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基础设施规划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基于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共生的“三生”规划理念,有助于在新的分类框架基础上,探索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内容、方法和指标体系,扬州某村的规划实践为此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增强农产品供给和保障能力。其中,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方法创新是农村科技创新的重要部分,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科学的基础设施规划,可以有效落实国家政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三生”分类
(一)现行农村基础设施分类的弊端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主要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分类体系,即安全与防灾、给水、排水、电力、电信、道路、广播电视、环卫设施、绿化、文体活动、室外场地等。这种分类体系一方面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内容的繁琐,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容易遗漏关键项目;另一方面,由于各专项规划缺乏整合,规划的可实施性很差。此外,农村基础设施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方法,较少关注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如:农业仓储设施,农业的生产空间、农村生态防护林等,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二)农村基础设施的“三生”分类
从发展历程来看,农村经历了原始农村、传统农村、现代农村的演变,在其发展过程中,“生产、生活、生态”始终是三个稳定的核心,农村基础设施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划分。
农业生产是农村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的基本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农村第二、三产业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大部分农村仍以农业为主。生产设施是指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支撑农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将现代文明引入农村。
乡村聚落作为农村人口的集聚空间,具有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的生产生活场所,提供就业、医疗、教育保障,提供农业文化,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的功能,农村的生活设施主要承载以上功能。
生态功能指土地和土地上的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污染物的治理功能和对生态的保育功能。生态基础设施可以保证农村的良好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的“三生”规划原则
(一)区域统筹,以城带乡
政府应承担行政区内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该对区域内乡镇村庄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农村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防止城乡基础设施布局混乱,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
(二)注重效益,门槛限制
我国自然村庄中人口规模偏小的较多,达不到规模效应。如果居民点太分散,也无法实现应有的效益。对政府来讲,基础设施建设好做,然而维护的费用很高。忽视规模效益和维护费用盲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出现设施无法正常运转、资源浪费的情况。
(三)节约成本,精简内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立足现有设施进行改造,防止大拆大建,落实“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的“四节”方针。
三、农村基础设施的“三生”规划内容与指标
(一)生产设施规划的内容和指标
生产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设施、能源通讯设施、产业服务设施。生产设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小类(详见图1),规划内容和指标详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规划的要点具有可扩充性,可在分类框架下加入新的规划要点,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规划要求。目前农村优质能源比例低,规划若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能源通讯设施”中可以加入“其它”类,将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归入此类。在实际规划中,要制定具体的要点和指标。
规划指标多是建议值,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如产业特点不同的村庄,生产设施指标的数值也不相同。以生产设施中的道路设施为例:运输业为主的村庄,村庄干路、支路的相对要求较宽;旅游型村庄,对外联系要方便,村庄干路要顺畅,同时要围绕干路配置合适的停车场地。
(二)生活设施规划的内容和指标
生活基础设施的内容主要包括:供水配套设施、安全防灾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具体可分为几个小类(详见图2),规划要点和指标详见表2。
生活设施规划应遵循重要性次序原则。生活基础设施种类较多,建设周期长,投入资金大,应优先安排生存型的基础设施。如给水配套设施、安全防灾设施;发展型的设施次之,如公共服务设施。
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不同地域农村的灾害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的防灾类型并制定防灾措施。如北方部分地区有风灾、雪灾,南方地区多洪涝,应增补相关要点和指标。
因为不同村庄的自然情况、人口规模、经济能力差异很大,如果简单地按统一标准要求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必然使规划陷入教条而无法实施。公共设施的需求等次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况、人口规模找出有规律的对应关系。规划可以根据村庄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数据,测算公共服务设施的适配等级,选取合适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三)生态设施规划的内容和指标
生态基础设施包括:排水配套设施,环境改善设施,生态保育设施,具体内容见图3,规划指标见表3。
生态保育设施规划特别要注意利用村庄的植被、河道、农田,提高村庄生态环境质量,发挥其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作用。要加强绿化和村庄与自然的有机联系,防止不适用于农村的城市型绿化,如绿化可与庭院经济结合,改善村庄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四、基于“三生”理念的规划案例
野田村概况:野田村位于扬州江都市丁沟镇东南部,距离丁沟镇约10.0km。村域东、南与郭村镇接壤,西与麾中村相连,北与麻村相邻。全村东西长约2.8km,南北宽约1.3km,村域总面积约3.32k㎡,由两个自然村组成。 (一)生产设施规划要点
