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向深山中的哈英不拉牧道,成了我少年人生的转折。
村庄的畜群,已先我半个月进入了哈英不拉。与父亲放牧的年轻搭档因熬不住荒古草原的清寂,在山里没待几天便跑回来,说啥也不去了。于是,父亲只好带话让我去。
就这样,我骑着一匹枣骝马,踽踽上路了。
那时,我只有十六岁。我本该走向学校的大门,却走向一片深山老林。村庄,还有我憧憬中的校园生活,如梦幻般地远离我而去了!这就是某个时代,中国政治暗示于我的命运走向,一个少年牧人的荒凉姿态就这样出现在了通向哈英不拉原始的牧道上。
初秋的阳光融融地洒落在辽阔的草原与河谷间,耸立在河谷两旁的恢宏峭拔的山峰默默地注视着我,马蹄声单调地敲击着布满石子的路道……我像一个远古时代的行者,在空寂的大峡谷中向前、向前,转过一个弯道,前面又出现一个弯道。
当河水每流过一地时,都要回过头来,闪着清澈的目光,望我一眼,然后拐出一道弯,再拐出一道弯……河水似乎不愿意出山,于是,它一路上左拐右拐,徘徊犹豫,一步三回头,拐出了许多弯弯曲曲的河道。
我知道,前面一定还有许多弯道在等着我,那些让我躲不开也逃不掉的弯道成了我命里的道路,它引领我一步一步走向草原牧地的纵深。
快进入羌塔寺时,我看到一片叫“火烧洼”的阴坡上长着一大片白桦林。白桦林摇摇曳曳,闪动着黄金般的色泽。据说,早年因这里森林着火,烧掉了一洼的白桦树。许多年后,新长出来的白桦树金色闪烁,到了秋天更加生机勃勃。
人们总喜欢把森林着火归咎于人。其实,森林本身也会燃烧的。每棵树,从幼年长到成年,当它的机体充满勃勃生机时,它也需要宣泄和释放,于是,它选择了燃烧。树的每一次燃烧,更像一次凤凰涅槃。燃烧过的那些白桦树再一次成长起来时,显得那样的金碧辉煌,就像从皇宫走出的一群身着鹅黄色裙裾倩装的宫女一样。
“宫女们”亭亭玉立在山坡上,挥动着纤纤优雅的手臂,微笑着向我招手致意。
一路上,布满山冈的原始森林,还有那一片又一片缓缓摇动枝桠的白桦林,向我挥手致意,又像是夹道欢迎。正是这雄浑壮美的原始风景,它及时地安抚了一个心情沉落、被政治赶出校园的少年牧童,它让我渐渐远离骚乱而狂暴的现实,走向一片清虚无为的纯美净地。
我想,其实这样很好。
当我穿越一片牧地时,我看到一种极不和谐的文化现象出现在了牧道上,它让我感到既惊诧又向往!
这里有十几位少男少女正在载歌载舞地为牧人表演着节目。于是,我下了马,与哈萨克牧人稍稍拉开一点距离,开始观看起来。演员们都穿着清一色的军装,系着武装带,个个显得挺拔俊俏、精神饱满。其中,有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孩一边表演节目,一边闪动着一双晶莹黑亮的大眼睛在注视着我。她的目光中充满疑惑和探询——她一定在揣测着,在这深山老林里,出现这唯一的同族少年观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正是由于在这人心苍凉的古老牧道上,突然遇到这样一双纯真动人的目光注视,那意义就有点不同反响了。其实,我也一直在注视着她——这是一种命运与另一种命运的相互打量和探询。
他们跳完唱完,便由一辆卡车载着,说说笑笑走出山去。而我和他们背道而驰,继续向纵深的哈英不拉走去。
一路上,我沉默无声。
后来,那些姑娘轻盈欢快的舞姿一直舞动在我人生的牧道上。在缀满金黄色叶片的白桦林和墨绿色云杉草地间,总有一双探询和疑惑的目光在闪动着,有一缕清亮优美的歌声在草原与河谷间回荡着……她让我的游牧之道平添了一份迷惘,一份对美好人生的追忆和怀想。那种永驻心间的珍贵记忆在我继续向前的道路上,渐渐融进了壮美无比的风景深处,融进了我生命的心田,她唤起了一个游牧少年对生命之美的顿悟。
