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将传统的文化底蕴融入到现代导视系统设计中。文章透过古代中国城市建筑规划的方式,聚焦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方式对导视系统设计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以不同时期的《清明上河图》为例,详细概括了导视系统在各个时期的设计特征,分析了中国古代导视系统设计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导视系统的演变为现代导视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古代城市 建筑导视系统 设计性 《清明上河图》 初步研究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3-0140-03
引言
古代绘画是文人墨客对所处社会背景环境的图像表现方式,在寄托心绪的同时反映出社会的真实生活状态,同时绘画所涵盖的内容也是广泛的,所以古代繪画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热点核心对象,其中很多绘画内容对于导视概念有所涉及,这些体现导视概念的绘画能够成为中国古代导视系统萌芽概念与现代导视系统设计的融合媒介。因此,古代的绘画可作为中国古代导视系统设计性研究的最佳素材。文章即通过画作《清明上河图》的不同版本所传递的图文信息,即可证实社会环境对导视系统设计的深刻影响。
一、中国古代城市建筑规划对导视系统设计的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沉淀着中国古人的造物智慧,是传统文化的表现载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受“天时、地利、人和”思想观念的感染,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因素与天文知识和风水因素进行融合[1],形成了中国城市规划与建筑的独有模式。
(一)宋代开封城的街巷交错规划模式
相对于隋唐时期的街坊和市坊的分离,宋代的开封城规划掀起了一场“城市革命”。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宋代的街坊和市坊之间的界限消失,使得居住空间和商业空间并存,并且打破了唐代市坊夜禁制度。宋代的街坊和市坊融合与开封城街巷交错规划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街巷交错城市规划为街坊和市坊的融合提供了前提,商业空间的商业活动时间因为居住空间与商业空间的交错布局而变得更加灵活[2]。市坊夜禁制度的解除则促使商业活动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状态,各种功能的商业商铺在商业贸易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并且商业店铺的功能通过商业形象幌亦向人们传达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商业活动的发展促进商业幌子的剧增,并且带动了作为古代城市导视系统之一的商业形象幌式样不断推陈出新,例如旗帜、牌匾等商业幌子相继出现。
(二)明代北京城的中轴线规划模式
明代时期的北京城以宫城为中心形成左右对称式的中轴线规划,以此来彰显皇城统治者的地位和权威,这是中央集权思想与建筑规划思想融会贯通的表现。而且,北京城对称布局的轴线与北京所处时区(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全然重合,这是中国古人将风水格局、天文因素及中央集权思想相结合的巅峰之作[1]。同样,明清北京城中轴线规划对于城市的居住区、商业区和街道进行了规整,促使商业区沿街道分布,街道周边的商业区让商业活动变得更加灵便,自然而然商业经济趋向于繁荣,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商业区的扩大,大范围的商业活动区商业象征幌的指引功能随之提升,商业象征性幌子通过具有特色的属性实现最佳的招揽效果,商业象征幌的功能因为北京城的中轴线规划不断扩大。
二、《清明上河图》中城市导视系统的设计性研究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风俗画中,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画卷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进行写照,将城市商业的缩影折射在民族文化中。而且,张择端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成为了后期各朝代画家的经典摹本,其中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即以清新淡雅的手法映射了鲜明市井生活。
(一)商业文化下的时代缩影——以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商业幌子为例
宋代因为街坊和市坊的合二为一,使得宋代的商业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状态,宋代的开封城因为商业活动亦形成了不夜城。《清明上河图》的景象是对开封城真实的映射,该绘画描绘了开封的繁荣市景,在城市街市部分可以看到街边的商店、酒店、饭店、客店等林立,并且各种各样固定的商业形象幌子琳琅满目,即便是一些流动的摊位商业形象幌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当时的商业活动中商业幌子发挥着标识指引的功能,这些商业形象幌以不同的形象代表着各个摊位的经营范围。同样从商业幌子所表达的摊位功能可以看出当时宋朝的社会的基本体系已经初步确立。
