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多年的教学和管理,笔者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义务教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看到了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所做出的贡献;看到了教育对地区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看到了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看到了农村教育在深化改革,适应新的形势,继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下笔者谈谈农村中学办学的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边远农村地区中学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到位。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实行由“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及各省为教育提供了大量转移支付资金,但是由于这些资金是以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下拨的,没有明确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数额,这给地方财政留下了一定的操作空間,少数地方政府把国家下拨给农村中学的教育经费挪作他用,使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村中学办学的硬件和软件更新难以跟上农民们对教育发展的需求
2.教师整体素质不高。边远地区教师的学历、年龄参差不齐,有些学校甚至从未有过大专毕业生来校任教,几乎全部是通过函授或自学考试获得大学文凭的。学历不高,导致总体上的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不高,教学质量难以保障。部分农村中学成了练兵场,一旦成熟就会被县市一级的学校挖走,造成农村中学教师严重缺失,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探索更好的资源配置方式,争取资源的最大利用和优化分配,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提高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课程与教学改革滞后。遵循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要求,各地中小学都通过各种措施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但是,边远农村中学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欠发达、信息闭塞等原因,难以及时接受前沿的教育动态,农村教师无法对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起系统的认识,更无法在课堂上具体实施、实践。在课程设计上农村中小学课程与生活普遍脱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没有体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课程全是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全是书本知识,课程与实践脱节,教育与生活脱节,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把“离农”、“厌农”作为刻苦学习的前提,把升学当作义务教育的唯一目标和出路。这种现象又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对义务教育的看法,影响了义务教育质量。
4.从教育观念来看,存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错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许多家长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孩子的长远发展问题,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升学无望,就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对学校教育质量漠不关心甚至诋毁学校教育。家长如此,有些教育工作者也是如此。有些地区从小学一年级就大搞成绩评比,并以此为依据奖先罚后,严重违背义务教育的根本要求。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总方向的今天,许多农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依然沿袭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领导用老法子管,教师按老路子教,对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嘴上喊素质教育,思想和行动上搞应试教育。这是校长必须面对的问题,不然就会造成严重的厌学、辍学、转学、生源枯竭等问题,更谈不上素质教育了。
5.生源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边远地区农民们的收入增加了,现在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大大地增强了,投资也比以前增加了许多,但发展并不均衡,农村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程度还和家庭收入有很大关系,正走向两个极端:家庭环境好点的一般会让孩子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然后能考上大学,所以他们宁愿自己吃一点苦也要供自己的孩子去县城或市里好一点的学校学习;条件差的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对孩子的学习期望也并不高,与其去上大学不如结婚嫁人早成家,然后想办法工作养家糊口。这两种家庭家长的思想导致的结果是农村中小学生源质量大大下降。因此,农村中小学的生源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下降,使得学校升学率很难有突破,又陷入了恶性循环中去。
二、应对措施
1.切实落实教育均衡发展策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我国现实教育问题的反映,是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要做到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千万不能重形式、走过场,忽冷忽热。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薄弱学校的改造和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内学校間的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其次,应明确政府在发展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的主体地位以及中央、省、县等各级政府在发展义务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为尽快解决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紧缺的问题,各级财政部门应合理调整支出结构,优先安排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及时到位。长期以来,由于边远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部分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中学办学条件差,校舍简陋,设备不全,更缺乏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这些严重地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地教育部门应该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用教育振兴贫困地区的经济,走“科教兴国”的道路,确保教育投资力度,逐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工资待遇,为提高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起一支学习型、创新性的师资队伍。家长从择校到择师,说明了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力量的不均衡,只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才能让学生公平享受优质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农村中学要建立起一支学习型创新型的师资队伍,这对教师的自身发展、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等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和农村中学应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公正、公平的长效机制。均衡配置本地区的师资力量才能使教育均衡、公平发展。改变农村办学等靠要的现状,用创新的体制思维解决农村中学发展中的问题。
3.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调整农村中学的课程设计,让农村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学便于实践,使不能跳农门的学生回到农村后有更大的发展空間。