生产设施规划原则要与农村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野田村目前仍以种植业为主要产业,但发展方向不明确,土地利用效率低。通过对野田村的特色产业进行研究,结合产业特点和村民生产需求,规划侧重以农业为主的生产设施和生产空间。村庄电力和电讯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对生活用能的关注度不够,规划从新能源角度提出了建设建议。另外,规划拟对村庄主要道路进行拓宽。(具体要点见表4、图4)
(二)生活设施规划要点
规划遵循重要性次序原则,优先安排生活基础设施中的给水配套设施、安全防灾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次之。
供水配套设施:村庄自来水普及率达80%。自来水普及率有待提高,水质有待改善。目前野田村由镇自来水厂供水,实行间断供水以降低运行费用,水质水压难以满足居民生活及工业生产需求,建议野田村的供水远期并入江都市区域供水系统。
安全防灾设施:就目前的灾害情况来看,野田村的灾害类型有火灾和水灾两种,目前缺乏必要的消防和排涝规划。在村域范围内确定消防取水点,改造给水工程,增加消防水池和消火栓等设施,还需结合农业灌溉设施进行排涝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根据村庄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测算公共服务设施的适配等级。目前野田村理论上建议配备的服务设施包括:幼托、小学、养老院、文化站、中学、银行。江都市的规划是做大做强各镇中心小学,片区中心小学维持现有规模,不扩大发展,所以村级规划范围内可不考虑中、小学的建设。除去中小学,野田村的幼托、文化站、养老院、银行均可在远期规划。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总指标建筑面积按每千人1000~2000㎡计算,根据该村人口数,其公共设施的面积可控制在2300~4600㎡之间。其中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总指标按每千人200~600㎡计算。(详见表5、图5)
(三)生态设施规划要点
排水配套设施:村庄离市区污水处理设施较远,可考虑近期自行建设污水处理设备,在村内推广小型、实用的污水处理系统。远期江都市各镇联建污水处理设施,而野田村排水设施将结合江都市污水管网进行布置。
环境改善设施:生活垃圾将实行分类袋装化,逐步改变目前垃圾处理方式,远期野田村的垃圾将并入丁沟镇垃圾处理系统做统一处理。
生态保育设施:建设沿村庄公路两侧林带,保护基本农田;对自然水体进行环境整治和保护,疏通河道;鼓励村民对住宅空间及周围进行绿化。(详见表6、图6)
五、结语
农村基础设施的“三生”分类,旨在加强规划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并将在规划中易忽略的内容(如产业配套设施、生态设施)纳入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体系。“三生”分类的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实践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但“三生”协调分类的规划方法将对农村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说明:本文受“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村庄整治规划关键技术研究》(2006BAJ05A07)和内蒙古科技大学建工学院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王悦,袁中金,刘明.农村基础设施“三生”分类的探讨[J].小城镇建设,2010(2).
[2]方明,邵爱云.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王珍子.现阶段新农村建设规划困境及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09(7).
[4]苏杨,程红光,马宙宙.农村聚居点环境问题及十一五期间对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6 ).
[5]张泉.村庄规划[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方彭.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指导原则初探[J].建筑学报,2006(11).
[7]GB50445-2008,村庄整治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Z].2008年版.
■责任编辑:王 缙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增强农产品供给和保障能力。其中,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方法创新是农村科技创新的重要部分,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科学的基础设施规划,可以有效落实国家政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三生”分类
(一)现行农村基础设施分类的弊端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主要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分类体系,即安全与防灾、给水、排水、电力、电信、道路、广播电视、环卫设施、绿化、文体活动、室外场地等。这种分类体系一方面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内容的繁琐,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容易遗漏关键项目;另一方面,由于各专项规划缺乏整合,规划的可实施性很差。此外,农村基础设施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方法,较少关注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如:农业仓储设施,农业的生产空间、农村生态防护林等,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二)农村基础设施的“三生”分类
从发展历程来看,农村经历了原始农村、传统农村、现代农村的演变,在其发展过程中,“生产、生活、生态”始终是三个稳定的核心,农村基础设施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划分。
农业生产是农村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的基本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农村第二、三产业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大部分农村仍以农业为主。生产设施是指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支撑农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将现代文明引入农村。
乡村聚落作为农村人口的集聚空间,具有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的生产生活场所,提供就业、医疗、教育保障,提供农业文化,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的功能,农村的生活设施主要承载以上功能。
生态功能指土地和土地上的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污染物的治理功能和对生态的保育功能。生态基础设施可以保证农村的良好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的“三生”规划原则
(一)区域统筹,以城带乡
政府应承担行政区内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该对区域内乡镇村庄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农村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防止城乡基础设施布局混乱,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
(二)注重效益,门槛限制
我国自然村庄中人口规模偏小的较多,达不到规模效应。如果居民点太分散,也无法实现应有的效益。对政府来讲,基础设施建设好做,然而维护的费用很高。忽视规模效益和维护费用盲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出现设施无法正常运转、资源浪费的情况。
