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水浒”,我在继续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sm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奇石》杂志上的“水浒”系列,就是我的创作,现在水浒系列小品组合按章回的有四十多组;单品水浒人物石有五六十个,还在增加中。我选人物石看重动态和神韵,夸张漫画式的,能抓住关键点的人物石最佳。
  谁说年龄大了不能玩石头
  晋阳石友会里我年龄最大,可没人说年龄大不能玩石头。我认为人物石有自己的标准,既然是人物石就要像个“人”,身形比例都得合适,大家说我的人物石是标准“人”。
  老有所好,孩子省心
  孩子们不懂石头,但是都支持我玩石头,“老人高兴就好”,花了钱也开心。孩子的朋友还说:“你爸爸会活(享受)呢,不像其他老人天天打麻将,烟熏火燎,对身体不好。”
  玩石头也要与生活结合,之前创作了一组小品组合,题名为“活到老吵到老”,大家都认为题材新颖鲜活。
  好石头,坚决不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去买了一车灵璧石回来,家里主要是早期的石头。
  孩子们不反对我玩石,也不太关心,一般不过问。只是有事情要送礼,就会来要石头、要树根,给就给吧,但是太好的不能给。
  玩石头的钱
  我舍得花
  我舍得做座,不吃不喝也要做,花了十几万了。我认为底座是一个漏,石头是个艺术品,要“好马配好鞍”。从内心来说,也是享受,挣钱辛苦,花钱高兴。
  把钱存在银行没意思,花钱让自己高兴,花了才是自己的。一辈子辛辛苦苦,我七十岁了,再不开心,没时间了。要在玩得动时,把钱开了心。
  张建民说:人家这是萌萌哒么。
其他文献
习氏文化热词“新常态”,与所有体现高层意志的创新汉语一样,自然有其特定含义和不言而喻的导向性。抛开官方阐述,具体到我们每个普通人能够切身体会到的现实,这种“新建立起来的正常状态”,就是经济增速放缓的有形压力和必须探寻破局之道的别无选择。  奇石行业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走进“新常态”。我们这一两年到处能够听到的现状是:资源几乎没有了,石头越来越不好卖了,许多人,许多店做不下去了。支撑,支撑!坚持,坚持…
期刊
潦河石上的水墨黑白,渐渐在人们眼前明晰起来,使人猝不及防跌进潦河石的山水无法自拔,从此深陷其中。于是,买了一块还想再买,良好的市场势头像一把双刃剑,催生了潦河石发展中的白与黑。  石家庄、北京、深圳、东阳……潦河石露面的展会越来越多,且参展数量也越来越多。今年频频的成交令石友为之振奋。尤其潦河几方重器“行云图”、“竹石”、“天漏”、“镜子”等悉数被山西藏家、陕西藏家魄力拿下,甚至有些未曾露过面的精
期刊
敦煌小镇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号召,配合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举办而建设的重点文化项目,由敦煌华戎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倾力打造,总占地面积约23000平方米(约35亩),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雄踞丝路名城敦煌最美的党河风情线上,三面临街一面临水,黄金区位,不可复制。  文化、旅游、商业高度融合的多功能复合式景区项目。由四幢建筑和夜市广场构成,地上一二层为商铺,三层以
期刊
这,是一枚太湖石,“波中万古生幽石,奇形怪状谁得识”。文人与它,自古相看两不厌,一望即千年。但,偏偏有人用浓烈的现代色彩语言,为文化传统符号的“太湖石”作“外衣”,对比的张力直指人心。  王长明,职业画家,1964年生于无锡长于无锡,看惯了太湖的烟波浩渺和杨柳堤岸。到了九十年代,疯狂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把整个中国彻底的翻了个新:盗版的曼哈顿景象触目皆是,世俗的快乐闪耀着五光十色……就如同王长明画里
期刊
产自夜郎古国遗址境内(贵州六盘水,毕节、安顺等地)的夜郎古铜石,其形成在亿万年前海湾和相对封闭的湖泊底部,由碳酸铁等矿物沉积,又经过化学作用形成铁白云结核,后来沉积结核物干裂(又称皲裂)石化,经过长时间的地理变化,由硅质结晶填补裂隙形成白色纹理,在地热的作用下导致其表面变质形成了三氧化二铁裹壳。  古铜石以皮色酷似古铜而得名,硬度在摩氏4~7之间,有地埋石、山石、水石之分,又因色泽不同有红铜、紫铜
期刊
炎炎夏日,阳光普照中迎来了台湾奇木石创意协会与彰化县南区石艺交流协会的会员联合年度大展。  展览于2016年8月13日至8月21日在彰化县社头乡运动公园体育馆举办。  8日13日(周六)上午十点半举行开幕式,台湾石界的朋友及各协会理事长、嘉宾悉数莅临。一进展场,大家便被琳琅满目的创意奇木和各类奇石所吸引,一排排展架上展演着一件件会员们精心演绎的作品,令参观嘉宾及观众赞叹不巳。  此次联展在刘景辉及
期刊
用最简单的方式,  展示石头最美的一面  花哨的底座没必要,用最简单的方式展示石头最美的一面,让石头自己说话就好了。质量不高,材质不好,但自己玩的高兴,因地制宜,有什么石头就做什么组合。  自己玩没意思,我作召集人,每月召集大家活动一次。于是就有了晋阳石友会。  赏石要变通,  石品最重要  从象形入手,开始小品组合创作,到钟情景观石,最近在关注盆栽石。玩石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的,不跟风,不盲目崇拜专
期刊
小倩:小品组合的兴起,形式内容双向突破,它未来的趋势会怎样?  平川:案几石历来是文房的主流,缩龙成寸,小中见大。中国文人是有这个审美传统的,但是从客观条件上来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能玩的起一个园子毕竟是极少数人。有书房的就多了去了,大块头的园林景观石,依然震撼,只是需要足够大的空间。小品组合我不懂,为什么要把石头组合在一起?是担心单个的石头太寂寞了吗?扎堆取暖?未来趋势会怎样?不知道!恶趣味终
期刊
上一期我们调剂了一下口味,谈了一些古代赏石年代学实践的问题。这一期我们换个新话题,来花一期的篇幅,谈一谈“组合石”这个赏石界的热门现象。  一种现象  在目前的各种赏石大展的参选和评奖活动中,小品类的组合石恐怕是数量最多的,也是深受广大石友欢迎的类别。所谓“几只小鸟树上叫,三条小狗屋边跳,一队骆驼沙中走,两个老翁弈棋笑。”已经成为百试不爽的固定套路。北至阿拉善左旗,南到广西柳州,大江南北,不论在国
期刊
汪曾祺谈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要“贴到人物来写”。铁匠说不出“之乎者也”,林黛玉的尖酸必含深情。同样,石头有石头的语言,这语言就是石头的性格,石头的自身规律。欣赏石头,也只有“贴到石头”才行。离开石头的所有天花乱坠,终究呓语。  从石头自身的语言来说,今人的“形质色纹”,还是比较准确的要素提炼。但这就像说文房必笔墨纸砚,说厨房必煎炒烹炸,无比正确而又语焉不详。  在厨房里忙碌一辈子的主妇,填饱了家人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