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外国语大学 艺术学院,西安 710128)
摘 要:本研究基于Colina的翻译教学理念,结合在报纸及平面媒体供职的专业新闻译者提供的经验与建议,描述新闻编译工作现状、工作挑战及译者个性等。提出当前高校新闻编译人才培养的建议如下:遵循新闻写作、翻译、编译的学习程序;设定激发潜能的课程目标、授课方式和评价原则;建构师生互动的动态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多篇新闻稿件的编译能力和适应真实职场压力的能力。
关键词:新闻编译;人才培养;编译经验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195-02
随着我国高校新闻专业的发展,新闻与英语翻译相结合的“新闻编译课程”越来越受重视。新闻英语不仅包含语言学习中的单词、语法、句型等,还包括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真实语料,报道了人们周遭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的重大事件,使得学生有兴趣去了解。同时新闻英语获取渠道多元,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实体报刊或手机APP阅读,适合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长期学习。“新闻编译”课程的开设,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最新的资讯;又能够提高英文阅读、中文写作和中英文互译的能力。但是,因为缺乏媒体实战经验,这门课对于授课教师来讲极具挑战性。目前,这门课程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新闻英语篇目的阅读理解和英语新闻的翻译。该课程不管是课上的精读,还是课下的翻译练习和批改,从教学方法和训练成果上都与实际媒体需求有一定差距。为了弥补这一差距,翻译学者给出了一些理论方法,结合实际在职的新闻译者的经验与建议,对这门课程的建设和新闻编译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
一、理论基础
1.新闻编译的定义与内涵
新闻编译与人们传统理解的翻译不同,传统翻译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语言文字文本和效果上的对等,而新闻编译则包含了翻译和编辑两个过程,译者要先对新闻原文进行理解筛选整理,而后翻译成目的语。其中更强调编写成分,无法用对等的翻译理论解释。英语新闻是基于英语国家文化和读者撰写,而新闻编译的成果是要面向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读者。受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甚至政治因素的制约,译者不可能在原文和译文之间保证一致,一定要做出改动。刘其中(2006)提出新闻编译的定义:透过翻译和编辑,将来源语新闻进行翻译、加工、综合、使之成为用目的语表达的新闻。从描述性翻译观点来看,原语与目的语有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加之媒体译者为满足国内特定立场读者的需求、兴趣和文化的认同,在译文中进行不同程度的补充、删减、总结、修改。有媒体人研究指出,编译采用了多种新闻来源,不像传统全文翻译那样较易被读者或同行检验译文的正确性,会受媒体操纵渗透预设立场,使同一则英语新闻,在不同媒体呈现出不同译文。
2.“新闻编译”课程教学方法
Colina(2003)指出“新闻编译”课堂上应训练学生具有专业译者的自我概念和意识,学习译者的专家行为和翻译决策,并且培养作为译者的信心。这一过程中就需要与真实工作相结合,采用真實文本与合适的辅助工具来翻译,尽量接近实际的新闻编译工作情景。这一教学理念是基于维果斯基(1978)的社会建构理论阐释的。社会建构理论当中包含几个重要概念,对“新闻编译”课程的教学方法有重要启示。“最近发展区”概念,是指学生现有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最近发展区为目标,为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的学习材料,使其能发挥潜能,产生学习动机,跨越最近发展区向前发展。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可理解的知识“i+1”(即教授内容难度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避免“i+0”(教授内容难度接近或低于学生现有水平)、以及“i+2”(教授内容难度远超学生现有水平)。从“最近发展区”概念可以衍生出合作学习的观念,个体的认知能力是通过社会互动而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上就应该安排可以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翻译活动,让他们共同完成,以增进学习效果。同时可以借鉴任务型教学法的方式,提供给学生真实情景,使其模拟实际情景使用所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完成设定的翻译任务。