在《清明上河图的》街景区,这些商业幌子各具特色的分布在摊位或店铺周边,并且各个商业幌子之间存在差异能够让人们轻松地找到自己所需,商业幌子的差异性让其指引功能变得更加明确和醒目。在街巷交错的开封城,商业幌子是不同摊位的经营范围的介绍,也是商业区内部的指引,为身处市井环境中的人提供了明确的导视信息。例如,在医疗方面,“赵太丞家”(图1)以横招的形式镶嵌在建筑物上、“杨大夫应诊”(图2)以竖招的形式矗立在店铺的周边,“求医问命”(图3)则以贴地形式的招牌存在于空间中为寻医问诊加入了占卜的色彩。相同功能的店铺通过不同的招牌在空间中存在,并且通过不同的招牌样式发挥着各自的店铺特色,这些店铺能够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同样体现出当时繁荣的商业背景下社会医疗体系的完整。在餐旅方面,“客来客往”茶肆用招牌式的菜单(图4)吸引来往的人群、“孙羊正店”(图5)标志以牌匾的形式附着在酒店在两侧向大众传递着店铺的功能、“久住王员外家”(图6)竖版的文字排布展示店铺经营范围。多样招牌体现着餐馆和旅店的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往来频繁,这种频繁的经济活动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带动了餐旅店铺的发展,同时也表明当时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商业繁荣提供了基础。在制造方面,“王家罗锦疋帛铺”(图7)以竖版落地招的形式摆放在店铺的周边,反映当时的制衣水平的精湛;“刘家上色沉檀楝香”(国8)香药店铺的竖版落地招幌醒目的摆放在店铺的周边,说明香料在当时社会受到了追捧,也体现出当时制香工艺的高超;“李家输卖上”(图9)招牌竖立在店铺的周边,各式各样的大件家具等待着人们挑选。服饰、香料和家具的制作通过商业幌子指示,从这些指示性的商业幌子中能够看到中国古人所具有的匠人精神。 从《清明上河图》所绘的内容可以看出商业幌子的形象多种多样,例如旗、幡、匾等式样的商业幌子在绘画中都有出现,并且每个商业幌子的尺寸也存在差异,这些商业幌子以不同形象展现着各个店铺的功能。同样绘画中的商业幌子所指示的功能能够看出该时期医疗体系的健全、服务设施的多样和工匠技艺的高超。绘画中的商业幌子同时也是对建筑物与空间环境的装饰,是古代建筑空间中的特殊导视标志[3],可以说该时期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导视系统设计的时代缩影。
(二)市井生活和民俗的映射——以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商业幌子为例
明·仇英所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城市建筑非常宏伟,而且极其详实地描绘了当时的市井生活和民俗。该绘画对于当时苏州城街景的描绘是对江南市井生活和民俗的映射,繪画中用城市全貌展现江南地区繁荣的经济和文化,画面中宴饮、秋千等场景则是对是江南地区民俗风情的映射。在热闹非凡的城市景象中,不同的场景以商业幌子为象征,详尽介绍各个场景的功能,多功能的商业场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状态[4]。
在社会保障方面,“小儿内外方脉药室”(图10)导视幌子造型简洁、色彩明快,轻盈地坐落在店铺周边,从该导视幌子的内容来看,这个店铺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儿童,由此可见,店铺服务人群的划分更加的明细;“药堂、专门内伤杂症”(图11)导视幌子的尺寸随文字数量确定,并且用不同色彩的边线进行区分,说明该时期的医疗店铺形成各具特色的经营范围,达到了术业有专攻的状态;“道地药材”(图12)导视幌子非常醒目的悬挂在店铺的门前,店内多种药材整齐摆放,不同种类药材为社会医疗提供保障。医疗店铺明确的分工通过导视幌子实现导向指引,人们根据导视幌子并结合自己的诉求去快速寻找相应的店铺,明确分工的医疗店铺为社会保障的建立提供有利的支持。在社会生活方面,“染坊”(图13)导视幌子与店铺呈平行状态悬挂,养蚕纺纱农耕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染色是纺纱必不可少的工序,在该时期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染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典衣、雨具”(图14)导视幌子以悬挂的形式出现在店铺门前,说明当时人们对于服饰的面材料具有超高的要求,同时面对自然天气的变化已经有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各样鞋履”(图15)导视幌子由文字幌子和图像幌子组合而成,这是导视幌子的创新之处,图像幌子所传递的信息在人脑中形成外观上先人为主的效果,这样的导视幌子容易识别和记忆,导视幌子在图像方面的创新能够让指引功能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在社会民俗方面,“固守城池、左进右出”(图16)导视幌子是政府朝堂的官方导视指引,该导视幌子的造型像一座小房子,这是拟态设计在导视系统中应用的具体体现,导视内容左进右出则是在导视系统中加入方向概念的表现,具有方向概念的导视幌子能够为空间提供有秩序的指引,这与朝堂空间的威严相符合;“书坊、集贤堂、古今名人文集诗稿”(图17)导视幌子的造型以画轴为元素悬挂在店铺周边,这样的导视幌子造型设计与店铺的功能十分贴切,名人文集诗稿受到广泛的追捧,说明古人在精神文化方面拥有超高的追求;“成造金银首饰、酒器俱全”(图18)导视幌子竖立在店铺的两侧,金银首饰和酒器表明古代金属冶炼技术的成熟,各式各样金属首饰和器皿已经成为古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纵观全国,商业幌子简约优雅的造型与明代的建筑风格相一致,商业幌子通过简洁的形式衬托人们平静的生活环境,商业象征幌简洁的设计形式是当时社会人文风貌的反映,对于该时期的医疗、生活和民俗状态诠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下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5]。