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教学管理中应具有“非指导性教学”理念,重视学生潜能、有意义学习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塑造,对于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在主体上,实现由注重教师主导向注重学生中心发展;在目标上,实现由注重外在目标管理向注重学生内在目标管理发展;在内容上,实现由注重纪律管理向注重学生自我实现的发展。
关键词:人本主义,语文课堂,教学管理
卡尔· 罗杰斯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基于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心理学经验,提出“非指导性教学”这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重新阐释了学生观、学习观、师生观等教育观念,对于师生之间的关系做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他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丰富了教育理论,也给我国学科教育的课堂教学管理带来新的视角。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论
(一)人本主义学生观
罗杰斯指出“个体内部具有大量的有助于自我理解,有助于更改个体自我概念、态度和自我主导行为的资源,”强调“有机体有一种基本的趋向和努力,就是力求实现、保持和发展经验着的机体”。[1]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非指导性教学思想,认为学生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在学习中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能够独立学习、拥有潜能的自我实现者,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能够激发学生潜能的实现,教师不再是“训练者”,而是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管理中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
(二)人本主义学习观
罗杰斯认为,学习应注重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与无意义学习不同,后者注重机械式的、未涉及完整人格的学习方式,有意义学习涉及完整人格,将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力、潜能以及创造力。他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开放的,不能只关注教什么知识,学生学到什么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手段,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吸收。他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了批判,提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十种方法:“构建真实的问题情景、提供学习资源、使用合约、利用社區、同伴教学、分组学习、探究训练、程序教学、交朋友小组与自我评价。”[2]
(三)人本主义师生观
罗杰斯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强调在课堂教学管理中要善于创设良好人际关系氛围,为此他提出:“真实”、“尊重”和“理解”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性要素。这种情感教育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不刻意回避自身缺点,对学生保持真诚的态度;尊重和认可学生,能够接受学生的缺点的同时,也能看到学生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理解学生的情感,能够做到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管理中,强调真实的问题,并能够根据真实问题创设真实情境,学生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自由学习”、“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二、人本主义视角下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发展走向
人本主义视角下,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管理需要向以下方面转变: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主体上,由注重教师主导向注重学生中心发展
“组织教学活动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是一种管理行为。”[3]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在自我认知和传授知识过程中,容易出现“一言堂”的教学管理方式。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与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该注重自身观念的转变,认识到不再是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者”,而是应发挥好语文课堂教学促进者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既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课堂教学还要根据学生学习方式、个性发展、领悟能力,尽教师所能给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空间。”[4]因此,教师应将课堂教学管理重心放在学生身上,研究学生的学情、特点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特性,融入多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利用同伴教学、创设意义情境等方法,实现学生在学习方法的创新与突破,逐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目标上,由注重外在目标管理向注重学生内在目标管理发展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教授认为:“在制约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反馈矫正’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最大的。这种影响已得到大量研究的证明。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内隐的学习心理活动转化为可观察的思维操作行为,即通过 加强‘反馈矫正’来控制教学,取得语文教学的高效。”[5]在采用传统的以范文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中,不善于将每一节课内隐的的教育目的转变为细小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学生则在漫无目的的学习中失去方向,缺乏学习动力,课堂管理凸显出“他控”、外在目标管理的特点,而缺乏内在的、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内控”、内在目标管理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不能讲究大而全,应设置具体目标牵引学生学习。在语文课的教学管理中,每节课应有所教有所不教,精准聚焦在字、词、句、修等某些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力求让学生被课堂教学目标牵引、自主学习。因此,课堂教学管理便由“他控”变为“自控”,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内容上,由注重纪律管理向注重学生自我实现的发展
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6]师生双边互动最为频繁的阵地在于课堂,作为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品德修养的语文课。过分注重纪律管理而忽略了情感交流,将影响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对于语文的热爱。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应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隐性互动的实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感化,实现罗杰斯人本主义的情感教育这一目标。教师应注重情感上的互动与交流,重视人本主义所倡导的“真实”、“尊重”和“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通过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理解和交流,通过参加课堂活动学会表达和分享,提升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最终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曹树真. 论罗杰斯的师生观[J]. 外国教育研究,2000(6):2.
[2]喻颖.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论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J]. 新课程研究,2007(10):3-4.
[3]王德清. 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05(4):23 .
[4]张赟.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2016.2.
[5]张洁银. 对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发展趋向的浅思考[J]. 中学语文教学,2007(11):13.