新闻编译工作不能没有真实情景的认知与活动。目前,高校新闻编译的课程教学与职场需求有一定差距,教师缺乏对真实工作情况的了解。本文希望通过采访相关新闻媒体的编译人员,了解最新资讯,获取他们的经验体会,以期对学校新闻编译课程提供参考借鉴,提升教学品质。
二、新闻编译者应具备的专业条件和个性特质
1.扎实的中英文功底和广博的知识
受访者一致认为语言能力最为重要。英文理解能力是新闻编译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中文写作能力更为重要,只有两者兼备才能做到合适的文字转换。同时,译者需要熟悉背景资料来掌握新闻重点。出色的编译人才必须具备新闻和国际关系知识,了解国内外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政治制度、宗教思想才能掌握新闻重点,有时甚至要了解八卦新闻、娱乐新闻等。
2.查找、整合资料的能力及剪辑技能
早期的编译工作因为没有网络,资料都需从图书馆查阅,因此新闻译者都有做笔记和剪报的习惯,形成各自的资料库。在现在的网络信息时代,虽然信息获取方便,但是需要依据经验、常识和多方搜索对比,更准确、深入、生动地进行报道,新闻编译工作者应该是当今时代合格的“搜客”。与此同时,如果具备剪辑技能,则最终的影片能够更贴近编译的要求,也无须等待剪辑师排片剪辑,减少了加班的负担。
3.娴熟的新闻文体撰写能力
精确掌握新闻文体写作方式是新闻编译工作的必要条件。平面媒体重视遣词造句和新闻文体结构,常常需要把不同来源的新闻做综合报道。原文可能篇幅过长、逻辑复杂,编译需要化繁为简,以简短的篇幅写出逻辑清楚、结构合理的新闻稿件,这其中需要扎实的文字取舍功力。每天读报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可以培养译者迅速判断新闻价值与撰写新闻重点的能力。 4.具备旺盛的求知欲与强烈的好奇心
新闻编译者需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尽量吸收学习新知识,多看多写积累实战经验。好奇心也是做这份工作的必要条件。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即使是世界知名的通讯社也有可能出错,编译一定要追根问底,尽量采用权威人士和目击者的引述,交叉对比不同媒体的报道,尽可能贴近事实全貌地进行编译工作。好奇心并非课堂上能训练的,需要有环境情景来培养学生身为专业新闻工作者的自觉。
5.具有高度抗压性、健全的心理建设和团队精神
新闻编译工作压力很大,遇到重大事件时,不仅处理要迅速,新闻点还要准确,常常要加班,对生活和健康都有影响,抗压能力不足会遇到工作瓶颈,产生心理障碍。新闻媒体的收视率和新闻稿件的阅读率决定一切,不能出现个人风格,必要时需要妥协,应上级主管的要求改稿是必要的妥协。新闻编译比一般的记者有更多团队合作的机会,许多重大国际事件,例如9·11恐怖袭击事件、英国皇家婚礼等,必须依靠编译组全体成员的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有新闻事件知识不足的地方,需要互相分享帮忙。
三、对现行高校新闻编译课程的建议
1.培养学生拆解、重组、整合讯息的编辑能力
在现今高校中,很多教师不了解编译和翻译的差异,他们教授学生中英文转换的技巧,却不训练重新整合原文信息的技能。新闻媒体每天收到各个通讯社渠道繁多的资讯,译者必须能够判断和筛选原文的重要信息。一位好的编译要懂得筛选信息,挑出重点,具备新闻常识和灵活的语言转换能力。目前,在校学生综合稿件的能力不足,教师需要加强学生摘译技能的训练,能够将几篇主题相同,却从不同角度呈现的稿子综合成一篇完整而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稿件。
2.着意训练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学校所学知识是基本功,从事新闻编译工作必须具备更多技能。新闻报道中可能会有配画面的旁白,要求节奏快又要让人理解。编译需要了解电视新闻的结构,看图说故事。高校应加强学生讲故事能力的训练。
3.教学中增加国际局势知识
目前在校学生普遍对国际局势掌握不足,对时事演变缺乏敏锐度,对国际事务不甚了解,因此缺乏编译上所需的新闻感和背景知识。新闻编译课程除了新闻英语的能力养成之外,还需让学生了解国际形势。单纯的翻译训练无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局势的学生,也不能写出好的稿件。
4.加强英译汉新闻编译的训练
在校学生英文阅读写作课程较多,写作上常有英式中文的问题,中英文语法结构不同,要将英文句子翻译成地道的中文并不容易,要经过长久的训练,才可以内化为自然转换的能力。同时还需加强中文写作能力的培训。
5.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教师需长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遇到特殊文化背景的名词或历史时期,更要认真查询了解,才不会因为文化隔阂而误译。如奥巴马国情咨文中引经据典的词汇,没有长期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和英美文学知识是较难准确翻译的。