江南商业城市迅速崛起,人们的生活状态自由,这种富足的社会状态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商业象征幌因为优越的商业环境变得风格多样,明·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商业象征幌既有婉约的江南气质,也有健全的社会功能。
结语
古代建筑规划与文化思想融合,将地理环境、风水格局、人文因素综合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形成了方整对称、街巷交错的城市规划思想,这些城市规划思想直接决定了社会经济和商业的发展方向,从而波及到商业幌子的形象。文章以时间为轴线,承用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概括了各个时期商业幌子的设计特色,总结中国古代导视系统设计的特征,相异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是不同时期社会历史演变的汇聚,构建了各个时期社会环境中文化和经济的变化过程,而《清明上河图》中商业幌子是社会历史环境变迁的见证,是中国古代导视系统设计的典型代表,体现着中国古人独特的审美观念[6],另外,中国古代的商业幌子的设计观念能够为现代的导视系统设计提供素材,从而使当代导视系统的外观抛开规行矩步的样貌。.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浙沪特色小镇的景观调查与规划设计研究》(项目号:2017SJ B17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允铢.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129-133
[2]梁建国.北宋东京街巷的空间特性[J]北京大学学报2014 (02):125-135
[3]刘群阅.《清明上河图》景观图示语言解析[J]中国园林2018 (09):124-129
[4]刘明杉.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商业文化[J]形象史学研究2015 (02):113-136
[5]许大海.《清明上河图》中的招幌艺术与现代店铺标志设计[J] 民族艺术研究2011 (01):153-158
[6]李文静.浅识清明上河图[J].明日风尚2017 (21):334
关键词:中国古代城市 建筑导视系统 设计性 《清明上河图》 初步研究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3-0140-03
引言
古代绘画是文人墨客对所处社会背景环境的图像表现方式,在寄托心绪的同时反映出社会的真实生活状态,同时绘画所涵盖的内容也是广泛的,所以古代繪画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热点核心对象,其中很多绘画内容对于导视概念有所涉及,这些体现导视概念的绘画能够成为中国古代导视系统萌芽概念与现代导视系统设计的融合媒介。因此,古代的绘画可作为中国古代导视系统设计性研究的最佳素材。文章即通过画作《清明上河图》的不同版本所传递的图文信息,即可证实社会环境对导视系统设计的深刻影响。
一、中国古代城市建筑规划对导视系统设计的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沉淀着中国古人的造物智慧,是传统文化的表现载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受“天时、地利、人和”思想观念的感染,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因素与天文知识和风水因素进行融合[1],形成了中国城市规划与建筑的独有模式。
(一)宋代开封城的街巷交错规划模式
相对于隋唐时期的街坊和市坊的分离,宋代的开封城规划掀起了一场“城市革命”。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宋代的街坊和市坊之间的界限消失,使得居住空间和商业空间并存,并且打破了唐代市坊夜禁制度。宋代的街坊和市坊融合与开封城街巷交错规划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街巷交错城市规划为街坊和市坊的融合提供了前提,商业空间的商业活动时间因为居住空间与商业空间的交错布局而变得更加灵活[2]。市坊夜禁制度的解除则促使商业活动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状态,各种功能的商业商铺在商业贸易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并且商业店铺的功能通过商业形象幌亦向人们传达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商业活动的发展促进商业幌子的剧增,并且带动了作为古代城市导视系统之一的商业形象幌式样不断推陈出新,例如旗帜、牌匾等商业幌子相继出现。
