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未来教育的逻辑起点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nche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未来教育已经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特别是信息技术界对未来教育充满了憧憬。但当前的议论总是以技术的发展为逻辑起点,认为信息化、数字化正在改变着教育,但同时又不满意教育变革那么缓慢。有人认为,几个世纪以来,什么都变了,只有教堂和学校没有变。确实,自20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发明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陆续被应用到军事、金融、医学等领域,使这些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学校的变化甚微。
  在人类发展史上,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开始是独立进行的,与生产没有多少联系。但科学技术一旦与生产相结合,就使生产发生了巨大变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蒸汽机和新的工具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场手工业时代迟缓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真正的狂飙时期。”工业革命也带来了教育的革命,由原来的手工业式的个别教育改变为集体教育,班级授课制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从而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率。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所说的:“从规模上看,当前的学习格局变化可以同19世纪出现的从传统的工业革命前教育模式向工厂模式的历史性过渡相提并论。”所以,有的论者认为,现在的学校制度和班级授课制是工业化的产物,在信息化时代,这种制度应该改变。信息化为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班级应该打散,学校应该消亡。
  但是,多數学者否定了这种观点。我认为,技术的进步对生产来讲,可以产生颠覆性的变革,电子商务可以把实体商店颠覆掉,但没有力量把学校颠覆掉。我们常说,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引起教育的一场革命,它使教育生态发生了变化,学习环境在变化,学习内容在变化,学习手段在变化,师生关系在变化。但是,学校教育的变革是十分缓慢的,有些是不变的。
  首先,教育的育人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这个目标不会变。教育的内容(课程)、教育方式、评价标准都不能离开教育的终极目标。为什么说几个世纪以来,教堂和学校没有变化?因为教堂和学校都是塑造人的心灵的地方。人的心灵是要靠人的心灵来培养的,要靠文化的积淀。学校是文化的殿堂,是一个民族传承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教师是一个人从蹒跚学步到独立生活的引路人。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技术是替代不了的,技术只是手段而已。
  其次,即使远程教育、慕课、虚拟现实等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使教育的组织结构、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师生的群体组织颠覆不掉。因为儿童总是需要在一个群体里成长。即使不把这种群体组织称为学校,但儿童的学习群体总是要存在的,而且儿童最终要走向社会。正如《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所说的:“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没削弱。学校教育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实现。”
  再次,陈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障碍。教育的变革需要人观念的变革、教师观念的转变,但习惯势力往往阻碍了变革。例如,认为知识学得越多越好。因此,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停留在如何有利于知识传授上,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不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
  当然,教育需要变革,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当今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世界充满着种种矛盾,政治的动荡变幻,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的全球化,教育的普及化、终身化和国际化,处处都在推动教育的变革。因此,考虑未来教育不能只从技术着眼,而要从未来时代的发展着眼,为人类未来发展着眼。正如《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所说的: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才是讨论未来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在这个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去考虑信息技术如何有益于人的发展。同时,我们也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的发展,一定会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教育必须改革。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积极情绪、优良品格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内容(课程)、改革教学方式(从教到学的转变)、改革评价制度(多元的评价标准),以提高教育效率,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教育的本质,让改革服从于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作者顾明远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来源:《中国教育报》)
其他文献
5月14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头条推送了《北大毕业生卖猪肉没给母校丢人》一文,被朋友圈疯狂转载。早在2000年,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和陈生卖猪肉曾被媒体广泛报道,一时之间,社会上关于高分低能、人才浪费、职业低下等争议甚嚣尘上。这次“逆袭”成功,社会拍手叫好,这不仅是他们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证明了10年间社会大众就业观念的进步。  “北大学生卖猪肉”之所以被质疑,皆因中国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
期刊
校园欺凌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其他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些国家的校园欺凌甚至比较普遍。那么,他们是怎样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呢?  提供法律保护,用健全的法制保障校园安全  美国 约瑟夫森青少年伦理品格研究所的报告显示,50% 的学生承认在过去一年里欺负过别人,47% 的学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被以非常令人难过的方式欺负、取笑或者嘲弄过。这说明美国的校园欺凌现象非常普遍。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联邦政
期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先本该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学生转移到了城里学校,导致很多农村学校尤其是村小学生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有的学校甚至只有几名学生。 (《中国教育报》5月18日)  从目前的农村教育现状和其他地区的教育发展经验来看,农村小规模学校应以内涵式发展为主。所谓的“内涵式发展”指的是小规模学校应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地进行变革,以达到扬长避短、实现特色化发展的目的。  首先,
期刊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位校长这样批评一位语文教师——不好好钻研教材,写什么散文小说,这是不务正业。闻之,笔者倍感惊讶。  如今,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规划,学校多措并举,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但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可或缺,“非专业”素养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我们既要关注专业发展,又应重视“非专业”成长。  这种想法,缘于笔者对自身成长的反思。身为教师,
期刊
很多老师都感到现在爱读书的大学生越来越少。这里讲的不是快餐式读物,也不是教科书或者有关考研、考公务员、考各种资格证的书,而是各种学术专著和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方面的书。文学院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名著”,历史学院学生没有读过《史记》与《资治通鉴》,经济学院学生没有读过《资本论》,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每到学期末,我都参加监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课考试现场,都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做作
期刊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十八大对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系统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尊师重教”的重要标准。近年来,云南省沾益县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把教育置于造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中,真真切切地验证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指出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的重
期刊
美国教育很“美”?那是误读!美国的中学到底是什么样的?或许我们真的有太多误解。最近,一批早期的中国移民家庭开始在网上抨击那些短期到访者和交换生构建的美好中学图景,并斥之为“不负责任,哗众取宠”。  当留学日益低龄化,我们或许真有必要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中学生活。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曾获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从2010年秋季开始,他花了一学年时间,在加州一所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蹲点。他在这所学校听课,
期刊
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一面墙都 “会说话”,让每一个地方都能怡情,某些学校对楼道墙壁进行了精心的布置,先是建组织、制规划、定主题,然后搜集材料,去打印部做写真板。半个月之后,楼道的墙壁便真的“会说话”了。一时间,楼道文化图文并茂,赏心悦目,丰富多彩。  那么,时间长了会怎样呢?楼道墙壁的装饰不能一直不更换,不然一个学生在小学读六年书,看到的总是定格的风景。再说,有些东西本是为了“应景”,时间一
期刊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联合下发通知,决定自2016年起,组织开展“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  多年来,受城乡发展不均衡、交通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欠账多等因素影响,乡村教师队伍一直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师资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针对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突出
期刊
有媒体报道,“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获奖者作品涉嫌抄袭,该获奖者为高三学生,通过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报名的初审。  一般认为,“北大培文杯”创意写作大赛是为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选拔优秀文学人才而设置的一项顶级赛事。作为“目前国内最高规格的青少年写作赛事之一”,主办方致力于打破高考单一性选拔的藩篱,为优秀文学人才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北大培文杯”在很短时间内吸引了全国各高中学校学子的热切目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