6.运用任务分组、团队教学法
在新闻编译课程的具体教学上,教师可以增加学生任务分组,模拟职场操作程序,每人轮流担任选稿、编译、编辑、审稿和排版工作,并着重训练将长稿件浓缩成短稿再编译的能力、从不同新闻来源综合编译的能力、将有发展性的新闻进行编译的能力。使用团队教学,由从事英文翻译、新闻写作等学有专长的教师共同设计教学活动,满足多元学习需求。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光靠上课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工作要课下自修完成。在课下,学生的学习小组可以自行选材练习,彼此提供建议,有问题可以咨询老师。这样的教学和学习过程正体现了Colina的教学理念,而课下分组学习也正符合社会建构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这样的新闻编译课程是一种良性循环,教师课上教学指导与学生课下分组自学互为补充,能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本文通过与在职新闻译者的访谈,总结阐释编译工作的要求与现状,并基于此提出对高校新闻编译教学的建议。笔者建议应遵循新闻写作、翻译、编译的学习程序,将真实职场工作流程融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教师从课堂上的知识权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促进者,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了解学习需求和能力,设定激发潜能的课程目标、授课方式和评价原则,建构师生互动的动态学习过程,尤其要培养学生综合多篇新闻稿件的编译能力和适应真实职场压力的能力。最后也期许未来创新高校与新闻媒介合作培养模式,使更多的新闻编译人才投入业界,营造良好的国际新闻环境。
参考文献:
[1]Colina, Sonia. Translation teaching, from research to the cl-
assroom: a handbook for teachers[M]. Boston: McGraw- Hill, 2003.
[2]Vygotsky, Lev 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
ess, 1978.
[3]劉其中.新闻编译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摘 要:本研究基于Colina的翻译教学理念,结合在报纸及平面媒体供职的专业新闻译者提供的经验与建议,描述新闻编译工作现状、工作挑战及译者个性等。提出当前高校新闻编译人才培养的建议如下:遵循新闻写作、翻译、编译的学习程序;设定激发潜能的课程目标、授课方式和评价原则;建构师生互动的动态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多篇新闻稿件的编译能力和适应真实职场压力的能力。
关键词:新闻编译;人才培养;编译经验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195-02
随着我国高校新闻专业的发展,新闻与英语翻译相结合的“新闻编译课程”越来越受重视。新闻英语不仅包含语言学习中的单词、语法、句型等,还包括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真实语料,报道了人们周遭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的重大事件,使得学生有兴趣去了解。同时新闻英语获取渠道多元,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实体报刊或手机APP阅读,适合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长期学习。“新闻编译”课程的开设,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最新的资讯;又能够提高英文阅读、中文写作和中英文互译的能力。但是,因为缺乏媒体实战经验,这门课对于授课教师来讲极具挑战性。目前,这门课程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新闻英语篇目的阅读理解和英语新闻的翻译。该课程不管是课上的精读,还是课下的翻译练习和批改,从教学方法和训练成果上都与实际媒体需求有一定差距。为了弥补这一差距,翻译学者给出了一些理论方法,结合实际在职的新闻译者的经验与建议,对这门课程的建设和新闻编译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
一、理论基础
1.新闻编译的定义与内涵
