏晋名士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晋书》卷八十三谓袁山松“衿情秀远,善音乐”,“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疏质,山松好之,乃文其辞句,婉其节制,每因酣醉纵歌之。听者莫不流涕。”又载:“初羊昙善唱乐,桓伊能挽歌,及山松《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绝’。时张湛好于斋前种松柏,而山松每出游,好令左右作挽歌,人谓:‘湛屋下陈尸,山松道上行殡’。”那么,屈子的悲剧人生与《离骚》中深挚的哀怨之情,理所当然地成为魏晋名士所击赏的对象。
  不仅如此,诗文的审美价值也是魏晋士人的追求。曹丕首倡“诗赋欲丽”(《典论·论文》),强调诗文作品的审美价值。魏晋士人聚谈,常涉及文学欣赏。《世说新语》中记载不少这方面的故事。兹录数则,曰:“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又曰:“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咏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又曰:“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又曰:“左太冲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思意不惬。后示张公,张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谧,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敛衽赞述焉。”关于左思的《三都赋》,还有一个“洛阳纸贵”的典故。《晋书》卷九十二载,经过十年的潜心写作,又藉皇甫谧、张华等社会名流的美言,左思《三都赋》为时人瞩目,“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奇文共欣赏”,时人传写赋作之目的当然是为了欣赏,那么,“洛阳纸贵”这一现象,反映当时士人欣赏文学的极大热情。   值得注意的是,這种现象晋宋以后也经常发生。譬如,谢灵运山水诗的出现,令世人耳目一新,因此“每有一诗至京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见《宋书》卷六十七);梁朝刘孝绰“辞藻为后世所宗,世重其文,每作一文,朝成暮遍,好事者咸讽诵写,流闻绝域”(见《梁书》卷三十三);徐庾父子创作的宫体诗,以“绮艳”著称,时人称之“徐庾体”,其影响也是巨大的,以至“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见《南史·梁本纪下·传论》);徐陵为文“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家藏其本”(见《陈书》卷二十六)。这些材料表明,魏晋以来文学欣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因此,一旦优秀的或者时尚的诗文作品出现,便拥有众多的欣赏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惊采绝艳”的《离骚》必然倍受关注,故“熟读《离骚》”一度成为“名士”的准入条件之一。
  要之,王孝伯的一席话,非常准确地概括了魏晋名士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而《世说新语》又以“实录”之笔,生动地再现了这一时代名士的生活面貌,因此,对于后人认识这个时代、深入研究这个时代无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三
  就整个中国小说史而言,魏晋南北朝属于其中的发轫期,小说创作才刚刚开始,各方面表现得还不够成熟,尽管如此,《世说新语》作为这一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其成就也是显而易见的。大致说来,《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写人与语言两大方面。
  表现人物形象、凸显个性是《世说新语》在写人方面的重要特征,具体说来,它又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往往截取生活中的某一片断,通过一件事或一句话来表现人物性格。譬如《雅量》篇载:“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以临刑前的弹琴与感叹,表现嵇康的从容闲雅与凛然大义;又载:“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通过对路边之李的判断,表现小王戎的聪慧过人。《纰漏》篇记载了王敦的一件事,曰:“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着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王敦虽出身大家族,但性格简易通脱,不拘小节,且胆大敢为,所以,他并不因为没有见过如此奢华的陈设而缩手缩脚,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无所顾忌地做着一切。因此,通过“如厕”一事,尽现王敦之个性。
  二、采用对比、烘托之笔,凸显人物个性。《言语》篇载:“锺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做同样一件事,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且各据其理。如此的对比,使人物形象相得益彰。《雅量》篇载:“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就是在宾客左右的慌乱与夏侯太初的神色不变的鲜明对比中,突出夏侯氏的从容镇定;又载:“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王家诸郎的“矜持”与王羲之的“坦腹卧”也形成较大的反差;“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即便是同一人物,也可以采用对比,譬如:“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在这里,顾雍的神态自若与“以爪掐掌”的细微动作之间形成强烈对比。
