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地理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地理教学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课程内容以人为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理课程内容大量削减,增加了人地关系内容,削减了自然地理要素的内容,增加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与人地相关的内容。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加强人地关系对于地理教学是必要的,但以人为本的观念对地理教学内容的要求并不局限于人地关系的揭示和描述,还在于以人为本来理解社会的发展。人地关系矛盾不大,生态平衡得以维持,并不一定是理想的发展状态,以人为本的发展是要不断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此不惜打破低水平的生态平衡,使人地关系的动态平衡向高水平转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人地关系问题,有些问题容易避免,而有些问题很难防止,一切人地关系问题都只能在发展中得以解决。科学的发展观首先是要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地理课程内容应当体现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既要揭示发展中产生的人地关系问题,又要体现各种严峻的环境问题,可以也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
2.地理课程形式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理课程在内容改革的同时,形式上改革的力度也很大。抽象的文字表述大量地被具体的案例以及读图、思考、练习等活动所取代。乡土地理既作为课程内容的独立组成部分,又作为各部分内容的案例形式。作为对纸质教材的补充,各地还大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丰富和改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形式。所有的改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都是有价值的尝试,充实了地理课程特有的动脑、动手、动脚的促进全面发展的教学过程。但也应当看到,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必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出发,否则会形成形式主义。
二、地理教学应突出统筹过程
1.地理教学内容的统筹协调
科学发展观必须通过各种统筹过程得以贯彻,统筹协調是地理学科突出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外化行为。科学发展观突出的几个统筹关系,在地理课程中都应得到体现。例如,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统筹,即人地关系协调的两大部分之一。立足本国与对外开放的统筹,是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课程的统筹。城乡统筹,也是地理区域之间的统筹。地理课程改革中,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统筹关系,基本上有所涉及。但目前地理教学内容中的统筹协调内容所占比重还较小,统筹上下工夫不够。
2.地理教学方式的统筹协调
科学发展观不但要求地理教学内容要体现几个统筹,也要求地理教学方式互相协调。例如,不但要增加人类活动和人地关系的内容,还要通过人地协调的案例与理论内容互补。一些地理知识通过学生自学教材中的图文,自己思考得出结论;一些地理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或收集乡土地理材料,让学生自己体验、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上种种都要求地理教学中要统筹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知识学习与能力形成、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等。这些统筹仅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外工作。
三、在地理教学中培养科学的发展观
1.围绕区域发展这一核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许多学科都在研究,如环境科学、人类学、生态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地理科学则是从区域角度来研究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不同、人地关系不同,对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对人地关系的协调也都各有特色。地理教学应当利用有限的区域地理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评价不同区域人地关系,进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就地理课程改革而言,区域地理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教材在选择区域时,应当改变以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性为取舍标准的做法,改用区域的典型性为标准,选取代表不同人地关系的若干区域,包括发达和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要发扬地理教学中区域比较的方法优势,认识不同的区域特色。要体现环境产生于区域发展中,要在区域发展中加以解决的基本原理。
2.从全面的人格看人地关系
人格具有多重结构,仅就自然人讨论人地关系,将重蹈环境决定论的覆辙。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前,环境决定论有死灰复燃的苗头,在地理教学中涉及环境问题时应避免把人看作自然人的误区。对于某些媒体宣传环境因素决定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说法,作为地理教师应予以批驳。仅就经济人讨论人地关系,则会陷入经济决定论的误区,在非物质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小康社会,地理教材在选取区位因素时应特别注意非经济、非物质的因素,地理教学应对这些因素以特别的关注。从社会人的全面的人格讨论人地关系,才能体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地理教学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课程内容以人为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理课程内容大量削减,增加了人地关系内容,削减了自然地理要素的内容,增加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与人地相关的内容。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加强人地关系对于地理教学是必要的,但以人为本的观念对地理教学内容的要求并不局限于人地关系的揭示和描述,还在于以人为本来理解社会的发展。人地关系矛盾不大,生态平衡得以维持,并不一定是理想的发展状态,以人为本的发展是要不断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此不惜打破低水平的生态平衡,使人地关系的动态平衡向高水平转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人地关系问题,有些问题容易避免,而有些问题很难防止,一切人地关系问题都只能在发展中得以解决。科学的发展观首先是要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地理课程内容应当体现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既要揭示发展中产生的人地关系问题,又要体现各种严峻的环境问题,可以也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
2.地理课程形式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理课程在内容改革的同时,形式上改革的力度也很大。抽象的文字表述大量地被具体的案例以及读图、思考、练习等活动所取代。乡土地理既作为课程内容的独立组成部分,又作为各部分内容的案例形式。作为对纸质教材的补充,各地还大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丰富和改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形式。所有的改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都是有价值的尝试,充实了地理课程特有的动脑、动手、动脚的促进全面发展的教学过程。但也应当看到,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必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出发,否则会形成形式主义。
二、地理教学应突出统筹过程
1.地理教学内容的统筹协调
科学发展观必须通过各种统筹过程得以贯彻,统筹协調是地理学科突出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外化行为。科学发展观突出的几个统筹关系,在地理课程中都应得到体现。例如,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统筹,即人地关系协调的两大部分之一。立足本国与对外开放的统筹,是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课程的统筹。城乡统筹,也是地理区域之间的统筹。地理课程改革中,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统筹关系,基本上有所涉及。但目前地理教学内容中的统筹协调内容所占比重还较小,统筹上下工夫不够。
2.地理教学方式的统筹协调
科学发展观不但要求地理教学内容要体现几个统筹,也要求地理教学方式互相协调。例如,不但要增加人类活动和人地关系的内容,还要通过人地协调的案例与理论内容互补。一些地理知识通过学生自学教材中的图文,自己思考得出结论;一些地理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或收集乡土地理材料,让学生自己体验、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上种种都要求地理教学中要统筹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知识学习与能力形成、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等。这些统筹仅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外工作。
三、在地理教学中培养科学的发展观
1.围绕区域发展这一核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许多学科都在研究,如环境科学、人类学、生态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地理科学则是从区域角度来研究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不同、人地关系不同,对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对人地关系的协调也都各有特色。地理教学应当利用有限的区域地理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评价不同区域人地关系,进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就地理课程改革而言,区域地理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教材在选择区域时,应当改变以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性为取舍标准的做法,改用区域的典型性为标准,选取代表不同人地关系的若干区域,包括发达和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要发扬地理教学中区域比较的方法优势,认识不同的区域特色。要体现环境产生于区域发展中,要在区域发展中加以解决的基本原理。
2.从全面的人格看人地关系
人格具有多重结构,仅就自然人讨论人地关系,将重蹈环境决定论的覆辙。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前,环境决定论有死灰复燃的苗头,在地理教学中涉及环境问题时应避免把人看作自然人的误区。对于某些媒体宣传环境因素决定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说法,作为地理教师应予以批驳。仅就经济人讨论人地关系,则会陷入经济决定论的误区,在非物质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小康社会,地理教材在选取区位因素时应特别注意非经济、非物质的因素,地理教学应对这些因素以特别的关注。从社会人的全面的人格讨论人地关系,才能体现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