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铺垫"是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形成学生合理认识知识结构的一种教学艺术。对课堂教学起承上启下,攻克难点起积极作用,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铺垫";引入性;过渡性;预防性;类比性;发现性
"铺垫"是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形成学生合理认识知识结构的一种教学艺术。对课堂教学起承上启下,攻克难点起积极作用,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所采用的几种"铺垫"方法。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为例分述如下:
一、引入性的铺垫
引入性的铺垫,是从旧知识出发,为自然地引进新课内容所作的铺垫。
例如:九年级《数学》上册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4分解因式法。先练习:
(1)把下列各因式分解:①x2-4=②x2-3x-10=
(2)当x=时,(x+2)(x-2)的值为零。
(3)方程(x-5)(x-2)= 0的根是 。
从练习(2)、(3)可知: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这两个因式中至少有一个因式为零;反过来,如果两个因式有一个等于零,它们的积就等于零。导入新课,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①x2-4=0,②x2-3x-10=0
这种铺垫,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巧妙地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过渡性的铺垫
过渡性铺垫是指在遇到难度稍大的教材时,教师有意识地补出中间的过渡步骤,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达到降低难度。
例如:九年级《数学》上册2·2配方法。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它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中间性问题,逐步进行铺垫。
这种铺垫,尤如铺路架桥,逐渐使学生渡向新知识的彼岸。
三、预防性铺垫
预防性铺垫,即针对学生容易疏忽失误之外,预先在教学中争取的防范措施。
例如:在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时,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确定a、b、c的值,针对这一弊端。故此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中,可加强两项练习。(1) 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 = 0 (a≠0),(2)指出一般形式中的a、b、c的值。如:把方程(x+1)(x-2)=-2化为一般形式,再指出二次项的系数、一次项的系数和常数项。即一般形式的a、b、c的值。并指出:①各项都带有正号或负号,特别要注意带负号的千万不要把负号丢掉。②若缺少的项,可以作该项的系数等于零。这就为今后正确使用求根公式作好必要的准备。
预防性的铺垫,可以收到先入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使用预防性铺垫,注意前后瞻顾,及早谋划。
四、发现性的铺垫
发现性的铺垫,即为引导学生发现教材所要学习的定理、公式、法则等等所作的铺垫。
例如:八年级数学上册4·6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提出如下问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度;矩形的内角和等于 度;
2.下列图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其余各顶点连线,图(1)四边形分割成个三角形;图(2)五边形分割成个三角形;图(3)分割成个三角形;若一个n边形又能分割成个三角形。
3.观察上图,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任意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任意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4.从上分析推导,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为:(n-2)×180°。
这种铺垫,为学生顺利发现所要学习的定理起了引路、奠基的作用。
五、类比性铺垫
类比性铺垫,即在新旧知识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有意识地旧事重提,以引起新知识、新问题的了解,起有意的注意。
例如:八年级下册1·4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节的教学,首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及不等式的3个基本性质。练习:
这种类比性铺垫,可以收到引起警觉,防止混淆的效果。
以上几种铺垫方法,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能起到承上启下,降低难度,达到水到渠成的作用,学习效率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王利强
【关键词】"铺垫";引入性;过渡性;预防性;类比性;发现性
"铺垫"是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形成学生合理认识知识结构的一种教学艺术。对课堂教学起承上启下,攻克难点起积极作用,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所采用的几种"铺垫"方法。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为例分述如下:
一、引入性的铺垫
引入性的铺垫,是从旧知识出发,为自然地引进新课内容所作的铺垫。
例如:九年级《数学》上册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4分解因式法。先练习:
(1)把下列各因式分解:①x2-4=②x2-3x-10=
(2)当x=时,(x+2)(x-2)的值为零。
(3)方程(x-5)(x-2)= 0的根是 。
从练习(2)、(3)可知: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这两个因式中至少有一个因式为零;反过来,如果两个因式有一个等于零,它们的积就等于零。导入新课,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①x2-4=0,②x2-3x-10=0
这种铺垫,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巧妙地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过渡性的铺垫
过渡性铺垫是指在遇到难度稍大的教材时,教师有意识地补出中间的过渡步骤,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达到降低难度。
例如:九年级《数学》上册2·2配方法。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它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中间性问题,逐步进行铺垫。
这种铺垫,尤如铺路架桥,逐渐使学生渡向新知识的彼岸。
三、预防性铺垫
预防性铺垫,即针对学生容易疏忽失误之外,预先在教学中争取的防范措施。
例如:在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时,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确定a、b、c的值,针对这一弊端。故此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中,可加强两项练习。(1) 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 = 0 (a≠0),(2)指出一般形式中的a、b、c的值。如:把方程(x+1)(x-2)=-2化为一般形式,再指出二次项的系数、一次项的系数和常数项。即一般形式的a、b、c的值。并指出:①各项都带有正号或负号,特别要注意带负号的千万不要把负号丢掉。②若缺少的项,可以作该项的系数等于零。这就为今后正确使用求根公式作好必要的准备。
预防性的铺垫,可以收到先入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使用预防性铺垫,注意前后瞻顾,及早谋划。
四、发现性的铺垫
发现性的铺垫,即为引导学生发现教材所要学习的定理、公式、法则等等所作的铺垫。
例如:八年级数学上册4·6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提出如下问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度;矩形的内角和等于 度;
2.下列图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其余各顶点连线,图(1)四边形分割成个三角形;图(2)五边形分割成个三角形;图(3)分割成个三角形;若一个n边形又能分割成个三角形。
3.观察上图,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任意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任意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4.从上分析推导,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为:(n-2)×180°。
这种铺垫,为学生顺利发现所要学习的定理起了引路、奠基的作用。
五、类比性铺垫
类比性铺垫,即在新旧知识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有意识地旧事重提,以引起新知识、新问题的了解,起有意的注意。
例如:八年级下册1·4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节的教学,首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及不等式的3个基本性质。练习:
这种类比性铺垫,可以收到引起警觉,防止混淆的效果。
以上几种铺垫方法,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能起到承上启下,降低难度,达到水到渠成的作用,学习效率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王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