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安徽,王三运开诚布公。
“我说的都是真实的现状,能说的就敞开心扉,毫不隐瞒。”王三运拍着记者的手,满眼真诚。从GDP、保障房、医疗改革到地方债和土地财政、产业整合,围绕着安徽,王三运不否定成绩,也不掩藏忧虑。
比邻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惟一与上海、浙江和江苏都交界的省份,这样的区位优势曾经让安徽人引以为自豪。但是,当面对长三角地区以占中国2.2%的土地面积创造出全国超过20%的财政收入时,安徽人感叹自愧不如。
拥有着世界级的名山黄山、淮河与长江黄金水道,以及华东最丰富的能源资源,安徽省为何成为华东“落伍”的省份?
有分析认为,安徽省经济区域差别严重,皖北经济的人均水平低于全国的人均水平,并且多年来未找到迅速推进皖北发展的有效途径;尽管皖江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缺少强力有效带动与推进。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成为安徽经济新引擎。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急剧增加,已经使长三角的企业开始向安徽大量转移。安徽有更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以及丰厚的能源资源,能够满足长三角的需求。
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年,安徽省的GDP即突破1万2000亿元,成功迈入中国省份的“万亿元俱乐部”,成为中部崛起的一颗新星。在安徽省经济飞跃发展的同时,这个农业大省的广大农民也得到了实惠,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年均超过两位数,民生得到了切实改善。
在中国经济研究院公布的各省(区市)GDP含金量排名中,安徽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列第三。
GDP与幸福指数
GDP含金量核心是提高居民收入。
据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对全省城镇住户抽样调查,2011年一季度安徽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55.54元,同比增长17.2%,增幅居全国第一。受全省民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及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等政策性因素的拉动,全省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1362.7元,同比增长15.6%,高于全国7.6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全省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创业及经营环境不断优化,城镇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快速增加,人均经营性收入达到486.42元,同比增长63%。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渠道的不断拓宽,财产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收入中的比重也在稳步提升。
老百姓的幸福与否,还与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多项指标关系密切。2010年,安徽省全面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由于财政补偿、对医务人员的工资由过去的“按单提成”,改为考查德、勤、能、绩的工资绩效考核、药品统一招标采购配送等一系列相关制度的整体推进,很好地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安徽医改模式”也因此有望在全国推广。
《财经国家周刊》:有媒体做了一项数据调查,安徽2010年的GDP总量在全国位列十四,但幸福指数却排在了第三位,您怎样看待这一排位对比,安徽省是如何做到幸福和GDP总量的平衡?
王三运:这几年,我们对民生的高度关注不遗余力,在民生的投入上力度也越来越大,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卫生问题、医保问题、社保问题都采取了很多措施。
我们现在把民生问题作为一个重点工程来做,从2007年开始到现在一共推出了33项工程,投入近1800多亿元,老百姓的幸福感与我们把资金投入到民生最关键的问题上有着密切关系。
《财经国家周刊》:GDP总量和老百姓的幸福感您更关注哪一个?
王三运:老百姓的幸福与否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幸福的GDP才是有价值的,今天我们所做的工作和努力就是为了让人民分享到更好的改革成果,过上更美满和谐的生活。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向前发展?就是为了给人民创造更大的幸福。
所以,“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在民生方面投入最多、改善最快。仅2010年,我们就在民生方面投入了1096亿元,这占财政支出的42.4%,地方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改善。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的社会现状是,让老百姓感觉幸福起码是“让居者有其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推出了以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建设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那么,安徽在保障房方面的进展如何?很多地方都存在资金不足问题,安徽在资金筹集方面都有哪些渠道?
王三运:我们保障房的筹集资金主要是两个渠道,一个是中央有些补助,第二是省里有配套资金,这个基本上是财政投入了。
以后我们还要拓宽渠道,不只是依赖这两个渠道筹集资金,还要鼓励一些有条件、有积极性的企业建公租房,有的企业可以把它作为一项投资。我们要把这个市场拓宽,目的是解决住有所居的问题,要形成国家投入帮助解决、社会力量参与解决的良性循环。
《财经国家周刊》:“十二五”期间,安徽准备建多少保障房?
王三运:“十二五”期间,我们计划完成200万套,今年是起步之年,建设43万套。
《财经国家周刊》:您估计200万套里有多少会是企业建的?
王三运:估计量不会太大,我们正在想把企业往这方面引导,一开始比例不会太大,可能到一定时候企业会慢慢加入,但最多也不会占三分之一。
《财经国家周刊》:也就是说今年这40多万套都是政府建的?
