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牛”的思维之变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qiangran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教育信息化、教师教学思维的变革这个话题,让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万科分校的教师杜玉回想起她自己由于信息化教育改革而发生的些许变化。
  “我参加工作已经有几十年了,刚开始面对教育信息化时,也经历了课程改革的困惑与迷茫。”杜老师说,一开始接触多媒体上公开课,真是“赶鸭子上架”,觉得非常神秘,自己制作不了课件,费尽心思让别人进行设计。
  杜老师说她的教育信息化过程是从看别人操作开始的,没有专业的课程,也没有专门的时间,只要哪里有相关的讲座和培训都去听,从打字开始,慢慢向制作课件靠拢,从制作简单的PPT上公开课到后来的用于日常教学。毫不夸张地讲,从制作课件需要几天时间,到每天制作PPT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再到现在的iPad课堂课间制作的转变,是一个艰难蜕变的过程。但是,带来的课堂效果确实是显而易见的,孩子们喜欢,课堂开始高效。
  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显而易见,但难度这样大,教师们为什么要去改变呢?杜老师说:“在信息化时代,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没有现代人必须具有的信息技术,难以引领21世纪的学生。”
  其实,每一位教师都可能面临着与杜老师类似的经历和感受。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给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对技术的理解与运用方面都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专业需求与要求。杜玉说:“面对教育信息化,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也好,改变教学手段也罢,这一切都得基于教师的教学思维和观念的变革。”
  “N角色”游走教坛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通过其讲授、板书及多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教师梁娟说。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媒体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它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并且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探索,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而在今天的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这个公共信息操控终端,连接学生操控的平板电脑,组成一个个互动课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老师抛出一个话题或问题时,全班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参与讨论、问答,高质、高效的学生参与式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学习席慕容的《贝壳》一文时,教师先用Flash课件演示了一组画面:大海,海边的贝壳,特写一枚漂亮的贝壳和珍珠。学生们通过观察、思索、讨论,在观察中体验,在体验中产生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这样便营造了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了新知识建构。
  这可以看出,在信息时代,教师是在智力、情感、个性、精神和人格等方面全面培养和塑造学生,体现教育以人育人的特性。成都市盐道街小学教师王海鹰说:“教师应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设计者、开发者,是社会文化的诠释者、教育的研究者。”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发,学生应由知识受体转变为“知识的主宰,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所以,在信息化时代下,教师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外的“导演”。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演”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作为知识的复制者和灌输者,主要承担着帮助学生记忆和存储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的教学任务。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将课堂延伸到了网络所能涉及的各个角落。“在这种环境下,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同一主题, 提出不同问题, 大家分头获取信息, 并找出答案。”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救师口小学教师夏玉珍说,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同时教师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不仅与学生进行了深层次的沟通, 和谐了教学氛围, 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自身也受到了启示,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库,提高了教学素质。
  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把“智能”转化为“智慧”。“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书本知识的复述者,在教学中缺乏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只是解说和注解写在书本上的各种条条和框框,这极大地制约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副校长俸耀旭说。新世纪的教师应该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研究者的新形象,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这样不仅可以解除以往教育者与研究者的对立,而且教师可以把研究理论同自己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如教师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挑选了《天亮了》《母亲》《常回家看看》等一些歌曲来让学生体会父母的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又如教师在讲授《海燕》一课时,可借助多媒体把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工人运动不断高涨,沙皇统治摇摇欲坠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收到了良好效果——大海呈现排山倒海的气势,狂风大作,乌云遮天,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箭一般地冲向乌云叫喊着;海鸥呻吟、飞蹿、恐惧、掩藏,惧怕暴风雨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海鸭痛苦呻吟,吓坏了,无所适从……通过这些活生生