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中的跳跃艺术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linu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记叙文写作时,我们经常批评学生:事件叙述过于平淡,人物形象塑造不够丰满,抒情议论不够自然,使得文章显得干瘪、单薄、肤浅。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常见的做法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能从整体上去增强记叙文的艺术魅力。什么才是从整体上着眼呢?我觉得行文跳跃艺术可以算一种。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三种跳跃艺术。
  一、正侧转换跳跃
  在具体的叙述过程中,要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寫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正面描写的作用在正面塑造人或事物的形象,将人或事物的形象更加细致、真切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从而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人或事物。而侧面描写则可以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通过侧面的渲染、烘托,可以使人或事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丰满,让读者对人或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深刻。所以好的记叙文应该是注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而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间不停地转换,既有利于人或事物形象的塑造,又使行文富有变化。我们来看一篇学生作文:
  底气
  鲁镇上最出名的小吃叫鞋底饼。于是一整条仿古旅游街上随处可见的便是这样的招牌——吃了某记鞋底饼,有底气!
  走到一家饼店停下来,里头的大师傅正忙得热火朝天。只见小师傅正从压面机里取出压好的面饼,大师傅一手接面饼,一手持擀面杖,一擀便是一张饼。前头的烤箱也打开了,一托盘的饼,金黄金黄,香气四溢,在这阴沉沉的天里,让人心情也明朗了起来,咬一口,果然香香脆脆。
  边上凑过来一个老乡:“吃饼哪,小姑娘。这饼最正宗的是老李家!”
  “去去去,别打扰我的生意。”大师傅也是当地人,跟来者开起了玩笑。
  “老李家在哪里?”我很是好奇。
  “他阴天不做饼。”大师傅语气很是不屑,又不情愿地指点我,“弄子进去第二家。”
  既然不做饼,我也失了兴趣,只是在回去时心里想着这李师傅好生傲慢。
  一次机缘巧合,我又去了鲁镇。趁着时间有余,便进了弄堂,想寻寻那傲慢的做饼人。
  远远地就看见那第二户门口排着的小队,走近些,只见一张小匾上写着:阴天不做饼,雨天不做饼,天黑不做饼,天冷不做饼。
  看着还在继续变长的队伍,我心想:难怪如此傲慢,原来是有几分底气。
  从窗口望进去,李师傅正在揉面,就他一个人。他站直着身子,手肘撑得绷直,左脚踮起,仿佛把全身的力量都压到了右手上,右手快速揉捏的同时,左手飞速旋转着面团,只在眼中留下了一道残影。
  “手发的面才有筋道做出千层,才是名副其实的千层鞋底千层的饼。”一位老大爷向游客骄傲地解说。
  李师傅坐了下来,左手持面饼,右手擀面,右手擀一次,左手便折叠一次,擀一次折一次……李师傅那双骨节突出的手竟在此刻显得异常灵巧。只是拇指略微一翻,饼就又多了一层。
  “这擀面擀千次的,最后一张饼看似薄,咬下去便知是千层。”“看见那桶没,那才是真正的烤炉,把饼心贴上去,烤出来的才是香脆酥,还有木头的香。”
  李师傅正把饼胚一个一个贴在内壁上,桶是木桶,大约直径一米、高一米。
  “阴雨天湿气重,烤出的饼不够脆;天黑了……”老大爷的声音在耳边模糊,只有眼前李师傅弯腰贴饼的身影逐渐高大,那白色的围兜,那朴素的大桶,那双骨节分明的手。
  透过这层层的光影,我仿佛看到了更多的人:手工剪纸的老太,认真刺绣的绣娘,摇橹的船工……这一刻,我终于明白李师傅那“傲慢”的底气,那是对传统手艺与信誉的坚守。
