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规则教育班本课程开发

来源 :清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noldus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规则教育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行为习惯的引导和规范,让青少年树立规则意识思维,养成自觉遵循规则的行为习惯。班本课程中融入规则教育不仅能让班级管理更规范合理,而且能让课程类型更具特色。融入规则教育的初中班本课程开发,具有很丰富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社会本身就充满规则,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不断引导学生遵守规则的过程。规则意识是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学会遵守规则,才能向好发展。基础教育学科中普遍蕴含着规则教育元素,然而当前少部分初中学校教学质量欠佳,学科教学中的规则教育开展不足。初中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的塑造期和形成阶段,如果缺乏一定的规则教育,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我行我素、与集体格格不入的情况,将来甚至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规则教育,以班级为单位开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班本课程,对解决当前部分初中学生成长发展中存在的规则教育缺失、规则意识淡薄等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当前部分初中生规则教育缺失及规则意识淡薄的成因
  第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部分初中生家庭对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有的由隔代抚养教育等,很少有人引导他们树立规则意识。加上有的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这种任其生长的家庭环境氛围,很难培养出懂规则、讲秩序的孩子。
  第二,学校因素。規则教育是学生德育的重要部分,但部分初中学校对学生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的规则意识教育主要依靠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德育需要。其他基础学科中包含规则教育的元素,但是还有小部分教师不够重视学生的规则教育,很少挖掘其中规则教育的元素。
  第三,社会因素。初中阶段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对事物的甄别能力差,往往容易被社会和网络不良因素影响。部分学生易因此出现不受说教和不服从集体的独断专行、挑战规则问题,以期获得刺激,规则意识不足。
  提高初中规则教育质量的策略
  受以上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部分初中生规则意识淡薄,但通过一定的实践探究和分析发现,在初中开展规则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对于家庭因素的影响,教师可以从家校共育的角度入手加以改善,如利用家访、家长会、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等形式,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建立规则意识培养成长档案,记录他们成长的过程;在召开家长会时,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分会时间对家长进行一定的启发教育,倡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规则教育,在家校携手的基础上,让孩子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共同为其规则意识的养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校环境。
  其次,从学校角度入手,应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依托,形成其他学科“齐装上阵”抓规则教育的模式。笔者作为数学学科教师,就以数学学科教学为例,对学生规则教育的案例作简要分析。如七年级数学的因式分解中,提公因式法是因式分解最基础的一种方法,提取公因式的先决条件是有公因式,在题目数据包含公因式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规则提取公因式。在教学这一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善用数学规则解答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在遵循规则的基础上才能更简便地解答问题,条理才能更清晰。
  最后,从社会角度看,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无论怎样的人,融入社会都会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为帮助学生养成较强的规则意识,教师可以展示社会中的不良现象警示学生。初中生对接触的新鲜事物很好奇,因而存在不遵守规则的行为。笔者在对班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规则教育的过程中,通常会在整体渗透规则意识的基础上,以警示教育、分类启发和引导的形式,疏导个别规则意识差的学生,并帮助他们及时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使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变成懂规则、知礼数的好学生。
  初中规则教育班本课程开发
  班本课程,顾名思义就是在班级中开设的、以规则教育为主题内容的班级课程。笔者在探索实践中,最初主要以班会课的形式呈现,课程涉及的德育内容较丰富,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分析比对一系列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和违背规则的不良行为习惯案例,意识到规则意识的重要性。笔者以成功人士和著名人物的成长事迹为案例,编印班本读物《良好行为成就你我》,让学生交流读后感,通过讨论和故事分享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规则思维和规则意识,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是个性发展的内在前提,是身心发展的外在保障,只有拥有规则自制力的高贵品质,养成良好的规则行为习惯,才能健康成长。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一般课题“初中规则教育班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GS[2020]GHB2466)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徽县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五育”中,德育排在首位。  德育是学校教师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热爱党和祖国、遵纪守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公民的教育。具体来说,德育是培养学生报效祖国的理想、服務社会的情怀、爱心与奉献精神
期刊
在新课改背景中,小学教育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需要明确学生个体是有所不同的,需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如此,同时需重视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全面发展。  如今小学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个性,就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不过个别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够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小学教育需要做到兼顾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发
期刊
家校合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的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可以通过建设互联网交流平台、家访、举办家长进校园活动等方式开展家校合作,提高学校的育人水平和家长的教育水平。  目前,部分家长对家校共育理念不够了解,未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很少主动与教师联系。有的家长较关注子女的成绩和在校表现,不重视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个别家长错误地认为教育行为仅仅是教师的工作、学校的责
期刊
每一个经历牢狱洗礼的人,都有一段艰涩的心路历程。在这一历程中,或消沉、颓废,或困惑、迷惘,或激越、昂扬……这是一袭袭情感的潮汐,更是一阵阵灵魂的颤动!  ——题记  是啊,人生叵测,有时仅仅是一两个年轮,就能把一个人的思想隔成两片天地;有时仅仅是一两分钟,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梦东摸着自己被剃的逞明发亮的光头,无不感慨地对着窗外的世界,更象是对自己述说着——入监三年多来,我把自己的情感揉成团再展
期刊
特殊儿童由于自身身体条件及智力水平的因素,很难同正常儿童一样通过模仿照顾者或自身学习掌握生活自理能力。有的院舍内照顾者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往往会直接帮他们进行洗脸、刷牙、洗脚、叠被子、穿衣服等本应自理的活动,这就使院舍内一些特殊儿童在生活中对照顾者或志愿者的依赖性较强,独立生活能力不足,有的甚至无法完成基本的自理行为。帮助院舍内特殊儿童提升自身的自理能力,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照顾好自己,是院内特
期刊
特殊教育是学校教学规模扩张和素质培养普及的重要产物,是特殊学校建设和开发的主要目的,也是保证特殊学生群体顺利学习的桥梁和纽带,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特殊学生群体的生理、心理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普通学生也有十分明显的差别,因此特殊教育在落实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挑战,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和隐患。对此,学校和教学主体应加强对特殊教育情况的分析,并制定相应的优化举措。  立足整体,分析
期刊
莫叹成功遥不可及,它多半藏匿于失败附近,以一种若隐若现的姿态炫耀它的弥足珍贵,只是诸多追求者缺乏耐心。所以寻不出它的踪迹,便关了那里的门,选择了一种逃离的形式,那便是放弃。而放弃的同时却把成功的可能也一并关进门内,结果只剩下了南辕北辙的悲哀,里面盛满平庸的种子,只能繁衍平庸的后代。  别说成功唾手可得,它多半以一种若隐若现的姿态藏匿于失败附近,以此炫耀它的弥足珍贵,只因某些追求者拥有耐心,并用不懈
期刊
“绿色”最初源于环境保护问题,“绿色教育”原指环境教育。2001年,杨叔子把“绿色”引申到教育层面,绿色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笔者认为,绿色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回归本源,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成长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四有”新人,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发育,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初中时期的教育工作尤为重要。新时代,初中德育管理要践行
期刊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互联网为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各行业的人可随时进行对话,传递信息。网络能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历程中,互联网也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技术被充分应用于各学校的教学中,为教学课堂增添了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质量。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和学校要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探索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模式不断地转变。初中生具有明显的青春期特征,在对初中生开展教育时要采取特定的教育方法,如激励教育。激励教育指通过激励学生的方式开展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开展激励教育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激励理论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激励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教师采用科学的激励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实现初中教育的目标具有促进作用。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