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这是一个推崇创新的时代,电视新闻事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个新的形式,那就是电视新闻平民化。平民化是媒体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必然结果,近几年来各地电视台已经纷纷模仿,办起了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民生新闻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影响和制约着中国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民生新闻目前应该有更大的改进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收视率 民生新闻 电视新闻
一、民生新闻概述
从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到2003年7月23日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从2004年6月27日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到2004年7月12日海南电视台《直播海南》……现如今,贵州、吉林等地又要推出各自的“民生新闻”栏目。似乎所有的新闻栏目,只要沾上了“民生”的边,就好像占领了新闻高地。在报道内容方面,“民生新闻”注重报道贴近受众的动态新闻,在题材内容上为普通民众着想,体现了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从传播模式来看,确立了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的全新理念,更加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的观众,给了公众发表真实言论的勇气与机会,彰显民生新闻的亲民倾向;从报道语言上看,新闻节目主持人尽显个性风采,在节目中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从传播方式来看,民生新闻借助现代电子科技的手段,不断增强节目的丰富性、开放性、参与性和互动性;新闻内容本身所包含的新奇、欣喜、伤痛、愤慨都可以在他们身上得到体
现。因此民生新闻的收视率一再攀升。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
1、报道面狭窄,信息负面
从现在播出的某些民生新闻节目中,可以看到“民生”的概念往往被理解得狭窄化,节目中都是一些生活琐事,有的为了提高收视率,节目和版面中充斥强奸、盗窃、杀人放火等犯罪案件,把媚俗当通俗,不加选择地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作为报道的重点,把名人轶事、凡人趣事、犯罪行为、花边新闻等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多个新闻只是停留于单独地报道单个事件,不能带给人们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形式大同小异
有很多的电视台为了追求较高的收视率,会让电视观众或新闻线人提供新闻线索或有关视频以获取报酬,这就导致他们会把同一条线索发给不同的电视台。从报道效果看,同样一个现场,同样一条新闻,只是不同电视台去报道,没有任何的新意,只会造成资源浪费,也因此出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新闻琐碎化。“新闻琐碎化,是指媒体没有刻画出日常生活空间背后深刻的真实,从中展现出百姓生活的精神力量,使受众看到一种人生,一个民族蕴积已久的精神之光的闪烁,而是为了报道日常生活事件而报道日常生活事件,只从表面做文章,追求报道的故事情节和细节,却不去考虑故事何以成为故事”②。这样的民生化路线实际上是以消费主义立场替代真实性追求,以非理性话语替代客观性追求,以个体性立场替代了整体性思维③。
3、媒体越位现象严重
很多媒体都有越位现象,我们要明确的是媒体不是权力机关,记者也不是裁判员和法官,但是有不少媒体喜欢充当裁判甚至法官的角色。如农民工工资被拖欠,聚集在一起追讨工资,记者陪着他们去找包工头,在摄像机镜头的追逼下,包工头终于给农民工兑付了工资;消费者购买了劣质商品,商家不予退换,于是请记者帮忙找商家协调,面对镜头,商家终于作出让步,诸如此类的事件还有很多。媒体只能起到桥梁和信息沟通作用,但许多媒体在这方面越位了。在这些帮忙类的新闻中,记者往往是有意或无意越出了自身的权利,借助自己背后媒体的力量,由一个“传播沟通者”的角色变成了一个“当事人甚至是执法者”的角色,并且将这种角色形象以“民生新闻报道的形式”,通过媒体进行公开、放大地传播,这样的做法值得商榷。
4、对新闻伦理的漠视
民生新闻以关爱民众为特色,体现人道主义的光辉。它不仅仅是向受众传达某些有效信息,同时也担负着主导大众意识形态、担当着“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民生化新闻同样不能例外。因此其必须重塑和加强其大局观念、道德立场和社会责任感。但是,掌握了大众传媒的个人、机构和社会集团,并非都能很好地行使传播自由权,他们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放弃社会责任,甚至降低格调,不顾对社会的信息、文化污染,或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④。
三、相关对策
1、拓宽民生新闻的内容
事实上,百姓对信息的需求具有层次性,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也决定了民生新闻的内容也应该是有层次的,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只停留于浅层次的报道。就比如雷锋日当天,济南有多个单位组织了学习雷锋的活动,有的单位组织员工去敬老院慰问老人,有的单位组织员工在大街上义务擦鞋,还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去山上捡垃圾等等,山东电视台《拉呱》《民生直通车》等好几个节目得到消息后纷纷去采访,然后剪辑播出,虽然采访的具体活动不同,但是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各节目只是单纯播出了当天的活动,在活动的背后是否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呢?在雷锋日过后,是否还有单位或个人继续学习雷锋呢?这个节日给大家带来的影响只是雷锋日当天吗?雷锋日过后是不是还会像以前一样很多人对摔倒的老人视而不见呢?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拓宽思路,挖掘同民生关系紧密的各种新闻事件,从而扩大民生新闻的容量,增加民生一词的厚度。