我就在这种现实与梦幻交织的牧道中,完成着命运指于我的浪漫長旅。
河谷两岸如锦的青山与草原变换着各种姿态向前绵延着;清澈的河水泛着灿亮激冷的光波从我的眼前哗哗流淌而过,一去永不复返;远处的山峦上晃动着一些星星点点的羊群;河岸边的牧民毡房里升腾起一缕缕淡蓝色的炊烟;偶尔有一两只牧羊狗汪汪吠叫着凶猛地追扑过来,使我和枣骝马惊乱骚动一阵,而后,牧道又重归寂然。
越走近哈英不拉,便感觉离红尘越远。哈英不拉牧道,是一条引领我走向至美境界的神圣之道,是我少年逃离现实的避难之道。其实,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是封疆大吏还是黎民百姓,只要你曾经涉足过哈英不拉,被哈英不拉原始质朴的风景收容过和陶冶过,从此,在茫茫岁月中,无论你经受过多么沉重的磨难,你心灵的光辉是不会彻底泯灭的,你内心深处始终会保留着一块永不被现实浸污的绿地!
一路上,我被黄绿相间、浓淡相宜的草原风景熏陶着、感染着,犹如走在一位伟大画家晕染的大泼墨山水画中。充满我心间的,有那么一缕亲切,一缕纯真,还有那么一缕感伤和落寞。当我的人生道路被限定在这样一条游牧之道上时,眼前宏大而宽厚的哈英不拉风景及时地收留并安抚了我。这对我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都至关重要!
当我走向草原深处,走向一片静玄之地时,我突然感悟到那人世的纠纷和疯狂的政治运动都变得那样荒唐和无聊。
如果我与生俱来压根儿就没有经历过那样一条游牧之道,如果我从来就不曾领略过那种深邃博大、高贵质朴的哈英不拉风景,那么,在我如今的内心深处,还会留存那一份美好而珍贵的怀想吗?
我想,那一定是一种前定的缘分。
到了黄昏时分,我已走进了哈英不拉牧地。我看到了血红的晚霞,看到从父亲的毡包里升腾而起的那一缕袅袅炊烟,我听到马群在河谷和山冈上咴咴嘶鸣的叫声……我知道,这是一处恬静之地,我的少年游牧之路将从这里起步、成型,并最终显示我原初的生命状态。于是,我感到有点茫然,有点陌生,甚至有点乐颠颠的。
我给枣骝马加了一鞭,马在黄昏的哈英不拉牧道上放开步子,得得地颠跑起来。 孤独的马蹄声
每次看到一个穿着宽大、厚重的黑色条绒袷袢的哈萨克土著骑手骑着一匹马摇摇晃晃地走在草原上,走在戈壁上,或格格不入地走进一座城市时,我的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独感袭上心头。
我从小生存于山地,和草原上的哈萨克土著人相邻。于是,我才有机会那样贴近地触摸到隐藏在荒蛮之地的哈萨克土著人灵魂深处的那一份孤寂。
那时,我常常看到,从沉寂的山梁上,从空旷的茫茫雪原上,有一位哈萨克土著骑手骑一匹小红马或枣骝马犹如闪电般飞驰而过。于是,有一串激烈的马蹄声踏破草原的宁静,由近及远,渐渐散淡在高远的天空中……那种驰马飞掠而过的孤独身影,如石雕般定格于我的记忆深处,许多年久久不肯忘却!
骑马奔驰在一年一度的岁月里,肯定是哈萨克土著人对寂寞心绪的一种最直接的排遣形式。这是我离开山地许多年后才略为感悟到的。许多年后,我偶尔回到山地,看到昔日的毡包依然如故地坐落在那里,沉寂无声,犹如一个原始的故堡。有一缕青烟孤直地升入高空,好像许多年前的那一缕炊烟从未中断过。
那种驰马踽踽走在草原大地的马背生活,在哈萨克土著人的岁月中,究竟持续了多少年多少代呢?而哈萨克土著又是怎样选择了这样一条孤独而飘忽不定的游牧之道呢?哈萨克土著啊,你总是徘徊地域边缘,远离人类中心……你难道在回避着什么吗?