  这篇文章就非常好地发挥了正侧描写结合的作用。文章的开头先用了一家饼店做铺垫,设计悬念,激发兴趣;接着又用我“失了兴趣”“心里想着这李师傅好生傲慢”,欲扬先抑,营造波澜;再用“门口排着的小队”“还在继续变长的队伍”侧面烘托,再做渲染。最精彩的是第11至16段,作者匠心独运,一段正面描写李师傅做饼,一段侧面写老大爷的解说,老大爷的话一方面道出了李师傅做饼的种种妙处,从而丰满李师傅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使得文章不停地跳入跳出,行文摇曳多姿。
  二、虚实结合跳跃
  学生习作经常性的问题在于只有实写,从头读到尾,文章硬邦邦的像石头。其实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虚写,不仅可以起到升华文章主旨的作用,也可以使文章丰润有味,使抒情议论更为巧妙自然。
  在作文中这样的虚写可以有联想、想象、梦境、幻想等,从眼前的描述荡开一笔,转而写与之相关、相似、相反的内容,从而丰富文章内容。虚实结合的手法在同学们学过的很多诗歌中有所运用,如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联想,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想象,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梦境,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幻想。
  那么在记叙文中如何运用这种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呢?上文最后一段“我仿佛看到了更多的人:手工剪纸的老太,认真刺绣的绣娘,摇橹的船工……”就是非常好的虚写,通过联想起更多类似的人,而将文章的主人公泛化、文章的主旨深化,不再局限于李师傅一个人,而是上升到一类人,不仅是赞扬李师傅的底气,更是赞美对传统手艺与信誉的坚守精神。除了在文章结尾可以通过虚实结合的方法来深化主旨外,在记叙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丰富文章的同时,使行文具有跳跃性。来看一篇高考优秀作文:
  状元凉粉
  城东石板桥下有一家凉粉店:状元凉粉店。听说,店主的儿子五年前成了本城的高考状元,状元凉粉就此得名。城里人都想讨个好彩头,听说,那儿的生意很火。   一切只是听说而已,凉粉对于我这个农村学生来讲真是一种奢侈品,既吃不饱,又贵。
  可今天,我却坐在状元凉粉店里,准备尝尝这种“珍馐”;另外……我叹了口气:“唉,真倒霉,前天买参考书,贪便宜在街边小摊上买,黑灯黑火的,找了张20元假钞给我。”
  “小伙子,凉粉来啦,吃吧!”店主将满满一大碗凉粉端到我面前。
  说真的,这东西又白又滑,爽口宜人,还真好吃,真想天天吃个够。
  “上學呢?”店主拿了条板凳坐下来。这时我才抬头打量了她,四五十岁,皮肤很黑,脖子上、手臂上都是些热毒疹。
  “嗯,高三了!”这时,我又想起了兜中的那张假钞,今天可要将你出手了!
  “快要高考了,要注意加点营养,可别亏待自己呀。”店主的话使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每次来看我,都会将家里老母鸡生的那几个蛋塞给我,而我知道,为了让我在城里上学,家里一年沾不上十趟腥……“那我就更不能让这张假钞留在兜里!”
  “当家的,水开了!”店主被伙计喊到一旁打凉粉去了。我出于好奇,跑去看。只见一锅滚烫的水向一个瓷缸里一冲,店主操起一根两指粗的木棍,插进瓷缸中的透明状的胶体内,使劲搅拌,沸腾的水早已化成水汽,直扑店主,店主的手臂上顿时烫得通红……
  我被眼前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想起在农村打铁的父亲,他也在灼热的环境下辛劳,为我挣来一分一分的学费……
  我犹豫了,到底要不要将这20元假钞用掉,使这位店主蒙受损失?不用吧,自己下半个月的日子可就难过了;用吧,抛给这位与我父母一样辛劳的店主,让她的状元儿子少掉20元的生活费,我也于心不忍。
  怎么办?我受着良知和生活压力的煎熬……
  终于,我咬咬牙,掏出身上仅剩的5元真币,“阿姨,给您钱!”“傻孩子,没看见墙上贴的‘高三学生免费’的字条吗?下回再来,我给你炒两个菜。”
  回校后,我就把那张假币撕掉。
  为了店主的真诚,为了我的父母,为了自己,这次选择,值!
