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秦始皇焚书坑儒起,几乎所有的政治灾难,知识分子都难逃浩劫。至明、清两代,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更为严重,方孝孺被诛了十族;徐骏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导致家破人亡……相比之下,两宋对知识分子是最宽容的,宋朝几乎没有文字狱,知识分子可以自由地上书言事、批评时政,尽管有时言论过激,但也不必担心因言获罪。因为宋朝皇帝认为文人只是写写字、发发牢骚,手中没有兵,所以对政权构不成威胁。赵匡胤在坐定天下以后,还颁布了“祖宗家法”,据北宋叶梦得在《避暑漫抄》中记载,“祖宗家法”被刻于碑上,共三条,其中的第二条就是关于读书人的,内容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要子孙后代共同遵守。然而,宋朝也不是一个读书人没杀过,宋高宗时代,杀了一个上书言事的读书人,此人就是学生运动领袖陈东。
据史书所载:陈东是镇江丹阳人,对于朝政腐败及奸党横行的现象特别痛恨,经常上书言事,痛陈危害。
当时,朝廷的大权掌握在蔡京、童贯等人手中,很多大臣畏惧他们,不敢出声,但陈东却毫不畏惧。宋钦宗继位后,陈东串联一批太学生,跪在宫阙下向钦宗皇帝请愿,上奏说:
“蔡京在幕前坏乱国事;梁师成在背后耍阴谋;李邦彦在汝州掠夺民田,与百姓结怨;朱勔搜罗江浙奇石异卉为害东南二十多年;王黼和童贯与辽、金勾结,开始形成了边界上的冲突。应该杀掉这六个国贼,把他们的头挂在四处示众,以此来平息民愤。”
第二年春天,童贯等人又挟持徽宗南逃,陈东得知后义愤填膺,再次上书钦宗,请求将童贯等人抓回按国法治罪。金兵来犯之际,李纲等主战派大臣力主抗金,但李邦彦等主降派主张割地求和,并借口李纲作战时的一些小失利罢免了李纲的职务。陈东再次组织了数千名太学生,跪伏在宣德门下向钦宗请愿:
“在朝廷的大臣中,能不顾个人安危,奋勇杀敌能担当起国家重任的是李纲,他就是国家的良臣啊!那些才能平庸、嫉贤妒能,动不动就为个人打算,不顾国家大计的人就是李邦彦之流,也就是国家的大害啊……”
钦宗一看请愿的人这么多,恐怕事情闹大,便急忙宣诏李纲进宫,恢复了他亲征行管使的职务。靖康之变后,高宗赵构即位,起用李纲为宰相,负责抗金。但高宗不敢坚决抗金,对李纲心怀忌惮,不久就罢免了李纲的职务,而且谋划南逃。陈东再次挺身而出,上书赵构:请求留下李纲;请求高宗亲征北伐,以迎回二帝;请求高宗不要南逃;请求高宗罢免不图进取的黄潜善等人……此时,有一个叫欧阳澈的平民,也给高宗上书,内容和陈东大致相同,黄潜善就怂恿高宗将陈东和欧阳澈杀掉,以维护政局稳定,免得引起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宋高宗为一己之私,决定杀掉陈东等人。
陈东接到诏书后,不慌不乱,平静地将后事安排好,从容不迫地来到刑场,大义凛然,慷慨赴死。建炎元年(1127)八月二十五日,陈东与欧阳澈一起被杀,一代杰出的学生运动领袖惨死于刀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不杀读书人”的祖宗家法被破坏了,陈东成了宋朝唯一一个因上书言事被杀的读书人。
陈东之所以被杀,一是他的言行和主张不合高宗皇帝的心意,高宗只想逃到江南,偏安一隅做太平天子,而陈东则力主北伐、迎请二圣还朝,这些主张正是高宗不想做的;二是当时高宗刚刚继位,且是在太上皇(赵佶)、皇帝(赵桓)仍在人世(被金兵掳往北国)时继位的,因此其继位的合法性受到一些人(主要是读书人)的质疑,高宗需要杀一儆百,以此来打压对自己承继大统不利的言论,命运冥冥中选择了陈东;三是陈东的上书言事行为,容易引起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因此必须杀掉陈东,以维护政局的稳定。
陈东身上,汇聚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诸多精神亮点,具有明显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精神取向。正因为骨子里汇集了“士不可以不弘毅”“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些人格操守,他才能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天下担当,并因此而流芳百世!