我这样不断地叩问哈萨克土著,叩问历史,叩问着我自己。
每次,只要我看到哈萨克土著骑马走过茫茫戈壁,走过荒山野岭;看到干涸而空寂的戈壁滩上孤零零地伫立着一座毡房;看到一个穿着宽大袷袢的哈萨克土著赶着羊群踽踽行走在一条荒寒又沉寂的游牧之道上时,我的内心不免要升腾起一种强烈而心酸的崇高感,我感觉到我就是他们的一部分!于是,我更容易理解一个土著为什么总是那么渴望拍马奔驰的心情了。
多年以来,我始终都记着哈萨克土著创造的一个又一个赛马的日子。我不断地看到骑手们跃马扬鞭跑过草原的情景,那种如春雷般掠过草原大地的马蹄声至今还訇訇喧响在我的耳畔!
就说说某一次的赛马场景吧。
记得是在初秋的太阳刚刚升起不久,从蓝天白云下,从高远的山脊上,突然出现了骑手的涌动。刹那间,骑手与马嘶的喧响,打破了草原亘古的沉寂,马蹄声和骑手的奋喊响彻云霄,激烈而杂沓的声音在草原大地訇訇地回荡着。
賽马场的喧腾,使我想到了那些骑手们昨日还沉默如山,如一个征战万里的疲惫将士孤独地走在苍凉的远征之路上。
骑手忽聚忽散,奋喊声一浪高过一浪。
难得的群聚难得的激奋啊!
骑手们如一只只飞掠而过的大鸟,幻影般闪动在草原的绿色背景上。在赛马场的奔跑之路上,骑手与马构成了一个抗击荒寒和沉寂的联盟。骑手们明白,赛马过后,草原就要重归沉寂。喧腾是暂时的,而孤寂才是永恒的。骑手们一次又一次地打破沉寂,可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再归于沉寂;他们向往充满激情的赛场,但赛场又是那样的短暂。
骑手们惧怕终点,但终点还是到了。
在骑手们奔跑喧响的声音渐渐沉落下去时,从高高的山梁上涌出了整个草原大地的土著。他们吼叫着,狂欢着。各色头巾和马鞭在他们手中高扬着、舞动着……
微评论:
新疆作家白福成的作品具有印象派油画的质感,苍茫牧道和辽阔草原是凝重辽远的背景,底色无疑是深沉的,前景中的牧人、马、白桦树等在背景的衬托下具有更强的走近读者内心的力量,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为作者积累丰富的调色板上增添了鲜活和明亮,作者择其精要,寥寥几笔,就成为最能打动人的细节。作品以生动的笔触渲染了一个荒凉、幽寂无人的草原环境,为人物心理刻画作了非常好的铺垫,用贴近自然的心灵去抚摸草原深处的一切,聆听野草的吟唱。在苍茫大地中,人显得渺小而无助,却又是那个环境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作者对古老的游牧生活充满真挚的感情,对于文化的认同感深藏在平静的叙述中,缓慢而艰苦的牧人生活不但劳其筋骨,更有神奇的滋养人心灵的作用。简练朴素的文字中充满了正能量,年少孤寂时从未放弃生活,阅尽沧桑后方不被时间抛弃,静静地感受身边的一切,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真诚的心去对待一切,于是,无论是苍茫的草原,还是荒凉的戈壁滩,因为有了人的存在都成了美丽的风景,人在风景之中得到了成长和锤炼,变得成熟和博爱,在生命之河的每一个转弯都奔涌出不一样的美丽。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赋予了这两篇作品独具魅力的异域风情,对于距离这些文化比较远的人而言,是一次熏陶和感染;对于熟知这些文化的人,是一段叩问内心的旅程。
责任编辑 王冬海
作者简介
白福成
新疆昌吉作家协会副主席,北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庭学研究院顾问,昌吉日报副刊主任编辑。曾于《散文》《散文选刊》(选载)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等近百万字,已出版《逃跑的麦子》《古城子》《走过昌八剌》等多部。
村庄的畜群,已先我半个月进入了哈英不拉。与父亲放牧的年轻搭档因熬不住荒古草原的清寂,在山里没待几天便跑回来,说啥也不去了。于是,父亲只好带话让我去。
就这样,我骑着一匹枣骝马,踽踽上路了。