(三)节约成本,精简内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立足现有设施进行改造,防止大拆大建,落实“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的“四节”方针。
三、农村基础设施的“三生”规划内容与指标
(一)生产设施规划的内容和指标
生产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设施、能源通讯设施、产业服务设施。生产设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小类(详见图1),规划内容和指标详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规划的要点具有可扩充性,可在分类框架下加入新的规划要点,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规划要求。目前农村优质能源比例低,规划若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能源通讯设施”中可以加入“其它”类,将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归入此类。在实际规划中,要制定具体的要点和指标。
规划指标多是建议值,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如产业特点不同的村庄,生产设施指标的数值也不相同。以生产设施中的道路设施为例:运输业为主的村庄,村庄干路、支路的相对要求较宽;旅游型村庄,对外联系要方便,村庄干路要顺畅,同时要围绕干路配置合适的停车场地。
(二)生活设施规划的内容和指标
生活基础设施的内容主要包括:供水配套设施、安全防灾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具体可分为几个小类(详见图2),规划要点和指标详见表2。
生活设施规划应遵循重要性次序原则。生活基础设施种类较多,建设周期长,投入资金大,应优先安排生存型的基础设施。如给水配套设施、安全防灾设施;发展型的设施次之,如公共服务设施。
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不同地域农村的灾害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的防灾类型并制定防灾措施。如北方部分地区有风灾、雪灾,南方地区多洪涝,应增补相关要点和指标。
因为不同村庄的自然情况、人口规模、经济能力差异很大,如果简单地按统一标准要求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必然使规划陷入教条而无法实施。公共设施的需求等次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况、人口规模找出有规律的对应关系。规划可以根据村庄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数据,测算公共服务设施的适配等级,选取合适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三)生态设施规划的内容和指标
生态基础设施包括:排水配套设施,环境改善设施,生态保育设施,具体内容见图3,规划指标见表3。
生态保育设施规划特别要注意利用村庄的植被、河道、农田,提高村庄生态环境质量,发挥其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作用。要加强绿化和村庄与自然的有机联系,防止不适用于农村的城市型绿化,如绿化可与庭院经济结合,改善村庄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四、基于“三生”理念的规划案例
野田村概况:野田村位于扬州江都市丁沟镇东南部,距离丁沟镇约10.0km。村域东、南与郭村镇接壤,西与麾中村相连,北与麻村相邻。全村东西长约2.8km,南北宽约1.3km,村域总面积约3.32k㎡,由两个自然村组成。 (一)生产设施规划要点
生产设施规划原则要与农村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野田村目前仍以种植业为主要产业,但发展方向不明确,土地利用效率低。通过对野田村的特色产业进行研究,结合产业特点和村民生产需求,规划侧重以农业为主的生产设施和生产空间。村庄电力和电讯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对生活用能的关注度不够,规划从新能源角度提出了建设建议。另外,规划拟对村庄主要道路进行拓宽。(具体要点见表4、图4)
(二)生活设施规划要点
规划遵循重要性次序原则,优先安排生活基础设施中的给水配套设施、安全防灾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次之。
供水配套设施:村庄自来水普及率达80%。自来水普及率有待提高,水质有待改善。目前野田村由镇自来水厂供水,实行间断供水以降低运行费用,水质水压难以满足居民生活及工业生产需求,建议野田村的供水远期并入江都市区域供水系统。
安全防灾设施:就目前的灾害情况来看,野田村的灾害类型有火灾和水灾两种,目前缺乏必要的消防和排涝规划。在村域范围内确定消防取水点,改造给水工程,增加消防水池和消火栓等设施,还需结合农业灌溉设施进行排涝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根据村庄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测算公共服务设施的适配等级。目前野田村理论上建议配备的服务设施包括:幼托、小学、养老院、文化站、中学、银行。江都市的规划是做大做强各镇中心小学,片区中心小学维持现有规模,不扩大发展,所以村级规划范围内可不考虑中、小学的建设。除去中小学,野田村的幼托、文化站、养老院、银行均可在远期规划。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总指标建筑面积按每千人1000~2000㎡计算,根据该村人口数,其公共设施的面积可控制在2300~4600㎡之间。其中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总指标按每千人200~600㎡计算。(详见表5、图5)
(三)生态设施规划要点
排水配套设施:村庄离市区污水处理设施较远,可考虑近期自行建设污水处理设备,在村内推广小型、实用的污水处理系统。远期江都市各镇联建污水处理设施,而野田村排水设施将结合江都市污水管网进行布置。
环境改善设施:生活垃圾将实行分类袋装化,逐步改变目前垃圾处理方式,远期野田村的垃圾将并入丁沟镇垃圾处理系统做统一处理。
生态保育设施:建设沿村庄公路两侧林带,保护基本农田;对自然水体进行环境整治和保护,疏通河道;鼓励村民对住宅空间及周围进行绿化。(详见表6、图6)
五、结语
农村基础设施的“三生”分类,旨在加强规划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并将在规划中易忽略的内容(如产业配套设施、生态设施)纳入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体系。“三生”分类的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实践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但“三生”协调分类的规划方法将对农村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说明:本文受“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村庄整治规划关键技术研究》(2006BAJ05A07)和内蒙古科技大学建工学院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王悦,袁中金,刘明.农村基础设施“三生”分类的探讨[J].小城镇建设,2010(2).
[2]方明,邵爱云.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王珍子.现阶段新农村建设规划困境及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09(7).
[4]苏杨,程红光,马宙宙.农村聚居点环境问题及十一五期间对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6 ).
[5]张泉.村庄规划[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方彭.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指导原则初探[J].建筑学报,2006(11).
[7]GB50445-2008,村庄整治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Z].2008年版.
■责任编辑:王 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