  三、用铺写、夸张等手法,强化或者放大人物性格中的某一特征。譬如《俭啬》篇对王戎的描写:“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书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即通过这四件事的铺写,强化王戎性格中贪财、吝啬的一面,其守财奴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又如《忿狷》篇载:“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通过吃鸡蛋过程的描写,将王蓝田火爆性子表现得活灵活现。
  《世说新语》的语言也颇具特色,鲁迅先生将它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袁行霈先生谓之“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面略举几例:
  简约含蓄者如:《容止》篇谓:“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寥寥十余字,将刘伶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言语》篇:“毛伯成既负其才气,常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以兰玉萧艾作比,含蓄地表现人物的人格理想。又载:“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对桓温神态动作及语言的描写,简约而生动。
  机智幽默者如:《言语》篇载,“晋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数,系此多少。帝既不说,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侍中裴楷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帝说,群臣叹服。”裴楷一言能打破僵局,令四座叹服,足见其机智;又载:“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顾氏以蒲柳与松柏为喻,生动而贴切,亦见其才思;又如:“桓玄既篡位,后御床微陷,群臣失色。侍中殷仲文进曰:‘当由圣德渊重,厚地所以不能载。’时人善之。”则机智与幽默并存。还有:“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亦见邓氏的巧对。《惑溺》篇载:“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尽现夫妻之间的欢谑。   不仅如此,《世说新语》的语言还讲究修辞,富于文采。譬如,《言语》篇:“诸名士共至洛水戏,还,乐令问王夷甫曰:‘今日戏乐乎?’王曰:‘裴仆射善谈名理,混混有雅致;张茂先论史、汉,靡靡可听;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著。’”王氏答词中连续用三个叠词相缀,着意于文采;又如:“王武子、孙子荆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王云:‘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孙云:‘其山嶵嵬以嵯峨,其水淁渫而扬波,其人垒砢而英多。’”两组排比句不但很好地描述土地人物之美,而且音韵和谐,词采飞扬。又如:“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興霞蔚。’”顾氏答词不足二十字,却同时运用了对仗、比喻修辞方法,绘声绘色,通过其简短的描绘,会稽山川之美,如在目前。
  此外,《世说新语》中也时常见到一些口语化的表达。譬如《文学》篇载:“殷中军见佛经,云:‘理亦应在阿堵上。’”又载桓温之言:“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又载刘惔讥嘲殷浩曰:“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品藻》篇载:“王丞相云:‘见谢仁祖,恒令人得上。’与何次道语,唯举手指地曰:‘正自尔馨。’”《忿狷》篇:“王司州尝乘雪往王螭许。司州言气少有牾逆于螭,便作色不夷。司州觉恶,便舆床就之,持其臂曰:‘汝讵复足与老兄计?’螭拨其手曰:‘冷如鬼子手馨,强来捉人臂!’”《政事》篇载王丞相“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阇,兰阇’,群胡同笑,四坐并欢。”这些口语或外来语的使用,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因此,《世说新语》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也颇为深远。大致说来,其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中所写的人物故事,时常为后人所用,成为诗文典故的出处。譬如苏轼有诗曰:“七尺顽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此中空洞浑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 (《宝山昼睡》)暗用《世说新语》之《容止》篇所谓“庾子嵩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颓然自放”之事,及《排调》篇所载周伯仁与王导之间的戏言:“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其诗《於潜僧绿筠轩》亦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则源于《任诞》篇所载王子猷爱竹之事。辛弃疾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亦有:“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之句,出自《识鉴》篇所载张季鹰千里命驾之事,和《言语》篇所载桓温感叹之言。不仅如此,后世的一些戏曲、小说也取材于《世说》,譬如“元代关汉卿《玉镜台》,秦简夫《剪发待宾》;明代杨慎(或题许时泉)《兰亭会》等,都是根据《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改编的。《三国演义》中有些情节如杨修解‘黄绢幼妇’之辞、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等,也取自《世说新语》。”(见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163页,下同)另一方面是其作为小说体例的影响,它开创了“世说体”,后世模仿者不断。“如唐代有王方庆《续世说新书》(今佚),刘肃《大唐新语》(一名《唐世说新语》)十三卷,宋代王谠《唐语林》八卷,孔平仲《续世说》十二卷,元代杨瑀《山居新语》四卷,……直到民国初年还有易宗夔《新世说》。”
  