王三运:对,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建的,也是要确保的,引导企业参与的工作正在推动,现在还很难成气候。
《财经国家周刊》:医疗保障也是老百姓幸福感的一项重要指标,安徽在这一方面一直获得舆论好评。从安徽的实践看,您认为全国的医改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重点在哪几方面?
王三运:在医改之初,我们考虑不能简单地取消之前医院实行药品加成15%的政策,因为这样的简单做法不可持续,而且很难改变以药补医的根本问题,我们考虑的是配套改革的办法,从改革人事制度入手,真正使医院的医务人员有积极性并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真正让病人能够看好病。
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具备资质的人在医护岗位上,这牵涉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进行了很大的人事制度改革,即定岗不定人,定岗就是规定一个岗位需要多少医生、护士和药剂师等,然后实行竞争上岗,并对各岗位设置了门槛,不够资格的人可以转岗、再培训,也可以提前退休和自谋生路,安徽省各医院这部分人员就有六七千人,都已经妥善解决,而且很稳定。
“阳光”地方债
土地财政和城投债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资金来源。
城投债作为一种以公司债形式发行的准市政债,是解决地方政府项目资金缺口的一种重要手段。有专家认为,城投债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城投债项目的风险,在过去几年随着地方政府急于推进城镇化进程,随着今后信用环境趋紧,项目的现金流持续性减弱,这为未来的项目还款埋下陷阱;二是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降低会加大城投债还款风险。
机构预测,从期限上来看,2011年到2013年期间,大量地方债将进入还款期,城投债风险会在未来两三年集中爆发,今后两年内地方债务的积累仍然会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地方政府该如何规避债务风险?
在王三运看来,规避地方债的项目风险,就是要把财政收入和地方债用在民生上,并且把这些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一一公开,用“阳光政策”规避地方债风险和实现群众监督。
《财经国家周刊》: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在依靠储备土地的模式构建第三财政,这种模式在安徽存在吗?安徽现在的情况怎样?
王三运:土地财政的说法值得商榷,我感觉到地方通过土地拍卖的形式获得一定的收益,然后把这个钱拿来反哺到老百姓身上,这个过程中只要加强运作的规范性,获取的资金不滥用,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的。
现在任何事情要做好,都必须在“阳光”下运行,土地问题如果不公开拍卖,还搞暗箱操作,肯定要出腐败。怎么办呢?公开拍卖就有竞争,竞争就可能把价格抬起来,这是一个自然规律,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找到一个合理区间和合理的价格,靠这种竞争去竞拍的办法,也是目前全国各地政府通行的做法。
通过拍卖获取的资金,关键看你怎么使用,如果用在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特别是民生的改善上,这个模式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还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取代它。
《财经国家周刊》:有的地方负债甚至高达400%,安徽省的地方情况怎么样?如何规避地方债风险?
王三运:地方债在全国各地都有,也是比较普遍的问题,特别是过去地方牵扯的债务,结构也比较复杂。一个地方政府最起码要在教育、危房改造还有道路交通等方面投入。特别是农村的道路,有的路你不修,老百姓有意见,要修路政府没钱怎么办?
安徽省地方债在全国不算最多,也不算最少,可能处于中间状态,准确的数字还很难说,各种各样的债加起来,我估计会是全国平均水平,有的地方有上万亿的债,我们上不了万亿,但几千亿是有的。
《财经国家周刊》:您觉得该如何规避风险呢?
王三运:只要加强对项目的论证,风险就不大。论证时主要看两个方面。
第一,项目确实用在了民生的改善上,用在老百姓身上,一般都考虑到最具体的、最现实的、最急切的方面。不管是先借钱花了,还是国家拨给你的,都要花在百姓身上,用之于民,这就是花钱的艺术。如果花的钱超过你的能力,用在民生的问题上,性质无非是支出的问题。
第二,项目要选好,主要看这个项目是不是真正对打基础管用的,对我们长远发展管用的,或是当年最急需的项目,甚至除了社会效益以外,有没有回报的可能,有的可能把这个钱拿去举债搞发展了,一个是搞民生,搞基础设施,一个是搞发展,无非是这几个方面,主要是这些项目要论证好。
说老实话,关于项目,很难说百分之百的项目都是好的,这其中有一个经济规律在起作用,这就取决于我们领导的决策水平和论证的严密程度,我想只要我们充分考虑项目的群众利益,考虑它的急需性、紧迫性和经济社会效益方面,加强论证,规避风险还是能做到的。
产业整合
安徽的产业整合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从海螺水泥到铜陵有色,几个行业巨头一直处于被整合的舆论焦点,偶也传出一些重组传言。
安徽省也是资源大省,38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煤炭储量居华东之首,煤电资源富集。由于沿海发达地区电力供应缺口的增大,煤电优势正在成为安徽吸引外资的一大筹码之一。在新一轮全国经济增长中,电力供求形势为安徽煤电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除此之外,安徽省其他国有企业,也在这一轮产业竞合中不断寻求突破。
《财经国家周刊》:现在全国煤炭企业都在进行重组,包括山东去年把几个大的煤炭企业组建了山东能源集团,近几年安徽省的煤炭企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你们有没有这样的重组计划?
