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临夏砖雕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工艺,是在具有临夏地方特色的多元文化共存和多样性经济共生的背景下,逐步发展形成的以伊斯兰建筑文化为主体,融合多民族建筑装饰文化的工艺精湛,手法独特的地方砖雕艺术。临夏砖雕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木雕、石雕、玉雕等雕刻艺术的手法,同时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将国画、书法、印章、诗文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其砖雕手法联系起来,在伊斯兰文化及其装饰手法的基础上形成更加多元的艺术特色,这些造型各异,精巧多变的砖雕作品不仅体现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显示着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关键词】临夏砖雕 装饰 中国传统建筑 伊斯兰文化 清真寺
砖雕是指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是东西方古代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以砖为载体的雕塑工艺早在东周时期就已出现,譬如瓦当。春秋战国时期,饰面砖也应用到建筑物表面,如陕西省凤翔县先秦宫殿遗址中的饕餮纹饰面砖,以及一些压模成型的印纹砖等。《左传》里就有“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的记载。汉代画像砖是墓室预制构件的大型空心砖,它是在湿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各种图像。北宋时形成砖雕,成为墓室壁面的装饰品。元明清三代,墓室砖雕逐渐衰落,砖雕由墓室砖雕逐渐发展为建筑装饰砖雕,如清代北京紫禁城宫廷内墙面夹柱的通气孔就使用了砖雕,镂空雕刻着花鸟图案,不仅美观,且有利于空气流通。我国砖雕的主要流派有:北京砖雕、天津砖雕、山西砖雕、徽州砖雕、苏派砖雕(苏州砖雕)、广东砖雕、临夏砖雕(河州砖雕)。这其中临夏砖雕以其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享誉西北乃至全国。
临夏位于甘肃省大夏河畔,历史悠久,称枹罕、河州,古城曾誉“河湟雄镇”。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要道,据《甘青宁史略》记载,伊斯兰教在“唐天宝后,从西域流入甘肃,其教徒多西域人”。 “元世祖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是岁,以甘肃疆土赐回回俾资耕种”。史料记载说明,临夏逐步发展成为甘肃回民聚居的地区,以至于有了中国麦加之誉。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和创造了具有临夏地方特色的多元文化共存和多样性经济共生的文明。同时在建筑造型及砖雕艺术上,也形成了以伊斯兰文化为主体又融合了其他民族传统的独特风格。创作出工艺精湛,手法独特的临夏砖雕艺术。
1 临夏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
临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宗教建筑,一类是传统民居。宗教建筑中因宗教派别及建筑形制的差异又可分拱北和清真寺两类。拱北较清真寺更有历史传承感。临夏也是拱北最早出现的地方之一,其建筑形制长期以来变化较小,总的布局和造型基本一致。拱北的位置相对独立,距离主要的居住区较远。而清真寺则大多融于居民区,且在同一片居民区会同时存在多个不同教派的清真寺。
1.1 拱北和清真寺
(1)拱北。拱北也称金顶,是维系门宦穆斯林教徒感情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比较大的拱北由门宦始传人的陵墓、经堂院、礼拜寺、历代传教继承人陵墓、经文学校等及其他附属建筑组成。大拱北是临夏现存的几个拱北中规模最大,也是装饰最华丽的拱北,它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初称祁家拱北。至第六代出家人祁道和时期,它是戛迪林耶门宦的总拱北,辖有甘、宁、青、陕、川等省区的40多座寺、亭、静修地和拱北。原建筑院落层叠,华丽精致,1928年毁于兵乱,所藏古籍文物丧失殆尽。1932年,由其当家人马永观等主持复建,相继建成砖木结构的三层八卦形墓庐、礼拜寺院、前后花亭院、东北院等主要建筑。1981年由当家人杨世俊主持在过去基础上再建。现大拱北建筑群包括拱北、礼拜殿、客厅、阿訇及学生住宅院落、后园等。拱北大门朝南,分东、西两门,入门后经穿堂进入拱北。拱北由八角形的青灰色砖墙围砌,墙上连接三重八角形重檐,暗红色的施彩与青砖形成沉稳典雅的色调相呼应。路尽头的墙面和左边墙面分别是照壁,照壁墙与拱北墙饰以砖雕,上有花卉、树木及博古图案。精巧秀丽。照壁中部用浮雕手法塑造五颗松柏,两侧亦是浮雕山水画,刀法流畅娴熟,形象生动逼真,是现代的以水泥雕代替砖雕的杰作。右转进牌楼门,里面通道两边墙壁上排列着信徒捐赠的砖雕画,纵观整个建筑群幽雅华丽,颇具园林风韵,是西北地区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族穆斯林拱北建筑的经典之作。
