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的父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eands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父亲,虽一辈子处于生活的夹缝中,却坚韧,乐观!
  初解放时,因为成分不好,全家被扫地出门,凄风苦雨。那时父亲只有六岁,懵懵懂懂地、蹦蹦跳跳地头顶着一个只放着点点豌豆的筛子,离开故土了。
  迫于生计,父亲二十岁时过继到邻村的一位孤苦的老人——我的曾奶奶家里。贫寒加特殊成分,父亲个人问题直到二十七岁那年,遇到遭继母虐待的母亲,才成家。三位坎坷的苦命人,聚集一起度日。
  后来,我、妹妹、弟弟相继来到人间。自记事起,父亲一直坚韧,乐观,虽然夹缝中的日子那么凄苦。
  集体时,父亲的身份,仍留有阴影,最重的活计,总分派给父亲,如修水库、开荒山……而只要有点空闲,父亲总乐呵呵地生活。有时哼着小曲,带着女儿,上山挖松树蔸。眨眼间,挖了一满担,大步流星地回家,擦擦汗,背着女儿,飞奔九方祠中学,打几场篮球。有时夏天傍晚乘凉,村头的稻场,搬张椅子,在他的“书”迷中,侃侃而谈,评《三国》,论《水浒》,说《西游》,讲《民国》等。有时午间空闲,放下农具,拉起京胡,唱着汉剧,如醉如痴。有时春节娱乐活动,糊龙灯,绘彩图,耍大刀,玩拳术,排舞蹈,样样精通,行行懂板,忙得不亦乐乎。
  责任田到户后,父母乐翻天,自由了,解放了!走出夹缝,真舒心,感觉生活太有奔头啦!他们不管酷暑寒冬,总“粘”在自己的土地里,如同呵护“儿女”,越干越有劲,天黑才摸着回家。晚上也不闲,母亲纳布鞋,父亲忙着打草带,卷鞭炮,拧麻绳……特别是建房屋,父亲真是拼了命,一辈子建两次。一次建六间土房,一次建两层楼房。记得建土房时,父亲正壮年,干劲冲天,一瓦、一砖、一石、一木等都是事必躬亲。那种土砖,须自己挖泥,和泥,印砖,挑砖等,特别地辛苦,常人是难以想象的。父亲似乎力大无比,双手抓起几坨泥巴,“嘿”地一声,摔进豆腐框里,用脚猛地蹬几下,双手来回抹一抹,顺手画个简单的符号,这样一块砖就做好了。六间房子的砖就是父亲在盛夏里,一块块地,一天天地,起早摸黑地印出来的。简直不可思议,新时代的“愚公”!制砖苦,搬石头更苦!因地基差,必须垒起四米的高岸,大量的石头怎么办?父亲请石匠在约三四里远的山上打碎石头,然后用“狗头车”,一块块地、一趟趟地,从羊肠小道上搬运回来。虽然如此地苦、累,而父亲总像大力士,有使不完的干劲,乐呵呵地忙碌啊,终于建成了六间瓦房。父亲陶醉,兴奋,自豪!可是两年后,一场洪水,那近四米的高岸崩溃了,随之,一堵墙轰然倒塌。房子变成大窟窿,如同一个丑陋的戏台。欲哭无泪!老老小小惊魂未定,战战兢兢地,如同世界末日来临。父亲含泪笑着说:“老天眨眼,看看,我们好好的,连皮都未擦,这是最大的幸运。只要有我这双手,不怕!”父亲夜以继日地劳累,风里来雨里去,终于把瓦房“补”好。后来日子好起来了,第二次建房,父亲主要出智谋,拿钞票,一转眼两层楼房就矗立在眼前。
  随着我们的长大,父亲特别关注子女的学习。我小学毕业时,村里习俗,男孩子继续读书,女孩子则回家务农。可父亲说:“我当年想读书,没有条件。现在能读书,不管怎么困难,会一直供儿女们读书,借债,不要紧。”读初中,学校要求自备米和柴。可离家七八里路远,还要走过一尺来宽的独木桥。父亲怜爱女儿,常常抽中午的间隙,送一旦百来斤的柴到学校,衣服汗得透湿,可以拧出水来,而开水都不沾一口,就匆匆地回家忙农活。这份沉重的父爱,让人泪眼朦胧。对于子女的教育,父亲没有空洞的理论,更多的是身教,让我们自己来领悟。记得十七岁那年,父亲为了让人理解生活的艰辛。暑假,父亲带我在酷暑里淘铁砂,一耙一耙地,一桶一桶地,一天可以淘到三十多元。一个月下来,终于积攒了一千多元,在一九八六年,这是个很大的数目。淘完铁砂,我简直成了非洲人,手臂上的死皮,如同拉纸,可以整块地往下牵扯。那“一课”,真是深刻!所以今天,即使有很多的金钱,我也不会奢侈,因为节俭已经成了习惯。
  父亲关爱子女是分内的事,关爱周围的人,更当作分内的事。长兄长嫂,他敬爱;侄子侄女,他呵护;堂兄堂姐,他关照;邻里乡亲,他帮助。记得,村里有位神经出问题的婶婶,三天两头地找父亲告状,明知她的病情,父亲总是温和地劝导,还做她儿子的工作,要求他照顾好老人。
  父亲还特别热心公益事情。村里吃水,以前直接用小河的,脏兮兮地。父亲看在眼里,忧在心头。于是,走村串户,动员修建自来水,希望能出钱出力。同时到处游说,争取外援。经过一年的努力,自来水井安装好了,村民终于喝上干净的水。看到大家的笑脸,父亲舒心极了。以后,陆续修了若干条大路和一座小桥;还出钱出力,协作建造村里小学;还亲历亲为,编写了廖氏家谱。正当父亲摆脱生活的夹缝,雄心勃勃地准备做更多的事情时,病魔袭来,中风了。我们都蒙了,傻了,不知咋办?父亲却很冷静,说我总处在时代、生活、命运的夹缝中,病尽力医治,若无效果,认命吧。经过长期治疗,没有明显地改观。落下后遗症,右边全部处于半瘫痪状态。喝口水都难以下咽,天一半,地一半。右手根本无力捏筷子,更不能奢谈拿他心爱的钢笔。右脚麻木了,没多少感觉,常浮肿,走路似乎拖着。行走时,整个人往前蹿,重心不稳,感觉整个人要扑倒。看到昔日健朗的父亲,变成如此惨状,心如刀割。可父亲仍旧坚韧,乐观。整天笑眯眯地、乐呵呵地看喜爱的戏剧。还含混不清地、津津乐道地同母亲聊聊家长里短的事。特别难以想象的是,他和大字不识的母亲一直坚守一爿小店,立下“壮志”,要为心爱的孙子上大学积攒一点钱。父亲今年六十八岁,如此身体,还这样辛苦,儿女们倍感心疼,不让劳累,好好地颐养天年,但无效果,因为劳动的思想已深入骨髓,哪怕只剩一口气,仍旧要劳动。父亲这辈人,让人崇敬,让人感动,更让人自责。