那时,我只有十六岁。我本该走向学校的大门,却走向一片深山老林。村庄,还有我憧憬中的校园生活,如梦幻般地远离我而去了!这就是某个时代,中国政治暗示于我的命运走向,一个少年牧人的荒凉姿态就这样出现在了通向哈英不拉原始的牧道上。
初秋的阳光融融地洒落在辽阔的草原与河谷间,耸立在河谷两旁的恢宏峭拔的山峰默默地注视着我,马蹄声单调地敲击着布满石子的路道……我像一个远古时代的行者,在空寂的大峡谷中向前、向前,转过一个弯道,前面又出现一个弯道。
当河水每流过一地时,都要回过头来,闪着清澈的目光,望我一眼,然后拐出一道弯,再拐出一道弯……河水似乎不愿意出山,于是,它一路上左拐右拐,徘徊犹豫,一步三回头,拐出了许多弯弯曲曲的河道。
我知道,前面一定还有许多弯道在等着我,那些让我躲不开也逃不掉的弯道成了我命里的道路,它引领我一步一步走向草原牧地的纵深。
快进入羌塔寺时,我看到一片叫“火烧洼”的阴坡上长着一大片白桦林。白桦林摇摇曳曳,闪动着黄金般的色泽。据说,早年因这里森林着火,烧掉了一洼的白桦树。许多年后,新长出来的白桦树金色闪烁,到了秋天更加生机勃勃。
人们总喜欢把森林着火归咎于人。其实,森林本身也会燃烧的。每棵树,从幼年长到成年,当它的机体充满勃勃生机时,它也需要宣泄和释放,于是,它选择了燃烧。树的每一次燃烧,更像一次凤凰涅槃。燃烧过的那些白桦树再一次成长起来时,显得那样的金碧辉煌,就像从皇宫走出的一群身着鹅黄色裙裾倩装的宫女一样。
“宫女们”亭亭玉立在山坡上,挥动着纤纤优雅的手臂,微笑着向我招手致意。
一路上,布满山冈的原始森林,还有那一片又一片缓缓摇动枝桠的白桦林,向我挥手致意,又像是夹道欢迎。正是这雄浑壮美的原始风景,它及时地安抚了一个心情沉落、被政治赶出校园的少年牧童,它让我渐渐远离骚乱而狂暴的现实,走向一片清虚无为的纯美净地。
我想,其实这样很好。
当我穿越一片牧地时,我看到一种极不和谐的文化现象出现在了牧道上,它让我感到既惊诧又向往!
这里有十几位少男少女正在载歌载舞地为牧人表演着节目。于是,我下了马,与哈萨克牧人稍稍拉开一点距离,开始观看起来。演员们都穿着清一色的军装,系着武装带,个个显得挺拔俊俏、精神饱满。其中,有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孩一边表演节目,一边闪动着一双晶莹黑亮的大眼睛在注视着我。她的目光中充满疑惑和探询——她一定在揣测着,在这深山老林里,出现这唯一的同族少年观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正是由于在这人心苍凉的古老牧道上,突然遇到这样一双纯真动人的目光注视,那意义就有点不同反响了。其实,我也一直在注视着她——这是一种命运与另一种命运的相互打量和探询。
他们跳完唱完,便由一辆卡车载着,说说笑笑走出山去。而我和他们背道而驰,继续向纵深的哈英不拉走去。
一路上,我沉默无声。
后来,那些姑娘轻盈欢快的舞姿一直舞动在我人生的牧道上。在缀满金黄色叶片的白桦林和墨绿色云杉草地间,总有一双探询和疑惑的目光在闪动着,有一缕清亮优美的歌声在草原与河谷间回荡着……她让我的游牧之道平添了一份迷惘,一份对美好人生的追忆和怀想。那种永驻心间的珍贵记忆在我继续向前的道路上,渐渐融进了壮美无比的风景深处,融进了我生命的心田,她唤起了一个游牧少年对生命之美的顿悟。
我就在这种现实与梦幻交织的牧道中,完成着命运指于我的浪漫長旅。
河谷两岸如锦的青山与草原变换着各种姿态向前绵延着;清澈的河水泛着灿亮激冷的光波从我的眼前哗哗流淌而过,一去永不复返;远处的山峦上晃动着一些星星点点的羊群;河岸边的牧民毡房里升腾起一缕缕淡蓝色的炊烟;偶尔有一两只牧羊狗汪汪吠叫着凶猛地追扑过来,使我和枣骝马惊乱骚动一阵,而后,牧道又重归寂然。
越走近哈英不拉,便感觉离红尘越远。哈英不拉牧道,是一条引领我走向至美境界的神圣之道,是我少年逃离现实的避难之道。其实,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是封疆大吏还是黎民百姓,只要你曾经涉足过哈英不拉,被哈英不拉原始质朴的风景收容过和陶冶过,从此,在茫茫岁月中,无论你经受过多么沉重的磨难,你心灵的光辉是不会彻底泯灭的,你内心深处始终会保留着一块永不被现实浸污的绿地!