  在这篇文章的第8段和第10段,作者先后由店主联想到了自己的母亲、父亲,从而找到了店主与母亲的契合点,即都是那么地关怀自己;找到了店主和父亲的契合点,即挣钱都是那么不容易。这两个契合点既不断坚定自己用掉假币的决心,又不断动摇自己伤害店主的想法。这样的跳跃比单纯的议论要精彩得多,这两次跳跃可谓是价值千金。
  三、角色转换跳跃
  这种跳跃方式更多的是用于叙事之中。事件的发生会涉及不同的对象,这不同的对象在面对事件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和举措。在这些角色间跳跃,将他们的反应和举措对比着写,就可以实现角色转换跳跃,读者不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更容易从对比中形成自己对事情的判断,这比作者单纯地告诉读者要强多了。
  中国古代小说中经常会出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之类的说法,这其实就是对角色转换跳跃的一种应用。小说中如果有不止一条线索,那么就把不同线索的事件交织起来叙述;如果同一事件涉及不同方面,就在叙述事件时,中断叙述一方,转叙他方,从而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以为人熟知的《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为例,其中一段是:“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却说孔明在祁山寨中……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却说王平见魏兵到……却说郭淮收了军马……却说孔明自令马谡等守街亭去后……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文章在涉及战争的两方几个战场多位将领间不停地切换,使得整个事情发展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我们再来看作家乔叶《有那样一个下午》中的一个片段,更好地理解一下这种跳跃方式。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母亲要去给玉米喷药,喊我去,我不情愿地说:“我又不会喷药,让我去干什么?再说我还要看书呢!”
  “不是让你喷药,因为喷壶太沉,我背不上肩,让你去帮我往肩上送送喷壶。”母亲小心地说,“你可以带书去,坐在井边的树荫下看书。”
  我满脸不高兴,又实在想不出搪塞的理由,只好去了。
  没有一丝风,天热得正狠,玉米长得还不及膝,一脚便可以踩折一棵,所以走在田间需要格外小心。我帮母亲背上喷壶以后,便坐在树荫下,毫无意识地看着她缓缓地在玉米隙地间移动。
  喷药是玉米生长期间必需的一道劳动工序,就是用定量的药品兑上定量的水装在喷壶里,然后左手操作压杆,右手挥动喷嘴,均匀而细致地为每一棵玉米镀上一层“保护衣”。喷壶灌满至少有三四十斤重,每次回来,母亲的背都湿得透透的,不知是汗水还是药水。
  “下次不要背这么多了!”我说。
  “傻丫头,好不容易来回跑一趟,太少了不值得。”母亲说。
  “我也试试吧。”我的语气明显缺乏诚意——我实在畏惧喷壶这种充满了怪味的重物,可是我已经18岁了,目睹母亲的劳累而无动于衷,我又感到愧疚。
  “不用了,你不会,再说我已经沾了手,就别染上你了。”母亲说,“你看你的书吧。”
  我在心底暗暗长嘘了一口气,居然觉得如释重负。
  最后一壶药喷完的时候,已经夕阳西下了。
  “怎么样?热不热?”母亲边洗手边问。
  “还好,就是井边的蚊子太多。”我很随意地说。
  “咬出疙瘩了吗?回家赶紧用清凉油抹抹。”母亲说。
  我们就这样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闲话回了家。回家后的情形我已经记得不清楚了,只知道母亲吃过饭后就躺在竹椅上,一睡一整夜,而我“搂”着电视机一直看到了“再见”。
  记叙文中经常用到两个人物的对话,但学生的对话常常满足于将事件交代清楚,而并未真正将两个人物进行角色转换。在乔叶女士的这段文字中,主要是表明一个问题:母亲懂得体谅“我”,“我”却不懂得体谅母亲。主要围绕一个事件:喷农药。乔叶女士很好地运用了角色转换,文章在母亲和“我”之间跳跃:喊“我”去帮喷农药时“我”和母亲的不同表现,对母亲背很重的农药喷壶“我”和母亲不同的看法,喷完农药后母亲和“我”不同的做法。所以“那样一个下午”成了乔叶女士无法磨灭的记忆,也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记叙文中的跳跃方法有很多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掘文本,利用文本,在这种诸如跳跃方法之类细小的地方可以具体指导,使师生本互动,读与写同行。
其他文献
以往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总是把它上到“控诉了军国主义教育对德国青少年的毒害”这一主题就终结了。这次上课,我细品了文章的最后一句:  “牛奶,”我喃喃地说……  我贴着此刻人物的内心去思考:这个之前一直怀疑所处环境是自己母校但是又一直推翻自己怀疑的中学生,当看到自己残缺的身体的那时那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他如何看待自己这三个月的过往?还有让我更好奇的是,他最终是否“觉醒”了呢?  19
期刊
[文 题 展 示]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在飞机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30岁到45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是看报纸、看电影、玩手机和聊天的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他想,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  对此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
