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多媒体引入语文教学不可盲目,应注重教学效果,尽量体现其优越性,适时适地使用。根据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大胆创新,力求找到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省时高效的新方法。
关键字:多媒体、课堂教学、教学手段、教学效果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近几年的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也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列入评比项目,更显其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深入思考其使用效果,则会发现隐藏其中的一些问题,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成为这节课的败笔,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走出使用多媒体的误区,值得我们去探讨。
一、“铺天盖地”型
铺天盖地的使用多媒体,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滥用,不分时机,不求目的,拿来一个教案,把其中的问题甚至答案,稍加排版、美化,然后层层存入电脑中。这样表面上给人一种层次清晰的感觉,其实不然,上课时教师需时常操作电脑,学生的眼睛也是不停地盯住屏幕,即使课件制作精美,也不免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这时的教师和学生倒好像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沦为“课件”的奴隶,就更谈不上气氛热烈、形式活泼了。另外,对语文教学中一些常见的开放性问题,例如“文中的哪些优美语句你很有感触?请谈谈你的看法。”,有些老师采用的办法是先在电脑中存入答案要点,待同学答出时一一弹出。这样做看似清晰,实则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学生不再对教师的问题感兴趣,而是变为对电脑中已保存好的答案感兴趣,课堂气氛就更难做到自由活泼了。
二、“机械再现”型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林黛玉”这个道理语文教师大都有深刻理解,然而在教学上有时往往不顾语言文字的这一特点,不是去挖掘学生的创造性理解,而是乐意去代替学生想象,有的运用flash费尽心思把课文制作成动画,有的直接播放电视录像,这无疑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想象思维十分不利。例如,讲《鲁提辖拳打鎮关西》,有的教师常借用电视剧中的内容,学生从观看录像中难以真正得到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最终很容易本末倒置,变成了分析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从而脱离了语言文字这一基础的知识载体。又如《荷塘月色》一文,有的教师借用“电视散文”的内容,展示了具体画面,这样也容易限制学生的想象力,本来一个班50个学生,本可以感悟出50个不同的美丽荷塘,在这里却只存在一种“标准”图画了,学生阅读之后在脑海中再创作的权力被夺走了,这其实反映了教学中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结果往往欲速不达。
三、“游离目标”型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备课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材重点难点,而不是为了使用多媒体,最终冲淡了教学目标,为了使用而使用。例如讲《看云识天气》一课,有位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对应的云彩图示,并且反复向学生强调这是什么云,那是什么云,而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学目标是学习阅读说明文,重点是学习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识别云的类别应是地理课的任务,这是拿自家田地种了别人的庄稼,早已游离了语文课自己的教学目标。虽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但也要考虑到本课教学目标以及 它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多大作用再使用,切不可生搬硬套。
四、“大材小用”型
现在的语文课课件被许多人说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所以页面的精美,链接的巧妙正在成为有些教师制作课件的最终目标,许多上公开课的教师更是为此伤透脑筋,有时为了一两个背景图片的运用,就耗去了教师大量的精力。然而我们细看看课件的内容,就会发现这些内容原来用传统的板书,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难怪有人戏称其为“电子黑板”。这也充分说明这些教师是为了追求时髦,并没能充分发挥出多媒体的真正优势。曾经听过的《木兰诗》一课,除了有许多色彩斑斓的图片,其余所显示内容仅是课文结构和板书内容,一节课也没有动笔写一个字,难怪有的听课教师调侃道:“看来教师粉笔字拿不出手”。记得在2003年一次全国语文观摩课上,一位专家也语重心长地说,“在屏幕上显示出的汉字,缺少语文老师一笔一划的书写过程,学生自然难以体会到汉字书写过程的优美,这对于学习语言文字是一个巨大损失。”现在仔细体会,实在不无道理。多媒体引入语文课堂已经经历了十几年,我们更应该摒弃当初的盲目,充分发挥多媒体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等特点,让它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多媒体教学的所见所感,如今语文教改不断深入,更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慎用、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节,减少盲目性,努力开创语文教学新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 221000)