王三运:有。在安徽省的产业振兴计划里就考虑到战略重组问题,我们目前已经感觉到不搞战略重组,就没有长远的竞争力,重组工作推动起来很困难,但这一步肯定要走,要把方案做细。
《财经国家周刊》:您的意思是说安徽省也会组建自己的能源集团吗?
王三运:这是个方向,肯定要搞,“十二五”期间肯定也会有突破,现在都在做些基础工作。
《财经国家周刊》:安徽有一些产业内的行业巨头,比如海螺水泥,市场的传言是,两家建材央企中材集团和中建材对其一直垂涎,而此前也有传言说安徽省国资委已经控制不了作为国企的海螺水泥,所以有出售的计划?
王三运:海螺水泥这个事比较复杂,因为它就是个股份制企业,运作得很好,效益也很好,原来我们考虑把公司里的国有股权置换出来,拿这个钱修铁路,现在看来内部意见不一致,我们暂时放弃这个做法。如果重组搞得不好,企业可能会受影响,一旦在我们手上搞砸了承担不起,所以非常审慎。
《财经国家周刊》:铜陵有色是另一个被关注的行业巨头。我们也了解到,“十二五”期间,安徽计划投入大量资金修铁路,但是钱从哪儿筹?此前有媒体报道说,央企五矿集团和中铝对铜陵有色都很感兴趣,安徽省政府是否置换铜陵有色的股权?
王三运:他们现在都在谈,但是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方案,安徽省国资委也正在做一些研究,国有企业改革肯定要突破,怎么突破,我们首先要把方案做好,目前还在论证中。
(本刊记者戴芊、实习生程明对此文亦有贡献)
“我说的都是真实的现状,能说的就敞开心扉,毫不隐瞒。”王三运拍着记者的手,满眼真诚。从GDP、保障房、医疗改革到地方债和土地财政、产业整合,围绕着安徽,王三运不否定成绩,也不掩藏忧虑。
比邻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惟一与上海、浙江和江苏都交界的省份,这样的区位优势曾经让安徽人引以为自豪。但是,当面对长三角地区以占中国2.2%的土地面积创造出全国超过20%的财政收入时,安徽人感叹自愧不如。
拥有着世界级的名山黄山、淮河与长江黄金水道,以及华东最丰富的能源资源,安徽省为何成为华东“落伍”的省份?
有分析认为,安徽省经济区域差别严重,皖北经济的人均水平低于全国的人均水平,并且多年来未找到迅速推进皖北发展的有效途径;尽管皖江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缺少强力有效带动与推进。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成为安徽经济新引擎。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急剧增加,已经使长三角的企业开始向安徽大量转移。安徽有更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以及丰厚的能源资源,能够满足长三角的需求。
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年,安徽省的GDP即突破1万2000亿元,成功迈入中国省份的“万亿元俱乐部”,成为中部崛起的一颗新星。在安徽省经济飞跃发展的同时,这个农业大省的广大农民也得到了实惠,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年均超过两位数,民生得到了切实改善。
在中国经济研究院公布的各省(区市)GDP含金量排名中,安徽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列第三。
GDP与幸福指数
GDP含金量核心是提高居民收入。
据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对全省城镇住户抽样调查,2011年一季度安徽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55.54元,同比增长17.2%,增幅居全国第一。受全省民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及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等政策性因素的拉动,全省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1362.7元,同比增长15.6%,高于全国7.6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全省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创业及经营环境不断优化,城镇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快速增加,人均经营性收入达到486.42元,同比增长63%。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渠道的不断拓宽,财产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收入中的比重也在稳步提升。
老百姓的幸福与否,还与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多项指标关系密切。2010年,安徽省全面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由于财政补偿、对医务人员的工资由过去的“按单提成”,改为考查德、勤、能、绩的工资绩效考核、药品统一招标采购配送等一系列相关制度的整体推进,很好地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安徽医改模式”也因此有望在全国推广。
《财经国家周刊》:有媒体做了一项数据调查,安徽2010年的GDP总量在全国位列十四,但幸福指数却排在了第三位,您怎样看待这一排位对比,安徽省是如何做到幸福和GDP总量的平衡?
