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西方的课堂,教师没有讲台,学生没有课桌,学生围坐在一起,和老师打成一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涨。反观我国的教育,课堂讲台面对着一排排课桌高高在上,教师居高临下,学生正襟危坐,叠手放桌或背手挺身,学生回答问题举手请命,老师一言堂。久而久之,教师的威严,规矩的约束,使学生们总是处于紧张情绪压抑的状态中,怎么能谈的上解放他们的手,解放他们的脑,解放他们的空间呢?相反势必会束缚他们的手,束缚他们的脑,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失去了学生自由灵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得发挥。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利于创新的活动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才能保证学生思维处于最活跃、最愉悦、最积极的心理状态中。学生只有在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才能敢说、敢问、敢争辩,才能打开思维的情感闸门。
那么,教师如何去营造这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呢?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和初探。
一、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师生情感。
有关的专家认为,人的社会角色地位是人际沟通的一大障碍,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总以不同的角色出现着。而要使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心理相融,教师首先要克服领导心理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消除教师权威的心理,师生之间如果没有心灵的沟通,缺乏情感共鸣,就难以产生合力效应,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课是情感课,课堂又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学艺术园地,因此教师要尽力去缩短师生间的角色距离。师生之间的民主、和谐、平等相处,理解沟通,才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会架起一座师生情感的桥梁。
教师应保证良好的情绪,带着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课堂上听不到呵斥,看不到沮丧,要始终带着愉悦的情绪,向学生讲述知识的乐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循循善诱。在老师的情绪感染下,学生会以饱满的情绪,百倍的信心与舒畅的心情积极投入学习,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形成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到的见解,对学生的发言允许错误,不轻易批评、指责学生,老师的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热情的赞语,都会使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让学生感受到自尊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为学生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创设寓学于乐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要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以各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导入激趣”、“情境激趣”、“悬念激趣”、“课堂实践活动激趣”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乐中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如在“导入激趣”中,在学生提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在课前设计一个说话题目,然后让学生课下收集资料,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进行课前5分钟说话。让学生了解说出这一课的有关人物背景。如学习课文《草船借箭》时,我的导入语是:“你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吗?”或“你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吗?谈谈你的感受。”
又如在“情境激趣”中,我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播放多媒体课件,伴有声调低沉,凄凉,冷漠,悲惨地朗诵,使学生随着镜头和图象、音乐的渲染,进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一个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旧丹麦的街头上,一个雪花飘舞,又冷又黑的大年夜,一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在卖火柴,最后被冻死街头的惨景。这样以声传情,以情激情,激发了学生对小女孩的遭遇和悲惨命运的同情和不平,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憎恨之情,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再如,我在教《晏子使楚》时,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引导学生扮演各式人物,是学生进入角色,通过把表演带入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对课文内容和人物思想加深了领会,学生在寓学于乐中受益匪浅。
三、还学生自主权,互动学习,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然而在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学生的活动实际上是被老师牵着走,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课堂讨论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学习的互动形式,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可以自己单独思考,也可以同桌、小组讨论,还可以离开座位找学习伙伴合作。这样的课堂学习气氛,充分的给予了学生民主、自由、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只是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能充当顾问的角色,必要时做一些点引,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甘当学生,而学生则上讲台当老师,也可蜂拥讲台与老师争辩。学生的各抒己见和争论研讨是整个课堂的重要学习过程。通过争辩使学生的参与变成学生的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都在这争辩交流中得到反映,在争辩讨论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的同时,也达到了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目的。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得发挥。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利于创新的活动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才能保证学生思维处于最活跃、最愉悦、最积极的心理状态中。学生只有在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才能敢说、敢问、敢争辩,才能打开思维的情感闸门。
那么,教师如何去营造这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呢?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和初探。
一、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师生情感。
有关的专家认为,人的社会角色地位是人际沟通的一大障碍,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总以不同的角色出现着。而要使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心理相融,教师首先要克服领导心理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消除教师权威的心理,师生之间如果没有心灵的沟通,缺乏情感共鸣,就难以产生合力效应,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课是情感课,课堂又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学艺术园地,因此教师要尽力去缩短师生间的角色距离。师生之间的民主、和谐、平等相处,理解沟通,才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会架起一座师生情感的桥梁。
教师应保证良好的情绪,带着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课堂上听不到呵斥,看不到沮丧,要始终带着愉悦的情绪,向学生讲述知识的乐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循循善诱。在老师的情绪感染下,学生会以饱满的情绪,百倍的信心与舒畅的心情积极投入学习,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形成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到的见解,对学生的发言允许错误,不轻易批评、指责学生,老师的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热情的赞语,都会使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让学生感受到自尊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为学生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创设寓学于乐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要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以各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导入激趣”、“情境激趣”、“悬念激趣”、“课堂实践活动激趣”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乐中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如在“导入激趣”中,在学生提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在课前设计一个说话题目,然后让学生课下收集资料,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进行课前5分钟说话。让学生了解说出这一课的有关人物背景。如学习课文《草船借箭》时,我的导入语是:“你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吗?”或“你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吗?谈谈你的感受。”
又如在“情境激趣”中,我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播放多媒体课件,伴有声调低沉,凄凉,冷漠,悲惨地朗诵,使学生随着镜头和图象、音乐的渲染,进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一个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旧丹麦的街头上,一个雪花飘舞,又冷又黑的大年夜,一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在卖火柴,最后被冻死街头的惨景。这样以声传情,以情激情,激发了学生对小女孩的遭遇和悲惨命运的同情和不平,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憎恨之情,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再如,我在教《晏子使楚》时,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引导学生扮演各式人物,是学生进入角色,通过把表演带入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对课文内容和人物思想加深了领会,学生在寓学于乐中受益匪浅。
三、还学生自主权,互动学习,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然而在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学生的活动实际上是被老师牵着走,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课堂讨论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学习的互动形式,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可以自己单独思考,也可以同桌、小组讨论,还可以离开座位找学习伙伴合作。这样的课堂学习气氛,充分的给予了学生民主、自由、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只是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能充当顾问的角色,必要时做一些点引,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甘当学生,而学生则上讲台当老师,也可蜂拥讲台与老师争辩。学生的各抒己见和争论研讨是整个课堂的重要学习过程。通过争辩使学生的参与变成学生的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都在这争辩交流中得到反映,在争辩讨论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的同时,也达到了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