据史书所载:陈东是镇江丹阳人,对于朝政腐败及奸党横行的现象特别痛恨,经常上书言事,痛陈危害。
当时,朝廷的大权掌握在蔡京、童贯等人手中,很多大臣畏惧他们,不敢出声,但陈东却毫不畏惧。宋钦宗继位后,陈东串联一批太学生,跪在宫阙下向钦宗皇帝请愿,上奏说:
“蔡京在幕前坏乱国事;梁师成在背后耍阴谋;李邦彦在汝州掠夺民田,与百姓结怨;朱勔搜罗江浙奇石异卉为害东南二十多年;王黼和童贯与辽、金勾结,开始形成了边界上的冲突。应该杀掉这六个国贼,把他们的头挂在四处示众,以此来平息民愤。”
第二年春天,童贯等人又挟持徽宗南逃,陈东得知后义愤填膺,再次上书钦宗,请求将童贯等人抓回按国法治罪。金兵来犯之际,李纲等主战派大臣力主抗金,但李邦彦等主降派主张割地求和,并借口李纲作战时的一些小失利罢免了李纲的职务。陈东再次组织了数千名太学生,跪伏在宣德门下向钦宗请愿:
“在朝廷的大臣中,能不顾个人安危,奋勇杀敌能担当起国家重任的是李纲,他就是国家的良臣啊!那些才能平庸、嫉贤妒能,动不动就为个人打算,不顾国家大计的人就是李邦彦之流,也就是国家的大害啊……”
钦宗一看请愿的人这么多,恐怕事情闹大,便急忙宣诏李纲进宫,恢复了他亲征行管使的职务。靖康之变后,高宗赵构即位,起用李纲为宰相,负责抗金。但高宗不敢坚决抗金,对李纲心怀忌惮,不久就罢免了李纲的职务,而且谋划南逃。陈东再次挺身而出,上书赵构:请求留下李纲;请求高宗亲征北伐,以迎回二帝;请求高宗不要南逃;请求高宗罢免不图进取的黄潜善等人……此时,有一个叫欧阳澈的平民,也给高宗上书,内容和陈东大致相同,黄潜善就怂恿高宗将陈东和欧阳澈杀掉,以维护政局稳定,免得引起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宋高宗为一己之私,决定杀掉陈东等人。
陈东接到诏书后,不慌不乱,平静地将后事安排好,从容不迫地来到刑场,大义凛然,慷慨赴死。建炎元年(1127)八月二十五日,陈东与欧阳澈一起被杀,一代杰出的学生运动领袖惨死于刀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不杀读书人”的祖宗家法被破坏了,陈东成了宋朝唯一一个因上书言事被杀的读书人。
陈东之所以被杀,一是他的言行和主张不合高宗皇帝的心意,高宗只想逃到江南,偏安一隅做太平天子,而陈东则力主北伐、迎请二圣还朝,这些主张正是高宗不想做的;二是当时高宗刚刚继位,且是在太上皇(赵佶)、皇帝(赵桓)仍在人世(被金兵掳往北国)时继位的,因此其继位的合法性受到一些人(主要是读书人)的质疑,高宗需要杀一儆百,以此来打压对自己承继大统不利的言论,命运冥冥中选择了陈东;三是陈东的上书言事行为,容易引起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因此必须杀掉陈东,以维护政局的稳定。
陈东身上,汇聚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诸多精神亮点,具有明显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精神取向。正因为骨子里汇集了“士不可以不弘毅”“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些人格操守,他才能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天下担当,并因此而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