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两化”深度融合、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的关键时期,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面临新的重大机遇。
第一,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的《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11]4号文)延续了18号文件的基本精神,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扩大了扶持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两化"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创新空间。软件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要发挥经济增长的倍增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新兴产业的孵化器的作用。
第三,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格局正孕育新一轮重大变革,为我国迎来创新突破的重要机遇。我们要充分发挥大国大市场的独特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以网络软件为突破口,着力突破核心技术,改变我国软件产业核心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围绕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尽快变大变强,我们将着力推进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第一,着力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组织编制好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安全产业“十二五”规划;参与编制好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互联网“十二五”规划、三网融合“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做好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第二,着力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抓手,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一批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行业领先企业,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梳理重点行业,确定每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以与世界级企业同台竞技为目标,找出差距,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以收入前百家企业管理为抓手,树立行业典范,总结推广企业变大变强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带动更多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完善产业链,提升行业综合实力。
第三,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电子发展基金项目为抓手,支持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加强应用和系统带动,以系统集成商为龙头,联合软硬件生产企业、科研系统,构造集成化的技术平台,进一步加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在政务和电网等重要行业的推广。
第四,着力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顺应不断变化拓展的市场需求,推动创新成果率先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应用中推广,在应用中实现产业化。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技术能力、产业能力、市场能力、服务能力融合为主要方法,加快提升行业自我发展能力,走出符合国情和产业特征的产学研用结合实践道路。
第五,着力完善行业规范。进一步健全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双软”认定、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等行业管理工作。完成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任务,推进软件正版化,依法打击各种滥用知识产权、限制竞争的行为,规范行业竞争环境。
5月12日的北京展览馆群英荟萃,2011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此隆重举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各位领导、专家,行业龙头企业代表会聚一堂,就产业发展各抒己见。让我们来分享各位大家的精彩言论。
阎冠和北京力争实现四方面突破
2010年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2930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增加值1242.2亿元,同比增长了16.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5.2%上升为2010年的9%左右。我们用了6年的时间,实现了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的突破,用4年的时间实现了从1000亿元到将近3000亿元的跨越,预计2015年实现业务收入6800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达到12%左右。在“十二五”阶段,要实现预期目标,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希望实现四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和龙头企业,二是更广更深地进入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三是建立起企业和并购重组的机制,四是推动创新型小企业脱颖而出。
卢朝霞 创新驱动 融合发展
在软件产业高速发展的20年中孕育了无数软件企业,诞生了许多软件英雄。而中国软件产业也在经历了萌芽与低谷、摸索与转型之后,开始走向世界。对于中国软件产业来说,机会大于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实现超越。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中国企业的产品升级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国经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的转型,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东软只有通过努力和勇于创新,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为客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
萧洁云SAP 帮助企业转型成长
“两化”融合中企业面临四个方面的技术挑战:(1)全面高效协同,包括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高效协同、企业之间的有效协同、终端用户和企业之间的协同,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产业链合理化。(2)海量数据处理,包括物联网等新技术产生海量数据,将海量数据加工成有价值的信息并高效快速完成数据分析。(3)便捷决策支持,包括战略到执行的闭环、随时随地有效支持战略决策、可量化的绩效管理和有效的风险管控。(4)企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促进清晰化精准化节能减排、云计算和共享中心、降低企业总体拥有成本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SAP为创新和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在规模上实现了所有系统的完整集成和标准化;在业务灵活性上实现了Gillette 集成,達到行业中前所未有的速度;创新使SAP模型转换为“连接与拓展”,成为了广大企业的首选IT服务供应商。
奉继承发展中间件,实现自主创新的产业整合
云计算既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技术融合体。在云计算的应用上,我国的IT企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云计算在全球范围都还很不成熟,都在探索阶段,全球的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我们有能力通过自主创新,结合国情,探索出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形成自主可控的云计算平台,打破Wintel+IO的统治。