[6]转引自冯建军. 当代主体教育论[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03.
作者简介:韩芳冰(1990),汉族,女,籍贯:河南郑州市人,职位:无,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学,教育管理
关键词:人本主义,语文课堂,教学管理
卡尔· 罗杰斯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基于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心理学经验,提出“非指导性教学”这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重新阐释了学生观、学习观、师生观等教育观念,对于师生之间的关系做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他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丰富了教育理论,也给我国学科教育的课堂教学管理带来新的视角。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论
(一)人本主义学生观
罗杰斯指出“个体内部具有大量的有助于自我理解,有助于更改个体自我概念、态度和自我主导行为的资源,”强调“有机体有一种基本的趋向和努力,就是力求实现、保持和发展经验着的机体”。[1]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非指导性教学思想,认为学生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在学习中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能够独立学习、拥有潜能的自我实现者,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能够激发学生潜能的实现,教师不再是“训练者”,而是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管理中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
(二)人本主义学习观
罗杰斯认为,学习应注重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与无意义学习不同,后者注重机械式的、未涉及完整人格的学习方式,有意义学习涉及完整人格,将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力、潜能以及创造力。他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开放的,不能只关注教什么知识,学生学到什么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手段,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吸收。他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了批判,提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十种方法:“构建真实的问题情景、提供学习资源、使用合约、利用社區、同伴教学、分组学习、探究训练、程序教学、交朋友小组与自我评价。”[2]
(三)人本主义师生观
罗杰斯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强调在课堂教学管理中要善于创设良好人际关系氛围,为此他提出:“真实”、“尊重”和“理解”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性要素。这种情感教育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不刻意回避自身缺点,对学生保持真诚的态度;尊重和认可学生,能够接受学生的缺点的同时,也能看到学生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理解学生的情感,能够做到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管理中,强调真实的问题,并能够根据真实问题创设真实情境,学生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自由学习”、“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二、人本主义视角下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发展走向
人本主义视角下,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管理需要向以下方面转变: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主体上,由注重教师主导向注重学生中心发展
“组织教学活动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是一种管理行为。”[3]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在自我认知和传授知识过程中,容易出现“一言堂”的教学管理方式。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与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该注重自身观念的转变,认识到不再是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者”,而是应发挥好语文课堂教学促进者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既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课堂教学还要根据学生学习方式、个性发展、领悟能力,尽教师所能给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空间。”[4]因此,教师应将课堂教学管理重心放在学生身上,研究学生的学情、特点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特性,融入多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利用同伴教学、创设意义情境等方法,实现学生在学习方法的创新与突破,逐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目标上,由注重外在目标管理向注重学生内在目标管理发展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教授认为:“在制约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反馈矫正’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最大的。这种影响已得到大量研究的证明。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内隐的学习心理活动转化为可观察的思维操作行为,即通过 加强‘反馈矫正’来控制教学,取得语文教学的高效。”[5]在采用传统的以范文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中,不善于将每一节课内隐的的教育目的转变为细小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学生则在漫无目的的学习中失去方向,缺乏学习动力,课堂管理凸显出“他控”、外在目标管理的特点,而缺乏内在的、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内控”、内在目标管理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不能讲究大而全,应设置具体目标牵引学生学习。在语文课的教学管理中,每节课应有所教有所不教,精准聚焦在字、词、句、修等某些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力求让学生被课堂教学目标牵引、自主学习。因此,课堂教学管理便由“他控”变为“自控”,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内容上,由注重纪律管理向注重学生自我实现的发展
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6]师生双边互动最为频繁的阵地在于课堂,作为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品德修养的语文课。过分注重纪律管理而忽略了情感交流,将影响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对于语文的热爱。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应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隐性互动的实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感化,实现罗杰斯人本主义的情感教育这一目标。教师应注重情感上的互动与交流,重视人本主义所倡导的“真实”、“尊重”和“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通过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理解和交流,通过参加课堂活动学会表达和分享,提升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最终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曹树真. 论罗杰斯的师生观[J]. 外国教育研究,2000(6):2.
[2]喻颖.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论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J]. 新课程研究,2007(10):3-4.
[3]王德清. 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05(4):23 .
[4]张赟.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2016.2.
[5]张洁银. 对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发展趋向的浅思考[J]. 中学语文教学,2007(11):13.
[6]转引自冯建军. 当代主体教育论[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03.
作者简介:韩芳冰(1990),汉族,女,籍贯:河南郑州市人,职位:无,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学,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