一路上,我被黄绿相间、浓淡相宜的草原风景熏陶着、感染着,犹如走在一位伟大画家晕染的大泼墨山水画中。充满我心间的,有那么一缕亲切,一缕纯真,还有那么一缕感伤和落寞。当我的人生道路被限定在这样一条游牧之道上时,眼前宏大而宽厚的哈英不拉风景及时地收留并安抚了我。这对我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都至关重要!
当我走向草原深处,走向一片静玄之地时,我突然感悟到那人世的纠纷和疯狂的政治运动都变得那样荒唐和无聊。
如果我与生俱来压根儿就没有经历过那样一条游牧之道,如果我从来就不曾领略过那种深邃博大、高贵质朴的哈英不拉风景,那么,在我如今的内心深处,还会留存那一份美好而珍贵的怀想吗?
我想,那一定是一种前定的缘分。
到了黄昏时分,我已走进了哈英不拉牧地。我看到了血红的晚霞,看到从父亲的毡包里升腾而起的那一缕袅袅炊烟,我听到马群在河谷和山冈上咴咴嘶鸣的叫声……我知道,这是一处恬静之地,我的少年游牧之路将从这里起步、成型,并最终显示我原初的生命状态。于是,我感到有点茫然,有点陌生,甚至有点乐颠颠的。
我给枣骝马加了一鞭,马在黄昏的哈英不拉牧道上放开步子,得得地颠跑起来。 孤独的马蹄声
每次看到一个穿着宽大、厚重的黑色条绒袷袢的哈萨克土著骑手骑着一匹马摇摇晃晃地走在草原上,走在戈壁上,或格格不入地走进一座城市时,我的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独感袭上心头。
我从小生存于山地,和草原上的哈萨克土著人相邻。于是,我才有机会那样贴近地触摸到隐藏在荒蛮之地的哈萨克土著人灵魂深处的那一份孤寂。
那时,我常常看到,从沉寂的山梁上,从空旷的茫茫雪原上,有一位哈萨克土著骑手骑一匹小红马或枣骝马犹如闪电般飞驰而过。于是,有一串激烈的马蹄声踏破草原的宁静,由近及远,渐渐散淡在高远的天空中……那种驰马飞掠而过的孤独身影,如石雕般定格于我的记忆深处,许多年久久不肯忘却!
骑马奔驰在一年一度的岁月里,肯定是哈萨克土著人对寂寞心绪的一种最直接的排遣形式。这是我离开山地许多年后才略为感悟到的。许多年后,我偶尔回到山地,看到昔日的毡包依然如故地坐落在那里,沉寂无声,犹如一个原始的故堡。有一缕青烟孤直地升入高空,好像许多年前的那一缕炊烟从未中断过。
那种驰马踽踽走在草原大地的马背生活,在哈萨克土著人的岁月中,究竟持续了多少年多少代呢?而哈萨克土著又是怎样选择了这样一条孤独而飘忽不定的游牧之道呢?哈萨克土著啊,你总是徘徊地域边缘,远离人类中心……你难道在回避着什么吗?