2、提升民生新闻的品格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但它又不同于对日常衣食住行的简单报道。这就要看选题是否具有深层意义的信息,是否有话语空间。车祸、火灾、家庭矛盾、水管爆裂、公物受损和打黑揭丑等这类选题每天充斥民生新闻并形成一种模式,尽管吸引眼球,但对提高市民的知识修养和能力素质并无多大帮助。提升民生新闻的品格,并不是一概排斥社会新闻,而是要对社会新闻进行有选择的报道。这就要求在追求新闻可看性、贴近性、服务性的同时,更注重新闻的价值。
3、建立民生新闻的品牌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要想发展壮大,应该加快品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现在已经有了很高的收视率,也被观众认可,但是节目本身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节目组就应该积极的找出节目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考虑应该怎样把节目做得更加完善,怎样更好的服务于观众,满足观众。只有不断在节目内涵和表现手法上有新的突破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栏目品牌,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4、关注农村民生新闻报道
许多新闻栏目和媒体,将民生新闻的内容限定在与城市居民相关的新闻信息上,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被弱势化、边缘化了,处于“缺席”状态。忽略农民,导致民生新闻报道视野狭窄,局限性大。因此,在分配媒介资源时必须平等对待包括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民生新闻不等同于市民新闻,“民生”中的“民”应当包括城市市民和农村中的农民⑤。民生新闻忽略了农民,是与我们所倡导的“三贴近”原则相背离的,其后果必然是失去这一部分人数众多的观众,使媒体的影响力下降。因此,面对农民这一最需要媒体关注的弱势群体,媒体要切实负起社会责任,真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生活资讯、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服务。真正的民生新闻应该报道百姓生活中所做、所遇、所想、所获,以及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百姓生活“零距离”⑥。
参考文献
①李幸:《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9
②谢常青,《新闻琐碎化——民生化报道中的不良倾向》[J].《新闻知识》,2004(4)
③鞠斐:《警惕电视民生新闻背后的立场预设》[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2005:132
④金文:《新闻与传播通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7
⑤任中峰:《民生新闻与农民话语》[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223
⑥解艳秋:《浅谈地方台民生新闻节目的走向》[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32
(作者单位:南阳电视台戏曲部)
责编:刘冰石
【关键词】收视率 民生新闻 电视新闻
一、民生新闻概述
从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到2003年7月23日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从2004年6月27日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到2004年7月12日海南电视台《直播海南》……现如今,贵州、吉林等地又要推出各自的“民生新闻”栏目。似乎所有的新闻栏目,只要沾上了“民生”的边,就好像占领了新闻高地。在报道内容方面,“民生新闻”注重报道贴近受众的动态新闻,在题材内容上为普通民众着想,体现了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从传播模式来看,确立了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的全新理念,更加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的观众,给了公众发表真实言论的勇气与机会,彰显民生新闻的亲民倾向;从报道语言上看,新闻节目主持人尽显个性风采,在节目中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从传播方式来看,民生新闻借助现代电子科技的手段,不断增强节目的丰富性、开放性、参与性和互动性;新闻内容本身所包含的新奇、欣喜、伤痛、愤慨都可以在他们身上得到体
现。因此民生新闻的收视率一再攀升。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
1、报道面狭窄,信息负面
从现在播出的某些民生新闻节目中,可以看到“民生”的概念往往被理解得狭窄化,节目中都是一些生活琐事,有的为了提高收视率,节目和版面中充斥强奸、盗窃、杀人放火等犯罪案件,把媚俗当通俗,不加选择地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作为报道的重点,把名人轶事、凡人趣事、犯罪行为、花边新闻等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多个新闻只是停留于单独地报道单个事件,不能带给人们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形式大同小异
有很多的电视台为了追求较高的收视率,会让电视观众或新闻线人提供新闻线索或有关视频以获取报酬,这就导致他们会把同一条线索发给不同的电视台。从报道效果看,同样一个现场,同样一条新闻,只是不同电视台去报道,没有任何的新意,只会造成资源浪费,也因此出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新闻琐碎化。“新闻琐碎化,是指媒体没有刻画出日常生活空间背后深刻的真实,从中展现出百姓生活的精神力量,使受众看到一种人生,一个民族蕴积已久的精神之光的闪烁,而是为了报道日常生活事件而报道日常生活事件,只从表面做文章,追求报道的故事情节和细节,却不去考虑故事何以成为故事”②。这样的民生化路线实际上是以消费主义立场替代真实性追求,以非理性话语替代客观性追求,以个体性立场替代了整体性思维③。