(2)清真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阿拉伯语称为“MASJID”,意思是做礼拜的地方。清真寺既是穆斯林民众聚礼的神圣场所,也是临夏最具建筑特色的建筑,其总体布局多采用以礼拜殿为中心的横轴形制,并以庭院向纵深及横向延展,组成庞大的院落组群。清真寺一般都设有三堂,即礼拜堂、经堂和沐浴堂,同时还设有经文学校、住房等附属建筑作为陪衬,总体布局多为中国传统的围合式。每座清真寺除了建筑规模不同,其建筑风格也各具特色,一般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伊斯兰式的穹顶廊柱型,另一种则是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的中式宫殿式样,还有一种则是由伊斯兰装饰风格和中国传统的古典建筑风格相结合而成的,颇具地域特色的建筑。临夏的清真寺多在大殿内外墙壁上饰有砖雕、木雕以及经文浮雕,临夏市现存的老清真寺多建于明清时期,解放后大多重建,现存清真寺多采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及新技术,但总体风格还是以伊斯兰传统的建筑风格为主。
1.2 民居
临夏传统民居最为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四合院形式的院落,如白家老宅。临夏四合院在借鉴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风格的同时又自成特色,四合院是独立的封闭式住宅,对外只有一个大门,关门后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河州民居的外部空间造型和装饰简洁、完整,但内部空间却充满变化。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房屋各自独立但彼此之间有内门相联,起居方便,由于庭院宽绰疏朗,院主人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形成一个与院落外部空间完全不同的,生机勃勃的建筑环境。同时,一家人居住在里面隔绝了来自外部的视线干扰,使院落内部更安静更独立。临夏的传统民居平面布局形式如下。 (1)单体建筑平面形式。虎抱头、廊檐式、一出檐、钥匙头。“虎抱头”式平面指的是建筑明间向内凹进,即在房屋正中的开间向内凹进一部分,凹进的深度约占整个房屋进深的三分之一。这是河州回族传统民居中最常用也是最有特色的单体建筑形式。廊檐式:指单体建筑带前廊,常见于较大型的宅院中。一出檐:指建筑前不带廊。钥匙头:指四合院正房两侧的耳房形式。
(2)围合式。生活在临夏的少数民族无论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其民居在大的空间形态方面差异不大,比较有代表性的都是围合严整的四合院式空间结构。只是在院内的空间划分上有所不同。且都喜爱植树栽花,饲鸟养鱼,以此来美化庭园,在庭院的空间分割利用上,有的院子在正中建造方或圆形的花园,人行道围在四周;有的则用十字形走道将院子划为四块作为小花圃,后者在回族院落中比较常见。
2 装饰于建筑物的砖雕
砖雕是一种传统的以青砖为载体的建筑装饰雕刻。临夏出土的金代大定十五年进义校尉王吉砖室墓中的砖雕饰物,就是以土窑青砖为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临夏砖雕实源于秦汉,是当时民间木雕技艺的延伸。据考古发掘,在宋代,临夏砖雕艺术已相当成熟,到元明时代,砖雕技术已广泛使用于各种建筑之中。明、清两代是临夏砖雕的兴盛时期,建于明末清初的八坊清真北寺门前的《龙凤呈祥》影壁,堪称河州现有砖雕的精品。临夏砖雕近代又吸收了绘画、木刻的艺术形式,从而得到了更大地发展。临夏最为精美的砖雕作品主要集中在三处,一是拱北,如大拱北、老拱北中都存有大量精致完整的作品。二是大型宅邸风格如马步青宅邸东公馆、以及蝴蝶楼。三是大户人家的民宅,如临夏王宅、白家大院等。
综上所列,无论哪种建筑类型,其重点去装饰的部位大致都是相同的,比如建筑的外檐、大门、二门、天井、走道尽头等处。清真寺和拱北的建筑外檐装饰就非常华丽,而在大型宅邸中,除了门、影壁,走道的墙壁、窗框、门槛、门洞甚至台基、台阶也都布满了装饰,普通民居相对来说较为简化,大面积的装饰主要是大门、影壁,但有些局部的装饰也非常重要,譬如墀头砖雕、窗槛及门窗等。这其中尤以墀头砖雕为重,无论是普通民居、大型宅邸还是宗教建筑中,墀头砖雕都非常的精致耐看。
2.1 大门、二门