期刊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7年11月12日,由马云担纲男一号的电影短片《功守道》上线,引发媒体与网友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该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太极的故事:一日马师傅(马云饰演)走在大街上,见到绿草红花掩映间有“华山”二字。他双目微合,开始了与各大武林高手的巅峰对决。这部时长仅22分钟的短片,汇集了文章、李连杰、王菲、洪金宝、吴京、甄子丹、邹市明、朝青龙、托尼·贾等众多明星,上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河南省实验中学教师顾少强的辞职信)  “世界那么大,你凭什么去看看。”(重慶万州上海中学牟海荣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想去‘看世界’,没有那么无趣和功利。”(《钱江晚报》评论员戎国强)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看法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文体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
期刊
近几年高考作文,比较注重考查学生的“关联思维”。从提供的材料看,主要有三类:一是关键词、名言或事例的组合;二是基于一个话题或一种现象呈现不同的看法;三是观点句中包含并列、条件、因果、转折等逻辑关系。实质是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彼此之间的关系来深度分析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能够展开基于“关联”的自我思辨。而从学生审题立意的现状看,普遍存在着割裂关系或流于表层关系的思维问题。只有明辨关系,才能精准立意,下面我
期刊
叙述人称是叙述的立足点或观察点,即作者站在什么位置,从哪个角度去叙述人物、事件,用什么身份、口气叙述。  叙述人称以人称代词作为区分标准,可以分为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我(我们)”直接出现,且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在虚构性文章中代替作者叙述。第二人称叙述,“你(你们)”指代读者,作为听众听作者叙述,也可以指代文中的人物,作为对象被作者叙述。第三人称叙述,作者隐去自
期刊
《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创作的元杂剧。写的是书生张珙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却不能亲近。恰逢叛将围寺,索要莺莺。张珙在老夫人亲口许婚后,依靠朋友帮助解除了这场危难,不料老夫人竟违约赖婚。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崔张二人冲破礼教的束缚,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无可奈何,但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迫张生进京考取功名,否则不许两人成亲。张生只得与莺莺分别,进京应试并高中
期刊
自浙江省《2016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规定高中生要会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以来,论述文就真正进入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视野。论述文以阐释、议论、论辩为主要特征,要求有概括性、有思辨力,能鲜明有力地表达观点。  教育部今年刚刚印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则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要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新课标专
期刊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曾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花树写之。”这两句话通俗地说就是,山的神采韵味难以直接描写,就写山间的烟雾、空中的云霞;春天的神采韵味不好直接描写,就写春天里的花草树木。这种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使主要对象鲜明突出,从而使文章产生夺人眼球的感染力的艺术手法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烘托”。  “烘托”并不等同于“烘云托月”。“烘云托月”源自画家笔法
期刊
【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行至年末,微信朋友圈被“佛系”这个网络热词刷屏了。“佛系”跟宗教没有什么关系,就是借这个符号,表达一种“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心态”。你对“佛系心态”有怎样的看法?写一篇文章,对此加以评说。  【注意】  1.题目自拟。2.不得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套作。  莫让“佛系”遮望眼  ◎陈安妮 浙江省柯桥中学高二(1)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