3、媒体越位现象严重
很多媒体都有越位现象,我们要明确的是媒体不是权力机关,记者也不是裁判员和法官,但是有不少媒体喜欢充当裁判甚至法官的角色。如农民工工资被拖欠,聚集在一起追讨工资,记者陪着他们去找包工头,在摄像机镜头的追逼下,包工头终于给农民工兑付了工资;消费者购买了劣质商品,商家不予退换,于是请记者帮忙找商家协调,面对镜头,商家终于作出让步,诸如此类的事件还有很多。媒体只能起到桥梁和信息沟通作用,但许多媒体在这方面越位了。在这些帮忙类的新闻中,记者往往是有意或无意越出了自身的权利,借助自己背后媒体的力量,由一个“传播沟通者”的角色变成了一个“当事人甚至是执法者”的角色,并且将这种角色形象以“民生新闻报道的形式”,通过媒体进行公开、放大地传播,这样的做法值得商榷。
4、对新闻伦理的漠视
民生新闻以关爱民众为特色,体现人道主义的光辉。它不仅仅是向受众传达某些有效信息,同时也担负着主导大众意识形态、担当着“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民生化新闻同样不能例外。因此其必须重塑和加强其大局观念、道德立场和社会责任感。但是,掌握了大众传媒的个人、机构和社会集团,并非都能很好地行使传播自由权,他们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放弃社会责任,甚至降低格调,不顾对社会的信息、文化污染,或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④。
三、相关对策
1、拓宽民生新闻的内容
事实上,百姓对信息的需求具有层次性,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也决定了民生新闻的内容也应该是有层次的,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只停留于浅层次的报道。就比如雷锋日当天,济南有多个单位组织了学习雷锋的活动,有的单位组织员工去敬老院慰问老人,有的单位组织员工在大街上义务擦鞋,还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去山上捡垃圾等等,山东电视台《拉呱》《民生直通车》等好几个节目得到消息后纷纷去采访,然后剪辑播出,虽然采访的具体活动不同,但是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各节目只是单纯播出了当天的活动,在活动的背后是否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呢?在雷锋日过后,是否还有单位或个人继续学习雷锋呢?这个节日给大家带来的影响只是雷锋日当天吗?雷锋日过后是不是还会像以前一样很多人对摔倒的老人视而不见呢?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拓宽思路,挖掘同民生关系紧密的各种新闻事件,从而扩大民生新闻的容量,增加民生一词的厚度。
2、提升民生新闻的品格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但它又不同于对日常衣食住行的简单报道。这就要看选题是否具有深层意义的信息,是否有话语空间。车祸、火灾、家庭矛盾、水管爆裂、公物受损和打黑揭丑等这类选题每天充斥民生新闻并形成一种模式,尽管吸引眼球,但对提高市民的知识修养和能力素质并无多大帮助。提升民生新闻的品格,并不是一概排斥社会新闻,而是要对社会新闻进行有选择的报道。这就要求在追求新闻可看性、贴近性、服务性的同时,更注重新闻的价值。
3、建立民生新闻的品牌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要想发展壮大,应该加快品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现在已经有了很高的收视率,也被观众认可,但是节目本身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节目组就应该积极的找出节目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考虑应该怎样把节目做得更加完善,怎样更好的服务于观众,满足观众。只有不断在节目内涵和表现手法上有新的突破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栏目品牌,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4、关注农村民生新闻报道
许多新闻栏目和媒体,将民生新闻的内容限定在与城市居民相关的新闻信息上,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被弱势化、边缘化了,处于“缺席”状态。忽略农民,导致民生新闻报道视野狭窄,局限性大。因此,在分配媒介资源时必须平等对待包括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民生新闻不等同于市民新闻,“民生”中的“民”应当包括城市市民和农村中的农民⑤。民生新闻忽略了农民,是与我们所倡导的“三贴近”原则相背离的,其后果必然是失去这一部分人数众多的观众,使媒体的影响力下降。因此,面对农民这一最需要媒体关注的弱势群体,媒体要切实负起社会责任,真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生活资讯、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服务。真正的民生新闻应该报道百姓生活中所做、所遇、所想、所获,以及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百姓生活“零距离”⑥。
参考文献
①李幸:《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9
②谢常青,《新闻琐碎化——民生化报道中的不良倾向》[J].《新闻知识》,2004(4)
③鞠斐:《警惕电视民生新闻背后的立场预设》[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2005:132
④金文:《新闻与传播通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7
⑤任中峰:《民生新闻与农民话语》[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223
⑥解艳秋:《浅谈地方台民生新闻节目的走向》[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32
(作者单位:南阳电视台戏曲部)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