门是内与外的交汇点,在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群落中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自由开启,能供人进出的空间,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在中国古典建筑中,门的存在已远超其物理属性——出入、空气流通等,其精神的意义往往成为门存在及其型制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也是装饰的重点所在。大门需要强调庄重之感。以此来反映主家或寺院的身份、地位、甚至财力等。主要以石木结合的方式,造型考究但一般较为简洁,稍加装饰点缀,以衬托门本身的形制为主。大部分二门和内院门都是拱形门或圆形门洞,拱形门中间套以方形木门框,二门及内院门的重点装饰部位位于门洞边缘,样式一般较为程式化,变化不多,这一部分常见的装饰主题是植物题材如石榴、葡萄、牡丹等。还有常见的源于伊斯兰装饰艺术中的几何纹样如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但位于门洞屋檐部分的仿木构件砖雕则雕刻的相当细腻精致,十分生动,像垂花柱、斗拱等部件。门两侧砖雕的构图及纹样的布局大体一致,还有一些雕工精致的砖雕以护栏或台基的样式出现在门两侧的墙壁下方,和门上方的装饰相呼应,以达到视觉平衡的目的。在门洞和屋檐之间一般会处理成一些简单的花卉图案或者砖雕匾额。可以看出,作为建筑物装饰的砖雕,在二门和门洞部分是被作为主要的装饰手法来运用的,而这恰恰也是整个建筑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之一。
2.2 影壁、照壁
影壁是河州四合院大门内重要且最为醒目的装饰壁面,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其物理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杂乱的景物,但是和门一样,精神上和审美上所的具有意义是决定其存在乃至形制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影壁也是装饰的重点。影壁一方面可以美化大门的出入口,人们进出宅门时,首先看到的是造型考究、雕工精致,同时图案和文字都寓意吉祥的墙面。另一方面如前所述,临夏传统建筑的格局尤其是民居,非常重视庭院空间的层次感的营造,作为分隔空间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影壁自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壁或照壁通常位于正对门或通道的墙面,独立成墙。临夏常见的影壁、障壁,一般由檐部、壁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的比例关系是十分严谨的。壁身的墙心是壁影或照壁的主题所在之处。常见的做法是在壁身墙心部位镶嵌主题明确的独幅“砖雕画”。画幅的题材广泛,基本都以寓意吉庆祥和为主。画面内容主要是山水、有代表性的植物如牡丹、石榴、葡萄等,或者是经文、诗句,也有建筑、景物等主题的装饰图案,但比较少见。因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所以人物、动物图案是不能出现的,所以我们在伊斯兰古典建筑中基本看不到人和动物图案,即便有也是极个别的,同时这些人物或动物形象在画幅中会处理的很小。但长久以来,以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里的回族民众,比如我们从年代近的砖雕作品中会看到受中国文人画的影响,也会看到些许人物形象或者渔樵题材等。另外,有些寺院或宅邸也会将这部分饰以整块的磨砖对缝的清水墙面,只在四个角稍作装饰点缀,以显素雅端庄的装饰效果。
2.3 墀头
墀头在当地也称为垂(锤)头,多装饰于建筑正面山墙上部或者门楼檐下、房屋两端的檐下部位。同样也是建筑上最主要的砖雕装饰,雕饰面积不大,方寸之间却尽显细腻。这样一个雕琢精致美,变化灵活多样的墀头装饰,不仅仅充当屋檐与墙面的过渡形体,同时也是整个建筑上具有点睛作用的手笔,所以尽管墀头的体量不大,却也造型各异,变化多样,极尽雕刻艺人之所能,展现出百花齐放、琳琅满目的墀头雕刻作品,在雕刻技法上,由于墀头的外形呈盾形、圆形或一些不规则形。同时尺寸较小,雕工一般会采用透雕、圆雕或高浮雕,使之造型更为生动,光影变化更为丰富。
临夏砖雕作为一门深具特色的民间雕刻工艺,其清静幽雅的装饰艺术效果给古城河州的建筑增添了独有的艺术特色。它简洁、明快的风格体现着浓厚的伊斯兰文化的气息,不仅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临夏回族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更是我国民族建筑艺术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赵忠,崔国虎,胡惠麟,郭栋,唐纪礼.《丝路营造——河州古典建筑艺术》.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8.
