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方法”的关联性策略
方法的关联性可以体现在单一的身体练习、动作的组合练习与运用上,即单一的身体练习是动作组合练习的基础,运用是二者的综合体现,三者在教“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为了较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学练内容时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练方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易到难。如,《排球:正面上手传球练习方法11》一课中,从单一的砸地自传高低球,砸地自传打直、打准练习,到组合的自垫 自传打点练习,再到打点比准比赛,即从单一的传球技术练习方法到增加难度的练习方法,再到垫球与传球结合的运用方法,再到比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方法”上,教师在每2个学练内容之间都会加上合理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下一个内容的练习,如,执教教师在学生均能准确地完成“砸地自传打准”练习时说道:“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打得很准了,如果能将球垫起再传球,并准确打到点,是否能做到呢?你们试试看,加油!”从“砸地自传打准”练习到“自垫 自传打准”练习是单一身体练习到组合练习的递进,所以,教师在教“方法”的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着力描绘出了“方法”的关联性和层次性。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教“方法”的关联性,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课堂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二、教“方法”的针对性策略
《排球:正面上手传球运用方法2》一课中,以排球上手传球的运用为主,如,在设计中加入了抛球、拨球或传吊球配合及简化的比赛等环节。但在练习方法中设计了“拨球过网,对面同伴接住”,根据排球项目的特征来看,显然有点脱离了传球的运用。在排球比赛中,进攻方失败就意味着防守方得分,所以在这一设计中如何让学生尽量通过拨空当让对面的学生接不到球,如果接到了球意味着防守方得分,进攻方失败。这样,在课堂上就较好地灌输了会比赛的实用性,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将此技术运用到比赛中。
组合练习、同伴配合、小型比赛等运用方法均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教师在教“方法”中针对排球项目特征,传授学生如何将所学方法运用到实战中,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学了有何用处”,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练中。
三、教“方法”的准确性策略
《排球:正面上手传球练习方法11》一课中,自传打点(原地与移动)环节,学生通过砸地使球反弹起来,利用脚下步伐快速移动到球下,再通过传球的方式将球传到指定位置,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砸地反弹几乎都是直上直下,脚下不需要移动或直接向前跨一步即可完成击球動作,难以达到教学重点中提到的“快速”。当学生出现“砸地接反弹球”动作的练习效果与实际预想效果不一致时,执教教师并未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或做出准确的指导,仅提示学生击球时机要准确。笔者认为,如果执教教师能及时用语言引导学生,促使学生思考,那么教学效果可能会有所提升,如,教师提示学生:能不能将砸地反弹的球弹向不同的方向?如何将球砸地后向左或右反弹?如果出现球左右反弹后,学生不能及时跑到位传球时,教师可再次语言提示:“同学们,如果砸地时加大力量,让球反弹得更高一点,那是不是会争取更多的时间能够快速移动到预定位置将球传给同伴呢?”学生听了教师的语言提示,在思考中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一步步通过学练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本节课虽然学练内容设计与目标一致,但教“方法”上的准确性还不足。
合理的学练手段、准确的方法选择、及时的语言引导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所以教“方法”的准确性在教学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余立峰.“方法”是体育教学“三因素”的纽带[J].中国学校体育,2018(8):47-48.
方法的关联性可以体现在单一的身体练习、动作的组合练习与运用上,即单一的身体练习是动作组合练习的基础,运用是二者的综合体现,三者在教“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为了较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学练内容时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练方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易到难。如,《排球:正面上手传球练习方法11》一课中,从单一的砸地自传高低球,砸地自传打直、打准练习,到组合的自垫 自传打点练习,再到打点比准比赛,即从单一的传球技术练习方法到增加难度的练习方法,再到垫球与传球结合的运用方法,再到比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方法”上,教师在每2个学练内容之间都会加上合理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下一个内容的练习,如,执教教师在学生均能准确地完成“砸地自传打准”练习时说道:“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打得很准了,如果能将球垫起再传球,并准确打到点,是否能做到呢?你们试试看,加油!”从“砸地自传打准”练习到“自垫 自传打准”练习是单一身体练习到组合练习的递进,所以,教师在教“方法”的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着力描绘出了“方法”的关联性和层次性。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教“方法”的关联性,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课堂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二、教“方法”的针对性策略
《排球:正面上手传球运用方法2》一课中,以排球上手传球的运用为主,如,在设计中加入了抛球、拨球或传吊球配合及简化的比赛等环节。但在练习方法中设计了“拨球过网,对面同伴接住”,根据排球项目的特征来看,显然有点脱离了传球的运用。在排球比赛中,进攻方失败就意味着防守方得分,所以在这一设计中如何让学生尽量通过拨空当让对面的学生接不到球,如果接到了球意味着防守方得分,进攻方失败。这样,在课堂上就较好地灌输了会比赛的实用性,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将此技术运用到比赛中。
组合练习、同伴配合、小型比赛等运用方法均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教师在教“方法”中针对排球项目特征,传授学生如何将所学方法运用到实战中,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学了有何用处”,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练中。
三、教“方法”的准确性策略
《排球:正面上手传球练习方法11》一课中,自传打点(原地与移动)环节,学生通过砸地使球反弹起来,利用脚下步伐快速移动到球下,再通过传球的方式将球传到指定位置,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砸地反弹几乎都是直上直下,脚下不需要移动或直接向前跨一步即可完成击球動作,难以达到教学重点中提到的“快速”。当学生出现“砸地接反弹球”动作的练习效果与实际预想效果不一致时,执教教师并未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或做出准确的指导,仅提示学生击球时机要准确。笔者认为,如果执教教师能及时用语言引导学生,促使学生思考,那么教学效果可能会有所提升,如,教师提示学生:能不能将砸地反弹的球弹向不同的方向?如何将球砸地后向左或右反弹?如果出现球左右反弹后,学生不能及时跑到位传球时,教师可再次语言提示:“同学们,如果砸地时加大力量,让球反弹得更高一点,那是不是会争取更多的时间能够快速移动到预定位置将球传给同伴呢?”学生听了教师的语言提示,在思考中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一步步通过学练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本节课虽然学练内容设计与目标一致,但教“方法”上的准确性还不足。
合理的学练手段、准确的方法选择、及时的语言引导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所以教“方法”的准确性在教学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余立峰.“方法”是体育教学“三因素”的纽带[J].中国学校体育,2018(8):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