王三运:这几年,我们对民生的高度关注不遗余力,在民生的投入上力度也越来越大,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卫生问题、医保问题、社保问题都采取了很多措施。
我们现在把民生问题作为一个重点工程来做,从2007年开始到现在一共推出了33项工程,投入近1800多亿元,老百姓的幸福感与我们把资金投入到民生最关键的问题上有着密切关系。
《财经国家周刊》:GDP总量和老百姓的幸福感您更关注哪一个?
王三运:老百姓的幸福与否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幸福的GDP才是有价值的,今天我们所做的工作和努力就是为了让人民分享到更好的改革成果,过上更美满和谐的生活。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向前发展?就是为了给人民创造更大的幸福。
所以,“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在民生方面投入最多、改善最快。仅2010年,我们就在民生方面投入了1096亿元,这占财政支出的42.4%,地方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改善。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的社会现状是,让老百姓感觉幸福起码是“让居者有其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推出了以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建设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那么,安徽在保障房方面的进展如何?很多地方都存在资金不足问题,安徽在资金筹集方面都有哪些渠道?
王三运:我们保障房的筹集资金主要是两个渠道,一个是中央有些补助,第二是省里有配套资金,这个基本上是财政投入了。
以后我们还要拓宽渠道,不只是依赖这两个渠道筹集资金,还要鼓励一些有条件、有积极性的企业建公租房,有的企业可以把它作为一项投资。我们要把这个市场拓宽,目的是解决住有所居的问题,要形成国家投入帮助解决、社会力量参与解决的良性循环。
《财经国家周刊》:“十二五”期间,安徽准备建多少保障房?
王三运:“十二五”期间,我们计划完成200万套,今年是起步之年,建设43万套。
《财经国家周刊》:您估计200万套里有多少会是企业建的?
王三运:估计量不会太大,我们正在想把企业往这方面引导,一开始比例不会太大,可能到一定时候企业会慢慢加入,但最多也不会占三分之一。
《财经国家周刊》:也就是说今年这40多万套都是政府建的?
王三运:对,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建的,也是要确保的,引导企业参与的工作正在推动,现在还很难成气候。
《财经国家周刊》:医疗保障也是老百姓幸福感的一项重要指标,安徽在这一方面一直获得舆论好评。从安徽的实践看,您认为全国的医改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重点在哪几方面?
王三运:在医改之初,我们考虑不能简单地取消之前医院实行药品加成15%的政策,因为这样的简单做法不可持续,而且很难改变以药补医的根本问题,我们考虑的是配套改革的办法,从改革人事制度入手,真正使医院的医务人员有积极性并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真正让病人能够看好病。
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具备资质的人在医护岗位上,这牵涉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进行了很大的人事制度改革,即定岗不定人,定岗就是规定一个岗位需要多少医生、护士和药剂师等,然后实行竞争上岗,并对各岗位设置了门槛,不够资格的人可以转岗、再培训,也可以提前退休和自谋生路,安徽省各医院这部分人员就有六七千人,都已经妥善解决,而且很稳定。
“阳光”地方债
土地财政和城投债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资金来源。
城投债作为一种以公司债形式发行的准市政债,是解决地方政府项目资金缺口的一种重要手段。有专家认为,城投债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城投债项目的风险,在过去几年随着地方政府急于推进城镇化进程,随着今后信用环境趋紧,项目的现金流持续性减弱,这为未来的项目还款埋下陷阱;二是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降低会加大城投债还款风险。
机构预测,从期限上来看,2011年到2013年期间,大量地方债将进入还款期,城投债风险会在未来两三年集中爆发,今后两年内地方债务的积累仍然会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地方政府该如何规避债务风险?
在王三运看来,规避地方债的项目风险,就是要把财政收入和地方债用在民生上,并且把这些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一一公开,用“阳光政策”规避地方债风险和实现群众监督。
《财经国家周刊》: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在依靠储备土地的模式构建第三财政,这种模式在安徽存在吗?安徽现在的情况怎样?