  父亲多才多艺,足智善谋,坚韧乐观,可造化弄人,一辈子处于夹缝中,“苦”字形影不离。童年,家被抄,茅屋牛栏,苦!青年,寄篱下,家寒身卑,苦!壮年,遭重压,起早贪黑,苦!暮年,遇病魔,身心憔悴,苦!唉,苦命的父亲,儿女们何以为报?沉重,无奈!但更多的是欣慰,因为我们平凡的父亲是不平凡的。您是儿女们生活中的一盏明灯,一眼甘泉,一座高山!
  
  廖桂琼,教师,现居湖北黄冈。
其他文献
多媒体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拓展课文内容、创造直观图景、采用多样教法、建构了动态的课堂情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创造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可结合任务型教学模式,开展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任务型教学从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出发,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在教学目标上注重
期刊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普通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同样存在着这种现象。它们是音乐课堂中的“双刃剑”,如果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会为音乐教学锦上添花;反之,则可能使音乐教学一败
朗读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它对学生理解课文,增强语感,培养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就应该从打好朗读基础开始,勤练并掌握朗读技巧:说好普通话,
一个语文教师要能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带领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快乐地畅游,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首先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美德,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职业情感的重要标志。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纯真的,是一种力量。在语文的教学中,只有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实行民主教学,讲求平等,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师爱的温暖,才
丰富的英语词汇的处理策略可以为英语阅读教学节约一些宝贵的时间.通过运用丰富的英语词汇的处理策略,教师不再是死板地一个一个地为学生讲解语篇当中所出现的生词,而是通过
期刊
声乐的学习是对一个声音从感知、记忆到思维和想象的心理过程。声乐艺术是由人通过自身的歌唱器官并受高级神经支配来实现的,因此,它必然受到心理的控制。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
认识了郭思乐,明知可为而为之的贤人,也就认识了他的生本教育,那如夏夜里的丝丝凉风,如冬日里的和煦暖阳,让人觉得舒服惬意。是生本唤醒了教师喋喋不休40分的课堂,是生本激发了学生侃侃而谈40分的潜力。我们多么渴望这样的课堂,解放自己,放松心情,做固本守拙、大智若愚的老师,和孩子们牵手践行生本,去聆听孩子们的不同声音,去见证孩子们的拔节成长。  一.倾听孩子阅读的声音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学
手风琴的民族化是众多手风琴作曲家、演奏家一直追寻的目标,一批优秀的原创和改编手风琴作品,从曲式结构、和声选择、旋律和民族器乐模仿等方面体现着浓厚的民族性特征。 Th
根据我区相关教育部门对自治区普通高考试题分析、学生学科能力评价与教学关系的研究,总结出在课题研究过程的收获,来指导和调整教学中的偏颇。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