[2]甘肃敦煌学学会秘书处编.《砖头上的艺术——临夏砖雕》.1992.
[3]牛晓萍,毕恩生编著.《临夏砖雕图案 》.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4]临夏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夏市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3
[5]毛晓青,王彩霞编著.《中国传统砖雕》.[专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6]罗代奎编.《砖雕》.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关键词】临夏砖雕 装饰 中国传统建筑 伊斯兰文化 清真寺
砖雕是指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是东西方古代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以砖为载体的雕塑工艺早在东周时期就已出现,譬如瓦当。春秋战国时期,饰面砖也应用到建筑物表面,如陕西省凤翔县先秦宫殿遗址中的饕餮纹饰面砖,以及一些压模成型的印纹砖等。《左传》里就有“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的记载。汉代画像砖是墓室预制构件的大型空心砖,它是在湿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各种图像。北宋时形成砖雕,成为墓室壁面的装饰品。元明清三代,墓室砖雕逐渐衰落,砖雕由墓室砖雕逐渐发展为建筑装饰砖雕,如清代北京紫禁城宫廷内墙面夹柱的通气孔就使用了砖雕,镂空雕刻着花鸟图案,不仅美观,且有利于空气流通。我国砖雕的主要流派有:北京砖雕、天津砖雕、山西砖雕、徽州砖雕、苏派砖雕(苏州砖雕)、广东砖雕、临夏砖雕(河州砖雕)。这其中临夏砖雕以其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享誉西北乃至全国。
临夏位于甘肃省大夏河畔,历史悠久,称枹罕、河州,古城曾誉“河湟雄镇”。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要道,据《甘青宁史略》记载,伊斯兰教在“唐天宝后,从西域流入甘肃,其教徒多西域人”。 “元世祖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是岁,以甘肃疆土赐回回俾资耕种”。史料记载说明,临夏逐步发展成为甘肃回民聚居的地区,以至于有了中国麦加之誉。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和创造了具有临夏地方特色的多元文化共存和多样性经济共生的文明。同时在建筑造型及砖雕艺术上,也形成了以伊斯兰文化为主体又融合了其他民族传统的独特风格。创作出工艺精湛,手法独特的临夏砖雕艺术。
1 临夏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
临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宗教建筑,一类是传统民居。宗教建筑中因宗教派别及建筑形制的差异又可分拱北和清真寺两类。拱北较清真寺更有历史传承感。临夏也是拱北最早出现的地方之一,其建筑形制长期以来变化较小,总的布局和造型基本一致。拱北的位置相对独立,距离主要的居住区较远。而清真寺则大多融于居民区,且在同一片居民区会同时存在多个不同教派的清真寺。
1.1 拱北和清真寺
(1)拱北。拱北也称金顶,是维系门宦穆斯林教徒感情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比较大的拱北由门宦始传人的陵墓、经堂院、礼拜寺、历代传教继承人陵墓、经文学校等及其他附属建筑组成。大拱北是临夏现存的几个拱北中规模最大,也是装饰最华丽的拱北,它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初称祁家拱北。至第六代出家人祁道和时期,它是戛迪林耶门宦的总拱北,辖有甘、宁、青、陕、川等省区的40多座寺、亭、静修地和拱北。原建筑院落层叠,华丽精致,1928年毁于兵乱,所藏古籍文物丧失殆尽。1932年,由其当家人马永观等主持复建,相继建成砖木结构的三层八卦形墓庐、礼拜寺院、前后花亭院、东北院等主要建筑。1981年由当家人杨世俊主持在过去基础上再建。现大拱北建筑群包括拱北、礼拜殿、客厅、阿訇及学生住宅院落、后园等。拱北大门朝南,分东、西两门,入门后经穿堂进入拱北。拱北由八角形的青灰色砖墙围砌,墙上连接三重八角形重檐,暗红色的施彩与青砖形成沉稳典雅的色调相呼应。路尽头的墙面和左边墙面分别是照壁,照壁墙与拱北墙饰以砖雕,上有花卉、树木及博古图案。精巧秀丽。照壁中部用浮雕手法塑造五颗松柏,两侧亦是浮雕山水画,刀法流畅娴熟,形象生动逼真,是现代的以水泥雕代替砖雕的杰作。右转进牌楼门,里面通道两边墙壁上排列着信徒捐赠的砖雕画,纵观整个建筑群幽雅华丽,颇具园林风韵,是西北地区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族穆斯林拱北建筑的经典之作。
