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辉建筑摄影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qi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几年前,程婉雯小姐加入了最早在内地捐建希望小学的社团之一——中国星火基金会,开始了她的善举之旅,她在从化市资助了三十多个学子,资助他们读书。  善良,是一种好的、舒适的情感,是对他人的善待,也是对自己的善待,是精神的成熟,也是心灵的丰盈,程婉雯小姐这样认为,因此,在这些朴实的孩子们心中,她是最善良、最美丽的,因为她的善良里有深深的爱。善良的人做善事是因为心里的爱
期刊
《乐记·乐本》中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乃干戚羽旄,谓之乐。”发自内心的“音”可以称之为“乐”,也只有发自内心才可以感动人。正如张鸿忠先生所言:“纯熟的技巧固然让人佩服,但源自内心的音乐灵性,方可打动人心,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在繁华的都市里,逃离琐碎的生活,去听一场音乐演奏会,享受视听的盛宴,香港中乐团就是
期刊
故乡,是每一位游子内心深处,那一抹难以忘怀的情愫,是每一位游子挥之不去、割舍不断的无限眷恋,是每一位游子牵肠挂肚、魂牵梦萦的地方。那里,保留着多少童年时的难忘时光;那里,沉淀着多少浓浓亲情,那里,又寄托着多少……  每当提及故乡,许多在外的游子感触至深,即使身在外,心却向往。梁锦浩先生和高玖先生是在香港的深圳大鹏人,他们满腔热情,一路关心着香港大鹏同乡会的成长;他们情系乡梓,一直关注着家乡的未来建
期刊
吕百楷先生的人生历程,可以说十分丰富和精彩!他曾经一度担任人民教师,默默耕耘在教师岗位;他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勤奋立业,诚信待人,打拼出一番事业天地;与此同时,他还是多个社团领导,活跃在服务社会的道路上。  现在的吕百楷先生虽然一直打理着自己的生意,但是他也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花在服务和奉献上,对他而言,生意上的事情仅仅只是他生活中的一段物质插曲,奉献和服务才是贯穿他一生的主题。他说一个人面对社会、
期刊
他,曾是一名身体羸弱的少年,曾经在观看屠夫分割猪首时,被飞溅起来的猪首撞倒在地;他,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猪肉行买手,享受没有假期的忙碌工作,即使是在新婚也只给自己放了短短的两天假期;他,是一名在香港猪肉行的资深人士,积极维护业界权益,为香港市民吃上安全放心、价格适宜的猪肉做出不少努力;他,是一名热爱国标的业余爱好者,与太太共舞美妙人生,把国标跳到了北京,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以上众多的角色,皆为真实的
期刊
漫步于澳门街头,颜色古朴的葡式古建筑,令游客赏心悦目,而品尝独具澳门风味的各种小吃更是一大乐趣。澳门饮食汇聚东西南北,体现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在澳门这个还保留着古朴民风的中西文化交汇的旅游城市,手信店不单是普通的食品店,也是市井风情的缩影。  在澳门,有一种味道,会让你垂涎,那就是巨记手信。随便走进一家巨记店,杏仁饼、陈皮饼、老婆饼、核桃酥、猪肉脯、葡式腰果曲奇……都可以让你感受到琳琅满目
期刊
从澳门出发,北上中山、珠海,到踏足大西北,再到如今投资中部,业务涉及进出口贸易、房地产开发、酒店、高科技IT、金融融资、石油化工等,华盈环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健生先生一路走来,总是在不断开拓,不断进取,将有限的个人投入到无限的国家发展、时代变化中。  “我一直是迎着时代的发展,注视国家建设每一段新闻,一马当先响应中央号召抢占投资先机。”他如此总结说。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他于上世纪80年代
期刊
科学家朱光亚立功立德    朱光亚作为新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长时期很少抛头露面,以至于在审读他那简短而不平凡的履历时,政协委员们都受到了深深的震动。1994年3月,全国政协出席会议的近两千名委员,有96%投了朱光亚的票,选举他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朱光亚身上所体现出的这种优秀品质,正是现代科学与传统美德的一种最好的结合。钱三强认为他是“有本事的
期刊
摄影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在人生旅程中,每个不可重复的瞬间,都可以用照相机把它永远定格,使这一瞬间成为可以长久保存和分享的美好记忆。  王永辉先生,从事建筑摄影创作多年,在香港摄影界可谓是一朵奇葩。作为一个善於营造画面氛围的摄影高手,他的作品以细腻与动感打动人心。他从事建筑摄影行业已达15年之久,之前做了5年的建筑绘图、设计。从小在五彩画笔世界长大的他,多年来一直遨遊於艺术国度,他比一般摄影师更精通摄
期刊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内忧外患,既有军阀混战,又有外敌入侵,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全国大范围闹饥荒,社会形势极其动荡不安。缅甸华侨汪福星先生就出生在那个年代,1939年他十一岁,被迫流落至香港,后辗转去缅甸。年轻时候的他逃过难、吃过苦、保护过国家领导人、摆过街边小摊、开过多个工厂,一生奔波操劳。现今汪先生已过杖朝之年,在香港稳定下来,但过往的记忆仍然鲜活。    对国家和社团,特别能奉献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