新闻编译与人们传统理解的翻译不同,传统翻译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语言文字文本和效果上的对等,而新闻编译则包含了翻译和编辑两个过程,译者要先对新闻原文进行理解筛选整理,而后翻译成目的语。其中更强调编写成分,无法用对等的翻译理论解释。英语新闻是基于英语国家文化和读者撰写,而新闻编译的成果是要面向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读者。受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甚至政治因素的制约,译者不可能在原文和译文之间保证一致,一定要做出改动。刘其中(2006)提出新闻编译的定义:透过翻译和编辑,将来源语新闻进行翻译、加工、综合、使之成为用目的语表达的新闻。从描述性翻译观点来看,原语与目的语有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加之媒体译者为满足国内特定立场读者的需求、兴趣和文化的认同,在译文中进行不同程度的补充、删减、总结、修改。有媒体人研究指出,编译采用了多种新闻来源,不像传统全文翻译那样较易被读者或同行检验译文的正确性,会受媒体操纵渗透预设立场,使同一则英语新闻,在不同媒体呈现出不同译文。
2.“新闻编译”课程教学方法
Colina(2003)指出“新闻编译”课堂上应训练学生具有专业译者的自我概念和意识,学习译者的专家行为和翻译决策,并且培养作为译者的信心。这一过程中就需要与真实工作相结合,采用真實文本与合适的辅助工具来翻译,尽量接近实际的新闻编译工作情景。这一教学理念是基于维果斯基(1978)的社会建构理论阐释的。社会建构理论当中包含几个重要概念,对“新闻编译”课程的教学方法有重要启示。“最近发展区”概念,是指学生现有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最近发展区为目标,为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的学习材料,使其能发挥潜能,产生学习动机,跨越最近发展区向前发展。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可理解的知识“i+1”(即教授内容难度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避免“i+0”(教授内容难度接近或低于学生现有水平)、以及“i+2”(教授内容难度远超学生现有水平)。从“最近发展区”概念可以衍生出合作学习的观念,个体的认知能力是通过社会互动而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上就应该安排可以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翻译活动,让他们共同完成,以增进学习效果。同时可以借鉴任务型教学法的方式,提供给学生真实情景,使其模拟实际情景使用所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完成设定的翻译任务。
新闻编译工作不能没有真实情景的认知与活动。目前,高校新闻编译的课程教学与职场需求有一定差距,教师缺乏对真实工作情况的了解。本文希望通过采访相关新闻媒体的编译人员,了解最新资讯,获取他们的经验体会,以期对学校新闻编译课程提供参考借鉴,提升教学品质。
二、新闻编译者应具备的专业条件和个性特质
1.扎实的中英文功底和广博的知识
受访者一致认为语言能力最为重要。英文理解能力是新闻编译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中文写作能力更为重要,只有两者兼备才能做到合适的文字转换。同时,译者需要熟悉背景资料来掌握新闻重点。出色的编译人才必须具备新闻和国际关系知识,了解国内外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政治制度、宗教思想才能掌握新闻重点,有时甚至要了解八卦新闻、娱乐新闻等。
2.查找、整合资料的能力及剪辑技能
早期的编译工作因为没有网络,资料都需从图书馆查阅,因此新闻译者都有做笔记和剪报的习惯,形成各自的资料库。在现在的网络信息时代,虽然信息获取方便,但是需要依据经验、常识和多方搜索对比,更准确、深入、生动地进行报道,新闻编译工作者应该是当今时代合格的“搜客”。与此同时,如果具备剪辑技能,则最终的影片能够更贴近编译的要求,也无须等待剪辑师排片剪辑,减少了加班的负担。
3.娴熟的新闻文体撰写能力
精确掌握新闻文体写作方式是新闻编译工作的必要条件。平面媒体重视遣词造句和新闻文体结构,常常需要把不同来源的新闻做综合报道。原文可能篇幅过长、逻辑复杂,编译需要化繁为简,以简短的篇幅写出逻辑清楚、结构合理的新闻稿件,这其中需要扎实的文字取舍功力。每天读报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可以培养译者迅速判断新闻价值与撰写新闻重点的能力。 4.具备旺盛的求知欲与强烈的好奇心
新闻编译者需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尽量吸收学习新知识,多看多写积累实战经验。好奇心也是做这份工作的必要条件。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即使是世界知名的通讯社也有可能出错,编译一定要追根问底,尽量采用权威人士和目击者的引述,交叉对比不同媒体的报道,尽可能贴近事实全貌地进行编译工作。好奇心并非课堂上能训练的,需要有环境情景来培养学生身为专业新闻工作者的自觉。
5.具有高度抗压性、健全的心理建设和团队精神