总之,城乡平等、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基础,教育事业要发展就应改变教育政策价值城市中心的取向,要赋予农村教育同等地位,就应该从政策上重视边远农村中学教育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各项制度,促进边远中学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民勤县民勤二中)
一、边远农村地区中学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到位。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实行由“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及各省为教育提供了大量转移支付资金,但是由于这些资金是以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下拨的,没有明确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数额,这给地方财政留下了一定的操作空間,少数地方政府把国家下拨给农村中学的教育经费挪作他用,使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村中学办学的硬件和软件更新难以跟上农民们对教育发展的需求
2.教师整体素质不高。边远地区教师的学历、年龄参差不齐,有些学校甚至从未有过大专毕业生来校任教,几乎全部是通过函授或自学考试获得大学文凭的。学历不高,导致总体上的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不高,教学质量难以保障。部分农村中学成了练兵场,一旦成熟就会被县市一级的学校挖走,造成农村中学教师严重缺失,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探索更好的资源配置方式,争取资源的最大利用和优化分配,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提高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课程与教学改革滞后。遵循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要求,各地中小学都通过各种措施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但是,边远农村中学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欠发达、信息闭塞等原因,难以及时接受前沿的教育动态,农村教师无法对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起系统的认识,更无法在课堂上具体实施、实践。在课程设计上农村中小学课程与生活普遍脱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没有体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课程全是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全是书本知识,课程与实践脱节,教育与生活脱节,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把“离农”、“厌农”作为刻苦学习的前提,把升学当作义务教育的唯一目标和出路。这种现象又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对义务教育的看法,影响了义务教育质量。
4.从教育观念来看,存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错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许多家长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孩子的长远发展问题,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升学无望,就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对学校教育质量漠不关心甚至诋毁学校教育。家长如此,有些教育工作者也是如此。有些地区从小学一年级就大搞成绩评比,并以此为依据奖先罚后,严重违背义务教育的根本要求。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总方向的今天,许多农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依然沿袭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领导用老法子管,教师按老路子教,对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嘴上喊素质教育,思想和行动上搞应试教育。这是校长必须面对的问题,不然就会造成严重的厌学、辍学、转学、生源枯竭等问题,更谈不上素质教育了。
5.生源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边远地区农民们的收入增加了,现在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大大地增强了,投资也比以前增加了许多,但发展并不均衡,农村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程度还和家庭收入有很大关系,正走向两个极端:家庭环境好点的一般会让孩子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然后能考上大学,所以他们宁愿自己吃一点苦也要供自己的孩子去县城或市里好一点的学校学习;条件差的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对孩子的学习期望也并不高,与其去上大学不如结婚嫁人早成家,然后想办法工作养家糊口。这两种家庭家长的思想导致的结果是农村中小学生源质量大大下降。因此,农村中小学的生源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下降,使得学校升学率很难有突破,又陷入了恶性循环中去。
二、应对措施
1.切实落实教育均衡发展策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我国现实教育问题的反映,是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要做到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千万不能重形式、走过场,忽冷忽热。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薄弱学校的改造和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内学校間的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其次,应明确政府在发展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的主体地位以及中央、省、县等各级政府在发展义务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为尽快解决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紧缺的问题,各级财政部门应合理调整支出结构,优先安排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及时到位。长期以来,由于边远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部分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中学办学条件差,校舍简陋,设备不全,更缺乏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这些严重地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地教育部门应该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用教育振兴贫困地区的经济,走“科教兴国”的道路,确保教育投资力度,逐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工资待遇,为提高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起一支学习型、创新性的师资队伍。家长从择校到择师,说明了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力量的不均衡,只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才能让学生公平享受优质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农村中学要建立起一支学习型创新型的师资队伍,这对教师的自身发展、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等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和农村中学应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公正、公平的长效机制。均衡配置本地区的师资力量才能使教育均衡、公平发展。改变农村办学等靠要的现状,用创新的体制思维解决农村中学发展中的问题。
3.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调整农村中学的课程设计,让农村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学便于实践,使不能跳农门的学生回到农村后有更大的发展空間。
总之,城乡平等、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基础,教育事业要发展就应改变教育政策价值城市中心的取向,要赋予农村教育同等地位,就应该从政策上重视边远农村中学教育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各项制度,促进边远中学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民勤县民勤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