我这样不断地叩问哈萨克土著,叩问历史,叩问着我自己。
每次,只要我看到哈萨克土著骑马走过茫茫戈壁,走过荒山野岭;看到干涸而空寂的戈壁滩上孤零零地伫立着一座毡房;看到一个穿着宽大袷袢的哈萨克土著赶着羊群踽踽行走在一条荒寒又沉寂的游牧之道上时,我的内心不免要升腾起一种强烈而心酸的崇高感,我感觉到我就是他们的一部分!于是,我更容易理解一个土著为什么总是那么渴望拍马奔驰的心情了。
多年以来,我始终都记着哈萨克土著创造的一个又一个赛马的日子。我不断地看到骑手们跃马扬鞭跑过草原的情景,那种如春雷般掠过草原大地的马蹄声至今还訇訇喧响在我的耳畔!
就说说某一次的赛马场景吧。
记得是在初秋的太阳刚刚升起不久,从蓝天白云下,从高远的山脊上,突然出现了骑手的涌动。刹那间,骑手与马嘶的喧响,打破了草原亘古的沉寂,马蹄声和骑手的奋喊响彻云霄,激烈而杂沓的声音在草原大地訇訇地回荡着。
賽马场的喧腾,使我想到了那些骑手们昨日还沉默如山,如一个征战万里的疲惫将士孤独地走在苍凉的远征之路上。
骑手忽聚忽散,奋喊声一浪高过一浪。
难得的群聚难得的激奋啊!
骑手们如一只只飞掠而过的大鸟,幻影般闪动在草原的绿色背景上。在赛马场的奔跑之路上,骑手与马构成了一个抗击荒寒和沉寂的联盟。骑手们明白,赛马过后,草原就要重归沉寂。喧腾是暂时的,而孤寂才是永恒的。骑手们一次又一次地打破沉寂,可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再归于沉寂;他们向往充满激情的赛场,但赛场又是那样的短暂。
骑手们惧怕终点,但终点还是到了。
在骑手们奔跑喧响的声音渐渐沉落下去时,从高高的山梁上涌出了整个草原大地的土著。他们吼叫着,狂欢着。各色头巾和马鞭在他们手中高扬着、舞动着……
微评论:
新疆作家白福成的作品具有印象派油画的质感,苍茫牧道和辽阔草原是凝重辽远的背景,底色无疑是深沉的,前景中的牧人、马、白桦树等在背景的衬托下具有更强的走近读者内心的力量,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为作者积累丰富的调色板上增添了鲜活和明亮,作者择其精要,寥寥几笔,就成为最能打动人的细节。作品以生动的笔触渲染了一个荒凉、幽寂无人的草原环境,为人物心理刻画作了非常好的铺垫,用贴近自然的心灵去抚摸草原深处的一切,聆听野草的吟唱。在苍茫大地中,人显得渺小而无助,却又是那个环境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作者对古老的游牧生活充满真挚的感情,对于文化的认同感深藏在平静的叙述中,缓慢而艰苦的牧人生活不但劳其筋骨,更有神奇的滋养人心灵的作用。简练朴素的文字中充满了正能量,年少孤寂时从未放弃生活,阅尽沧桑后方不被时间抛弃,静静地感受身边的一切,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真诚的心去对待一切,于是,无论是苍茫的草原,还是荒凉的戈壁滩,因为有了人的存在都成了美丽的风景,人在风景之中得到了成长和锤炼,变得成熟和博爱,在生命之河的每一个转弯都奔涌出不一样的美丽。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赋予了这两篇作品独具魅力的异域风情,对于距离这些文化比较远的人而言,是一次熏陶和感染;对于熟知这些文化的人,是一段叩问内心的旅程。
责任编辑 王冬海
作者简介
白福成
新疆昌吉作家协会副主席,北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庭学研究院顾问,昌吉日报副刊主任编辑。曾于《散文》《散文选刊》(选载)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等近百万字,已出版《逃跑的麦子》《古城子》《走过昌八剌》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