(二)明代北京城的中轴线规划模式
明代时期的北京城以宫城为中心形成左右对称式的中轴线规划,以此来彰显皇城统治者的地位和权威,这是中央集权思想与建筑规划思想融会贯通的表现。而且,北京城对称布局的轴线与北京所处时区(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全然重合,这是中国古人将风水格局、天文因素及中央集权思想相结合的巅峰之作[1]。同样,明清北京城中轴线规划对于城市的居住区、商业区和街道进行了规整,促使商业区沿街道分布,街道周边的商业区让商业活动变得更加灵便,自然而然商业经济趋向于繁荣,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商业区的扩大,大范围的商业活动区商业象征幌的指引功能随之提升,商业象征性幌子通过具有特色的属性实现最佳的招揽效果,商业象征幌的功能因为北京城的中轴线规划不断扩大。
二、《清明上河图》中城市导视系统的设计性研究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风俗画中,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画卷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进行写照,将城市商业的缩影折射在民族文化中。而且,张择端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成为了后期各朝代画家的经典摹本,其中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即以清新淡雅的手法映射了鲜明市井生活。
(一)商业文化下的时代缩影——以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商业幌子为例
宋代因为街坊和市坊的合二为一,使得宋代的商业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状态,宋代的开封城因为商业活动亦形成了不夜城。《清明上河图》的景象是对开封城真实的映射,该绘画描绘了开封的繁荣市景,在城市街市部分可以看到街边的商店、酒店、饭店、客店等林立,并且各种各样固定的商业形象幌子琳琅满目,即便是一些流动的摊位商业形象幌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当时的商业活动中商业幌子发挥着标识指引的功能,这些商业形象幌以不同的形象代表着各个摊位的经营范围。同样从商业幌子所表达的摊位功能可以看出当时宋朝的社会的基本体系已经初步确立。
在《清明上河图的》街景区,这些商业幌子各具特色的分布在摊位或店铺周边,并且各个商业幌子之间存在差异能够让人们轻松地找到自己所需,商业幌子的差异性让其指引功能变得更加明确和醒目。在街巷交错的开封城,商业幌子是不同摊位的经营范围的介绍,也是商业区内部的指引,为身处市井环境中的人提供了明确的导视信息。例如,在医疗方面,“赵太丞家”(图1)以横招的形式镶嵌在建筑物上、“杨大夫应诊”(图2)以竖招的形式矗立在店铺的周边,“求医问命”(图3)则以贴地形式的招牌存在于空间中为寻医问诊加入了占卜的色彩。相同功能的店铺通过不同的招牌在空间中存在,并且通过不同的招牌样式发挥着各自的店铺特色,这些店铺能够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同样体现出当时繁荣的商业背景下社会医疗体系的完整。在餐旅方面,“客来客往”茶肆用招牌式的菜单(图4)吸引来往的人群、“孙羊正店”(图5)标志以牌匾的形式附着在酒店在两侧向大众传递着店铺的功能、“久住王员外家”(图6)竖版的文字排布展示店铺经营范围。多样招牌体现着餐馆和旅店的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往来频繁,这种频繁的经济活动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带动了餐旅店铺的发展,同时也表明当时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商业繁荣提供了基础。在制造方面,“王家罗锦疋帛铺”(图7)以竖版落地招的形式摆放在店铺的周边,反映当时的制衣水平的精湛;“刘家上色沉檀楝香”(国8)香药店铺的竖版落地招幌醒目的摆放在店铺的周边,说明香料在当时社会受到了追捧,也体现出当时制香工艺的高超;“李家输卖上”(图9)招牌竖立在店铺的周边,各式各样的大件家具等待着人们挑选。服饰、香料和家具的制作通过商业幌子指示,从这些指示性的商业幌子中能够看到中国古人所具有的匠人精神。 从《清明上河图》所绘的内容可以看出商业幌子的形象多种多样,例如旗、幡、匾等式样的商业幌子在绘画中都有出现,并且每个商业幌子的尺寸也存在差异,这些商业幌子以不同形象展现着各个店铺的功能。同样绘画中的商业幌子所指示的功能能够看出该时期医疗体系的健全、服务设施的多样和工匠技艺的高超。绘画中的商业幌子同时也是对建筑物与空间环境的装饰,是古代建筑空间中的特殊导视标志[3],可以说该时期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导视系统设计的时代缩影。
(二)市井生活和民俗的映射——以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商业幌子为例
明·仇英所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城市建筑非常宏伟,而且极其详实地描绘了当时的市井生活和民俗。该绘画对于当时苏州城街景的描绘是对江南市井生活和民俗的映射,繪画中用城市全貌展现江南地区繁荣的经济和文化,画面中宴饮、秋千等场景则是对是江南地区民俗风情的映射。在热闹非凡的城市景象中,不同的场景以商业幌子为象征,详尽介绍各个场景的功能,多功能的商业场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状态[4]。