新闻编译工作压力很大,遇到重大事件时,不仅处理要迅速,新闻点还要准确,常常要加班,对生活和健康都有影响,抗压能力不足会遇到工作瓶颈,产生心理障碍。新闻媒体的收视率和新闻稿件的阅读率决定一切,不能出现个人风格,必要时需要妥协,应上级主管的要求改稿是必要的妥协。新闻编译比一般的记者有更多团队合作的机会,许多重大国际事件,例如9·11恐怖袭击事件、英国皇家婚礼等,必须依靠编译组全体成员的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有新闻事件知识不足的地方,需要互相分享帮忙。
三、对现行高校新闻编译课程的建议
1.培养学生拆解、重组、整合讯息的编辑能力
在现今高校中,很多教师不了解编译和翻译的差异,他们教授学生中英文转换的技巧,却不训练重新整合原文信息的技能。新闻媒体每天收到各个通讯社渠道繁多的资讯,译者必须能够判断和筛选原文的重要信息。一位好的编译要懂得筛选信息,挑出重点,具备新闻常识和灵活的语言转换能力。目前,在校学生综合稿件的能力不足,教师需要加强学生摘译技能的训练,能够将几篇主题相同,却从不同角度呈现的稿子综合成一篇完整而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稿件。
2.着意训练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学校所学知识是基本功,从事新闻编译工作必须具备更多技能。新闻报道中可能会有配画面的旁白,要求节奏快又要让人理解。编译需要了解电视新闻的结构,看图说故事。高校应加强学生讲故事能力的训练。
3.教学中增加国际局势知识
目前在校学生普遍对国际局势掌握不足,对时事演变缺乏敏锐度,对国际事务不甚了解,因此缺乏编译上所需的新闻感和背景知识。新闻编译课程除了新闻英语的能力养成之外,还需让学生了解国际形势。单纯的翻译训练无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局势的学生,也不能写出好的稿件。
4.加强英译汉新闻编译的训练
在校学生英文阅读写作课程较多,写作上常有英式中文的问题,中英文语法结构不同,要将英文句子翻译成地道的中文并不容易,要经过长久的训练,才可以内化为自然转换的能力。同时还需加强中文写作能力的培训。
5.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教师需长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遇到特殊文化背景的名词或历史时期,更要认真查询了解,才不会因为文化隔阂而误译。如奥巴马国情咨文中引经据典的词汇,没有长期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和英美文学知识是较难准确翻译的。
6.运用任务分组、团队教学法
在新闻编译课程的具体教学上,教师可以增加学生任务分组,模拟职场操作程序,每人轮流担任选稿、编译、编辑、审稿和排版工作,并着重训练将长稿件浓缩成短稿再编译的能力、从不同新闻来源综合编译的能力、将有发展性的新闻进行编译的能力。使用团队教学,由从事英文翻译、新闻写作等学有专长的教师共同设计教学活动,满足多元学习需求。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光靠上课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工作要课下自修完成。在课下,学生的学习小组可以自行选材练习,彼此提供建议,有问题可以咨询老师。这样的教学和学习过程正体现了Colina的教学理念,而课下分组学习也正符合社会建构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这样的新闻编译课程是一种良性循环,教师课上教学指导与学生课下分组自学互为补充,能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本文通过与在职新闻译者的访谈,总结阐释编译工作的要求与现状,并基于此提出对高校新闻编译教学的建议。笔者建议应遵循新闻写作、翻译、编译的学习程序,将真实职场工作流程融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教师从课堂上的知识权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促进者,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了解学习需求和能力,设定激发潜能的课程目标、授课方式和评价原则,建构师生互动的动态学习过程,尤其要培养学生综合多篇新闻稿件的编译能力和适应真实职场压力的能力。最后也期许未来创新高校与新闻媒介合作培养模式,使更多的新闻编译人才投入业界,营造良好的国际新闻环境。
参考文献:
[1]Colina, Sonia. Translation teaching, from research to the cl-
assroom: a handbook for teachers[M]. Boston: McGraw- Hill, 2003.
[2]Vygotsky, Lev 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
ess, 1978.
[3]劉其中.新闻编译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