中国用户有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通过自主创新可以寻求适合中国特色的云计算商业模式与技术架构;应用引导,需求驱动,先解决其运行环境与开发工具等基础问题;云计算所要实现的面向业务、以应用为中心的计算资源虚拟化,应用服务管理是云计算的核心支撑技术;面向云计算的基础技术,是不同于以往的架构和技术,透明计算需要屏蔽网络和基础设施的异构性和复杂性,以中间件带动两端。
金蝶的目标是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平台解决方案(技术、平台、产品)。
钱卫列智慧城市与融合服务
目前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如果城市化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300万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居民消费总额将增加1200亿元。城市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带来的年投资需求就是6.5万亿元。
智慧城市的本质是由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共同推动的从分散到聚合、从独占到分享的城市信息化过程。面向服务理念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强调的是城市管理中各个角色——政府、企业、公众的和谐互动,同时在一个区域内实现各类主体横向和纵向的互动、联接。
政府、企业、公众三者之间,政府作为城市的管理主体,能否为企业和公众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服务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智慧城市、智慧产业和智慧载体协调进行。智慧城市的战略制定和推进发展一定要协调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协调、服务的协调、应用的协调、各层次的协调,它还应该和各城市对智慧产业的考虑结合起来。因此协调发展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要点。
冯方回云计算的发展趋势和十佳服务
根据分析师的研究,现在的云计算处于“过高期望的顶峰”,但是它的重要性将在未来五年内逐渐显现出来。在未来五年内,世界上1000个最大的企业中将有一半以上会采用外部云服务(External Cloud Services)作为他们的“十佳创收流程”(Top 10 revenue generating processes)。2010年,由ReadWriteCloud网站评出的云计算十佳服务包括:github、OpenStack、VMWare虚拟云访问、Heroku、Salesforce.com、Success Factors、Amazon Web Service、Windows Azure、Google Apps Marketplace和Twilio。
今年将很有希望看到云计算从口号转移到真正的技术层面。最有希望采纳云计算的是商业界,从小型企业到大型企业以及家庭个体户。我们很期待出现针对私有云的投资,因为CIO和IT部门的投资首先是投放到他们近期的项目上,然后才投资到长远的项目上,即转移到公有云上。
赵刚整合创新,提升IT服务价值
“十二五”期间信息产业将呈现出如下特点:十二五规划实施,政府和行业IT服务需求将不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酝酿巨大的变革机遇和IT服务市场潜力;产业链分工与整合的两极化趋势愈加突出;从规划到实施、运维的全流程解决方案服务成为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主流趋势;行业解决方案咨询成为IT服务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解决方案创新和整合能力成为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关键能力,附加值得到提升;合作联盟是IT服务商交付客户价值的关键手段;资本运作是信息技术服务业垂直整合的重要杠杆。
赛迪时代以“整合就是创新”为理念,以“能创新才能创利,有共识才有共赢”为价值观,开发并整合了多个信息系统平台,为政府协同、政务、应急、智能城市和企业等各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朱东企业商业智能的思考与实践
BI系统具有四个层次:建立关键KPI、使KPI系统化、IT与管理结合、IT支持绩效改进。
企业做好BI的关键在于:了解企业BI的演进方向,有助于前瞻性地进行系统布局和架构设计;掌握BI建设的四个层次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合理地推进信息化建设;研究和掌握企业标准业务过程,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和改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IT管理者;更加迅速地熟悉业务,从而成为业务和管理部门的伙伴;研究和掌握管理目标和思想,可以更加贴身地设计出企业各管理部门和领导需要的IT系统,从而使BI真正成為各级管理者喜爱的工具;开展最佳业务实践的研究,探索业务绩效改进与BI工具的结合。
第一,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的《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11]4号文)延续了18号文件的基本精神,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扩大了扶持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两化"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创新空间。软件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要发挥经济增长的倍增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新兴产业的孵化器的作用。
第三,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格局正孕育新一轮重大变革,为我国迎来创新突破的重要机遇。我们要充分发挥大国大市场的独特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以网络软件为突破口,着力突破核心技术,改变我国软件产业核心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围绕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尽快变大变强,我们将着力推进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第一,着力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组织编制好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安全产业“十二五”规划;参与编制好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互联网“十二五”规划、三网融合“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做好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第二,着力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抓手,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一批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行业领先企业,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梳理重点行业,确定每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以与世界级企业同台竞技为目标,找出差距,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以收入前百家企业管理为抓手,树立行业典范,总结推广企业变大变强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带动更多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完善产业链,提升行业综合实力。
第三,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电子发展基金项目为抓手,支持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加强应用和系统带动,以系统集成商为龙头,联合软硬件生产企业、科研系统,构造集成化的技术平台,进一步加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在政务和电网等重要行业的推广。
第四,着力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顺应不断变化拓展的市场需求,推动创新成果率先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应用中推广,在应用中实现产业化。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技术能力、产业能力、市场能力、服务能力融合为主要方法,加快提升行业自我发展能力,走出符合国情和产业特征的产学研用结合实践道路。
第五,着力完善行业规范。进一步健全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双软”认定、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等行业管理工作。完成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任务,推进软件正版化,依法打击各种滥用知识产权、限制竞争的行为,规范行业竞争环境。