  四
  
  《世说新语》问世后,就受到世人的关注,刘孝标注文中时见“一本”“一作”“诸本”“众本”等语,说明当时就流传有不同的版本。前述唐人所录也有八卷本与十卷本之别,但遗憾的是,这些版本今皆不可见。
  今见最早的版本为唐写本残卷,是日本明治十年(1877年)发现于京都东寺,后为罗振玉影印回国。宋代以来,《世说新语》开始盛行。据汪藻《世说叙录》载,当时流行有十多种版本:晁(文元)氏本、钱(文僖)氏本、晏(元献)氏本、王(仲至)氏本、黄(鲁直)氏本、章氏本、舅氏本、颜氏本、张氏本、韦氏本、邵氏本、李氏本等,这些版本虽没有直接保存下来,但其中的一些很可能是后世版本的祖本。譬如,晏氏本经晏殊删定,后经董氏整理的三卷三十六篇本,成为后世影响广泛的通行本。至明代有袁褧嘉趣堂本,清代有周心如纷欣阁本,及王先谦思贤讲舍本,民国时期又出现《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朱子集成》本等等。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创新与传承是艺术发展史上两个不同的观念。西方艺术往往在取代、颠覆前辈风格中创立新形式新面貌,但传统中国艺术却往往在传承的基础上,渐变或者改良,所谓“易”不是灭,而是变。“传承”栏目的设立,其目的在于发现广东艺术的源头,梳理广东艺术的走向,探寻广东艺术的未来,为广东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深入全面健康地发展,提供一份可贵的思考。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共有约360个地方戏曲剧种,广东
期刊
主持人语:  中国电影正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近两年年度票房均超过4百亿元;但同时也有市场良莠不齐的问题,常常出现“好片无观众、烂片高票房”的畸形现象。对此种情形,以专业眼光、客观态度,中肯评价,发掘及推荐优秀影片,是电影研究者与评论者的责任。本刊开设“影评”专栏,即将致力于此。  作为一门讲故事的艺术,电影常常从其他叙事艺术中得到灵感,戏剧便是电影的一大来源。2016年上映的电影《驴得水》改编自同名
期刊
一款能潮玩的SUV  当各种运动时尚的城市SUV让消费者应接不暇时,个性属性更明显的坦克300和哈弗大狗都走的是刚硬路线,虽然定位不一样,但显而易见,愈多的年轻人开始喜好这个口味,虽然它们可能不是为了越野。  复古的圆灯和见方细节的搭配,有一丝老车的设计味道是大狗的外形亮点,将硬派越野和时下潮流SUV不同风格融合的很巧妙,好看与否全凭个人喜好,但在城市车流中,它确实是不一样的仔。  但相比外观,我
期刊
全新一代奇骏基于日产雷诺CMF-CD平台打造,也是这个平台下的首款SUV车型。官方称这是日产迄今在全球最复杂、最庞大的单车研发项目,总研发费超过30多亿美元,相较前款产品的设计变更率达到了100%,产品主要针对中国和美国市场研发,兼顾欧洲和日本。  外观方面,我认为这是V-Motion 3.0前脸最不招人反感的一次应用,和分体式头灯和谐结合,即锋锐运动,又充满了时尚感。车身侧面充满力量感的腰线一直
期刊
2021年7月8日,東风猛士首款民品车M50正式上市销售了,售价:66.88万元。  消息公布之后,网友议论纷纷:为什么这么贵?谁会买?卖给谁?  我刚好有幸去了趟湖北十堰,在东风特种装备事业部(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现场见证了东风猛士首款民品M50的下线和交付仪式。  这次,就跟大家仔细聊聊关于东风猛士首款民品车M50的一些事儿。东风猛士M50简介  东风猛士M50是东风公司在东风猛士军品技术基础
期刊
Black Vermilionplus限量版的视觉重点是黑、红双色的碰撞。比如:宝马传统的的双肾格栅采用了朱砂红色饰条,与其它位置的宝马Individual金属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宝马X6Black Vermilion车身上,红色双肾形格栅与Iconic Glow发光功能相结合,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M运动套件与蓝色X标志共同强化了前脸的独特气势。同时,限量版X5和X6还有M套件特有的前后包围
期刊
外形方面,DS 7 Cross back LIGNENOIRE采用亮黑色裝饰套件来进行装饰。新车的LED前照灯采用可旋转设计,视效非常炫目。新车还搭载了DS标志性的主动扫描悬架。  内饰方面,新车方向盘采用纳帕真皮包裹,中控台的BRM时钟可以180°翻转。前后都带有泊车摄像头,刹车踏板采用铝质材料打造。E-Tense 225和E-Tense 4×4 300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配置的是19英寸ROMA
期刊
纯正的外形设计  全新指南者采用了硬朗的外观设计,将优秀的工艺与Jeep标志性的造型结合在一起。依靠标志性组件的重新设计提供了崭新的外观。全新指南者依然承袭了Jeep标志性的七孔格栅,周围环绕高光黑磨砂材质,重新设计的前照灯上方是细长的LED日行灯。格栅包含一个前置摄像头,雾灯也经过了重新设计。下格栅的比例更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发动机冷却能力。  全新指南者共提供五种不同的配置:运动版、纬度版、纬
期刊
6月17日,上汽大众全新旗舰纯电SUV ID.6 X上市。该车共提供5个版本,售价23.99万~33.59万元。  ID X6采用大众品牌最新电动汽车语言设计,搭载包括智慧导航、智享娱乐等智慧车联系统,此外,还能实现车内远程控制智能家居电器和家中远程查看车辆状态的功能。  行车安全方面,搭载IQ.Drive L2+级自动驾驶辅助,包括Front Assist前部安全辅助系统、车道偏离辅助、SWA变
期刊
整體上,CRV锐混动e+(以下简称锐混动e+)的外形跟汽油车型区别不大。  车头部分,对前格栅的设计进行了细化,增加了三条镀铬饰条,视觉上显得更加时尚和精致一些。  另外三处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车尾的e:PHEV标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其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身份,另外还有一处不同是车尾的上缘,多了一个扰流板,增加了点运动的味道。  内饰的变化重点在仪表处,相比普通车型,锐混动e+的仪表盘内增加了电量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