(2)清真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阿拉伯语称为“MASJID”,意思是做礼拜的地方。清真寺既是穆斯林民众聚礼的神圣场所,也是临夏最具建筑特色的建筑,其总体布局多采用以礼拜殿为中心的横轴形制,并以庭院向纵深及横向延展,组成庞大的院落组群。清真寺一般都设有三堂,即礼拜堂、经堂和沐浴堂,同时还设有经文学校、住房等附属建筑作为陪衬,总体布局多为中国传统的围合式。每座清真寺除了建筑规模不同,其建筑风格也各具特色,一般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伊斯兰式的穹顶廊柱型,另一种则是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的中式宫殿式样,还有一种则是由伊斯兰装饰风格和中国传统的古典建筑风格相结合而成的,颇具地域特色的建筑。临夏的清真寺多在大殿内外墙壁上饰有砖雕、木雕以及经文浮雕,临夏市现存的老清真寺多建于明清时期,解放后大多重建,现存清真寺多采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及新技术,但总体风格还是以伊斯兰传统的建筑风格为主。
1.2 民居
临夏传统民居最为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四合院形式的院落,如白家老宅。临夏四合院在借鉴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风格的同时又自成特色,四合院是独立的封闭式住宅,对外只有一个大门,关门后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河州民居的外部空间造型和装饰简洁、完整,但内部空间却充满变化。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房屋各自独立但彼此之间有内门相联,起居方便,由于庭院宽绰疏朗,院主人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形成一个与院落外部空间完全不同的,生机勃勃的建筑环境。同时,一家人居住在里面隔绝了来自外部的视线干扰,使院落内部更安静更独立。临夏的传统民居平面布局形式如下。 (1)单体建筑平面形式。虎抱头、廊檐式、一出檐、钥匙头。“虎抱头”式平面指的是建筑明间向内凹进,即在房屋正中的开间向内凹进一部分,凹进的深度约占整个房屋进深的三分之一。这是河州回族传统民居中最常用也是最有特色的单体建筑形式。廊檐式:指单体建筑带前廊,常见于较大型的宅院中。一出檐:指建筑前不带廊。钥匙头:指四合院正房两侧的耳房形式。
(2)围合式。生活在临夏的少数民族无论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其民居在大的空间形态方面差异不大,比较有代表性的都是围合严整的四合院式空间结构。只是在院内的空间划分上有所不同。且都喜爱植树栽花,饲鸟养鱼,以此来美化庭园,在庭院的空间分割利用上,有的院子在正中建造方或圆形的花园,人行道围在四周;有的则用十字形走道将院子划为四块作为小花圃,后者在回族院落中比较常见。
2 装饰于建筑物的砖雕
砖雕是一种传统的以青砖为载体的建筑装饰雕刻。临夏出土的金代大定十五年进义校尉王吉砖室墓中的砖雕饰物,就是以土窑青砖为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临夏砖雕实源于秦汉,是当时民间木雕技艺的延伸。据考古发掘,在宋代,临夏砖雕艺术已相当成熟,到元明时代,砖雕技术已广泛使用于各种建筑之中。明、清两代是临夏砖雕的兴盛时期,建于明末清初的八坊清真北寺门前的《龙凤呈祥》影壁,堪称河州现有砖雕的精品。临夏砖雕近代又吸收了绘画、木刻的艺术形式,从而得到了更大地发展。临夏最为精美的砖雕作品主要集中在三处,一是拱北,如大拱北、老拱北中都存有大量精致完整的作品。二是大型宅邸风格如马步青宅邸东公馆、以及蝴蝶楼。三是大户人家的民宅,如临夏王宅、白家大院等。
综上所列,无论哪种建筑类型,其重点去装饰的部位大致都是相同的,比如建筑的外檐、大门、二门、天井、走道尽头等处。清真寺和拱北的建筑外檐装饰就非常华丽,而在大型宅邸中,除了门、影壁,走道的墙壁、窗框、门槛、门洞甚至台基、台阶也都布满了装饰,普通民居相对来说较为简化,大面积的装饰主要是大门、影壁,但有些局部的装饰也非常重要,譬如墀头砖雕、窗槛及门窗等。这其中尤以墀头砖雕为重,无论是普通民居、大型宅邸还是宗教建筑中,墀头砖雕都非常的精致耐看。
2.1 大门、二门
门是内与外的交汇点,在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群落中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自由开启,能供人进出的空间,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在中国古典建筑中,门的存在已远超其物理属性——出入、空气流通等,其精神的意义往往成为门存在及其型制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也是装饰的重点所在。大门需要强调庄重之感。以此来反映主家或寺院的身份、地位、甚至财力等。主要以石木结合的方式,造型考究但一般较为简洁,稍加装饰点缀,以衬托门本身的形制为主。