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背景下,科学教育的宗旨不但是让小学生了解课本中的科学知识,还要让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家庭共同担负着小学科学启蒙教育,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就率先提出了“注重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的教学理念,与当今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谋而合。因此注重儿童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应贯穿于他们探究科学知识的整个实践过程。我校在科学教学实验中经过两年的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生;科学素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创设情境”,这是科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首先,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有意识地设计疑问,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從“疑”点上生发出探究的欲望。如研究《肺和呼吸》一课,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教师演示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清水变成了牛奶”,学生会感到新奇:老师怎么会变魔术?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往呼入气体的容器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也变浑浊了。然后质疑:这是怎么回事?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主探究欲望,也激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其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思维模式,自觉从多角度进行探究,自觉进行联想和比较,从而培养问题意识,发散思维。如教学《观察与描述》一课时,可以创设以下情境:让学生用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然后用语言来描述一下自己的眼睛,比比谁看到的更多。同学们在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思维就会马上活跃起来。实践证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激活思维,产生有价值的问题,会使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和现代网络资源,培养科学创造力
科学课中提供了很多培养科学创造力的课,如《仿生》,从介绍我们的祖先在生物许多令人羡慕的本领启示下发明许多新技术新工具,到现代的许多新技术是在什么生物的启示下发明的教学过程,无一不在联想中创造,根据这种思维的方法再到让学生自己利用家庭中的网络搜集:一种生物,一件小发明,针对某一种生物的多种本领,搜集还能有什么新的发明,该课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创造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不同年级教材内容的安排实际上也给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有了循序渐进的方法,低年级的科学教学,提前让学生回家搜集课本提出的问题:如不倒翁,不仅有可供创造的内容,也可以拆开让学生明白内部结构,从而掌握其中的道理。中年级开始学习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创造的合理性。高年级在认识事物方面的关键还应该要知道事物间的联系,而不是事实。如通过认识火山和地震,化石、卵石、岩石、煤的形成等自然现象创造地球内外部的结构和变化规律。还有的如指导学生认识星球的形状大小、运行速度、星际间的距离、星座的形状、太阳和太阳系的概况、宇宙的概况、水的循环、电、磁、光、声、动植物……可以说科学教材中相当大部分的内容的学习需要靠创造的,而不同年级的内容具体的教学方法也要有所不同,中低年级主要是教学生怎样从直观事物的认识发展到抽象的概念的形成,如通过观察不同的鸟得到鸟的共同特征,到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在遇到抽象概念时要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抽象概念是代表整个相同类型的物体,文字或符号会让学生在大脑中回忆起图像,回忆起实物。如教师说到鸟时,学生就会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鸟特征。
三、利用现代化网络资源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当前科学实验教材的教学平台上,结合科学教材的特点,教学中要始终激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和现代化网络资源去搜集、观察、实验、操作,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推理、讨论等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充分经历、感受,从而在这种真正的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重视课外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仅靠课堂是不够的,只有让学校家庭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把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植物的种子》一课后,我让老师们发给每个学生几粒种子,要求学生回家做种子发芽的实验,并把种子发芽的过程画下来。这一活动将科学探究从课堂引向生活,引向家庭;从一节课扩展到了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样使一项探究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无限地拓展,延续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品质,也促进了他们思维的稳定性的发展。又如,学了《土壤与生命》单元后,学生已具备生物的生长、繁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具备了粗浅的观察实践能力,就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油菜、青菜等植物的种植管理和蜗牛、蚂蚁等小动物的简单饲养活动,及时观察记录、调查整理,使学生的设计应用、分析调整、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总之,科学教学不但要充分挖掘课本资源,让小学生了解课本中的现有的科学知识,还要充分放手,让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利用家庭中实践特点和现代化网络资源,把探究过程放给学生,放给家庭,开阔科学视野,才能提高对大自然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艳.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01):184.
[2]达朝元.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上),2019(12):68.
[3]孙洪元.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0):188.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生;科学素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创设情境”,这是科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首先,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有意识地设计疑问,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從“疑”点上生发出探究的欲望。如研究《肺和呼吸》一课,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教师演示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清水变成了牛奶”,学生会感到新奇:老师怎么会变魔术?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往呼入气体的容器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也变浑浊了。然后质疑:这是怎么回事?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主探究欲望,也激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其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思维模式,自觉从多角度进行探究,自觉进行联想和比较,从而培养问题意识,发散思维。如教学《观察与描述》一课时,可以创设以下情境:让学生用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然后用语言来描述一下自己的眼睛,比比谁看到的更多。同学们在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思维就会马上活跃起来。实践证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激活思维,产生有价值的问题,会使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和现代网络资源,培养科学创造力
科学课中提供了很多培养科学创造力的课,如《仿生》,从介绍我们的祖先在生物许多令人羡慕的本领启示下发明许多新技术新工具,到现代的许多新技术是在什么生物的启示下发明的教学过程,无一不在联想中创造,根据这种思维的方法再到让学生自己利用家庭中的网络搜集:一种生物,一件小发明,针对某一种生物的多种本领,搜集还能有什么新的发明,该课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创造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不同年级教材内容的安排实际上也给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有了循序渐进的方法,低年级的科学教学,提前让学生回家搜集课本提出的问题:如不倒翁,不仅有可供创造的内容,也可以拆开让学生明白内部结构,从而掌握其中的道理。中年级开始学习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创造的合理性。高年级在认识事物方面的关键还应该要知道事物间的联系,而不是事实。如通过认识火山和地震,化石、卵石、岩石、煤的形成等自然现象创造地球内外部的结构和变化规律。还有的如指导学生认识星球的形状大小、运行速度、星际间的距离、星座的形状、太阳和太阳系的概况、宇宙的概况、水的循环、电、磁、光、声、动植物……可以说科学教材中相当大部分的内容的学习需要靠创造的,而不同年级的内容具体的教学方法也要有所不同,中低年级主要是教学生怎样从直观事物的认识发展到抽象的概念的形成,如通过观察不同的鸟得到鸟的共同特征,到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在遇到抽象概念时要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抽象概念是代表整个相同类型的物体,文字或符号会让学生在大脑中回忆起图像,回忆起实物。如教师说到鸟时,学生就会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鸟特征。
三、利用现代化网络资源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当前科学实验教材的教学平台上,结合科学教材的特点,教学中要始终激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和现代化网络资源去搜集、观察、实验、操作,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推理、讨论等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充分经历、感受,从而在这种真正的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重视课外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仅靠课堂是不够的,只有让学校家庭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把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植物的种子》一课后,我让老师们发给每个学生几粒种子,要求学生回家做种子发芽的实验,并把种子发芽的过程画下来。这一活动将科学探究从课堂引向生活,引向家庭;从一节课扩展到了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样使一项探究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无限地拓展,延续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品质,也促进了他们思维的稳定性的发展。又如,学了《土壤与生命》单元后,学生已具备生物的生长、繁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具备了粗浅的观察实践能力,就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油菜、青菜等植物的种植管理和蜗牛、蚂蚁等小动物的简单饲养活动,及时观察记录、调查整理,使学生的设计应用、分析调整、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总之,科学教学不但要充分挖掘课本资源,让小学生了解课本中的现有的科学知识,还要充分放手,让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利用家庭中实践特点和现代化网络资源,把探究过程放给学生,放给家庭,开阔科学视野,才能提高对大自然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艳.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01):184.
[2]达朝元.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上),2019(12):68.
[3]孙洪元.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