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自然会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鄙弃如海鸥、海鸭、企鹅般的怯懦自私者,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人们更加认识到,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具体来说,作为研究型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首先,应该树立“创新”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这个信念;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帮助每个学生都尝试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宽松、愉快的创造氛围;再次,教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努力和思考,而是通过推迟判断、正确引导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并做出新的尝试。   “多元化”育人思维
  信息化时代又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它需要知识,更需要灵活、有个性、有特长、综合运用知识的创造型人才。从具体的每个人来说,人生苦短,时光有限,资质有差异,在学生时代不可能什么都能学好、学精。一个人能在某个领域作出贡献,即使在其他方面差一些,这又有何妨呢?梁娟说:“创造性往往具有非常规的特点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然而,我们很多人都常常习惯于把超出我们经验范畴的行为方式视为‘怪异’,从而忽视甚至扼杀它。”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强调说:“把学生按年龄和成绩分成班组,在学校中建立起来关于人员的制度,这样划分的班组,学校现在通称为‘班’,班不外乎是把成绩相同的学生结合为一个整体。以便于教育者更容易地带领学习内容相同的学生奔向同一目标” 。
  也就是说,班级授课制是以这样的假设为前提的,相同年龄的儿童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相同,所以对相同年龄的儿童应该以同样的速度和同样的要求教授同样的内容,并施以同样的评价标准。但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实:7岁儿童的实际智力水平在4—11岁之间,在性格、家庭背景、文化基础等方面更是参差不齐,这就注定了传统教学的一个致命弱点是“去除了个性化”。
  泡桐树小学数学教师谭威说:“它使不同的人受过这种教育后变得越来越相同。同时,受人类信息传递手段的限制,决定了教育内容呈现方式的单一化,这就难免会造成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性。学生个性和主动性也随之消失,这一传统教育组织形式和思维方式在信息化时代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个性化的学习得以实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将更加明显,网络教育使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和爱好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时间和地点。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打破了知识的垄断性,结束了优秀教育资源只能被少数人占有和使用的历史;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使得每一个求职者都可分享到名牌学校的授课内容和主要信息资源。现在信息技术使整个教学活动从教育者、受教育者直至教学资源的使用过程均实现社会化,使传统的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家庭,走向信息技术存在的任何地方。


  那么,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习活动的主人,同学们自己选主题、定计划、搞策划、排节目,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学生自己的思想,通过“云端”服务器查找资料,自己组织演讲会、故事会、诗朗诵、演课本剧等许多的活动。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已经开始使我们从新的角度认识学生。美国发展心理学大师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每一个人都具有语言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自我认识智力和交际智力等七种智力,只是由于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才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
  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出色的,个体的差异正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不存在谁更聪明,只存在人们在哪个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以往的学校教育过于注重语言智力和数理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五种智力,甚至视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突出表现为不务正业,导致学生智能的严重畸形发展。那么,在学科教学中,应该组织多种活动,改革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走出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三中心”。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智力资源,从不同角度发掘学生潜力。
  “差异无好坏之分,它代表的是人的多样性。”梁娟说。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和多样性,并以此作为教育与教学的前提。
  “秒更新”知识细胞
  一直有这样的说法:“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相对于学生获得的“杯水”知识,教师必须拥有十倍、百倍于学生的“桶水”知识的譬喻,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教师知识存量的期望,也体现了传统社会普遍的教师知识观。
  “学高为师”,教师要教好学生,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教师知识观是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一般而言,传统的社会是一个“基本停滞的社会”。生活基本上是不断重复着过去,传统的信条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准则;知识以一种文本的形式静止地存在着,并只为一部分人所占有。严格意义上说,这样的教育实际上只是教人如何去适应和忠实于“过去”的教育。因此,传统社会教育的任务是把那些信条和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就能使他们适应社会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教师是学问的代表,他应该掌握适应传统社会生活需要的一切知识、信条和价值准则。于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有了“一桶水”才可以应付。