王三运:土地财政的说法值得商榷,我感觉到地方通过土地拍卖的形式获得一定的收益,然后把这个钱拿来反哺到老百姓身上,这个过程中只要加强运作的规范性,获取的资金不滥用,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的。
现在任何事情要做好,都必须在“阳光”下运行,土地问题如果不公开拍卖,还搞暗箱操作,肯定要出腐败。怎么办呢?公开拍卖就有竞争,竞争就可能把价格抬起来,这是一个自然规律,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找到一个合理区间和合理的价格,靠这种竞争去竞拍的办法,也是目前全国各地政府通行的做法。
通过拍卖获取的资金,关键看你怎么使用,如果用在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特别是民生的改善上,这个模式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还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取代它。
《财经国家周刊》:有的地方负债甚至高达400%,安徽省的地方情况怎么样?如何规避地方债风险?
王三运:地方债在全国各地都有,也是比较普遍的问题,特别是过去地方牵扯的债务,结构也比较复杂。一个地方政府最起码要在教育、危房改造还有道路交通等方面投入。特别是农村的道路,有的路你不修,老百姓有意见,要修路政府没钱怎么办?
安徽省地方债在全国不算最多,也不算最少,可能处于中间状态,准确的数字还很难说,各种各样的债加起来,我估计会是全国平均水平,有的地方有上万亿的债,我们上不了万亿,但几千亿是有的。
《财经国家周刊》:您觉得该如何规避风险呢?
王三运:只要加强对项目的论证,风险就不大。论证时主要看两个方面。
第一,项目确实用在了民生的改善上,用在老百姓身上,一般都考虑到最具体的、最现实的、最急切的方面。不管是先借钱花了,还是国家拨给你的,都要花在百姓身上,用之于民,这就是花钱的艺术。如果花的钱超过你的能力,用在民生的问题上,性质无非是支出的问题。
第二,项目要选好,主要看这个项目是不是真正对打基础管用的,对我们长远发展管用的,或是当年最急需的项目,甚至除了社会效益以外,有没有回报的可能,有的可能把这个钱拿去举债搞发展了,一个是搞民生,搞基础设施,一个是搞发展,无非是这几个方面,主要是这些项目要论证好。
说老实话,关于项目,很难说百分之百的项目都是好的,这其中有一个经济规律在起作用,这就取决于我们领导的决策水平和论证的严密程度,我想只要我们充分考虑项目的群众利益,考虑它的急需性、紧迫性和经济社会效益方面,加强论证,规避风险还是能做到的。
产业整合
安徽的产业整合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从海螺水泥到铜陵有色,几个行业巨头一直处于被整合的舆论焦点,偶也传出一些重组传言。
安徽省也是资源大省,38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煤炭储量居华东之首,煤电资源富集。由于沿海发达地区电力供应缺口的增大,煤电优势正在成为安徽吸引外资的一大筹码之一。在新一轮全国经济增长中,电力供求形势为安徽煤电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除此之外,安徽省其他国有企业,也在这一轮产业竞合中不断寻求突破。
《财经国家周刊》:现在全国煤炭企业都在进行重组,包括山东去年把几个大的煤炭企业组建了山东能源集团,近几年安徽省的煤炭企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你们有没有这样的重组计划?
王三运:有。在安徽省的产业振兴计划里就考虑到战略重组问题,我们目前已经感觉到不搞战略重组,就没有长远的竞争力,重组工作推动起来很困难,但这一步肯定要走,要把方案做细。
《财经国家周刊》:您的意思是说安徽省也会组建自己的能源集团吗?
王三运:这是个方向,肯定要搞,“十二五”期间肯定也会有突破,现在都在做些基础工作。
《财经国家周刊》:安徽有一些产业内的行业巨头,比如海螺水泥,市场的传言是,两家建材央企中材集团和中建材对其一直垂涎,而此前也有传言说安徽省国资委已经控制不了作为国企的海螺水泥,所以有出售的计划?
王三运:海螺水泥这个事比较复杂,因为它就是个股份制企业,运作得很好,效益也很好,原来我们考虑把公司里的国有股权置换出来,拿这个钱修铁路,现在看来内部意见不一致,我们暂时放弃这个做法。如果重组搞得不好,企业可能会受影响,一旦在我们手上搞砸了承担不起,所以非常审慎。
《财经国家周刊》:铜陵有色是另一个被关注的行业巨头。我们也了解到,“十二五”期间,安徽计划投入大量资金修铁路,但是钱从哪儿筹?此前有媒体报道说,央企五矿集团和中铝对铜陵有色都很感兴趣,安徽省政府是否置换铜陵有色的股权?
王三运:他们现在都在谈,但是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方案,安徽省国资委也正在做一些研究,国有企业改革肯定要突破,怎么突破,我们首先要把方案做好,目前还在论证中。
(本刊记者戴芊、实习生程明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