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设备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在现代化的医疗体系中,医疗设备成为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医疗设备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就目前而言,医疗设备面临着现阶段普遍落后的维修和维护模式会影响医疗质量,针对医疗设备的维修维护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显得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文对医疗设备维修维护服务模式与质量管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医疗设备;维修模式;质量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5-0313-01
1 医疗设备维修维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院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在医院的地位较低,有较少的话语权,待遇和地位都与临床一线有较大差距,最终导致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整体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大型综合医院一般都设置医学工程类科室,但是级别较低的医疗机构一般不专门设置医疗设备管理部门,更没有健全的维修维护管理制度。
设备维护、维修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专业维修工具、专业测量设备以及设备维修配件储备少,不能及时有效的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没有继续教育途径,各个医疗机构在医疗设备工程技术领域的学科建设、职业发展、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等各方面没有统筹安排考虑,使人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继续教育,技术手段和知识结构停滞不前。
2 医疗设备维修维护策略
2.1 提升对预防性维修的重视程度
保养维护、定期检修以及故障维修是医疗设备维修工作中的主要模式。在以往工作当中,故障维修模式应用率最高,其属于事后维修,往往无法及时发现设备当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导致医疗设备在医生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突发性故障。而定期检修则是有计划的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测与维修,属于预防性维修,在此种工作模式下医院中医疗设备可长期保持最佳状态,降低了突发性故障的发生率,因此,应对预防性维修模式进行重视,以对医疗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保证。
2.2 对医疗设备故障维修准则进行完善
在医院医疗设备出现故障后,应首先断水断电,并在相关技术人员在场协助的情况下对设备进行拆卸。在对医疗设备进行维修时需尽量降低维修资金与维修时间,在最大程度上提升维修效率。
2.3 重视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将医疗设备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
因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非常之快,许多医护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对医疗设备的相关功能进行完全掌握,导致其仅会使用该设备的部分功能,无法对医疗设备的实际价值予以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需与医护人员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对医疗设备的使用方法进行相应指导,避免医护人员在设备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而导致设备出现故障。
2.4 维修创新
医疗设备维修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术数据库,不断创新维修方法。在医疗设备的维修过程中,有许多配件很难买到或价格过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工程技术人员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自行加工制作配件。充分考虑配件的使用条件,达到设备要求的功能需求,并满足使用质量和精度要求的自加工配件即符合使用标准。
除了更换设备故障配件维修,医疗设备还经常在电子线路板方面发生故障,工程师可以对原电路板的功能及相关技术的参数进行电路分析,在确保设备使用安全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下用自设计电路板替代原电路板。这需要工程技术人员掌握较高的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并有一定的维修经验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现代化医院的特点是信息化、网络化,因此医疗设备维修保养及管理也应实行创新化管理,采用网络信息系统,将维修工作记录电子化并放到医院网络服务器中进行存储,使设备信息、维修记录的数据采集、数据查询更快捷准确。
3 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措施
3.1 完善组织机构
在原有的三级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下增设办公室,机构职能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常态化管理,各科室设置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组,负责该科室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相关工作并定期汇报,定期召开会议,制定计划,落实执行。。
3.2 建全考核体系
在已有医院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补充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落实情况相关考核指标,与科室奖金收入、评功评奖相挂钩。对于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效果确切、落实满意的科室,给予相应奖励;若科室在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方面积极性不高、落实未到位,实行评功评奖一票否决制,并在奖金方面予以适当惩戒。
3.3 强化质量控制宣传教育
利用网络、会议、宣传手册、展板等多种形式,宣传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提高院内工作人员对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认识,同时,定期通报医疗设备相关不良事件、公布奖惩细则及结果,使工作人员从根本上意识到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3.4 成立急救设备管理中心
首先保证各科室内除颤仪、起搏器、呼吸机、监护仪、注射泵、输液泵等高危设备的供应,在此基础上,院内高危医疗设备均由急救设备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在保证24h下收下送的基础上,定期完成设备的维护保养、周期检定、管路消毒等工作,从而保证医疗设备安全性、提升设备使用效率、满足全院调配需求。
3.5 加强信息化质量控制
在引入信息技术构建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能够进一步增强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工作的完善性和全面性,进而通过合理使用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手段实现对医疗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切实突出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在具体操作实践中,按照质量管理工作涉及到的不同模块,可以从PM、维修、质量监测、计量检定等角度对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进行系统的分析,保证在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下能够强制性完成质量管理工作,为临床医学工作提供良好支持。
结语:
医疗设备的维修是控制医疗设备质量的基础,把医疗设备的维修维护与质量控制结合起来,树立质量控制的管理观念,医疗机构在日常运作中以保养、维护医疗设备为主,尤其是对极为重要的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这不仅有效地降低了维修成本,提高了医疗设备稳定运行的水平,保证了醫疗设备管理工作和临床医疗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严军.医院医疗设备维修信息化管理现状和发展[J].医疗装备,2016,29(16):76-77.