在社会保障方面,“小儿内外方脉药室”(图10)导视幌子造型简洁、色彩明快,轻盈地坐落在店铺周边,从该导视幌子的内容来看,这个店铺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儿童,由此可见,店铺服务人群的划分更加的明细;“药堂、专门内伤杂症”(图11)导视幌子的尺寸随文字数量确定,并且用不同色彩的边线进行区分,说明该时期的医疗店铺形成各具特色的经营范围,达到了术业有专攻的状态;“道地药材”(图12)导视幌子非常醒目的悬挂在店铺的门前,店内多种药材整齐摆放,不同种类药材为社会医疗提供保障。医疗店铺明确的分工通过导视幌子实现导向指引,人们根据导视幌子并结合自己的诉求去快速寻找相应的店铺,明确分工的医疗店铺为社会保障的建立提供有利的支持。在社会生活方面,“染坊”(图13)导视幌子与店铺呈平行状态悬挂,养蚕纺纱农耕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染色是纺纱必不可少的工序,在该时期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染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典衣、雨具”(图14)导视幌子以悬挂的形式出现在店铺门前,说明当时人们对于服饰的面材料具有超高的要求,同时面对自然天气的变化已经有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各样鞋履”(图15)导视幌子由文字幌子和图像幌子组合而成,这是导视幌子的创新之处,图像幌子所传递的信息在人脑中形成外观上先人为主的效果,这样的导视幌子容易识别和记忆,导视幌子在图像方面的创新能够让指引功能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在社会民俗方面,“固守城池、左进右出”(图16)导视幌子是政府朝堂的官方导视指引,该导视幌子的造型像一座小房子,这是拟态设计在导视系统中应用的具体体现,导视内容左进右出则是在导视系统中加入方向概念的表现,具有方向概念的导视幌子能够为空间提供有秩序的指引,这与朝堂空间的威严相符合;“书坊、集贤堂、古今名人文集诗稿”(图17)导视幌子的造型以画轴为元素悬挂在店铺周边,这样的导视幌子造型设计与店铺的功能十分贴切,名人文集诗稿受到广泛的追捧,说明古人在精神文化方面拥有超高的追求;“成造金银首饰、酒器俱全”(图18)导视幌子竖立在店铺的两侧,金银首饰和酒器表明古代金属冶炼技术的成熟,各式各样金属首饰和器皿已经成为古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纵观全国,商业幌子简约优雅的造型与明代的建筑风格相一致,商业幌子通过简洁的形式衬托人们平静的生活环境,商业象征幌简洁的设计形式是当时社会人文风貌的反映,对于该时期的医疗、生活和民俗状态诠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下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5]。江南商业城市迅速崛起,人们的生活状态自由,这种富足的社会状态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商业象征幌因为优越的商业环境变得风格多样,明·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商业象征幌既有婉约的江南气质,也有健全的社会功能。
结语
古代建筑规划与文化思想融合,将地理环境、风水格局、人文因素综合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形成了方整对称、街巷交错的城市规划思想,这些城市规划思想直接决定了社会经济和商业的发展方向,从而波及到商业幌子的形象。文章以时间为轴线,承用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概括了各个时期商业幌子的设计特色,总结中国古代导视系统设计的特征,相异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是不同时期社会历史演变的汇聚,构建了各个时期社会环境中文化和经济的变化过程,而《清明上河图》中商业幌子是社会历史环境变迁的见证,是中国古代导视系统设计的典型代表,体现着中国古人独特的审美观念[6],另外,中国古代的商业幌子的设计观念能够为现代的导视系统设计提供素材,从而使当代导视系统的外观抛开规行矩步的样貌。.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浙沪特色小镇的景观调查与规划设计研究》(项目号:2017SJ B17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允铢.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129-133
[2]梁建国.北宋东京街巷的空间特性[J]北京大学学报2014 (02):125-135
[3]刘群阅.《清明上河图》景观图示语言解析[J]中国园林2018 (09):124-129
[4]刘明杉.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商业文化[J]形象史学研究2015 (02):113-136
[5]许大海.《清明上河图》中的招幌艺术与现代店铺标志设计[J] 民族艺术研究2011 (01):153-158
[6]李文静.浅识清明上河图[J].明日风尚2017 (2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