5月12日的北京展览馆群英荟萃,2011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此隆重举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各位领导、专家,行业龙头企业代表会聚一堂,就产业发展各抒己见。让我们来分享各位大家的精彩言论。
阎冠和北京力争实现四方面突破
2010年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2930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增加值1242.2亿元,同比增长了16.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5.2%上升为2010年的9%左右。我们用了6年的时间,实现了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的突破,用4年的时间实现了从1000亿元到将近3000亿元的跨越,预计2015年实现业务收入6800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达到12%左右。在“十二五”阶段,要实现预期目标,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希望实现四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和龙头企业,二是更广更深地进入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三是建立起企业和并购重组的机制,四是推动创新型小企业脱颖而出。
卢朝霞 创新驱动 融合发展
在软件产业高速发展的20年中孕育了无数软件企业,诞生了许多软件英雄。而中国软件产业也在经历了萌芽与低谷、摸索与转型之后,开始走向世界。对于中国软件产业来说,机会大于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实现超越。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中国企业的产品升级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国经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的转型,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东软只有通过努力和勇于创新,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为客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
萧洁云SAP 帮助企业转型成长
“两化”融合中企业面临四个方面的技术挑战:(1)全面高效协同,包括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高效协同、企业之间的有效协同、终端用户和企业之间的协同,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产业链合理化。(2)海量数据处理,包括物联网等新技术产生海量数据,将海量数据加工成有价值的信息并高效快速完成数据分析。(3)便捷决策支持,包括战略到执行的闭环、随时随地有效支持战略决策、可量化的绩效管理和有效的风险管控。(4)企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促进清晰化精准化节能减排、云计算和共享中心、降低企业总体拥有成本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SAP为创新和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在规模上实现了所有系统的完整集成和标准化;在业务灵活性上实现了Gillette 集成,達到行业中前所未有的速度;创新使SAP模型转换为“连接与拓展”,成为了广大企业的首选IT服务供应商。
奉继承发展中间件,实现自主创新的产业整合
云计算既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技术融合体。在云计算的应用上,我国的IT企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云计算在全球范围都还很不成熟,都在探索阶段,全球的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我们有能力通过自主创新,结合国情,探索出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形成自主可控的云计算平台,打破Wintel+IO的统治。
中国用户有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通过自主创新可以寻求适合中国特色的云计算商业模式与技术架构;应用引导,需求驱动,先解决其运行环境与开发工具等基础问题;云计算所要实现的面向业务、以应用为中心的计算资源虚拟化,应用服务管理是云计算的核心支撑技术;面向云计算的基础技术,是不同于以往的架构和技术,透明计算需要屏蔽网络和基础设施的异构性和复杂性,以中间件带动两端。
金蝶的目标是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平台解决方案(技术、平台、产品)。
钱卫列智慧城市与融合服务
目前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如果城市化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300万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居民消费总额将增加1200亿元。城市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带来的年投资需求就是6.5万亿元。
智慧城市的本质是由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共同推动的从分散到聚合、从独占到分享的城市信息化过程。面向服务理念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强调的是城市管理中各个角色——政府、企业、公众的和谐互动,同时在一个区域内实现各类主体横向和纵向的互动、联接。
政府、企业、公众三者之间,政府作为城市的管理主体,能否为企业和公众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服务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智慧城市、智慧产业和智慧载体协调进行。智慧城市的战略制定和推进发展一定要协调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协调、服务的协调、应用的协调、各层次的协调,它还应该和各城市对智慧产业的考虑结合起来。因此协调发展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要点。
冯方回云计算的发展趋势和十佳服务
根据分析师的研究,现在的云计算处于“过高期望的顶峰”,但是它的重要性将在未来五年内逐渐显现出来。在未来五年内,世界上1000个最大的企业中将有一半以上会采用外部云服务(External Cloud Services)作为他们的“十佳创收流程”(Top 10 revenue generating processes)。2010年,由ReadWriteCloud网站评出的云计算十佳服务包括:github、OpenStack、VMWare虚拟云访问、Heroku、Salesforce.com、Success Factors、Amazon Web Service、Windows Azure、Google Apps Marketplace和Twilio。
今年将很有希望看到云计算从口号转移到真正的技术层面。最有希望采纳云计算的是商业界,从小型企业到大型企业以及家庭个体户。我们很期待出现针对私有云的投资,因为CIO和IT部门的投资首先是投放到他们近期的项目上,然后才投资到长远的项目上,即转移到公有云上。
赵刚整合创新,提升IT服务价值
“十二五”期间信息产业将呈现出如下特点:十二五规划实施,政府和行业IT服务需求将不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酝酿巨大的变革机遇和IT服务市场潜力;产业链分工与整合的两极化趋势愈加突出;从规划到实施、运维的全流程解决方案服务成为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主流趋势;行业解决方案咨询成为IT服务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解决方案创新和整合能力成为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关键能力,附加值得到提升;合作联盟是IT服务商交付客户价值的关键手段;资本运作是信息技术服务业垂直整合的重要杠杆。
赛迪时代以“整合就是创新”为理念,以“能创新才能创利,有共识才有共赢”为价值观,开发并整合了多个信息系统平台,为政府协同、政务、应急、智能城市和企业等各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朱东企业商业智能的思考与实践
BI系统具有四个层次:建立关键KPI、使KPI系统化、IT与管理结合、IT支持绩效改进。
企业做好BI的关键在于:了解企业BI的演进方向,有助于前瞻性地进行系统布局和架构设计;掌握BI建设的四个层次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合理地推进信息化建设;研究和掌握企业标准业务过程,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和改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IT管理者;更加迅速地熟悉业务,从而成为业务和管理部门的伙伴;研究和掌握管理目标和思想,可以更加贴身地设计出企业各管理部门和领导需要的IT系统,从而使BI真正成為各级管理者喜爱的工具;开展最佳业务实践的研究,探索业务绩效改进与BI工具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