[2]刘利君,曾彥菲.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医疗装备,2016,29(11):112-113.
[关键词]医疗设备;维修模式;质量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5-0313-01
1 医疗设备维修维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院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在医院的地位较低,有较少的话语权,待遇和地位都与临床一线有较大差距,最终导致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整体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大型综合医院一般都设置医学工程类科室,但是级别较低的医疗机构一般不专门设置医疗设备管理部门,更没有健全的维修维护管理制度。
设备维护、维修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专业维修工具、专业测量设备以及设备维修配件储备少,不能及时有效的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没有继续教育途径,各个医疗机构在医疗设备工程技术领域的学科建设、职业发展、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等各方面没有统筹安排考虑,使人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继续教育,技术手段和知识结构停滞不前。
2 医疗设备维修维护策略
2.1 提升对预防性维修的重视程度
保养维护、定期检修以及故障维修是医疗设备维修工作中的主要模式。在以往工作当中,故障维修模式应用率最高,其属于事后维修,往往无法及时发现设备当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导致医疗设备在医生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突发性故障。而定期检修则是有计划的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测与维修,属于预防性维修,在此种工作模式下医院中医疗设备可长期保持最佳状态,降低了突发性故障的发生率,因此,应对预防性维修模式进行重视,以对医疗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保证。
2.2 对医疗设备故障维修准则进行完善
在医院医疗设备出现故障后,应首先断水断电,并在相关技术人员在场协助的情况下对设备进行拆卸。在对医疗设备进行维修时需尽量降低维修资金与维修时间,在最大程度上提升维修效率。
2.3 重视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将医疗设备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
因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非常之快,许多医护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对医疗设备的相关功能进行完全掌握,导致其仅会使用该设备的部分功能,无法对医疗设备的实际价值予以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需与医护人员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对医疗设备的使用方法进行相应指导,避免医护人员在设备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而导致设备出现故障。
2.4 维修创新
医疗设备维修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术数据库,不断创新维修方法。在医疗设备的维修过程中,有许多配件很难买到或价格过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工程技术人员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自行加工制作配件。充分考虑配件的使用条件,达到设备要求的功能需求,并满足使用质量和精度要求的自加工配件即符合使用标准。
除了更换设备故障配件维修,医疗设备还经常在电子线路板方面发生故障,工程师可以对原电路板的功能及相关技术的参数进行电路分析,在确保设备使用安全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下用自设计电路板替代原电路板。这需要工程技术人员掌握较高的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并有一定的维修经验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现代化医院的特点是信息化、网络化,因此医疗设备维修保养及管理也应实行创新化管理,采用网络信息系统,将维修工作记录电子化并放到医院网络服务器中进行存储,使设备信息、维修记录的数据采集、数据查询更快捷准确。
3 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措施
3.1 完善组织机构
在原有的三级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下增设办公室,机构职能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常态化管理,各科室设置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组,负责该科室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相关工作并定期汇报,定期召开会议,制定计划,落实执行。。
3.2 建全考核体系
在已有医院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补充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落实情况相关考核指标,与科室奖金收入、评功评奖相挂钩。对于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效果确切、落实满意的科室,给予相应奖励;若科室在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方面积极性不高、落实未到位,实行评功评奖一票否决制,并在奖金方面予以适当惩戒。
3.3 强化质量控制宣传教育
利用网络、会议、宣传手册、展板等多种形式,宣传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提高院内工作人员对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认识,同时,定期通报医疗设备相关不良事件、公布奖惩细则及结果,使工作人员从根本上意识到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3.4 成立急救设备管理中心
首先保证各科室内除颤仪、起搏器、呼吸机、监护仪、注射泵、输液泵等高危设备的供应,在此基础上,院内高危医疗设备均由急救设备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在保证24h下收下送的基础上,定期完成设备的维护保养、周期检定、管路消毒等工作,从而保证医疗设备安全性、提升设备使用效率、满足全院调配需求。
3.5 加强信息化质量控制
在引入信息技术构建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能够进一步增强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工作的完善性和全面性,进而通过合理使用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手段实现对医疗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切实突出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在具体操作实践中,按照质量管理工作涉及到的不同模块,可以从PM、维修、质量监测、计量检定等角度对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进行系统的分析,保证在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下能够强制性完成质量管理工作,为临床医学工作提供良好支持。
结语:
医疗设备的维修是控制医疗设备质量的基础,把医疗设备的维修维护与质量控制结合起来,树立质量控制的管理观念,医疗机构在日常运作中以保养、维护医疗设备为主,尤其是对极为重要的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这不仅有效地降低了维修成本,提高了医疗设备稳定运行的水平,保证了醫疗设备管理工作和临床医疗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严军.医院医疗设备维修信息化管理现状和发展[J].医疗装备,2016,29(16):76-77.
[2]刘利君,曾彥菲.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医疗装备,2016,29(1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