大部分二门和内院门都是拱形门或圆形门洞,拱形门中间套以方形木门框,二门及内院门的重点装饰部位位于门洞边缘,样式一般较为程式化,变化不多,这一部分常见的装饰主题是植物题材如石榴、葡萄、牡丹等。还有常见的源于伊斯兰装饰艺术中的几何纹样如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但位于门洞屋檐部分的仿木构件砖雕则雕刻的相当细腻精致,十分生动,像垂花柱、斗拱等部件。门两侧砖雕的构图及纹样的布局大体一致,还有一些雕工精致的砖雕以护栏或台基的样式出现在门两侧的墙壁下方,和门上方的装饰相呼应,以达到视觉平衡的目的。在门洞和屋檐之间一般会处理成一些简单的花卉图案或者砖雕匾额。可以看出,作为建筑物装饰的砖雕,在二门和门洞部分是被作为主要的装饰手法来运用的,而这恰恰也是整个建筑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之一。
2.2 影壁、照壁
影壁是河州四合院大门内重要且最为醒目的装饰壁面,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其物理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杂乱的景物,但是和门一样,精神上和审美上所的具有意义是决定其存在乃至形制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影壁也是装饰的重点。影壁一方面可以美化大门的出入口,人们进出宅门时,首先看到的是造型考究、雕工精致,同时图案和文字都寓意吉祥的墙面。另一方面如前所述,临夏传统建筑的格局尤其是民居,非常重视庭院空间的层次感的营造,作为分隔空间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影壁自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壁或照壁通常位于正对门或通道的墙面,独立成墙。临夏常见的影壁、障壁,一般由檐部、壁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的比例关系是十分严谨的。壁身的墙心是壁影或照壁的主题所在之处。常见的做法是在壁身墙心部位镶嵌主题明确的独幅“砖雕画”。画幅的题材广泛,基本都以寓意吉庆祥和为主。画面内容主要是山水、有代表性的植物如牡丹、石榴、葡萄等,或者是经文、诗句,也有建筑、景物等主题的装饰图案,但比较少见。因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所以人物、动物图案是不能出现的,所以我们在伊斯兰古典建筑中基本看不到人和动物图案,即便有也是极个别的,同时这些人物或动物形象在画幅中会处理的很小。但长久以来,以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里的回族民众,比如我们从年代近的砖雕作品中会看到受中国文人画的影响,也会看到些许人物形象或者渔樵题材等。另外,有些寺院或宅邸也会将这部分饰以整块的磨砖对缝的清水墙面,只在四个角稍作装饰点缀,以显素雅端庄的装饰效果。
2.3 墀头
墀头在当地也称为垂(锤)头,多装饰于建筑正面山墙上部或者门楼檐下、房屋两端的檐下部位。同样也是建筑上最主要的砖雕装饰,雕饰面积不大,方寸之间却尽显细腻。这样一个雕琢精致美,变化灵活多样的墀头装饰,不仅仅充当屋檐与墙面的过渡形体,同时也是整个建筑上具有点睛作用的手笔,所以尽管墀头的体量不大,却也造型各异,变化多样,极尽雕刻艺人之所能,展现出百花齐放、琳琅满目的墀头雕刻作品,在雕刻技法上,由于墀头的外形呈盾形、圆形或一些不规则形。同时尺寸较小,雕工一般会采用透雕、圆雕或高浮雕,使之造型更为生动,光影变化更为丰富。
临夏砖雕作为一门深具特色的民间雕刻工艺,其清静幽雅的装饰艺术效果给古城河州的建筑增添了独有的艺术特色。它简洁、明快的风格体现着浓厚的伊斯兰文化的气息,不仅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临夏回族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更是我国民族建筑艺术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赵忠,崔国虎,胡惠麟,郭栋,唐纪礼.《丝路营造——河州古典建筑艺术》.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8.
[2]甘肃敦煌学学会秘书处编.《砖头上的艺术——临夏砖雕》.1992.
[3]牛晓萍,毕恩生编著.《临夏砖雕图案 》.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4]临夏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夏市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3
[5]毛晓青,王彩霞编著.《中国传统砖雕》.[专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6]罗代奎编.《砖雕》.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