关键字:多媒体、课堂教学、教学手段、教学效果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近几年的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也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列入评比项目,更显其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深入思考其使用效果,则会发现隐藏其中的一些问题,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成为这节课的败笔,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走出使用多媒体的误区,值得我们去探讨。
一、“铺天盖地”型
铺天盖地的使用多媒体,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滥用,不分时机,不求目的,拿来一个教案,把其中的问题甚至答案,稍加排版、美化,然后层层存入电脑中。这样表面上给人一种层次清晰的感觉,其实不然,上课时教师需时常操作电脑,学生的眼睛也是不停地盯住屏幕,即使课件制作精美,也不免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这时的教师和学生倒好像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沦为“课件”的奴隶,就更谈不上气氛热烈、形式活泼了。另外,对语文教学中一些常见的开放性问题,例如“文中的哪些优美语句你很有感触?请谈谈你的看法。”,有些老师采用的办法是先在电脑中存入答案要点,待同学答出时一一弹出。这样做看似清晰,实则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学生不再对教师的问题感兴趣,而是变为对电脑中已保存好的答案感兴趣,课堂气氛就更难做到自由活泼了。
二、“机械再现”型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林黛玉”这个道理语文教师大都有深刻理解,然而在教学上有时往往不顾语言文字的这一特点,不是去挖掘学生的创造性理解,而是乐意去代替学生想象,有的运用flash费尽心思把课文制作成动画,有的直接播放电视录像,这无疑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想象思维十分不利。例如,讲《鲁提辖拳打鎮关西》,有的教师常借用电视剧中的内容,学生从观看录像中难以真正得到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最终很容易本末倒置,变成了分析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从而脱离了语言文字这一基础的知识载体。又如《荷塘月色》一文,有的教师借用“电视散文”的内容,展示了具体画面,这样也容易限制学生的想象力,本来一个班50个学生,本可以感悟出50个不同的美丽荷塘,在这里却只存在一种“标准”图画了,学生阅读之后在脑海中再创作的权力被夺走了,这其实反映了教学中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结果往往欲速不达。
三、“游离目标”型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备课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材重点难点,而不是为了使用多媒体,最终冲淡了教学目标,为了使用而使用。例如讲《看云识天气》一课,有位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对应的云彩图示,并且反复向学生强调这是什么云,那是什么云,而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学目标是学习阅读说明文,重点是学习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识别云的类别应是地理课的任务,这是拿自家田地种了别人的庄稼,早已游离了语文课自己的教学目标。虽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但也要考虑到本课教学目标以及 它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多大作用再使用,切不可生搬硬套。
四、“大材小用”型
现在的语文课课件被许多人说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所以页面的精美,链接的巧妙正在成为有些教师制作课件的最终目标,许多上公开课的教师更是为此伤透脑筋,有时为了一两个背景图片的运用,就耗去了教师大量的精力。然而我们细看看课件的内容,就会发现这些内容原来用传统的板书,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难怪有人戏称其为“电子黑板”。这也充分说明这些教师是为了追求时髦,并没能充分发挥出多媒体的真正优势。曾经听过的《木兰诗》一课,除了有许多色彩斑斓的图片,其余所显示内容仅是课文结构和板书内容,一节课也没有动笔写一个字,难怪有的听课教师调侃道:“看来教师粉笔字拿不出手”。记得在2003年一次全国语文观摩课上,一位专家也语重心长地说,“在屏幕上显示出的汉字,缺少语文老师一笔一划的书写过程,学生自然难以体会到汉字书写过程的优美,这对于学习语言文字是一个巨大损失。”现在仔细体会,实在不无道理。多媒体引入语文课堂已经经历了十几年,我们更应该摒弃当初的盲目,充分发挥多媒体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等特点,让它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多媒体教学的所见所感,如今语文教改不断深入,更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慎用、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节,减少盲目性,努力开创语文教学新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