  如今,我们正处在信息化时代,新的信息技术和新的思想观念使我们时代的发展突飞猛进,信息技术不断地被引入教育领域。互联技术、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知识除了以传统的静态的文本形式存在之外,还可以以动态的超文本形式存在;知识可以共享,上网可以学到知识。成都市棕北小学校长林家锐介绍说,“人类知识系统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二是知识传播途径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如以前教师备课只要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勾勒出课本中的教学重点,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去教就可以了。而现在教师需要查阅大量的与教学内容相关连的其他知识(知识延伸),同时要有多种思考角度去看待教学中谈论的问题。”
  “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教师即使是学富五车,也很难说他就可以“晓知天下”。 遂宁市安居区拦江镇初级中学教师何丽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其知识存量显然已不是传统社会下的‘一桶水’的意义能涵盖得了的,必须变‘一桶水’为‘一河长流水’”。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变革自己的知识观,重新构筑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的教师知识观体现了当代知识的基本特性,反映了新时期终身学习思想和知识动态观念。
  在传统的社会里,教师是作为一个满腹经纶的“知识富翁”而存在,知识“一旦拥有,终身受益”。因此,教师常常高高在上,对学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装纳知识的容器。知识垄断所孵化的“教育霸权”强调的是对文本知识的服从和记忆,藐视个人知识,抑制和打击歧见和批判精神。这种“桶与杯”式的教育使得学校就像一种世俗化的“教堂”,教师就像“传教士”,学习的教材就像“圣经”,而学生就像“迷途的羔羊”。学生的主体精神,教育民主及其价值在教育中几乎完全被忽略。
  “然而,信息时代需要培育的是具有高度创造性和个性化的人,需要培育的是一种能够迅速适应变化,了解和适应未来的人。”成都市盐道街中学教师马庆达说。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师知识观就必须变革,变原来的“一桶水”为“一河长流水”。夏玉珍说:“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要不断‘自我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辩证思维能力,加强方法论修养,保持任何时候都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唯有这样,才能不误人子弟,才能始终与时俱进,做合格的教师。
  教育信息时代是一个多元化时代,多元化的时代就面临着什么东西都变化得快,于是乎教者就不能光是靠吃“老本”,而“老本”永远不够用,知识也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时代的更新而更新。比如原来学的某些史前的知识,在今天的高科技的考证下,时间点可能有出入;原来教汉语拼音时不用直呼法,现在要用直呼法;原来开设计算机课,现在开了iPad课……这些都足以证明当教师的要系统地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对学生认知规律的认识水平,把这种“长流水”升华为适合学生需要的“甘甜水”,达到知识“秒更新”,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那句“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教育信息化时代下,教师教育观、人才观、知识观的变革是教育改革赋予教师的一项神圣使命!置身于信息环境中的教师应当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其自身更新教育和教学内容的速度,不断探索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新方法、新途径,从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的种植产业和管理技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快速发展,将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我国居民对于自己周边的生活需求越来越高,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会带动人们对食物的追求。绿色无公害的食物对于我国居民来说是食物采买的择优之选。  关键词:绿色;健康;无公害;蔬菜种植  中图分类号:S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
在尼泊尔,我时常陷入梦境与现实的夹缝中,难以区分。一趟旅行谈不上对尼泊尔能有多少了解,算是一瞥。可虽是一瞥,也算是管中窥豹,对尼泊尔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她神秘依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有限资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降水量减少,水环境污染加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水资源
侯孝贤的电影创作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一是影片表现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展,由中国台湾地区延伸向中国大陆,而后扩展到世界其他国家,获得了开阔的视野和多样
因我国水资源缺乏特别是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而我国居民第2主粮小麦主产区就在其中,为了节约水资源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小麦灌溉效率,积极引进了微喷灌技术并收到良好效果,经总结
我叫杨述鹏,今年48岁,来自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澌岸乡最偏远的一所村级小学——米粉小学。我在这里已经整整工作了30个春秋,虽然生活与命运赐予了我重重劫难与考验,但我仍然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于政府和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将前者称为“看得见的手”,将后者称为“看不见的手”。那么,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要使二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让“两只手”形成合力。  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政府和市场有着各自的优势:市场在解决效率问题方面具有优势,政府在解决公平问题方面具有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义务,而高校教师担负着更为神圣的使命,有着超出教师法范围的三项义务:作为特殊行业——教育的从业者,教师有保护好学生的救助义务;高校作为
嘉阳煤矿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抗战时期,1938年由国民政府时任行政院长翁文灏牵头,"工矿泰斗"孙越崎任总经理的嘉阳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而嘉阳小火车则是芭石铁路建设的产物。
今年9月开学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学生将通过新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考核,长跑变成必考项目,减去篮球运球、足球颠球等"花活儿"测试,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